首页 > WORD文档 > 公文范文 > 李强经典短文26篇.DOCX 【图片、文字、动画均可编辑】

李强经典短文26篇

李强经典短文26篇
目录肩膀要硬心胸要宽 1牢记使命 砥砺奋进 2用政府权力“减法”换市场活力“加法” 4让城市散发文化的温度 5多一些“长”出来的地标 7县域发展要争创特色 8老百姓的感受比数字更重要 9确保换届风清气正 11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12以实干赢得群众点赞 14学会在严格监督下为政用权 16过好党内政治生活 17创新新闻传播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 19严明纪律要双向发力 20让良好生态成江苏核心竞争力 21抓牢做实“三个口袋” 23打响江苏制造品牌 24把智能制造作为振兴实体经济主攻方向 26从投资源头上抓转型升级 28身入更需心入 29唤醒制造业的发展状态 31信息基础设施要先行 33让阅读成为一种风尚 34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 36发挥改革的深刺激强刺激作用 38放大高端平台的强磁场效应 39培育新业态打造绿生态涵养好心态 41用好乡土人才 42把红色基因永远传承下去 44运用大数据创新社会治理 45把握产业跨界融合的新趋势 46打造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 48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 48肩膀要硬心胸要宽2016年8月25日 在推动发展的战场上,领导干部应具备什么素质?“肩膀要硬,心胸要宽”无疑是重要一项。生活中,肩膀是用来挑担子、扛压力的。对领导干部来说,“肩膀要硬”,就是要敢于担当。这种担当,不是顺风顺水时,做点顺水推舟的事情,而是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风险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亮剑。能担当,是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该做这样有“铁肩膀”的担当者。一个人的心胸,决定着一个人的气度、格局。“心胸要宽”,就是要有大胸襟,看得到别人的优点,听得进别人的批评,能容人之短、容人之过、容人之功。对担任“一把手”的领导干部来说,“心胸要宽”既是个人修养,也是带好班子的保障。唯有心胸宽广,才能做好“班长”而不是“家长”,做好“一把手”而不是“一霸手”。在“肩膀要硬”这一点上,目前确实有一些人存在不敢担当、为官不为的现象,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出事就是本事”的心态。对此,省委态度鲜明:为勇于担当者担当!只要是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就应该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而不敢担当,凡事拖拖再说,贻误事业发展,则是不可原谅的!在“心胸要宽”这一点上,可以肯定地说,一个心胸窄、气量小的人,是很难在干事创业的大平台上有大作为的。当然,对工作、对同志应该严格要求,但性子不能太急躁,要注意方式方法,多从别人的角度换位思考,共同把工作做好。“肩膀要硬”“心胸要宽”两者互为依托,不可或缺。对领导干部来说,光肩膀硬不行,光心胸宽也不行。只有两者兼备,方不愧为有才又有德,方能在尽一人之力的同时,聚起班子力量,合力开创发展的新境界。 牢记使命 砥砺奋进2016年7月11日 **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体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深邃的战略思考、强烈的责任担当、深沉的忧患意识、真挚的为民情怀,是指引我们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讲话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准确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上取得更加过硬的成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动摇。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的生动实践。我们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准确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以指导建设新江苏的各项工作。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矢志不渝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确保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江苏得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实践的新境界。坚持推进改革发展不停步。在改革上抢得先机,是江苏取得今天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江苏继续走在前列的活力之源。要勇立改革潮头,以自我革命的气魄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各项部署落实,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尤其要坚决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坚持造福人民群众不忘本。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职责,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动中央和我省各项惠民政策措施的落实。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建设新江苏的强大合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放松。要认真落实省委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的各项部署,坚决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把全省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要全面落实“20字”好干部标准,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着力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以零容忍态度严惩腐败,推动全省党员干部自觉坚守“三严三实”、践行“四讲四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江苏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坚持奋发干事创业不懈怠。我们党95年带领人民取得的一切辉煌成就,都是靠奋斗得来的。面对建设新江苏征程上的诸多困难挑战,全省党员干部要提振精气神、焕发新风貌、展现新作为,敢于担当负责、勇于迎难而上,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把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要坚持艰苦奋斗、埋头苦干,坚持求真务实、不务虚功,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最大追求,以忠诚干净担当的良好形象,带领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向奋斗目标迈进。 用政府权力“减法”换市场活力“加法”2016年7月18日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政府权力过大,行政审批过多,对微观经济干预过深,容易束缚企业手脚,抑制市场活力,阻碍经济发展。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细胞有活力,经济就有活力;细胞一萎缩,经济就萎靡。经济学研究表明,很多资源丰富的国家反倒像受到诅咒一样,经济发展不好;相反,那些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却往往发展得很好。其原因,就在于失去了对资源的依赖后,只能更专注于体制机制等软环境建设,最终构建了有利于“细胞”生长和社会创业的体制机制环境,市场活力十足。这说明,抓发展,既要抓“硬设施”,更要抓“软环境”,既要构筑资源优势,更要构筑体制机制优势。政府是社会的守夜人。政府不直接参与微观经济了,但政府权力制约市场活力的现象依然。行政审批过多、检查评比过多、税收收费过多,降低了市场的活力,阻碍了大众创业的激情。改变这种现象,必须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弱化管制思想,政府要甘于做推进经济发展的“店小二”,为企业提供周到的服务。根本上讲,就是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市场活力的加法,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一子落而满盘活。做政府权力减法,要有问题导向,有的放矢做减法:企业缺乏活力,跟政府相关的原因在哪里?最需要做的减法是什么?减法要减在要害,加法要加在关键,只有真正解除政府权力对创新创业的各种制约,才能真正换来市场活力的竞相迸发。以权力减法换市场活力加法,贵在务实,重在落实。要扫除改革过程中的“利益羁绊”,整合力量形成改革合力,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让城市散发文化的温度2016年7月21日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是精神的家园。然而现实中,我们的很多城市恰恰缺少了文化个性、精神气质,不少城市长着一张相似的平庸的“脸”。千城一面、千楼一面,这也是缺少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我们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两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史,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记忆和名片。可惜的是,因为不重视不珍惜自家的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片面理解国际化、现代化、都市化,城市渐渐丧失了自己的风格。城市不是越大越好、越高越好、越洋越好。城市既然是文化的容器,就应体现文化的丰富多样。城市既然是精神的家园,就应体现家园的温馨精致。每个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作为精神的家园,城市更应有各自的特色。理想的城市,当以人为本,以人的尺度为尺度。因为人的幸福才是城市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书记对江苏提出了“强富美高”的殷切期望,其中这个“美”字,体现在自然环境上,也体现在城乡风貌上。摒弃千城一面,塑造城市之美,我们必须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努力寻找特色、强化特色、建构特色,让城市携带“文化基因”,富有个性魅力,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传统之美与现代之美交相辉映。城市的“美”不是高楼大厦撑起来的,而是源自其独具韵味的文化,充满魅力的生态,富有特色的产业。城市建设应当求精不贪大,求美不追高,求特不崇洋。要学会并善于用建筑来表达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城市特性、城市气质、城市精神。唯有深入挖掘城市的人文底蕴、生态禀赋和产业特色,城市才能更有文化、更有活力、更有颜值,才能真正让每个生活其间的人“诗意栖居”! 多一些“长”出来的地标2016年7月27日 经常出国的江苏人,有个共同感受:跟欧美发达城市相比,咱们的城市外在形象差距不大,但风格不够独特、特色不够鲜明。当前,江苏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有”和“无”、“大”和“小”,而是品质高不高、特色强不强。塑造独特的城市风格品位,城镇化走在全国前列的江苏理应破好题、探好路。何为城市的风格品位?本质上说,就是城市个性、城市气质、城市精神,是城市外在形象和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而最直观的,是城市独一无二的标签。比如,提到维也纳,人们就会想到音乐之城;谈及巴黎,人们就会想到时尚之都。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充分展现地域自然生态特性,用足山水本底,显山露水,城市风格品位便有了好的基础。而“记得住乡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城市有根有魂、有活力有魅力,这是城市风格品位的灵魂。江苏历史悠长、底蕴深厚,吴韵汉风、南秀北雄,苏派城市不能丢了苏派“乡愁”,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文化自信,是培育城市特色可以依赖的宝贵资源。城市建筑是活着的历史,要善于应用建筑去诉说城市独特的精气神。如果让外地人挑出最能代表南京的建筑,他们会选明城墙、中山陵,而不是近年冒出的“地标建筑”。道理很简单,这些老建筑,是在城市肌体上“长”出来的,而有些新“地标”,与城市风格品位格格不入,是硬“加”进来的“陌生人”。城市建设出“新”不能忘续“旧”,以保护城市风貌的完整性,多些“长”出来的城市地标,多些“长”出来的城市特色。文学世界有句老话:风格即生命。城市发展,同样可以说:风格即生命,品位即生命。经营好独特的城市资源,涵养好独特的风格定位,城市就能释放品牌效应,提升竞争力、放大吸引力,更好地集聚优质要素,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个性发展。 县域发展要争创特色2016年8月29日 面对激烈的县域发展竞争,不少地方都在想方设法集聚发展要素,突破瓶颈制约,拓展发展空间,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要形成这种核心竞争力,创特色,无疑是关键。江苏的县域状况可谓千差万别:人口最多的近200万,最少的17万多;面积最大的3100多平方公里,最小的不到50平方公里;经济总量最大的3000多亿元,最小的110多亿元。自然禀赋、现实状况和工作基础千差万别,决定了各地不可能简单套用别人的发展模式。坚持特色发展、放大自身优势,才是推动县域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事实证明,一个县区发展得好,必然对各类发展要素有独特的吸引力;一个县域发展得不尽如人意,往往也正是因为缺乏这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其实就来源于特色,但它不会凭空产生,需要在实践中创造。创特色就要避免简单照搬照抄、复制粘贴,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比如抓经济,就要在产业上有所取舍、有所侧重,避免捡到篮里就是菜;抓城建,就要避免千城一面、千楼一面,延续城市肌理,契合自然禀赋,形成独特的城市气质;抓文化建设,就要传承地方历史文脉,研究百姓诉求,打造具有个性的地域文化。创特色绝非一日之功,更不能脱离现实、闭门造车。在创特色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脱离本地实际,如鱼米之乡引来“低小散”化工企业、历史古城建起摩天洋楼、缺水城市大造“亲水景观”,其结果不仅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反而破坏了原有特色,给未来发展造成了障碍。创特色,还要学会辩证看待地域差异,看清自身所长所短,从主攻最有条件、最有优势的领域下手。这样,创特色才能不走弯路。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也要有绵绵用力的功夫,不断地培育特色、创造优势,让县域发展更具核心竞争力。 老百姓的感受比数字更重要2016年9月9日 中国江苏网9月9日讯衡量工作成效,免不了用数字说话。但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切不可陶醉在数字里自娱自乐,要明白,老百姓的感受,比数字更重要。譬如经济增长,个别地方、个别时段一个或半个百分点的起落,有时并不能说明经济运行质量的高低。而老百姓的就业容易了还是困难了、收入增加了还是减少了、生活成本提高了还是下降了,这些直观的感受,往往更能反映出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老百姓感觉良好,说明我们的工作有实效。而老百姓感觉不对劲的地方,则正是需要我们着力改进之处。无可否认,统计数字自古以来就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因为个体情况千差万别,要抵消差异,掌握面上情况,就离不开统计数字。但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数字很漂亮,而百姓合理需求并未获得有效满足的情况。近些年,就有网友“悬赏”巨资邀请当地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也有记者提问官员家里是否使用空气净化器。因此,仅仅“用数字来说话”,还远远不够。比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整治了多少黑臭河流、减少了多少污染排放、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多少,这些数字和指标,更需要用百姓感受来检验。倘若大家感觉空气依然不好、河流依然黑臭、土壤中隐藏着污染,那么再漂亮的数字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些数字,要么是统计不实甚至有意造假,要么就是指标设置本身有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切实提高统计的真实性和科学化水平。统计数字多是综合的、宏观的,甚至是冰冷的,而老百姓的感受则是细微具体、多种多样的。有些个体感受哪怕并不能代表面上情况,也不应该被忽略。比如安全生产,面上数字的好看,绝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安全生产这根弦。相反,我们更应该从百姓感受甚至是一些牢骚怨言中,发现各种风险隐患,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改一改简单用数字来衡量工作成效的老习惯,坚决摒弃搞“数字游戏”、玩“数字空转”;就要学会从百姓感受中发现问题、找到工作着力点,用百姓感受来检验、衡量各项工作的成效,让老百姓感受到有温度的发展。 确保换届风清气正2016年9月22日 常州、泰州市党代会今天开幕,这标志着我省设区市党委换届工作正式开始。换届风气如何,直接影响换届工作成效,关系到干部队伍的精气神,关系到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不良风气和腐败行为,是干扰换届、破坏换届的最大威胁,必须坚决防止和杜绝。倡清风才能压歪风,树正气才能祛邪气。我们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树立正确用人导向,真正把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干部选上来、用起来。确保换届风清气正,要用好纪律这把戒尺。中央明确了换届“九严禁”的纪律要求。我们要把“九严禁”作为红线、底线、带电的“高压线”,对那些触碰换届纪律的人和事,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查处,不搞“下不为例”,从严贯彻执行《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真正让投机钻营者无机可乘,让心存侥幸者付出代价,让触犯法纪者受到惩处。确保换届风清气正,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换届是全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要把换届过程,作为发扬党内民主、凝聚党内共识的过程。尤其在选人用人上,要注重公认、注重实绩,让没上的干部心里也服气。确保换届风清气正,也要引导干部正确对待进退留转。领导干部队伍中素质高、能力强、有政绩的干部很多,但能够选进班子、得到提拔的毕竟是少数。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把个人升迁看作志在必得的东西,更不能试图以违纪违法的手段达到个人升迁的目的。要保持一颗责任心,以对党、人民和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真正为今后的发展选出一个好班子。要保持一颗事业心,不因换届而思想浮动、精力偏废,始终兢兢业业、毫不松懈地抓好当前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2016年9月28日 盘点我省的科教资源,可以如数家珍列出一串亮眼的数字:高校141所,其中原“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所,原“211工程”建设高校11所,全日制在校大学生近190万,在苏两院院士97人,等等。但我省真正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领军企业还不多,科技创新水平总体上还需要不断提升。在科教资源转化上,还存在着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高校学科方向与地方主导产业契合度不高、“高精尖缺”人才和高端成果缺乏等亟待破解的难题。我们要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抢得先机,就必须打开科教优势向现实创新发展优势转化的通道。高校要紧扣产业创新发展的目标优化学科设置,使学科发展与产业发展相向而行、贴得更紧,防止出现“两张皮”。我省苏南地区科技创新已经形成了比较强的整体优势,苏中苏北地区也有不少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各地都要依托地区特色禀赋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以重点企业为核心,以点促链、以链结网,建立协同创新网络,争取每个市形成一到两个有特色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高校要围绕“新经济”“新范式”发展要求,与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相衔接,推进学科设置改革,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应用型学科,在专注的领域内瞄准世界前沿、强化技术攻关,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科研与产业之间不可能完全同步。有时科研超前于产业发展,对产业发展产生引领作用;有时产业发展超前于科研,对科研提出新的命题。关键是要做好科研成果转化的文章。要建设技术成果交易市场和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完善成果价值评估体系,在成果处置、薪酬分配等方面给予高校院所更大自主权,促进技术成果供需对接。推进自主创新引导基金、产学研专项资金与科技融资结合,完善多元科技投入体系,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当今世界谈产业创新,绕不开互联网。我们应抓住“时间窗口”,依托科教优势抢先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经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从而释放出“科教资源+互联网+实体经济”的叠加优势。更加注重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建设若干行业特色平台。建立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加快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步伐,利用大数据创新社会管理,探索“互联网+科研服务”,充分发挥大数据驱动创新发展和管理决策的作用。还要看到,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归根到底不是政府规划出来的,而是在一定的创新生态系统中生长出来的。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我们就要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创新生态系统。强化众创空间建设,完善高效便捷服务体系,持续开展大众创新创业政策第三方评估,不断提高政策实效。重点做好大学生、留学归来创业人员、大企业高管和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等创新“新四军”培育工作,大力弘扬创新文化,为创业者提供充足的阳光雨露,让创新发展的种子快快萌发、长成大树、变为森林。 以实干赢得群众点赞2016年10月10日 群众评价领导干部,最重要的标尺是实干:不仅看你说了什么,更看你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随着市县党委换届陆续完成,我省一大批领导干部走上了新的岗位。在新的起跑线上,唯有沉下心、俯下身,把工作干在实处、干出实效,才能赢得群众点赞。实干,要既看到成绩也直面问题。任何地方的发展都是站在前人打下的基础上,肯定过去既是不忘前人功绩,更是为了激发继续前进的动力。当今世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领导干部要居安思危,勇于突破旧有模式路径,想清楚有什么、要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从比较优势出发谋划发展思路,从问题和短板中寻找工作着力点。实干,要善于想大事不避小事。领导干部要立志做大事,善于谋大事。但如果只想着施展大抱负,而不屑于办好眼底下的琐碎小事,那大事也只会成为空中楼阁。大事做不了、做不好,小事又不想做、不肯做,最终只能一事无成。更要看到,群众利益无小事,真正把事关群众利益的“一枝一叶”解决好了,成就的就是大事业、大人生。实干,要能苦干更善巧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埋头苦干,才能收获不含水分的实绩,造福一方百姓。但是,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科学选路。面对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光靠一腔热情,简单沿用过去的老办法,往往不管用。只有不断向实践和群众学习,善于总结基层创新经验,才能更好地把握和遵循发展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钥匙。实干,要既做显绩更求潜绩。招项目、建大楼、修道路,这些成绩看得见、摸得着,对地方发展是需要的。但如果只满足于项目、大楼、道路,甚至热衷表面文章,显绩就可能沦为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我们鼓励的实干,是倡导潜绩的实干。抓经济建设、民生改善、生态保护,都要从有利于地方长远发展着眼着手,而不能简单地计较一时一域甚至个人的“投入产出账”。实干,还要重事业轻个人进退。共产党人并不讳言个人升迁,一定的职位本身也是为人民服务的平台,关键应明白职位与干事谁先谁后、孰轻孰重。如果把个人进退看得太重,干了两年就想动,就不可能沉下心来谋发展、做实事。不管是一个地方还是一个部门,领导干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踏踏实实、心无旁骛地想问题、谋发展、做实事,精益求精、殚精竭虑,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zd同志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两个务必”,就是一种实干苦干的作风,今天我们仍然要大力弘扬。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经济总量跨上了7万亿元的大台阶,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短板、科技创新的短板、生态环境的短板、城市建设的短板等依然突出。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保持清醒头脑,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努力以实干实现江苏发展的新跨越,抒写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实绩。 学会在严格监督下为政用权2016年10月27日 中国江苏网10月27日讯正在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将制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这意味着党内政治生活将更加规范,严格监督将成为常态。各级党员干部都要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努力改进工作方法,学会在严格监督下为政用权。学会在严格监督下为政用权,首先要理性看待监督。宽是害、严是爱,严格监督才是对干部最大的爱护,自觉接受监督才能走稳为政之路。反之,如果监督缺位,或者对监督认识不到位,就可能放松自我要求,“蚁穴”酿成“溃堤”,最终害了自己、误了事业,愧对党和人民的培养。学会在严格监督下为政用权,核心是正确对待权力。权力是把“双刃剑”,既能为民谋利,也具有腐蚀性。只有把它关进制度的笼子,实行严格监督,才能发挥正效应。在我国,领导干部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为人民办事,接受人民监督,是天经地义的分内之事。各级干部都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自觉接受监督,秉公廉洁用权。学会在严格监督下为政用权,关键是坚持依纪依法办事。监督严起来、实起来,不是为了束缚领导干部的手脚,更不是让领导干部不干事,而是为了更加公正有效廉洁用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就好像练书法的人,首先要临摹碑帖,学习凝结在传统中的基本规矩和范式,由此才能创新创造、自出面目,最后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高境界。只有自觉在党纪和法律的约束下活动,才能做出扎扎实实的成绩,这样的能干才是真能干。最近,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引起热议。面对镜头,不少落马干部悔恨地提及,自己当初失去监督、忽视监督、逃避监督,才会慢慢走到这一步。这些教训表明,严格监督既是“高压线”,也是“防火墙”,自觉养成在严格监督下工作生活的习惯,实在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受益不尽的福分。 过好党内政治生活2016年11月4日 党内政治生活是锤炼党性的大熔炉。党员干部既然入了党,就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过好党内政治生活。这不仅是党章的规定,也是自身锻炼成长的需要。新形势下,我省各级党员干部参加党内政治生活总体是好的,但是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的不良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党组织战斗力弱化、有的党员干部甚至触犯党纪国法,这些都与党内政治生活质量不高、党员干部得不到应有的党性锻炼密切相关。**同志指出:“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意义,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首要任务,坚持高线追求、坚守底线约束,自觉维护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最根本的是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党员干部要提倡讲真话、敢于讲真话、乐于听真话,鼓励不同意见碰撞和论争,从善如流、坚持真理,同时善于正确集中,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有力武器。党员干部要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利器”,开展自我批评要襟怀坦白,敢于向组织交心、向同志交底;相互批评要出于公心,较真碰硬、敢于担责,以此交流思想、增进团结。在党言党,在党忧党。过好党内政治生活,“关键少数”要发挥关键作用,坚持以上率下,引领带动“绝大多数”。党内的团结和谐,不是表面上的异口同声,而是思想认识、工作目标的同心同向。“关键少数”要带头营造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让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成为党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源泉。 创新新闻传播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2016年11月9日 新闻舆论工作的对象是人,人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当今世界,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深刻改变着媒介格局和舆论生态。新闻媒体只有强化互联网思维,牢固树立用户意识、融合意识、效果意识,才能占领网络传播制高点,真正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要树立用户意识。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新闻信息的稀缺性,媒体多少有点“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味道。而在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成为常态,用户分配给新闻的瞬时注意力是有限的,对新闻产品更加“挑剔”。在互联网上,你不在乎用户,用户就不会在乎你。只有改变过去媒体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收的方式,充分尊重用户、贴心服务用户,精准把握不同用户需求特点,量身定制新闻产品,创造更好的阅读和观赏体验,建立与用户之间的友好互动关系,才能赢得受众。要树立融合意识。在传统媒体时代,每种传播媒介都有自己的独特魅力,也会有自己的受众群体和生存空间。而互联网的出现,则使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大方向、大趋势。融合的目的不在于规模的扩大,不在于内容的数字化,也不在于搭建新的平台,而是要把用户融进来、留下来。只有把传统媒体的权威、专业和品牌优势,与新兴媒体的新技术新渠道优势结合起来,加快从“相加”迈向“相融”,促进产生“化学反应”,不断增强内容核心竞争力,扩大传播有效覆盖面,才能使新闻产品更有效地传播到目标用户。要树立效果意识。在传统媒体时代,“抢头条”是新闻竞争的重要内容。而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传播的即时化、多点化,新闻事件本身不再是稀缺品,对新闻的解读和判断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只有深入采写鲜活生动、全面深刻、吸引力强的报道,重视首创首发定调,重视把准尺度密度,重视用户互动共鸣,才能打动人心、增进认同、凝聚力量,成为新舆论场上的引领者。 严明纪律要双向发力2016年11月9日 一些干部出问题,往往都是从不守纪律、破坏规矩开始的。一些地方政治生态被破坏,也往往是由纲纪不彰、法纪松弛造成的。严明党的纪律,既要靠党员干部自觉来守,也要靠党组织主动去抓。对于党员干部个人来说,严明纪律要做到慎初慎独慎微。慎初,就是要以“善始”求“善终”,切实把好第一道“闸门”、避免第一次放纵,走好从政之路。慎独,就是在个人独处时也要严守纪律、严守本分,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有没有监督一个样。慎微,就是要管好小事小节,守住大行大德,从点滴之处筑牢为政清廉的防线,特别是要正确对待亲情友情,严格管好家人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利用自己的职权或职务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对于组织而言,严明纪律要在抓早抓小上狠下功夫。一些落马官员身陷囹圄后感叹,“多年没有听过批评的声音,要是平时能多几句批评,也许不至于落到这般下场。”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出了问题不仅是个人的损失,也是组织上的损失。抓早就是要做到早发现、早提醒,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防止苗头性问题演变为倾向性问题;抓小就是要从小节小处入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止小错误演变成“大窟窿”。要把抓早抓小贯穿于严明纪律的全过程,对违反纪律的人和事及时棒喝加以警醒,这是对干部最大的爱护和帮助。 让良好生态成江苏核心竞争力2016年11月16日 中央环保督察组的反馈意见,是一份精准的“诊断书”,也是一副辛辣的“清醒剂”。它提醒我们,生态环境依然是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气,切实把环境治理好、保护好、利用好,真正让良好生态成为江苏的重要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生态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最值得珍视的竞争力。良好生态既是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引资引才的“金字招牌”。同等条件下,哪里生态好,哪里对高科技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就更强。好生态,既为发展添动力,也为群众增加获得感。有了好生态作底色,发展才能成为亮色。诚然,在加快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关口,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严守环境约束、增加生态投入或许会增加工作难度,甚至对GDP数字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我们更应该从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上找出路。招商引资是推动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见效也快,但必须设置生态门槛,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苏北是区域协调发展最大的短板,但不能为了发展速度不加区分把一些淘汰的落后产能转移过来。沿江滨海是发展新的增长点,但唯其如此才更要坚持高标准,决不能让高污染高消耗重化项目占据最美江景、最佳岸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不能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看成一道非此即彼的“单选题”,更不能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看作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思想通道和制度通道。要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要开掘生态富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老等绿色产业,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要建立完善生态补偿和奖惩制度,让地方享受到生态建设的政策红利。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让坚持绿色发展、有思路有办法有实绩的干部脱颖而出。 抓牢做实“三个口袋”2016年11月30日 中国江苏网11月30日讯一个地区的发展,既要着力做大经济总量、保持增长速度,更要看有多少实惠落到了“口袋”里。百姓的“口袋”充实了,才有底气花钱消费、过上更好生活;企业的“口袋”充实了,才有能力扩大再生产、创造新财富;政府的“口袋”充实了,才有财力完善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福祉。过去我们习惯从总需求的角度,用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分析GDP构成。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我们更多地从收入角度,用居民收入、企业利润、政府收入“三个口袋”观照GDP构成。这个视角更加微观,也更容易看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分析“三个口袋”,既要看总量,也要看结构,既要看各个口袋的增长速度,也要看所占比例的变动情况。一段时间以来,我省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占比相对较高,增长速度较快,这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企业扩大再生产,做大经济总量。但客观地说,我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相称、有些地方老百姓收入还不高。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聚焦富民”就是要让居民收入这个“口袋”更加充实,这是我们搞建设、谋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多年经济快速增长后,在“三个口袋”的排序上,我们要把居民收入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宏观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财政增支减收的压力也持续加大,宁可减少政府收入,也要确保支持企业降成本的政策落实到位,确保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不减。在企业利润水平明显分化的形势下,要坚持分类施策,对利润增长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及时“止血”出清,腾出空间、腾笼换鸟。据统计,我省居民收入的60%左右来自工资性收入,而工资性收入水平最终是由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决定的。提高居民收入,根本的还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推动我省经济结构进一步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跃升。还要看到,群众致富最大的潜力在创业,要优化环境、营造氛围,以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来源,实行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提高非工资性收入占比。各地“三个口袋”情况怎么样,哪个“口袋”鼓一些,哪个“口袋”瘪一点?怎么在抓牢做实“三个口袋”的同时,让居民收入的口袋更快地充实起来?领导干部心中要有一本账,经常翻翻账、对对表,找差距、想办法,让聚焦富民的成果更好更快地呈现出来。打响江苏制造品牌2016年12月23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振兴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实体经济尤其制造业基础雄厚,是我省的鲜明特色和优势,但对标世界制造强国也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问题。我们要以品牌建设为牵引,进一步提升标准、做优质量,着力增强有效供给能力,使江苏制造成为全球高端制造版图上的领跑者。品牌不仅为企业带来溢价和增值,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核心体现。我省本土品牌不少,但知名品牌不多、国际识别度不高,总体上层次还偏低,有很大的提升发展空间。在“点”上要摸清底数,建立名品培育梯队,完善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瞄准目标企业、目标产品实施精准扶持,着力打响一批能够代表江苏制造的名品。在“线”上各地要结合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隐形冠军”的带动作用,培育打响一批能够代表江苏制造的知名行业。在“块”上要建立健全品牌建设梯度提升体系,开展区域品牌宣传推广,加强区域品牌信誉管理,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知名度的区域品牌。质量是品牌建设的生命线,质量上不去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要引导企业瞄准“百年老店”“百年工艺”,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大力开展质量比对、质量攻关,既要注重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质量、环保质量、服务质量,更要强化看不见、摸不着的质量意识、质量理念、质量价值,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着力突破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重大关键技术和进口产品国产化替代,着力提高江苏制造自主创新能力。标准建设是品牌建设的重要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品牌竞争也是标准竞争,制造标准有效供给能力不足是我省品牌建设上亟待补齐的一块短板。要着力构建江苏制造标准体系,加快标准升级,推动上升为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以江苏标准走出去带动江苏制造走出去。厘清政府与市场参与标准建设的边界,既维护标准的公共属性,也突出标准的市场属性,大力支持企业参与研制和采用先进技术标准。统筹推进标准化改革,着力破除与标准化不相适应的行业壁垒、部门分割、政策约束,加快建立统一协调、运行高效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品牌问题说到底是信用问题。人才、技术、资金可以引进,唯有信用无法引进。信用作为软性战略资源,砸起来容易、树起来很难。要进一步加强信用的建设和培育,推进信用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推进信用信息互联互通,着力消除信用信息“烟囱”和“孤岛”。抓好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加快公共信用信息立法,实施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公开和质量黑名单制度,让假冒伪劣产品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让失信者无处藏身、寸步难行。 把智能制造作为振兴实体经济主攻方向2016年12月30日 江苏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质量追赶期”,靠“铺摊子”上不了新台阶。我们要把不可阻挡的互联网潮流与不可替代的制造业优势结合起来,以智能制造抢占产业“智”高点,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努力实现转型出关、凤凰涅槃。今天,互联网正成为基础设施,数据正成为生产资料,计算正成为公共服务,传统制造业必将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唯有抢抓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时间窗口”,让制造拥有“大脑”、保持“在线”,才能站上“风口”,赢得优势。从德国“工业4.0”,到美国“再工业化”,发达国家纷纷抢占制造业高端。印度、印尼、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则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缔造竞争优势。突破这样的“双向挤压”,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的跃升。我们江苏历来有重视实业的传统,制造业一直是江苏发展的基石。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更是发展智能制造的强劲动力源。把两方面优势相结合,智能制造完全可以成为江苏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智能制造首先要在“智”字上下功夫。通过装备智能化、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营销服务网络化,让制造拥有互联网基因,变得更加智慧。从过去人告诉机器怎样生产,转向机器自己提供生产方案;从过去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转向订制化个性化生产;从过去以产品为中心生产,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生产。发展智能制造,必须找准撬动点。一方面,我们要做好存量文章,加大技改有效投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要做好增量文章,重视原创型、引领型创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大力发展物联网、机器人、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软环境至关重要。要重视发挥市场的力量,呵护企业家的“实业之心”,进一步降低税费负担、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企业“减负松绑”。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工业云”、“企业云”、中小企业“e企云”等平台建设。推进数字化制造普及和智能化制造示范,建设一批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 从投资源头上抓转型升级2017年1月11日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生产力结构,今天的项目层次就是明天的质量效益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抓有效投资就是从源头上抓转型升级,只有投资结构优化、投资效益提高了,才能闯出转型关口、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投资结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投什么、不投什么,多投什么、少投什么的问题。投资具有挤出效应,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投了这个就不能投那个,投了低端产能就不能投高端产能。保持一定的投资总量固然重要,但投不好、投不准就会浪费社会资源,甚至陷入经济学家所说的累积性因果循环。优化投资结构,市场和政府“两只手”要协同发力。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市场主体嗅觉灵敏的特性,由其自主决定具体项目投向。政府要通过营造公平投资环境,完善安全、环保标准,设置引导性基金,实施政府购买等方式对投资结构加以引导。一些地方出现产业同构化现象,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对具体项目干预过多、对大的产业方向引导太少,企业没有真正成为投资主体。从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和江苏产业基础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是主攻方向,智能制造、物联网、环保、健康、旅游、金融等是可以引领江苏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对于这些领域,省里要从政策层面给予引导和支持,各地要从自身比较优势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瞄准一两个产业重点发展,加快形成特色竞争优势。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是一个地方公共财富的集中体现。公共财富的积累一定要体现前瞻性、坚持高标准,尽可能把公共产品供给的短板补齐补结实,不能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不能建成之时就是落后之日,不能陷入拆掉旧板子再补新板子的恶性循环。人力资本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健康等因素的总和,是劳动者综合素质的体现。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正的外部性,既是聚力创新的基础,也是聚焦富民的关键,在促进转型升级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完善按要素贡献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以激励人力资本投资,加强市场信息信用体系建设以降低人力资本投资交易成本,构建多元职业教育体系以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结构,通过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实现我省发展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身入更需心入2017年3月9日 在基层调研,有时会听到干部群众反映:现在上级机关下来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少了;有的机关门好进、脸好看了,事却仍然难办。如果党员干部对老百姓在想什么、企业在盼什么心中没有底,又怎么能够团结带领群众一块干?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需要不断创新载体和工作机制。在全省开展大走访行动,目的就是要在新形势下把密切联系群众、联系实际的氛围搞得更加浓烈,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各方面工作落实。脱离群众,往往是从空间上的距离开始的。鞋上不沾泥、身上不沾尘,越忙可能离现实越远,再忙群众也不一定领情。老百姓最不满的是有了问题没人理会,最困难的是反映困难都很困难。很多时候,坐在办公室想想都是困难,到基层看看全是办法。党员干部到群众中走动走动,交朋友认亲戚,哪怕只是聊聊天,老百姓的心也是温暖的。党代会、人代会期间,老百姓主要看我们讲了什么,会后就要看我们做了什么,几年后会评价我们做成了什么。开展大走访必须瞄准既定目标,坚持问题导向。不要回避群众的批评甚至责难,不要期望都是笑脸相迎。如果我们工作没有做到位,难道还不许老百姓说几句刺耳的话?要弄清楚哪些是一家一户的个性问题,哪些是共性问题;哪些是因为基础条件限制形成的区域性问题,哪些是涉及到面上的全省性问题;哪些是一时的阶段性问题,哪些是涉及长远的趋势性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把我们的决策部署一项一项落实到位。开展大走访作为一种创新工作载体,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需要防止形式主义。有的同志只是出个场、露个脸,后面的工作由村(社区)干部来办,这种走访蜻蜓点水、敷衍了事,增加了基层的负担。有的地方建立了走访台账资料,花了不少精力,但台账不能只是工作的痕迹或者“功劳簿”,要更多考虑把有效信息汇集起来,用“数据金矿”找出普遍性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方向。还有的同志到了老百姓家里,简单地穿堂过屋,不打招呼就用手机到处拍照,显示自己实地走访过,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也是对群众的极不尊重。如果没有真正设身处地从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即使人在身边了也于事无补,可能还会招来群众冷眼、白眼,最终失去人心。大走访,最忌一窝蜂、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最怕大而化之、华而不实,必须讲究身心两入、抓铁有痕。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力量源泉在人民,大走访既是寻根之旅,也是党员干部的修炼之道。我们的许多工作,不能满足于做了,而且要做好、做到位,大走访既是解决新问题,也是推动工作再落实。全省有各类党组织27万多个、党员500多万名,大家动起来,像种子一样到基层群众中间生根开花,我们的事业就能开辟新的局面。 唤醒制造业的发展状态2017年3月24日 近几年,受多重因素影响,我省制造业也面临着整体盈利能力下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困境。有的企业自嘲“辛辛苦苦一辈子,不如资本市场讲个小故事”,有的实业资本加快流入虚拟经济领域,出现明显的“脱实向虚”倾向,更有甚者开始担忧制造业发展前景,怀疑“搞制造业还有没有前途”。因此,振兴制造业,首要的是提振信心、唤醒状态。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竞争力,可以列举许多宏观数据,但归根到底要靠一个一个具体的产品说话,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德国、日本有很多称之为“隐形冠军”的中小企业,几十年只研究一种零件、只做一个产品,不追求做大,而是力求成为具有某种世界第一的“唯一”企业。这也启示我们,质量效益比企业规模更重要。我们一定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精品意识,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快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攀升。只有在一个一个的产品上打败竞争对手,我们的经济基础才能坚如磐石,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长期以来,对于发展制造业,我们不仅得心应手,而且充满热情,觉得搞制造业有前途、有作为、有成就感。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省制造业既面临着发达国家推动高端制造回归和新兴经济体争夺中低端制造的“双向挤压”,又面临着自身低成本优势日益递减和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双重挑战”,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应当看到,当前的困难和挑战,从现阶段看是问题,但从长远看又是制造业发展向高一级阶段艰难演进的必然结果,是转型升级不可避免的阵痛。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产业模式再造、商业模式演变、创新模式重构,带来了价值链的颠覆性重塑,为我们实质性走出 “微笑曲线”底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只要我们主动顺应趋势,积极拥抱变化,强化信息化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以创新优势取代低成本优势,以供给质量提升对冲要素成本上升,努力满足新需求、引领新需求、创造新需求,就完全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100多年前,苏商的杰出代表张謇先生提出了“父教育而母实业”的“实业救国”主张,并身体力行创办了20多家企业,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专注实业始终是江苏的优良传统,实业精神永远是江苏企业家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唤醒制造业的发展状态,就是要把这种流淌在血脉里的实业精神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推动江苏经济勇立潮头、行稳致远。 信息基础设施要先行2017年4月5日 “大智云物移”的迅猛发展,使信息基础设施不仅成为一种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而且成为其他各类基础设施的基础性支撑,创造出巨大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只有把信息基础设施搞上去,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有效治理才有更好的依托,才能加快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网络一切、时空压缩、虚实结合、协同共享、高度智能”是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新趋势,正在改变颠覆很多既有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我省信息基础设施总体水平较好,但信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要围绕未来发展需要和方向布局,在继续织密网络、加大带宽、提升速率的同时,下大力气提供更多面向社会需求的信息服务。下决心打破行业分割、封闭架构,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建设好各类政务云、商务云等平台。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打造工业大数据支撑服务体系,推动企业研发设计协同化、生产管控集成化、购销经营平台化、制造服务网络化。“网络极大化、节点极小化”是未来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推进新一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既要着力提升骨干传输网的传输和交换能力,也要强化对重要节点、有效用户的无缝覆盖、深度覆盖。如果说3G、4G为人人互联创造了条件,那么5G则为万物互联提供了可能,这将是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网。我们要积极推进和全力支持5G技术的研发和布局,力争率先实现试商用。信息技术对各领域的渗透性越来越强,我们在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协同推进各领域基础设施信息化,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交通出行、环境保护、健康养老、社会治理等领域提供高效解决方案。市政基础设施要加快网络化、智慧化升级改造,城乡规划建设要力求多维度、可视化、协同化,水利、能源、环保等领域要努力实现智能感应、精准定位。 让阅读成为一种风尚2017年4月23日 经常有人焦虑:阅读会不会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与我们渐行渐远?其实,《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和《朗读者》等节目的热播,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书香社会的守望与热盼,对那份阅读“初心”的敬仰与坚持。热爱阅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耕读传家赓续了江苏绵延千年的文脉。现在,身处知识爆炸的时代,海量信息纷至沓来,文化交融不断加深,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将好读书、读好书的传统发扬光大,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日益充盈,让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然而不可否认,在功利浮躁的社会心态驱使下,我们的人均阅读率还不高,碎片化的浅阅读还比较普遍。设立读书日、建设书香社会、制定全民阅读规划,意义就在于唤醒公众的阅读意识。要为阅读创造各种便利条件,让人们可以静下心来读书、有地方读书、有好书可以读,让阅读重新成为一种风尚。无论是一座城市,还是一个乡村,有了热爱阅读的浓厚氛围,才有质有味、有根有魂。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不但历久弥新,而且常读常新。那些经过时间打磨,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下留存的宝贵遗产,有着深深的文化底蕴,能够激发人们自信自强的精神底气,引导人们拒绝平庸低俗,追求高尚人格,构筑共有的精神家园。人类文明总是在前人基础上而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从唐诗宋词到《红楼梦》,从《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今天的经典也曾经是洛阳纸贵的流行,今天的流行也可能成为明天的经典。只有勇于接受新知识,以开放的心态阅读时代新篇,才能永葆思想的敏锐性,跟上时代的步伐,引领社会的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阅读的时空限制已经被彻底破除。传统的知识载体——书籍上的图钉被网络撬开了,面对海量信息,人们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克服这一“阅读危机”,正确的方式不是在纸质书和电子阅读的选择中“非此即彼”“有你没我”,而是打通书本介质的边界,以情景交融、图文并茂的崭新阅读体验,给人们提供更加系统可感的认知。阅读使人智慧,阅读使人高尚。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看见更远的未来。对党员干部来说,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既是避免本领恐慌的需要,也是保持思想活力、获取智慧启发、涵养浩然之气的根本途径。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修身。只有以沉潜之心读好“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既“微”阅读又“深”阅读,才能不断开拓视野,不断更新思维,引领更多的人热爱阅读、崇尚学习,激发向上向善、创新创业的强大正能量。 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2017年5月1日 “五一”前夕,又一批来自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受到表彰。然而,他们最美的身姿,并不在捧起鲜花戴上奖章的这一刻。与不断创造飞天奇迹的航天人、搏击商海的企业家、塑造出舞台上一个个光彩夺目形象的文艺工作者一样,他们身上因为劳动和创造而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这种光芒来自对自我的肯定,对职业的自信,对岗位的承诺,对产品的精益求精,对服务的细致入微,这就是我们说的工匠精神。江苏制造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这些默默坚守在生产一线的工匠们,离不开他们身上所焕发出的工匠精神。当前,我们唤醒制造业状态,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跨越,尤其需要大力弘扬这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灵魂。其精髓在于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于创新创造、持之以恒。我国历史上从来就不乏能工巧匠,如木工鼻祖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从钱孔中沥油的卖油翁等。在江苏,栩栩如生的白玉青菜让人们知道了扬州工的巧夺天工,“寸锦寸金”的云锦让人们见识了南京织造的天下无双。技术达到一定层次,便成了艺术;坚守积淀到一定厚度,便升华为精神。千百年来,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创造灿烂多姿的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磨洗冲击下,工匠精神却一度失落了。“十年磨一剑”的执著,难敌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诱惑;追求短平快利润的急功近利思想,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制造业的竞争力。工匠精神缺失的背后,则是高技能人才得不到社会足够的重视与尊重。没有源自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对从事职业的骄傲、对前途发展的信心、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就不会产生追求卓越的执著,也不再会有传承坚守的初心。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一定懂得享受自己的劳动,即使细微或者平凡,也会有成就感,从此孜孜不倦、痴心不悔;一个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将坚守完美和追求卓越融入角角落落,一定会令教育有理念、民众有追求,从而找到文化的自信和幸福的本源。今天,当我们的社会集体意识对劳动者更加尊重,我们的制度给予劳动者更多的支持和褒奖,劳动者就能获得真正的职业尊严,工匠精神就有了蓬勃生长的阳光与空气。江苏制造业的发展呼唤工匠精神,更呼唤培育工匠精神的制度设计与文化土壤。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尊重劳动、鼓励创造,让优秀工匠与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们一样受到社会的普遍尊崇,让专注与坚守,成为江苏制造业每一位工匠内心的荣耀与自觉。 发挥改革的深刺激强刺激作用2017年5月25日 改革的本质是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供给。当今时代,区域之间的竞争,一定意义上就是改革的竞争,就是制度环境和制度供给的竞争。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绩效,制度供给比要素供给更重要。有效的制度供给,可以为企业“松绑”、为群众“增利”,可以吸引集聚更多更高端的资源要素,形成发展的特色与核心竞争力。相比于制定出台一些临时性、救急性的“浅刺激”“微刺激”政策措施,唯有改革才是真正能发挥长效作用的“深刺激”“强刺激”。谁在改革上赢得先机,就能取得发展的主动权;谁在改革上贻误时机,就只能做一个追随者,甚至被淘汰出局。发挥改革对发展的深刺激、强刺激作用,必须抓住改革的时间窗口。改革是不进则退、时不我待的,不能等待条件成熟万事俱备再来改,更不能听任问题积重难返而不改。不论市县还是部门,不论机关还是基层,都应有先行先试的自觉,打开改革的突破口,创造改革的亮点。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发挥改革对发展的深刺激、强刺激作用,必须注意协同联动。我省当前的一些改革举措,不同程度还存在碎片化的问题,“盆景”多、“风景”少。要推动改革系统化、集成化,打通层级壁垒、部门壁垒,处理好单项改革与综合改革的关系,让各项改革同向而行,让办事的企业和群众能更多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整体成效。发挥改革对发展的深刺激、强刺激作用,必须勇于突破利益藩篱。改革要改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要割自己的肉、动别人的奶酪,不可能皆大欢喜。改革有阵痛,但不改革就会长痛,要刃口向内,真刀真枪搞改革,防止选择式改革、皮毛式改革、空转式改革。当前,尤其要顺应互联网+政务服务大趋势,以构建“不见面审批”模式为重点,继续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消除权力寻租空间,用政府放权让利的“失”和“痛”,换来企业和群众方便办事的“得”和“爽”。建立容错机制,是发挥改革深刺激、强刺激作用的重要保障。要旗帜鲜明地树立这样的导向,那就是容许改革有差错,不容干部不作为。要鼓励改革、支持改革,对改革探索中的失误失败,不搞求全责备;对“孙连城”式不作为的干部,必须坚决问责。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更要负起改革主体责任,为改革担当、为改革拍板、为改革用人。 放大高端平台的强磁场效应2017年6月2日 当今世界是一个流动的世界。资本、技术、产品、人口和信息等的巨量流动,正是全球化时代的鲜明特征。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一个地区转型升级的成效,某种程度上取决于高端资源要素集聚的速度和体量。互联网行业有句流行语:“得平台者得天下。”对一个地区而言,打造有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端载体平台,才能汇聚更多更好的发展资源。高端资源要素的流动,自然趋向具有优势的载体平台。这些载体平台,有些是有形的,比如各类开发区、旅游度假区、服务业集聚区等。新形势下,我们要推动这些传统载体平台转型创新,使其布局更合理、体系更健全、功能更完备、服务更完善,充分发挥在集聚资源要素、增强集群效应、实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作用。还有些载体平台,包括各类博览会、交易会、展会、论坛等,看似无形,但更加开放、活跃、互动,在这些新的平台上,产品得以充分展示,技术得以充分交流,思想得以充分碰撞,创意得以充分释放。注意力经济时代,谁能够构建新的高端平台、吸引足够多的“眼球”,谁就能聚合更多优质资源要素。德国汉诺威、法国巴黎、意大利米兰、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等城市,都因为会展经济而获得巨大效益,更因此促进了整座城市甚至地区的资源集聚和经济社会繁荣。高端平台的强大带动效应、溢出效应,正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等,是国家层面营造的大平台。江苏发展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则是我省打造的新型平台。去年我省相继举办了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和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前者是物联网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博览会,后者则是专注智能制造的国际合作盛会。以“约在江苏,共筑梦想”为主题的江苏发展大会,也将成为推动国内外高端资源要素在江苏集聚的新平台、为“两聚一高”汇智聚力的新载体。高端平台是投资环境的“放大器”、优质资源的“强磁场”、促进创新的“助推器”。有形载体、无形平台互补共存,能够产生叠加效应。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平台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更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集聚更多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争取更多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为转型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培育新业态打造绿生态涵养好心态2017年6月26日 业态、生态、心态看似属于不同范畴,但都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彼此关联、相辅相成。新业态护卫绿生态,绿生态催生新业态,好心态则能促进新业态培育、使人亲近自然,是幸福感的精神之源。当前,在新常态的大逻辑下,克服速度焦虑、摆脱传统路径依赖、把发展的基点转到创新驱动上来,尤须重视培育新业态、打造绿生态、涵养好心态,用良好的“三态”来提升经济发展质态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新业态是发展的新动能。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技术变革、需求变化和产业竞争,是催生新业态的三大动力。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刻变革和广泛渗透,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不断涌现。赢得未来竞争,不能只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必须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成创新发展优势,积极培育新业态、探索新模式,实现产业以新促高、推陈出新的跃升。绿色生态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地方,重视培育新业态新动能,才能更快地提升产业层次,更好地实现绿色发展。有了绿色生态作底色,才能实现高质量永续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而是沉重的包袱。要树立大生态理念,在营造更有魅力的自然生态的同时,着力打造更有效率的政务生态、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更加和谐的社会生态。好心态是推动发展的正能量。处在转型发展的重要关口,无论是矛盾、恐慌心理,还是急躁、纠结心态,都要不得,也于事无补。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良好关系,才能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要大力培育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努力消除人们的不适应感、不公平感、困惑感、矛盾感,形成人心思进、人心思富、人心思齐的良好氛围。无论是培育新业态,还是打造绿色生态,都非一朝一夕之功。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尤其要重视涵养健康积极的从政心态。树立正确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以实干抒写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业绩。 用好乡土人才2017年7月11日 说到人才,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特别是出过国留过学的博士、教授等,而往往忽略了那些土生土长的“土专家”“田秀才”。其实,不管什么出身、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身上有本事、手里有绝活,就是人才。江苏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在这片土地上,既诞生了不少文坛泰斗、科学巨擘,也不乏各类能工巧匠。这些术业专攻、技艺精湛的乡土人才,历经岁月的淘洗,而在时代大潮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不管是木匠、篾匠、陶匠、漆匠,还是绣娘、织娘、茶娘、琴娘,他们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中磨练出精巧的技艺,在琢璞成玉的艰苦奋斗中创造了惊人的奇迹,在与漫长岁月的专注对话中积淀了坚守的匠心。南京云锦、苏州刺绣、宜兴紫砂、扬州漆器,正是乡土人才潜心传承钻研传统技艺,精益求精、守正出奇、推陈出新,从而创造出的独具文明特质的东方瑰宝。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带领30多位苏州绣娘,通过3776种彩线的巧妙穿插,一针一线历时3年完成《丝绸之路——西出长安》,成为当代国宝级苏绣巨制;乱针绣传承人朱军成携手四千绣娘,绣出了亿元产业,走出了共同致富的特色道路;宜兴市紫泥公社负责人赵炎创立紫砂创客空间,签约紫砂大师18位,培养青年创客105名,开设连锁店19家,推动紫砂文化在创新中赢得了市场……这些乡土人才中的杰出代表,在延续千年传统的同时顺应时代潮流,用自己的技艺和才干带动了一群人致富、为江苏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乡土人才也许并非科班出身,没有高等学历,也从未喝过“洋墨水”,甚至有些土里土气,但这不影响他们的技艺、他们的作品、他们的创造能登大雅之堂,能领市场潮流。要更新人才观念,摒弃简单唯学历、唯职称的思维定势,善于发现乡土人才,建立数据库,作为宝贵资源加以关注、培养和使用。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使乡土人才真正成为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中坚。 把红色基因永远传承下去2017年8月1日 江苏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不仅诞生了周恩来、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江苏优秀儿女的杰出代表,也留下了**、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的足迹,新四军东进北上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都与江苏密切相关,在南京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红色情怀,值得后人世代景仰;他们的精神丰碑,激励我们勇往直前。如果说,绿水青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红色资源则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精神甘泉。我省13个设区市共有红色文化遗址、纪念地300余处。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铁军精神等,都是具有江苏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今天,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江苏的改革发展事业,必须深入研究挖掘并注意用好用活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为全省人民提供不竭的精神滋养。用好红色资源,尤其要重视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把红色基因一代一代永远传承下去。要创新方式方法,把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新课堂,让青少年在现场见闻、互动体验中触摸历史、感悟过往,激发他们探寻红色传统的浓厚兴趣。要积极推进互联网+红色资源,提高可及性、促进普及化,荡涤心灵、塑造精神、滋养灵魂,培育一代又一代红色江山的可靠接班人。 运用大数据创新社会治理2017月8月8日 大数据不仅推动了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也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当前,我们不仅要重视大数据的经济价值,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也要重视大数据的社会价值,促进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面对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社会活动频繁、复杂多变的新情况,传统的依靠人力、被动出击、大而化之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要求。我省一些地方和部门,已经在运用大数据创新社会治理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既方便了群众日常生活,也有效防控了社会风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有很大的提升和拓展空间。我们要从群众最关心的难点痛点出发,进一步找准切口,深入挖掘数据红利,通过大数据全面掌握情况、提高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数据是人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留下的痕迹。沉淀的数据没有价值,只有经过计算和处理,才能产生价值。孤立的数据也没有价值,只有整合起来,才能产生价值。运用大数据创新社会治理,首先要创新数据采集的方式方法,实现多渠道、多维度采集,把散落在各部门、各单位、各领域的碎片化数据连接起来,把相互割裂的“信息孤岛”彻底打通,构建透明高效、互联互通共享的大数据平台。过去,数据是单向点对点层层传送,现在到了共享平台上,大家按照管理权限、工作需要各取所需、共同研判,这将深刻改变机关与基层、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形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把运用大数据与推进网格化结合起来,促进社会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从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 把握产业跨界融合的新趋势2017年8月24日 过去我们讲产业升级,更多的是指产业形态的单向演进或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次产业之间以及产业上下游之间的界限非常清晰。今天,随着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产业边界日益模糊,跨界融合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大趋势。我们要把握大势、抓住机遇,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大力发展跨界产业,努力赢得产业升级的先机和主动。产业跨界融合并不是简单地跨越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而是由新需求驱动,以新科技和新平台为依托,将现有产业领域和要素资源,经过相互渗透、融合或裂变,整合利用到一起,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或突破。从我省实际看,智能、健康、环境在产业跨界融合上是最具优势、最有需求、最可能突破的三大领域,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经过多年技术储备,人工智能的实用门槛已经突破,未来将呈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快速增长。要充分发挥江苏制造业基础厚实的突出优势,把智能制造作为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加快智能产品的研发生产,推进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以智能制造带动服务业等各领域人工智能发展。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和期待。健康不仅指修复健康,而且包括维护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我省医药产业基础好、老龄化程度高、旅游康养资源丰富,要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先导,加快发展涵盖医疗卫生、营养保健、养老服务、健身养生、健康咨询等领域的健康产业。环境产业既是制造业,也是服务业,既属于日常消费领域,也属于公共服务领域,充分体现了跨界融合的特征。我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任务还比较重,既要大力发展传统的污染防治等产业,还要加快推进节能新材料研发、新能源推广、生物修复技术发展,大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生态经济区,让良好生态和生态经济成为江苏的亮丽名片。智能、健康、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正对应了人类生产、生活、生态三个基本方面。未来产业要么跨界,要么被跨界。跨界融合对所有的产业和行业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要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储备和应用,加快跨界产业和细分行业的前瞻布局。不断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提高服务和监管水平,努力营造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 打造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2017年9月18日 水韵是江苏最鲜明的符号。有什么样的水,就能体现什么样的韵味,展现什么样的人文风情。江淮生态经济区内河湖纵横、湿地密布,应当更加充分地做足做活水的文章。我们要通过一代代人的持续努力,将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成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展现出与江南水乡相媲美的江淮水乡风貌。水是自然界最灵动的元素,也是江淮生态经济区最具特色的自然资源。要打造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为主体的清水通道,以京杭大运河为主轴的生态文明廊道,以洪泽湖、骆马湖、高邮湖、邵伯湖、白马湖、宝应湖和里下河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区,在水治理、水保护与水疏通上协同发力,着力保护好河道的自然美。做足做活水的文章,不仅仅要保护好生态的活水,更要加快发展生态经济,以湖为圆心建设绿色生态环,着力打造绿色环绕、经济体植入其中的生态经济格局,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努力形成发展的活水。 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2017年9月25日 城市治理与服务是一门精细活。有人说:“设计一个梦幻城市容易,建造一个活生生的城市则煞费功夫。”只有回归城市日常生活,关注细节、重视细节、完善细节,才能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宏伟的建筑、靓丽的景观固然很重要,但更多体现的是城市的“面子”,并不必然代表治理与服务的水平高。事实上,外地人对一个城市的认知,很多时候是从细节中去体验的。本地人生活其中,每天接触的也大多是具体的小事。交通堵不堵,下水道通不通,空气质量好不好,背街小巷的灯亮不亮……恰恰是这些琐碎细微的小事,关乎市民生活品质,与市民利益休戚相关。只有精心管理、细致服务,城市才会更显温度,更有吸引力。城市治理与服务,要特别强调细节决定成败,舍得下一番绣花的精深功夫。城市治理与服务精细化,就是认真对待、尽力办好老百姓身边的小事。城市治理与服务的每项行动与计划,都应着眼于城市最基层,服务于每一个市民。要坚持项目化推进,每项工作谁来做、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都必须细致具体、定性定量、职责明确。项目实施效果到底怎么样,要用细节的变化、用老百姓的感受来评价。城市治理与服务,仅靠党委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对自己身边的事情,老百姓最关心,参与积极性也最高。要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大家参与到城市治理与服务中来,发挥好主人翁作用。还要重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进城市治理与服务智能化、标准化,让城市有看到细节的“慧眼”,有改善细节的“大脑”。
点击查看更多

工图网提供李强经典短文26篇供会员免费下载。更多精彩公司介绍PPT素材,尽在工图网。 

李强经典短文26篇,李强经典短文26篇 Array

本网站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
猜你喜欢

省纪委书记经典文章十篇包含

20200919 【合集】蓝绍敏经典讲话10篇(苏州篇)包含

2020初中毕业典礼校长发言稿最新经典范文三篇包含

工作自我鉴定范文通用短文五篇包含

中专自我鉴定毕业生登记表学短文五篇包含

中专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怎么写短文五篇包含

您当前未开通企业VIP 加入企业VIP即可获取商用授权书 立即加入企业VIP
您当前未填写企业信息 完善企业信息即可下载授权书 前往填写信息
在线客服
工作日:09:00-18:00
电 话:400-1600-950
联系在线客服
收藏成功
升级VIP后可收藏更多内容
继续浏览 加入VIP
工图网VIP
全站资源终身免费下载
立即加入
今天下载太多文件了
请明天再来
我再逛逛 升级VIP继续下载

举报作品

该作品违反相关法律规范
侵权/盗版问题

请详细描述并提供原作品链接

其他原因

请详细描述举报原因

提交

工作日:09:00-18:00

工作日:09:00-18:00

客服热线:400-1600-950

Ctrl+D
收藏工图网

建议反馈

联系方式

提交
QQ登录 微信登录

我已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工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