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WORD文档 > 领导讲话 > 范锐平讲话资料.DOCX 【图片、文字、动画均可编辑】

范锐平讲话资料

范锐平讲话资料
1.范锐平:真学实做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习 22.“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课辅导报告 33.范锐平在市委十二届一次全会上的讲话 114.范锐平同志在全市年轻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 156.在眉山市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247.范锐平:让“三严三实”成为党员干部的崇高价值追求 98党政综合班热烈讨论范锐平同志在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 209.范锐平同志在全市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3010.范锐平同志在市委常委会上的讲话 3611.范锐平:全面从严治党的四川实践 4112.范锐平在都市襄阳建设动员会上的讲话 4613.在全省机关“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5114.范锐平在省管新任职领导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 5615.在全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上的讲话 6416.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彻落实到组织工作各个方面 7017.范锐平同志在全市老干部情况通报会上的 8018.坚持文化立市建设文化襄阳努力打造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城 8519.范锐平同 志在全市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0020.在首批年轻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座谈会上的讲话 10821.范锐平同志在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11122.范锐平:关于“四个襄阳”建设 11423.在城市“两改两迁”现场观摩会上的讲话 12124.范锐平同志在襄阳市各界人士迎春茶话会上的讲话 12725.范锐平:提振精气神,创造新业绩 12826.在第三期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班上的讲话 13227.范锐平同志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14128.范锐平同志在市委务虚会议上的讲话 146范锐平:真学实做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2016年05月12日13:53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新形势下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生动实践。**书记强调要“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深刻阐明了学习教育的目标指向,明确指出了党员干部的实践取向。落实好学习教育各项任务,必须从思想上、行为上、作风上向“合格”对标聚焦,真学实做把党的先锋形象牢牢树立起来。  笃学笃信立合格的思想标尺,最根本的是要增强“四个意识”。“合格”首先体现为内心深处的坚定信仰和自觉看齐。“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着力打牢“学”这个基础,使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党员干部思想灵魂上扎根,切实解决好“看不齐”“不看齐”的问题。要坚持学党章党规与学系列讲话相统一,深刻把握二者一脉相承、内在一致的辩证逻辑,在学党章党规中自觉向党的纪律和规矩看齐,在学系列讲话中自觉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锤炼党员干部真学真信的政治定力。要坚持系统深入学与突出重点学相结合,既不折不扣落实好学习的内容和要求,全面深入系统学习领悟**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又紧密结合正在做的事情,重点学习**书记关于指导本地区本领域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联系工作实际把讲话精神学深学透,更好地用讲话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坚持带着问题学与融入工作学相一致,自觉把系列讲话作为强大思想武器,聚焦思想上的迷茫立信念之“根”、补精神之“钙”,针对实践中的困惑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检视作风上的问题学习内化“三严三实”的价值追求,在深学深悟中改造主观世界、提升能力素养、涵养严实精神。  真做真干立合格的行为标尺,最重要的是要践行“四讲四有”。“四讲四有”是新时期合格党员标准的高度概括和时代凝练,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紧紧抓住“做”这个关键,以“四讲四有”为标尺引领“做”的要求、检验“做”的成效,真正把信仰的力量转化为实践的力量。要把“四讲四有”细化为行为准则,深刻把握“四讲四有”对合格党员“质”的规定,组织开展“合格党员具体标准、不合格党员具体表现”大讨论,厘清合格与不合格的行为边界,区分不同层级、不同领域具体化、具象化,对普通党员重点细化行为规范,对领导干部重点细化用权规矩,让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把“四讲四有”外化为实践行动,紧扣党委工作大局和本地本部门本单位中心任务,分类开展党员示范行动,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做讲政治表率,不折不扣执行组织决定做讲规矩表率,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讲道德表率,立足岗位职责推动改革发展做讲贡献表率,在创先争优中把“做”推向高标准。要把“四讲四有”固化为制度规范,牢牢把握“四讲四有”与“好干部”标准、“三严三实”“四个铁一般”、忠诚干净担当等要求的内在统一性,把“四讲四有”作为组织管理的原则和标准,融入党员培养发展、教育管理和干部考核评价、选拔使用等制度建设中去,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和导向作用,使“四讲四有”成为引领党员干部行为的旗帜标杆。  从严从实立合格的作风标尺,最紧迫的是要解决“四不为”的问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解决党员干部 “不善为、不愿为、不作为、不敢为”的问题,是学习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加强能力建设解决党员干部“不善为”的问题,把学习教育向专业化能力建设拓展,与大规模培训党员干部相结合,分层分类开展精准化的理论培训、政策培训、科技培训、管理培训、法规培训,加快推动思想观念、能力素养和治理方式的现代化转型。要鲜明用人导向解决党员干部“不愿为”的问题,结合开展学习教育进一步强化正确用人导向,加快构建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及时调整不适宜、不胜任干部,把带头践行“四讲四有”的先进典型树立起来、优秀干部使用起来。要持续正风肃纪解决党员干部“不作为”的问题,把开展学习教育与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整改成果结合起来,坚持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齐抓、从严管理与关爱激励并重,改进组织管理的方式方法,推动党员干部提振精气神、担当新作为。要完善容错机制解决党员干部“不敢为”的问题,明确敢作为与乱作为的具体情形和政策界限,切实把**书记“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具体化,使勇于探索者卸下包袱,让改革创新者甩开膀子,为勇谋善为者撑腰壮胆,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全面从严治党的四川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课辅导报告(2015年5月14日)范锐平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在我省已全面启动。这次专题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领导干部讲党课启动开局。讲党课是我们党内生活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根据省委统一安排,省委常委要带头讲党课,推动专题教育扎实开局。今天,我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四川实践》为题,在分管联系单位党员干部中讲一次党课,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全面从严治党是历史与时代的必然选择  2014 年 12 月,**书记在江苏调研期间,第一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并提为“四个全面”。在今年2月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书记把“四个全面”定位为党中央新的历史时期的战略布局,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的提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新境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  (一)纵观历史: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从严治党史。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从严治党的基本方针,并贯穿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从严治党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制胜之宝。党的一大明确规定,党员不得具有非共产主义的思想倾向。党的二大以后,逐步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纪律和保证纪律贯彻执行的制度措施。1927年“三湾改编”战略性提出把“支部建在连上”,1928年工农革命军宣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1929年古田会议明确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重要原则,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等等,严格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从严治党是我们党领导新中国建设的鼎新之举。新中国成立后,党所处的环境和社会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在执政条件下从严治党,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全党进行的大规模整风、整党运动,对当时党和国家机关纯洁队伍、强健肌体、净化风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严治党是我们党领导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之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深刻总结建国以来治党治国的经验教训,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从严治党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先后在全党开展“三讲”、“三个代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等,有力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践表明,什么时候突出了从严,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就得到增强;什么时候放松了从严,党的事业就会受到影响和冲击。各级党员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从严治党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会深入不会停止,要自觉从思想和灵魂深处始终绷紧从严这根弦。  (二)顺应时代: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面向未来。我们党作为一个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政党,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才能从容应对前进道路上的挑战和考验。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必须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指出,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的历史特点”,新就新在我们踏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面临着变动变革变化的新环境,肩负着全面改革、转型发展的新使命。能不能在这场新的时代“大考”中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关键在党,关键在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力度和成效,提升党应对新的挑战、驾驭复杂局面的执政能力。肩负新的伟大使命必须从严治党。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清醒看到,越接近目标,面临的风险就越大,遇到的问题就越复杂,斗争的尖锐性就越强,对执政党自身建设的要求就越高,越是要全面从严治党,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推进新的伟大工程必须从严治党。正如小平同志在90年代初指出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我们党发展壮大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自身也同样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正视现实:重塑四川政治生态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书记指出,解决党内存在的种种难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为政行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题中应有之义,必须坚持立破并举,弘扬新风正气、涤荡歪风邪气,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从四川来看,由于周永康长期插手四川事务,长期以来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封建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一定时期腐败案件频发多发,严重破坏了四川政治生态。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省委从“三个不可低估”重大判断出发,从严管党治吏、铁腕整治风气。总体要求是,坚持“八个务必从严”,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到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全过程,落实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各方面。主要任务是,着力解决“六个方面问题”,营造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政治生态。基本思路是,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以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解决各级班子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塑和优化四川政治生态,凝心聚力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  二、把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四川全面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  思想政治建设是凝神聚魂的根本性建设。东明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首先从思想上严起来,关键是从领导班子抓起。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一)坚定不移用**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着力解决好“总开关”问题  十八大以来,**书记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围绕治国理政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深入学习**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思想政治建设最重要的任务,对四川来讲具有尤为紧迫的意义。从政治意义上看,省委“三个不可低估”所指向的深层次问题实质是思想政治问题,尤其需要在思想上“补钙”、政治上“定向”,坚决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从理论意义上看,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四川发展,打破既有的思维定势、行为习惯和路径依赖,特别需要提高党员干部思想理论素养,用**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从实践意义上看,四川的基本省情没有改变,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任务尤为繁重,迫切需要以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举措来指导实践。  学习贯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不是一个阶段性任务,而是一个长期任务;不能停留在一次两次读原文,而要深入地悟原理、知规律,用以指导发展的实践。近现代学者王国维讲做学问有三种境界,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也应该有三种境界,概括起来就是“安专迷”。第一种境界是“安下心来、真学深悟”。主要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全面学与专题学相结合、反复学与跟进学相结合、自己学与集中学相结合,通过中心组学习、党支部学习、培训轮训、读书班等多种形式,深入理解、准确掌握讲话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努力把零散的感性理解上升为系统的理性认识,真正做到如琢如磨、入脑入心。第二种境界是“专心致志、真用笃行”。坚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自觉用讲话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增强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本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把学习成效体现到促进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改造上。第三种境界是“迷恋至深、真信不移”。坚持把忠诚于信仰信念作为检验学用成效的首要标准,在学习实践中深刻认识讲话蕴含的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从内心深处增强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矢志不渝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而努力奋斗。  (二)坚定不移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和科学政绩导向,着力解决好导向引领问题  导向问题至关重要,有什么样的用人导向,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绩导向和发展导向。十八大以来,**书记着眼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对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党的干部路线树立了鲜明的导向,深刻阐明了用人导向与政绩导向的紧密联系,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和时代意义。  省委认真贯彻中央要求,把导向问题作为集聚力量、引领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鲜明提出“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的用人导向和好干部“40字”要求,围绕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建立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今年全省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会进一步提出了“六个重视选用”“六个坚决不能用”“六个坚决调整”的用人原则和要求,切实把中央在干部选拔任用上的原则性要求具体化、四川化。这一系列重要的判断和要求,源于对省情特征的清醒认知。当前,四川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双加速”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经济总量靠前、但人均偏后,城镇化率、城乡居民收入等重要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仍然是四川必须紧紧抓住、一刻不能放松的中心任务。省委特别强调要坚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理念和导向,要求各级干部昼夜兼程、披荆斩棘,咬定发展不放松,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抓发展、促发展、快发展。源于对发展方式的科学把握。随着经济发展进入速度转变、结构转型、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举国支持灾后重建的红利、难以持续的优惠政策红利、无限止消耗资源环境的红利已经结束,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低端产业规模扩张的发展路子、“三高一低”的粗放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四川发展已经到了“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的重要关头,进入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阶段。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并勇于解决在干部队伍中实际存在的思想上、工作上、能力上、作风上的不适应的问题,大力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集聚和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勇于担当起推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历史重任。源于对重塑政治生态的责任担当,省委也清醒认识到,“三个不可低估”的严峻形势严重影响着四川的政治生态和改革发展,必须从思想源头上解决领导班子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树立四川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提振社会信心。  落实中央和省委的这些重要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都不能置身事外,必须带头执行、带头践行、带头落实。鲜明正确用人导向。要把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作为治本之策,严格标准、从严把关,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不让买官卖官者得逞,不让脚踏实地的好干部吃亏,彰显选人用人的好风气。要认真贯彻“好干部”标准和“三严三实”要求,严格落实省委“三重”用人导向和“三个六”用人原则,大力提拔使用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坚决调整软班子和不称职干部,切实把好导向树起来、立起来。鲜明科学政绩导向。按照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紧扣省委发展战略,改进政绩考核工作办法,突出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导向,建立健全差异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鼓励干部培育新优势、开拓新领域的政策机制,建立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保障机制,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鲜明从严选拔导向。认真落实省委出台的规范选人用人的“一个意见”“五个办法”,严把干部动议提名、廉政考察、程序步骤和监督问责四道关口,全面推行“一评议、两公示、两核查”制度,建立选人用人实名推荐、全程纪实、问题“放下”、责任倒查机制,坚决防止干部“带病提拔”,提高选人用人科学化水平。  (三)坚定不移围绕发展战略和事业需要育人才选干部配班子强组织,着力解决好组织支撑问题  省委多次指出,我省党员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从事业发展需要来看,也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匹配的问题。一是干部能力素质不适应。在科学发展、持续发展上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普遍不足;优秀年轻干部人才总量偏小、储备不够、青黄不接,关键岗位难选;在重要经济和开放领域的专业化干部相对稀缺。二是班子功能结构不科学。一方面人岗相适度不高,学非所用、用非所专,造成专业人才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没有体现各地发展层次、发展阶段的差异性,由此产生发展思路、发展理念受干部经历固化影响等问题,导致一些地方现代化的进程缓慢,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三是人才战略储备不匹配。全省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高技能人才与技能劳动者的占比,低于全国2个百分点,特别是领军型、高技能人才尤为匮乏。全省仅20%左右的专业技术人才分布在企业,与全国30%、发达国家70%以上的企业人才占比差距很大。四是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主要是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不强,政治引领意识有所增强,动员能力有所减弱,服务功能尤其是服务改革创新的能力不足,“两新”组织领域党建工作与“两新”组织发展不适应,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事业发展的组织支撑就会削弱,推进“两个跨越”就难以落实。  省委清醒把握全省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现状,紧扣四川长远发展和战略需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一是以递进培养为总揽加强战略性储备。针对年轻干部不足、关键岗位难选、专业化人才缺乏等问题,从2013年起实施“优秀年轻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省市县三级计划用5年时间联动培养6.2万名年轻干部人才,目前共遴选培训2.7万名,已从中提拔重用近2000人,为领导干部层次的提升和后备干部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二是以专业化和差异化为关键加强班子功能结构模型化管理。分地方党政、省直部门、高等院校、国有企业建立领导班子功能结构模型,作为职数管理、对标选人的依据,提高了干部选任的人岗相适度、专业匹配度。特别是结合明年市县乡换届,以功能结构优化为取向,提前做好班子分析、后备干部培养和各类人才引进。这是一件百年树人、利在长远的战略之举。三是以服务地方战略全局和产业发展为导向加强人才开发引进。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成功举办“海科会”,组团赴北美、欧洲招才引智,面向“985”知名高校选聘紧缺专业优秀毕业生,与清华、北大、人大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放引才、战略育才、科学用才的格局正在形成。加强对专业人才合理配置,加大人才开发的政策引导,推动优秀人才向支柱特色产业、重点优势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聚集。四是以强化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为重点加强党组织建设。按照边调研、边试点、边研究问题、边出台政策的思路,探索研究解决发挥国有企业、产业园区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政策机制,推动国企、园区党建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管理和发展优势。  (四)坚定不移严格党内政治生活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着力解决从严动力不足的问题  **书记强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解决党内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一针见血指出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极端重要性。从四川来看,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严峻性、紧迫性和特殊性尤为突出。严峻性表现在,一段时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利益交换原则等不良思想进入党内,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组织纪律不严明、组织管理不严格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紧迫性表现在,周永康长期插手四川事务,给四川政治生态造成了恶劣影响,一些党员干部热衷于“架天线”、“抱大腿”、“攀高枝”, “潜规则”和“关系网”根深蒂固,彻底肃清周永康案的影响刻不容缓。特殊性表现在,长期以来封建腐朽思想文化对干部的侵蚀不可低估,特别是称兄道弟、哥们义气的“袍哥”文化影响很深,一些干部喜欢搞拉拉扯扯、团团伙伙,丧失了党性原则和组织观念,等等。党内生活严不起来,党组织就缺乏凝聚力战斗力,从严治党就是一句空话。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一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党内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要坚持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度,正确处理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完善领导班子内部运行机制,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着力规范一把手用权行为,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二是要严格民主生活会制度。总结运用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经验做法,健全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规定,扎实做好征求意见、对照检查、交心谈心、开展批评等环节工作,健全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单位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指导督导制度,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三是要严格组织生活制度。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推动党员领导干部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支部组织生活,虚心接受党员群众意见,接受组织和党员群众监督。重视发挥党组织的基础作用,创新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健全落实领导干部上党课、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等制度,积极探索网上组织生活、主题党日、党员志愿服务等新形式,提升组织生活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五)坚定不移整治为官不为激励奋发有为,着力解决好队伍活力问题  “为官不为”现象,表面上是干部作风问题、行为问题,究其根本是干部价值观、事业心、责任感出了问题。从干部个体层面看,暴露出从宽到严的常态转化过程中“不适应”问题。主要表现为从严要求下思想不适应不想为,从严约束下行为不适应不敢为,从严监管下工作不适应不作为,从严治理下能力不适应不能为。从组织管理层面看,反映出从松到紧的功能转变过程中“不到位”问题。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管理的经常性、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队伍管理缺位、不到位的情况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从严从紧的“小气候”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没有真正形成。从政策机制层面看,折射出从旧到新的体制转轨过程中“不配套”问题。旧体制尚未完全破除,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政策机制不少领域还处于“真空”“断档”状态,新的干部评价标准、考核导向、激励措施亟待跟进,系统建构起适应从严管党治吏的制度体系尤为紧迫。  省委对“为官不为”问题警示早、抓得早,在去年七一表彰大会上,东明书记就鲜明提出“刹不为之风、换不为之将”;结合巡视问题整改,在全省开展了庸懒散浮拖专项整治,引导党员干部一心为民、干在实处。解决为官不为,当前要注重在制度机制和政策措施上系统研究、综合施策,既要整治为官不为,又要激励奋发有为。一是要研究解决“整治为官不为”的问题,重点是解决新常态下干部思想上行为上不适应的问题,形成一种良好的政治导向和政策机制。二是要研究解决“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探索完善轮岗交流、任职回避办法,运用停职检查、调离岗位、问责免职等方式,推动不适宜、不称职、不作为的干部“下”。三是要研究解决“干部正向激励”问题,研究制定发挥干部考核评价、选拔任用导向引领的措施办法,完善干部荣誉激励、待遇激励的措施办法,健全和完善干部个人成长、事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四是要研究解决“法治环境下党员干部行为习惯”的问题,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党纪法规红线意识,习惯在新的约束环境下工作、生活和成长。五是要研究解决“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干部能力适应”的问题,在新常态下注重学习、更新理念,着力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三、把“三严三实”要求具体化制度化作为四川全面从严治党的机制保障  “三严三实”,是**书记对党员干部特别领导干部提出的殷切期望。东明书记强调,要把“三严三实”作为思想建党的根本遵循、从严治党的根本目标、制度治党的根本指向,贯穿到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省委坚持从四川实际出发,把“三严三实”要求具体化制度化,先后出台了“一个决定”“两个意见”以及守纪律讲规矩“十项规定”等系列制度规定,初步形成了四川从严管党治吏的制度体系,为构建良好政治生态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忠诚为本立政治规矩。践行“三严三实”,首要的是对党忠诚,关键就是要做到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一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省委对此历来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严明“六个决不允许”,实行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专项督办、专项通报制度,确保广大党员干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自觉与以**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在四川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确保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二要坚决执行党的纪律。省委反复强调,党的各级组织要坚决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自觉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凡属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必须严格遵守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程序和规定,严格干部人事纪律,从严选干部配班子,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三是严格遵循组织程序。**书记郑重昭告全党:“必须遵循组织程序,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南充贿选案等重大案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人心中没有组织、行为没有规矩。省委先后出台重大事项请示汇报制度、贯彻实施干部任用条例科学选人用人意见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规范选人用人程序,抽查核实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就是要为党员干部树规立矩,要求党员干部任何时候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  (二)遵纪守法立用权规矩。严以用权,体现了对人民赋予的权力的敬畏,也是对领导干部自身的积极保护。十八大以来,省委着眼规范权力运行,不断强化制度建设,促进领导干部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一是推进科学决策保障规范用权。省委对坚持集体领导科学决策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严格遵守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近期,将制定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的制度,从市县、省直部门、高等学校、国有企业4个层面,进一步细化落实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等各项要求。二是带头遵循法治坚持依法用权。省委抓住“关键少数”,狠抓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决不允许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外行权扩权,决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代法、徇私枉法。三是严格监管惩治推动廉洁用权。制定实施党政一把手不直接分管财务、工程项目、物资采购制度,坚持一把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审计制度,促进干部秉公用权。四是管住重点领域严防制度漏洞。针对财政资金、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土地出让、矿产资源开发、公共资源交易、重大项目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监管等10个重点领域,省委省政府集中出台了“五个规定、五个意见”,探索建立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制度。近期还将从11个方面建立完善权力清单制度,防止权力“任性”。  (三)崇严尚实立行为规矩。就是按照党纪严于国法的要求,以党纪党章为准绳,把制度建设体现在党员干部行为规范上。一是倡导务实重行作风。强调以“三严三实”为实践取向和行为准则,坚持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做事要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大力弘扬一心为民、干在实处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坚决禁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二是坚守廉洁从政底线。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制定领导干部亲属经商、担任公职和社会组织职务、任职回避等管理制度,督促党员干部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其擅权干政、谋取私利,不得纵容其影响政策制定和人事安排、干预正常工作运行,不得默许其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三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带头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始终保持健康生活情趣和高尚道德情操,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今年党建工作的重大任务,是学习践行“三严三实”的具体行动。省委召开专门会议作出安排部署,东明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并带头上党课。大家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上来,以严实作风开展专题教育。一要在学习践行“三严三实”上走在前头、做好表率。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局、省委党校、省委党史研究室要带头学习**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省委从严治党《决定》、“两个意见”、“十项规定”,把“三严三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把“三严三实”作为修身做人的基本遵循、为官用权的警世箴言、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为全省本系统各级领导班子作好表率。要根据省委部署要求,抓紧制定本部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施方案,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把各项规定动作做细做实做到位。二要在抓实“关键动作”上走在前头、做好表率。省委印发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专题教育的方法措施,关键动作是专题党课、专题学习研讨、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整改落实、立规执纪。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把这“五个关键动作”抓实在、抓到位。要按照双重组织生活会的要求,单位领导班子都要深入思考、联系实际、剖析根源,在自己分管处室或组织关系所在支部讲一次党课,讲出真情、讲出共鸣。各单位的中心组学习要保证集中2天时间,中心组成员要人人发言,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实际思想和工作摆进去,紧扣问题、交流互动,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三要在抓好“五个结合”上走在前头、做好表率。紧紧围绕省委工作大局和本部门本单位中心任务,切实把开展专题教育与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治蜀兴川总体部署、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深化、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与开展“走基层”活动、与服务改革推动发展和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党员干部在专题教育中激发出来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动力,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促进。  同志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最雷厉果行的开局,源于作风;最革故鼎新的气魄,唯在从严;最令人振奋的变化,始自人心。全面从严治党,回答了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周期律的历史之问,每一名具有忧患意识的共产党人都应该自觉担当;全面从严治党,开启了新的伟大征程上治国理政的恢弘篇章,每一名具有责任意识的共产党人都应该奋发有为。让我们在“三严三实”崇高价值追求的指引下,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为,以自己的模范行为示范带领和影响带动,从而汇集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两个跨越”、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磅礴力量。这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共产党人的责任。范锐平在市委十二届一次全会上的讲话(2011年12月15日)范锐平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襄阳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作出了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委和市纪委,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了。刚才,市委十二届一次全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委常委会,通过了市纪委一次全会的选举结果。在此,我代表新当选的全体同志,对大家的信任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年龄和工作变动等原因,十一届市委中的一些同志不再进入十二届市委。这些同志在任期间,为襄阳的改革发展稳定倾注了大量心血,付出了艰辛努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十二届市委,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从现在起,十二届市委就开始履行职责,同全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一道,踏上了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新征程。我们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襄阳的发展前景,与全市人民的福祉息息相关,省委、省政府寄予厚望,襄阳人民充满期待,社会各界期望很高。同志们一定要对自己的岗位、自己的职责深怀敬畏之心,倍加珍惜时代给我们提供的机遇和舞台,倍加珍惜组织对我们的信任和重托,倍加珍惜全市人民对我们的支持和信赖,视信任为责任、视责任为使命、视使命为生命,带头塑造实干兴市的执政风格、培养人民至上的公仆情怀、锤炼勇于担当的政治品质、树立廉洁从政的良好形象,知责而为、知责而进,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把襄阳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推向前进,努力实现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下面,我提几点要求,与同志们共勉。    一、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 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第一位要求,是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核心。对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来讲,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党忠诚、对人民事业忠心耿耿,在理想信念上不犹疑、不含糊、不动摇,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必须坚持加强理论武装不懈怠,加强党性修养不放松,深入而系统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力求准确把握、入脑入心、知行统一,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必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坚决维护中央和省委的权威,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与省委保持高度一致,在事关方向、事关原则的重大问题上立场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和关键时刻旗帜鲜明,对违反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潮和言论,坚决予以抵制和反对。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把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四个襄阳”、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执行好,推动跨越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为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担当重任。    二、要躬身实践执政为民宗旨 胡锦涛总书记教导我们:“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是心系群众、服务人民,还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是衡量党员领导干部作风是否端正的试金石。躬身实践执政为民宗旨,必须时刻摆正自己和群众的位置,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越是职位高了越是要注意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越是要克服脱离群众的各种不良倾向,主动走近群众、融入群众,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做到与群众心贴心、心连心。躬身实践执政为民宗旨,必须充分尊重民意,把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做决策、出政策的根本依据,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到群众中去,同群众面对面地了解情况、商讨问题、谋划发展,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努力使我们的各项决策都有民意基础、体现群众意愿,做到群众不受益的政策不出台,群众不支持的措施不启动,群众不满意的干部不重用。躬身实践执政为民宗旨,必须坚持民生优先的理念,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在群众最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基本民生问题上,舍得花精力,舍得花投入,实打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提高群众的收入水平、保障水平、健康水平、生活水平。要突出最困难的群体,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分门别类,分清缓急,逐年逐项向前推进,把一些事关民生的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抓实抓好,把群众眼前最紧迫、要求最强烈的问题解决好,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解民忧、惠民生,让群众在分享发展成果中看到希望、得到实惠,日子过得舒心顺气,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躬身实践执政为民宗旨,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健全联系群众工作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把工作能力的增长、领导本领的提高深深扎根于服务群众的实践之中,在坚持不懈做群众工作中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凝万众之心,聚全民之力,共同推动新襄阳的振兴与跨越。    三、要提升干事创业的精神境界 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成就一番事业,为一个地方的发展有所担当,为一个地方的百姓有所奉献,要有大胸怀、大视野、大气魄,提升干事创业的精神境界,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实现本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市委“一班人”的精神境界至关重要,靠一般化的精神境界、精神状态和努力姿态,是难以担当重任的,必须不断突破自我、超越旧我,以非常之精神、非常之举措,创造非常之业绩。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讲,人生有四种境界:一是自然境界,二是功利境界,三是道德境界,四是天地境界(也称哲学境界)。处于自然境界的人,顺着自己的本能或社会风俗习惯做事,不知道或不大知道自己所做事情的意义,活得浑浑噩噩;处于功利境界的人,一切从满足个人的欲望出发做事,活得自私自利;处于道德境界的人,为他人、为社会的利益而做事,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处于天地境界的人,为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奋斗终身。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精神的创造。冯友兰先生对人生境界的深刻领悟,对我们提升精神境界很有启发。市委“一班人”是全市党员干部中“关键的少数”,是推动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核心领导力量,要努力摆脱自然境界、摒弃功利境界,自觉追求道德境界、崇尚天地境界,把人生的价值追求深深融入到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宏伟事业中去,为全省、全国的发展付出自己的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最近,我们学习领会省委、省政府襄阳三级干部会议精神,提出在全市大力弘扬“精进、开放、创新、务实”的精神。其中,“精进”的要义就在于提升精神境界。“精进”一词最早出于《汉书》,“选精进掾史”,意指选精明干练的捕快。《后汉书》中出现的“其后学者精进,虽曰承师,亦别名家”,其义是继承、创新、超越以及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后来,“精进”成为一个佛教词汇,被借来表述大乘佛教的六度之一,有了专心专一、精专不懈的意义。到了清末,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为原南通大学医科、纺织科题写“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的训词,其意就是保持纯诚恢宏、永不满足、不懈地超越奋进的意志。随着时代的发展,“精进”的含义不断丰富,概括起来讲,就是继承、创新、超越之义,含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之精神,体现专心专一、永不满足、不懈地超越奋进的意志。我们倡导和弘扬“精进”精神,就是希望大家提升干事创业的精神境界,勇于担当、敢冒风险,追求卓越、不甘人后,奋发作为、锐意进取,为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顽强拼搏、不懈奋斗。  前天晚上,我们一起观看了《红色箴言》大型情景诗歌朗诵节目,革命先烈高尚的革命情操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使我们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接受了一次生动的党性教育。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告诉我们,在建设“四个襄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进程中,无论碰到任何困难、遇到任何险阻,只要有革命先烈的这种精神境界,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就没有任何险阻不能战胜。这台《红色箴言》,表达的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更是对后人的警示与教育,是对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引领,要让全市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从中接受教育,汲取精神力量,围绕十二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奋勇前进。    四、要努力提高能力素质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任务非常艰巨,挑战十分激烈,“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的问题十分尖锐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大家不要以为职位高了,能力和水平就自然而然地高了。相反,越是职位高了,越是要感到能力和水平的欠缺。如果固步自封,甚至自我得意,就不可避免地要落伍,就难以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立足,就难以担当起领导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任,必须把加强系统学习作为提高能力素质的战略性任务,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今中外,凡事有所成者,必学有所成。加强学习是增长才干的前提、做好工作的基础、成长进步的阶梯。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就是要开辟一条过去没有走过的道路,把按照传统发展模式难以实现的目标变成现实,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在这条道路上,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破解,有许多挑战需要我们去面对,唯有增强能力永不自满,提高素质永不懈怠,才能堪当重任、不辱使命。那种以为不学习照样能够干工作、不愿意用心学习的想法,那种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的态度,那种借口工作忙不去学习或者敷衍了事的做法,那种把学习当作装点门面而不是用来推动工作的现象,都必须坚决摒弃。大家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把加强学习作为履行好职责的第一需要,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围绕提高认识水平、提升人生境界、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工作能力,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认真学习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知识,认真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认真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认真学习基层和群众的创新实践,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使一切有益的知识、文化和经验入脑入心,积蓄在我们的头脑里,融汇在我们的行为中,运用在我们的工作上。通过不断加强学习,开阔眼界和胸襟,提高思维层次,培养战略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用前瞻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群众的眼光、创新的眼光谋划工作、推动发展的本领。    五、要建设团结和谐的领导团队 团队的合力是成就事业的根本,团结和谐是一个班子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成功的事业离不开志同道合的伙伴,离不开团结和谐的集体,离不开胸怀大局的团队。对于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团结和谐是素质、胸怀、境界、品格的凝练和合成;对于一个领导团队来说,团结和谐是同心、合力、友谊、支持的结果和展示。大家一定要把团结和谐作为一种境界来提升、一种责任来追求、一种行为来养成,共同努力,把市委班子建设成为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事业同干、责任同担的坚强领导团队。搞好团结和谐,最核心的是要以事业为重。团结和谐,是班子全体同志基于共同的理想信念、发展襄阳事业的共同目标、造福襄阳人民的价值追求之上的紧密团结,大家要以党的事业为重,以襄阳的发展大业为重,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齐心协力谋发展,团结一心干事业。做决策、用干部、抓改革,都要以事业为考量,凡是有利于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就赞成、就支持;反之,就反对、就制止,靠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追求,增强我们这个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搞好团结和谐,最重要的是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是班子团结和谐的根本保证。要以民主集中制为准绳,认真执行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每位委员都要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分工与合作、个性与党性的关系,自觉摆正位置,坚决克服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个人独断专行,坚决反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分散主义的软弱涣散。搞好团结和谐,最基本的是保持开阔的胸襟。明代学者薛瑄讲:“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同志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一把手”是班子团结和谐的关键,要心胸开阔,虚怀若谷,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善于团结同志们一道共事,在班子内部大力倡导敢讲真话、敢讲实话、敢讲心里话的浓厚风气。班子的每一位成员都要有容人容事的雅量和胸襟,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有优点相互学习,有问题相互提醒,有意见相互沟通,在合作共事中加深理解,在相互理解中增进团结,在团结奋斗中实现和谐。要坚决反对不讲原则,庸俗化、表面化的你好我好、一团和气。市委常委会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做团结和谐的楷模,形成“一个核心、三个党组”团结共事的生动局面。各位市委委员都要做各个地方、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团结的表率,带动全市各地各部门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共谋发展。    六、要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公仆本色 “水清沙自洁,官贤弊自绝”、“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清正廉洁是领导干部为政之要、立身之本。各位委员在廉洁自律上做得怎么样,不仅关乎个人自身形象,更关乎市委班子集体形象,直接影响着全市的党风、政风、民风。大家要始终保持政治清醒、正气在身、为政以廉、洁身自好,争做思想纯洁、品行端正的示范者,以良好的党风带政风淳民风,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要坚持崇高的精神追求,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健康的生活情趣,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要以敬畏之心对待权力,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慎用权力,绝不能以权谋私、滥用权力。要带头遵守廉洁从政行为准则,注意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范工作圈、管住活动圈,切实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监督,习惯于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履行好“一岗双责”,加强督促检查,切实抓好本地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作为市委书记,我将严格要求自己,紧紧依靠班子的每位同志,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作用,认真履行好职责,请大家多监督、多帮助、多批评。    同志们,从现在开始,我们如同步入了一个新的人生和事业的考场,事业是考题,发展是得分,群众是裁判。“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我们的成绩是优秀,是一般,还是不及格,历史最有发言权,群众最有发言权。我相信,只要我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热情和力量奉献给襄阳这片热土,奉献给勤劳智慧的襄阳人民,与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一道共同劳动和创造,就一定能够交出一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答卷!范锐平同志在全市年轻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2012年3月)  重道弃术知行并举——论年轻干部的“德”  今天,我着重就年轻干部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德”的修养,同大家进行交流,重点谈谈“重道弃术,知行并举”的问题。  德,是领导干部品行之首、做人之本、成事之基、为官之魂、魅力之源。我们党历来重视干部“德”的建设,鲜明提出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提出了“五德”的要求,就是“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德”、“才”之间,“德”是起统帅作用的,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党的领导干部是否有德,不仅决定着自身才智发挥和权力行使的目的、方向和效果,更关系到国家兴衰、人民福祉。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修身立德的精辟论述,集中体现在“道、术、知、行”这四个方面。所谓“道”,是指事物的本源、本体、本质,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趋势和方向,还有公理、公道、公正之义。“道”,贯穿了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作为中国核心文化的儒释道三家思想处处体现了“道”的理念。孔子论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讲的是人生要把道德追求作为最高的理想境界;佛家讲“法”,也是讲“道”,有“得道”之义;老子论道,“道可道,非常道”,讲的是道法自然,对事物规律的遵循。所谓“术”,是指技艺、方法、策略,包括方术、术数、技术、权术,等等。所谓“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道德范畴,指的是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也就是对道德的认知,后逐步扩展为明理,对知识的渴求和才智的积累,“知者,智也”。所谓“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的就是道德实践,后来延伸为注重实践、身体力行。  加强“德”的修养,首要的是正确认识和把握“道”与“术”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与“术”的关系有两种思想,一个是强调“道术并举”,再一个是强调“重道轻术”,轻术的“轻”就是对行不正当之术的蔑视,也是“弃”的意思。古人讲,术合于道,相得益彰;术背于道,各见其害;轻道重术,则智术滥用;君子有道而小人有术,君子以道经世而小人以术害人;君子以道而杀身成仁,小人以术而杀人成事。谋权,术也;谋权者,小人也。从这个意义上讲,“重道弃术”,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加强道德修养、党性修养,提升思想境界、精神境界、人生境界,摒弃权谋之术、升官之术、庸俗之术。  “知”与“行”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从本源上讲是关于道德问题在认识和实践领域的探索。明朝心学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知”的功夫,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知”的完成。后来,知与行的关系被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用来表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毛zd同志在《实践论》中,把知和行的关系表述为“知行统一”。“勤于思则理得,勤于行则事治”。强调“知行并举”,就是要求广大干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学以立德、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德才并进,努力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掌握推动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知识和本领,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年轻干部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弘扬主流价值,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党的执政要求、干部成长进步的要求,在修身立德上下一番苦功夫。  一、重道,就是要行大道、讲大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道”,对我们党员干部来讲,核心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的科学信仰,坚守共产党人的先进追求,坚守共产党人的高尚道德,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关于“道”的阐释,核心价值就是要胸怀天下,感念苍生,“行大道而天下为公”。古代士人精神和品格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一是一心向道的学术追求和政治理想,二是心忧天下的博大心胸和责任意识,三是高洁自省的人格操守和道德自觉。归结到一点,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念念不忘拯世济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万世开太平”是古代士人的身份标签,也就是把个人志向、价值追求放在国家和民族的层面来实现。这种士人精神对我们现代年轻人修身立德和人格构建,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我们实行现代转换,就是要从自我道德完善的狭小天地走出来,培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安平乐道的人生韧性、舍生取义的道德自守,把个人的生命投射到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意义追求和价值遵循之中,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关于道德境界问题,古代先哲提出了“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思想。其中,“出世”是道家思想的范畴,讲的是超然物外,顺应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精神境界。用现代思维理解,就是顺应事物的本性,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去办事,不反规律而行。“入世”是儒家思想的范畴,体现的是一种有为的精神,强调的是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积极面对人生、面对社会、面对事业。《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讲的就是人要从天地运行的勃勃生机中修炼精神境界、汲取精神动力,惟自强才能不息,惟厚德才能载物。“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在现代意义上讲,就是要心胸豁达,摆脱世俗功名利禄的束缚,从容地对待世事变化,达观地看待人情世故,冷静地对待得失成败,以“入世”的情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经世致用,为国分忧、为民造福。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把人生分为四个境界:一是自然境界,二是功利境界,三是道德境界,四是天地境界(也称哲学境界)。作为党员干部,都要努力摆脱自然境界、摒弃功利境界,自觉追求道德境界、崇尚天地境界,把人生的价值追求深深融入到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崇高使命中去。西方有句名言:“如果我们走得太快,要停一停,等待灵魂跟上来。”现在,年轻干部追求进步,都想干一番事业,在从政的道路上有所作为,这是积极的,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想清楚为官的根本、为官的目的、为官的意义是什么。“等待灵魂跟上来”,就是希望大家在追求进步、追求个人价值时,做到内外兼修,提升精神境界,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和模范实践者。  第一,坚定理想,坚守信仰。“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柱折屋塌,柱坚屋固。”理想信念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是促使人们前进和奋斗的精神动力。中国的保尔——吴运铎曾说,革命理想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把理想信念作为动力,作为核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所选择、所确定、所树立、所发展的理想,用最简明的语言来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特征、最核心的信仰。坚定理想,坚守信仰,是保持党的纯洁性在思想建设上的根本问题。**书记同志在今年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信仰纯洁是共产党人最根本的纯洁”;“保持思想纯洁,最重要的是保持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地办好今天的事情,又不能忘记远大目标。党员和党的干部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会有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神圣感”。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发展历程一再表明,坚定的信仰和为理想而奋斗甚至牺牲生命的崇高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是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制胜法宝。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员干部是“绝对要求”,也只有在这一“绝对要求”的校准之下,才能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做好“选择题”,在能力和水平不足之间做好“填空题”,也才能做好性格、思维和行为等方面的“改错题”,最终在纯洁性的考试上交出一份高分答卷。年轻干部只有始终保持纯洁性,坚定理想,坚守信仰,才能在经受“四种考验”、战胜“四种危险”中保持清醒,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不迷惘,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不动摇,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第二,胸怀天下,志存高远。诸葛亮讲“志当存高远”,范仲淹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党员干部是中国社会的先进分子,应当是社会上有先进追求、高层次追求的人。毛zd读长沙师范时,每年都拿出学费的三分之一买书买报,时刻关注和了解世界和国内大事,立志报国,同学们赞扬他“身无半文,心忧天下”。年轻干部的人生追求是什么,志向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就是要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不能把升官发财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共产党是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的党,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个人理想只有与国家的前途相一致,才可能变成现实。在当今时代就是要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为实现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伟大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建设“四个襄阳”,向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是我们襄阳这个城市的远大抱负。实现这个远大抱负,需要我们所有的襄阳人为之奋斗,更寄希望于年轻人奋发作为。大家要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这个责任,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到襄阳的发展事业中去,在新襄阳的振兴与崛起中建功立业。  第三,遵循规律,健康成长。干部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从组织的角度来讲,是从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的大局出发创造条件,来培养、选拔和使用年轻干部的,对年轻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让年轻干部健康成长,成为不负党和人民重托、堪当重任的接班人。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年轻干部要成长进步,还必须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茁壮的心灵”,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  一是对组织要知恩图报。我们一定要铭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的人,如果没有党组织的培养使用,就没有自己的成长进步。对于组织的提拔和重用,不要总认为是凭自己的努力得来的,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对一时没有提拔重用,就认为是组织对自己不公、亏欠了自己, 怨天尤人、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在对待个人成长进步问题上,不能把干点成绩、做点工作,作为向组织讨价还价、伸手要官的筹码。  二是要学会正确比较。人与人之间有差距,相互之间比较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比什么、怎么比。如果在事业上与先进比,在工作上与典型比,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比较中取人之长,这种比较就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心态,就会转化为前进的内在动力;如果盲目攀比,自己得到的不比,专比自己没得到的,有了房子比职务,有了职务比级别,有了级别比挣钱,有了金钱比清闲,摆出自己的优点比别人的缺点,这样的比法就会越比越泄气,越比越浮躁,越比越感到吃亏,结果必然导致心理失衡。年轻干部有年龄优势,但不能把这个优势作为个人升迁的“本钱”,报有急功近利的幻想。要看到,年龄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总是要老的,正确的心态就是要把这个过程变成人生德与才的积累,这才是真正的优势、永远的优势。有一本书叫《动态治理》,讲的是新加坡如何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来推动发展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管理理念在于建立“检讨制度”,就是政府确定一个规划,实施了一个阶段后会做一个“检讨”,也就是对整个规划制定的正确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做一个全面评估,找出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立即修正。这种管理理念和制度成为新加坡在国际竞争中常胜不衰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自我反省,对于一个人、一个干部来讲,也应当这样。要有这种理念和勇气,学会正确比较,敢于和善于拿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与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比,以此来找到努力的方向,增强前进的动力,这种胸怀对人的健康成长很重要。三是要勇于面对挫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年轻干部在成长道路上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逆境,要沉住气、稳住神,冷静处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莫不视挫折为“成功之母”,善于从挫折中吸取经验,砥砺意志,自强自新。我们年轻干部心里要永远装着“两颗心”,一颗“心”是信心。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每个人的前面都有困难和挫折,有信心在,我们就能继续往前走。一位哲人说过:“当一人有信心,别人就会相信他;当一个人坚持到底,那些怀疑他的人就会反过来帮助他;当一个人勇往直前,别人就会给他让路。”第二颗“心”是平常心。平常心是一种生活态度,持平常心、处平常态,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人生一世,不会所有的追求都没有结果,但也不可能一切追求都有结果。在个人成长进步上,大家可能都有很多想法,有的能够实现,有的就可能实现不了,这都很正常,只要我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贡献,为社会做了有益的事情,即便个人的愿望得不到实现,我们的人生也没有什么遗憾。年轻干部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历练心智的过程,要经得起挫折、经得起摔打。  四是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现在,一些年轻干部经常因为工作安排不满意而心生“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不仅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还会加重个人的苦恼,降低其人格和形象。要知道,成长道路的曲折本身就是规律,而所谓的“怀才不遇”只不过是前进道路上的考验之一。年轻干部只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路就在脚下,付诸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从拼搏中奋起。  二、弃术,就是要摒弃权术、力戒庸俗,正确对待权、名、利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突出强调了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问题,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保持纯洁性,维护党的肌体健康。**书记同志强调,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保持纯洁性,一定要以正确的世界观立身,以正确的权力观用权,以正确的事业观做事,以淡泊之心对待个人名利和权位,以敬畏之心对待肩负的职责和人民的事业,任何情况下都要稳住心神、管住行为、守住清白,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清廉形象。今天,我提出“弃术”这个问题,就是希望年轻干部在个人成长进步过程中,按照保持纯洁性的要求,端正品行,不搞旁门左道,不走歪门邪道,不搞投机取巧,不钻营权谋之术、升官之术,不沾染庸俗之气,正确对待权、名、利,把心思集中到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干正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为此,要做到“六戒、六讲”。  第一,戒贪图虚名,讲埋头实干。要以超然的态度和豁达的胸襟对待名利,用高尚的品德和自律的精神约束名利,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惑,坚决反对和自觉抵制图形式、搞投机、做表面文章等不良风气,坚决摒弃为谋求一官半职而好大喜功、争功诿过、弄虚作假等恶劣习气,带头做到思想实、干事实、为人实,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建立在实实在在干事创业的基础上。  第二,戒团团伙伙,讲五湖四海。小平同志曾经告诫我们:“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哪!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小山头、小宗派、小团伙、小圈子,是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产物,本是腐朽文化,可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大行其道,有些干部却盲目效尤,以至于形成了纵横交织、错综复杂的不正常、不健康关系网络,对党风、政风、民风都是一种毒化。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方,如果“小圈子”盛行,那么这个单位、这个部门、这个地方就会自由主义泛滥,事业就会受到影响,群众利益就会受到损害,班子和干部队伍就没有形象。《党章》明确规定: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必须保持健康的社会交往,坚决破除拉帮结派的习气,坚持党性,反对派性,讲五湖四海、团结共事。  第三,戒贪图外财,讲清廉自守。领导干部一定要崇尚清费廉取,不追求奢侈浮华;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能总想着当官发财;要珍惜党和国家给我们提供的优厚待遇,不能额外索取。要时刻保持警惕,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在不法不义的“外财”面前,要勇于拒绝、善于拒绝,决不能因为不正当利益的索取,断送自己的政治生命,断送人身自由,断送家庭幸福,断送子女前程。  第四,戒庸俗低俗,讲情趣健康。党员干部操守不严、品行不端、生活奢靡、道德败坏等,往往是腐化堕落的开始。大家都要自觉抵制糜烂低俗风气,自觉抵制消极腐败现象,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爱好,持之有度,行之有节,防止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要净化生活圈、娱乐圈、社交圈,多一些学习,少一些应酬;多一些思考,少一些娱乐;多一些静气,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健康情趣,少一些低俗媚俗;多一些光明坦荡,少一些“潜规则”,真正把心思用在提高自身修养和能力上,用在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上。  第五,戒招揽烦事,讲坚持原则。现在,有些干部讲所谓的“义气”,把人情看得高于原则,把关系看得重于事业,拉拉扯扯,吹嘘揽事,今天帮别人宴请,明天帮别人办事;今天帮别人托关系,明天帮别人走门子。使一些地方裙带风、说情风、吃喝风、送礼风盛行,败坏了社会风气。这些于公于私十分有害。因为,考虑烦事的时间多了,考虑工作时间就少了;你托别人的事情多了,别人找你的事情也多了;招揽烦事的次数多了,违背原则的机率就多了。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按照党的原则办事,宁可得罪请托人,也不要失去原则,更不能触犯党纪国法。  第六,戒自傲自负,讲低调做人。大家一定要认识到,职务的提升只是一个岗位的改变,并不意味着能力水平就随着职务的提升而提高了。要说提升的话,恰恰是责任的提升、担子的加重,要把职务的提升作为更加努力奋斗的动力。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自傲自负,孤芳自赏,趾高气昂,甚至放纵自己,最终会毁掉自己。年轻干部成长较快,很容易自我感觉良好,志得意满,目中无人。年轻干部之所以成长快,不仅仅是因为个人努力,更重要的是组织信任、群众认可。所以,年轻干部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学会低调做人。  三、求知,就是要勤学善学、博学广闻,打牢干事创业的功底  求知的过程,本身就是修身立德的过程。孔子曰:“君子不器”。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能像器物一样只限其用,做功利的工具,而是要博学,做知行合一、有德有才的人。从这一点来讲,求知不简单的是拥有知识能力和学识水平,也包括通过学习对自我的改造、完善和提升。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学习是求得真知的根本途径,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新时期新阶段,基于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和对自身使命的清醒把握,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明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大任务。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和岗位职责,而且要从社会责任和示范需要来看待学习问题,带头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做善学勤学、博学广闻的表率和典范。根据当前发展的需要,结合年轻干部成长的实际,我就“求知”的问题谈几点想法,主要是“五知”。  第一,知大势。就是立足襄阳看世界,放眼全球看襄阳,深入了解和把握世情、党情、国情的深刻变化,熟知襄阳的市情、政情、民情。要树立全球化视野、国际化眼光,培养战略思维能力,把我们的工作放在国际、国内的大趋势中,放在区域经济竞争发展的大态势中,放在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大格局中,来分析、来研究、来推进。比如,我们编制“产业襄阳”发展规划,就需要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对襄阳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进行把握;需要从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出发,以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对襄阳未来能够在多大范围内配置资源进行研究;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襄阳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以及在资源要素配置中应当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以我们的比较优势参与世界竞争。中央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有全球视野、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就是希望各级领导干部能够知大势,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来做决策、谋发展、办事情。  第二,知历史。“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学习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加深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国情的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动力;有助于我们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修养,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升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塑造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坚定理想信念。  第三,知职责。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乃至对国家、对民族都负有任务和责任,只是由于角色的不同所负的任务和责任不同而已。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通过学习来认清自己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知责而为、知责而进。最近,在全市开展“书香溢襄阳”全民阅读活动,我将向大家推荐《干部是干出来的》、《你在为谁工作》这两本书,就是希望引起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工作的意义、生活的真谛乃至生命的价值。市委强调,要“以实绩论英雄、凭德才用干部”,就是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能力席位”意识,在其位、胜其任、履其职、担其责。这两本书,希望年轻干部好好地读一读,从中受到教益和启迪。  第四,知是非。这里所讲的“是非”,指的是政治上的大是大非。是非明于学习,气节源于党性。只有理论上的清醒与坚定,才能保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年轻干部必须把理论学习与党性锻炼相结合,老老实实学点马列主义,认认真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克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知半解”,抛弃对西方学说简单的“拿来主义”,切实解决在对待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等方面的问题,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做讲政治的表率,在分析形势、部署工作、制定政策、化解矛盾、服务群众上,都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省委、市委保持高度一致。  第五,知专业。襄阳的发展事业不仅需要年轻干部,更需要大批的专业化年轻干部。我市现有干部的知识结构远远不适应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要求,各种类型的专业干部都十分缺乏。“出身”不决定专业性,最根本的在于学习决定专业性。适应发展需要,造就庞大的专业化干部队伍,要靠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培训,要靠每名干部自身不断加强学习。专业学习无止境,希望大家潜心专注地学习,把学习与自己的人生目标、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以用为学、以学为用、学以致用,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增强业务能力,成为各个领域的“行家里手”。  四、力行,就是要重实干、勇担当、敢负责,努力干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业绩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毛zd同志说:“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唯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方可成就事业,完善人格。年轻干部既要长于知、长于说,更要长于干、长于身体力行,不空谈、不做秀、不做假,在建设“四个襄阳”的宏大事业中,点燃干事创业的激情,展示奋发有为的风采,创造无愧时代的业绩。  第一,饱含激情,充满热忱。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而居于这些因素之首的就是激情、热忱。犹太学者阿尔伯特·呼巴德讲:“没有一件伟大的事情不是由热情所促成的。”激情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它是一种重要的力量,是成功和成就的源泉。你的意志力、追求成功的激情愈强烈,成功的几率就愈大。一个没有激情的干部不可能始终如一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更不可能做出创造性的业绩。如果你失去了激情,那么你不可能在事业的潮头中立足和成长,更不可能拥有成功的事业与充实的人生。我们经常讲,襄阳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建设新襄阳的新使命,就是襄阳创业的新阶段。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没有一种忘我的工作激情,没有一种紧迫感,开创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是很难的。这个时期,我们最需要学习的是深圳创业之初的经验。最近我向高新区的干部推荐了《梁湘传》、《袁庚传》这两本书,梁湘是原来深圳市的市长,袁庚是蛇口工业区的主任,这两位领导都是深圳创业发展的开拓者,他们在创业中所展现出的忘我激情、拼命精神,值得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年轻干部是推动襄阳发展事业的骨干力量和生力军,要在建设“四个襄阳”中,并在推动这个宏伟目标实现的过程中,立足岗位,对标一流,全身心投入,充满激情地工作。  第二,潜心专注,锲而不舍。马克·吐温说:“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一个保持做事潜心专注与锲而不舍的人,会保持高度的自觉性,他会把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调动起来,驱使自己完成内心渴望达成的目标。北宋文学家苏轼说得好:“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成功的人都懂得坚持、专注地做事。作为正处在人生重要阶段的年轻干部,保持昂扬的斗志、专注的精神、执著的勇气,是走向成长、成才、成熟、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必须始终坚守。  第三,崇尚实干,注重落实。毛zd同志讲,“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则必做到底,做到最后胜利”,“什么东西只有抓得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我们要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关键在于提高执行力,狠抓落实,着力培养和锻炼三种能力。一是要有忠实的行动能力。具体地讲,对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的工作,要勇敢地接下来,并专注地贯彻落实,这是一种政治态度。二是要有分析和策划的能力。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要结合各自的工作,根据所处的客观环境,对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具有创造力的策划方案,把目标要求和工作理念变成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三是要有掌控能力。凡事预则立。确定一项工作方案和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关注每个细节的变化,进而抓实,不出偏差,一桩桩、一件件地向前推进,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这三种能力,概括地讲,就是政治上的坚定、操作上的创意、管理上的可控。  第四,创新创造,拼搏进取。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对干好事、干成事,十分重要。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我们这个城市的蝶变之路,将会遇到很多困难和矛盾,必须靠解放思想、创新驱动,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机制、创新发展模式,通过系统的、大规模的改革创新,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与发达城市无差异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环境,提升襄阳吸纳配置资源的能力。这就需要大家突破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的框框,不为常态眼光所局限,不为固有经验所桎梏,不为传统路径所约束,彻底抛弃保守、僵化、封闭的思维观念、行为方式和制度模式,破旧立新、创新创造、创先争优。要敢于求新求变,敢于突破常规,把创新作为一种理念融入思想,作为一种动力融入工作,作为一种追求融入人生,凡是有利于发展的,就义无反顾、敢冒风险,毫不犹豫、坚定不移地大胆闯、大胆试。  第五,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直面难题、敢抓善管、敢担责任,是检验年轻干部事业品格的一条重要标准。我们看年轻干部,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看敢不敢负责、有没有担当精神,就是要看在难题面前敢抓、在矛盾面前敢管、在风险面前敢闯。鸿忠书记在与省委党校中青班学员座谈时讲,老于世故,没有锐气,丧失朝气,不敢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干事,是年轻干部成长中最大的忌讳。年轻干部干事业就是要“幼稚”一点,要有一股子冲劲,要有一股子闯劲,如果非常“成熟”,“成熟”到风险绝对不沾边、问题绝对不沾身,是不会有所作为的。怎样看待事业上的风险?荀子说:“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意思是说,好的农人不会因为有水涝干旱的风险就不耕作了,好的商人不会因为有赔钱的风险就不做买卖了,读书人不会因为清贫而丧失志向。建设“四个襄阳”,向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迈进,就是要开辟一条过去没有走过的道路,迫切需要我们年轻干部大胆作为、勇于担当、勇挑重担,在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中体现价值、丰富人生。  第六,珍惜今天,只争朝夕。比尔·盖茨说过这样的话:“过去,只有适者能够生存;今天,只有最快处理完事务的人能够生存。”有一句名言叫“最佳的工作完成时间是昨天”。时间能给勤奋的人智慧和力量,能给懒惰的人悔恨和惆怅。襄阳的发展事业等不得、慢不得,大家要惜时如金,摆脱“还有明天”的陷阱,不要有拖延时间的恶习,立足于早、立足于先、立足于快,挤时间学习,抢时间工作,分秒必争,只争朝夕,为早日把襄阳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争取时间、赢得先机。  李源潮同志讲:“从政道德是对执政者特殊要求和约束的政治道德。共产党人的从政道德本质上是公仆道德。所以,干部从政道德最重要的就是作为社会公仆的道德。从全党来说,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干部个人来说,要用权为公、谋利为民。中青年干部要牢记在心、实践于行。”我把李源潮同志的这段话作为给在座年轻干部的寄语。在眉山市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2015年4月2日) 范锐平根据省委统一安排,近期省级领导同志集中开展联系指导市(州)和基层工作,主要是调研了解各地贯彻中央省委部署、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督促各地抓紧抓实省委确定的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省委组织部派出了专项调研组,对眉山经济发展和各项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深入调研。这两天,我们带着问题,到区县、企业、园区、镇村等进行实地了解,与各层级干部群众广泛接触交流。刚才,大家作了发言,讲得都很好,总体感到很受鼓舞、很受启发。一是市委市政府把“任期目标攻坚年”作为今年工作的主线,充分体现了眉山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仍然坚守发展目标不动摇的定力、信心和决心,令人鼓舞。二是实地考察中干部群众谈发展、谈未来信心满满,充分反映了当前眉山各级干部都有一个很好的精神状态,令人鼓舞。三是通过与基层群众的广泛接触,广大群众对经济发展环境、当前生活现状的满意度在逐步提升,充分反映了一个时期以来党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人心、深得民心的,令人鼓舞。当然,大家也谈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议,需要深入调研、广集民智,找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办法。眉山建市以来,全市经济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在整体发展水平快速跃升的同时,全市发展战略、工作思路、领导班子结构、干部能力素养都逐步成型、稳定下来,很多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风建设进入新常态、从严治党进入新常态,面对这种新的变化,各级干部都有一个重新学习、主动适应的过程,都有一个重新定位、主动提能的过程。这些是当前领导班子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也是上上下下都在关注思考的问题。借此机会,我与大家交流一下看法。一、冷静分析客观判断经济形势,主动攻坚克难增强发展信心当前,从政府到企业,都普遍感到经济运行比较困难,都普遍出现对经济减速感到焦虑和担忧,都普遍对当前政策调整和制度约束表现不适应。对各级干部、企业家等各个群体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和变化,既要非常敏锐地把握,也要主动应对引导,这是各级党委的重要责任。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越是处在复杂环境下越要有定力。“有定力”不仅是职业要求,也是因为领导干部自身的理论功底、对信息的掌握、实践经验的积累,比一般干部、普通群众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这种定力,来源于对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坚定信心;来源于对十八大之后省委从四川实际出发,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形成的治蜀兴川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的高度信任;来源于对国家总体发展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的充分自信。这个大势大局,并不会因为某个阶段、某些领域、某些地区、某些群体发生变化波动而改变。把握大局大势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功。作为一个地方发展的主心骨,各级党委书记要善于观大势、善于讲大势,通过有效的思想引导,来增强和坚定全社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战略上保持信心和定力,战术上也要沉稳应对、主动作为。要善于从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具体分析现实问题和各种矛盾,敢于创新、勇于担当,从率先破局中抢占新一轮调整的政策先机。当前的困难不是某一个局部的困难,现在的环境也不是某一个局部的环境。在这一轮调整和格局变化的重要关口,哪个地方能够克服旧有思维习惯,适应新常态、提出新对策,抢占体制和政策的先机,哪个地方就能率先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扩大和提升要素集聚能力和市场影响能力。冷静分析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既有宏观政策调整和经济波动的影响,也有四川地域的特殊性和发展阶段的影响。从宏观形势看,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世界经济进入周期性调整带来的货币政策的频繁变化、外汇市场的频繁波动、消费市场格局的频繁变动,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外贸、对外开放的格局。这个格局的调整变化,又会影响到内贸市场,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二是国家发展进入战略性调整期,国家战略的重新定位、经济政策的主动调整,使宏观经济整体进入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的新周期。**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的“九个趋势性变化”,有的已经开始萌芽,有的正在形成,有的会在形成之后保持相当长的一个阶段,这是不以个人、不以企业、不以一个地域的意志为转移的。三是产业技术革命进入新周期,深度影响着生产方式,以智能制造和互联网运用为代表的新的科技革命已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冲击和颠覆了传统的市场格局、思维方式和生产模式,无论是传统领域还是新兴领域,都面临巨大压力。从四川省情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举国支持灾后重建的红利已经结束,长期以来产业投入不足的矛盾正逐渐显现。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资金虽然达1.7万亿元,但主要以政府性投资、外援性投资为主体,其中绝大部分是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直接带来长期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产业格局的形成。二是难以持续的优惠政策红利已经结束,过度依赖土地、税收优惠吸引投资积累的矛盾逐步显现。过去企业主导带动地方政府博弈,以牺牲整体利益满足地方、企业利益的招商引资方式将逐步退出,而以政府主导带动企业、市场博弈寻找投资机会将成为新常态,必然要求政府在吸引投资的方式、规则、政策上进行主动调适。三是无限止消耗资源环境的红利已经结束,粗放开发、低门槛制造的恶果显现,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更加重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迫在眉睫。总之,各级干部要对大趋势、大格局有清醒认知,调整心态、增强定力,不抱怨、不气馁,以义不逃责、事不避难的勇气和智慧,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主动创新创造、担当作为。从宏观层面看,主要是破“四难”: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层级都有自己面临的问题,一是要破新常态下思想上不适应的问题,努力形成整治“为官不为”、激励奋发有为的政策导向。既要整治“为官不为”,也要激励奋发有为。要形成一套政策机制、政治导向,改变过去一味依靠提升职务职级激励干部的老办法,开动脑筋、积极探索一些可持续、有实效的好办法,把干部的心思和精力引导到干事创业上来,各级党委书记要切实担负主体责任。二是要破经济下行压力下工作上的不适应问题,形成培育新优势、开拓新领域的政策机制。现在整个市场表现的投资意愿不足不是绝对的。从调研情况和大家发言中可以看到,对农业领域的投资积极性没有削减,与消费类领域相关联的投资积极性没有削减,新兴高端领域的投资积极性没有削减。因此,不能以偏概全说整个投资意愿不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哪些领域投资意愿强,就应该是经济工作的主战场和招商引资的着力点。三是要破法治环境下行为上的不适应问题,形成遵法纪、守规矩的理念和行为习惯。十八以来形成的从严治党新常态,对领导干部为官用权行为界限更明确、约束更严格。要习惯在新的约束下工作,严守国家法律这个底线,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这个红线,决不可为所欲为,要养成新习惯,形成新思维。四是要破现代治理体系下能力上的不适应问题,着力培养一大批能干事、干净又有担当的优秀干部群体。发展进入新阶段之后,过去所熟悉的一些领域,现在可能变得不熟悉了,这要求大家要主动适应和提升,有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素养。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具体到一个市、一个县、一个园区、一个乡镇,有不同的表现。解决这些问题,不能等待观望、“向上看”,要多“向下看”,靠基层的探索创造和改革创新,最终形成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办法。二、以坚决有力的措施落实全省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会议精神,大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风尚新年伊始,省委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就是全省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会议。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工作会议,而是着眼于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跨越”提供坚强思想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的一次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会议,是一次全面总结十八大以来省委贯彻中央管党治党决策部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全面反思一个时期以来我省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班子队伍建设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全面部署彻底肃清周永康造成的恶劣影响、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重塑政治生态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会议。主要目的:一是彻底肃清周永康对四川政治生态的破坏和影响,重塑政治生态;二是从思想源头上解决领导班子建设中的各种问题;三是“以关键的少数”释放的正能量带动党风、政风、民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四是以改革发展的新变化、新成果,树立四川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希望通过一段时期的工作,各个层级,各个层面,都能发生一些新的变化,以此来检验省委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成果。一要在领导班子建设上见到新变化。十八大以来,省委先后提出要重视选用六个方面的干部、坚决不用六个方面的干部、坚决调整六个方面的班子,这是全省选人用人的导向、原则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各级党委要集中精力、集中一个阶段,对各级班子按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分析研判,对不胜任、不作为的要坚决调整下来,对干部形成警示;把讲政治、敢担当、有本领的干部选上来,形成导向和激励。二要在干部作风上见到新变化。就是要立严实标尺,树有为新风,继续深化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继续完善领导班子决策程序和党员领导干部行为规范,让干事、干净、担当成为风尚;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推动发展、破解难题、促进和谐的能力和水平。三要在推动发展上见到新变化。东明书记强调,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最终成果,要体现到事业发展和进步上来。衡量一个地方领导班子建设抓得好不好,最终还是看发展、看事业进步。各级领导干部既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引领社会坚定信心,又要牢固树立“无功就是过”的理念,立足岗位职责和工作实际,带头带领破解工作中的难题,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创造小环境、促进大发展。四要在干部形象上见到新变化。四川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班子队伍建设中也客观存在一些问题,“三个不可低估”的重大判断严肃地摆在我们面前。要认真地总结和汲取干部队伍建设、领导班子建设中的一些教训,从问题出现比较多的班子入手,反思剖析堵塞漏洞。要让干事、干净、担当成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常态,以此树立四川干部在全社会、在广大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从而带给整个社会以信心、信任。总之,眉山市委市政府以及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努力在贯彻省委治蜀兴川各项工作部署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范锐平:让“三严三实”成为党员干部的崇高价值追求2015年05月18日17:10 “三严三实”作为党员干部修身做人的基本遵循、为官用权的警世箴言、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是党优良传统的时代特质,是党核心价值的高度凝练。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深入学习贯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着力聚焦“不严不实”问题,鲜明把严实取向立起来、严实标尺立起来、严实规矩立起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三严三实”作为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切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严实取向,最根本的是要凝聚起推进“四个全面”的政治共识。只有源于思想灵魂深处的价值认同,才能产生人生行为范畴的坚定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就是要引导党员干部提升思想政治修养,从内心深处根植“三严三实”的价值取向。当前,尤其要突出学习**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三严三实”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自觉砥砺严实精神、锤炼严实品格。最核心的是要凝聚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共识。“四个全面”作为我们党在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总纲领,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而且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匡正了方向,为干事创业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四个全面”既是战略布局、战略目标,也是判断作风建设的“晴雨表”,是检验领导干部工作成效的“试金石”,是践行“三严三实”的价值所系、目标所在。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关键的少数”,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组织者、推动者、引领者和实践者。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就要放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推进,将“三严三实”贯彻到推进“四个全面”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激发党员干部的政治认同,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行动力,以严和实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严和实的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以严和实的准则全面依法治国,以严和实的作风全面从严治党,汇集正能量,推动大发展。立严实标尺,最重要的是要认真落实选用“好干部”的标准。贯彻“三严三实”,既要见事又要见人,立起修身为政干事创业的标杆。**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为干部树立严实标尺确立了目标和方向。四川省委确立了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的用人导向和“六个重视选用”“六个坚决不能用”“六个坚决调整”的具体要求,着力培养使用“三严三实”的好干部,引导党员干部守在严处、干在实处。坚持把“三严三实”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让那些修身严、用权严、律己严,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的干部干事有舞台、工作有位子,引领形成干事创业、崇严尚实的生动局面。坚持把“三严三实”作为教育培养干部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干部院校的教学之中,纳入到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的学习之中,纳入到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之中,推动“三严三实”入脑入心、知行合一。坚持把“三严三实”作为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健全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干部能上能下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公务员日常考核办法,提升干部考评的科学性。坚持把“三严三实”要求作为监督管理干部的重要遵循,健全综合分析研判和谈心谈话制度,做到严早、严小、严预防,使严和实成为干部监督管理的常态。立严实规矩,最关键的是要引领塑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反映着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总体面貌,决定着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和从政取向,关系到全党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彻到营造良好从政环境之中,努力形成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环境、纯真简洁的人际环境、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真正形成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一方面,要以制度立规矩。从制度建设入手,引导党员干部从近年来重大腐败案件中汲取“不严不实”的教训,注重从重大腐败案件中剖析用权失范、倒查制度漏洞,切实把“三严三实”蕴含的严肃政治原则和严明纪律要求具体化制度化,从政治方向、党内生活、履职行权、纪律要求、道德修养等方面立规明矩,进一步扎紧织密制度笼子,坚决堵住权力运行的“暗门”和“天窗”,让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另一方面,要以惩戒立威严。建立惩治为官不为、激励奋发有为的政策机制,深入开展庸懒散浮拖专项整治,解决好“乱作为”“慢作为”“不作为”的问题,坚决调整“不严不实”的软班子和不称职干部,大力宣传和表彰“三严三实”的优秀党员干部,促进干部弘扬奋力作为、担当尽责的严实作风,推动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党政综合班热烈讨论范锐平同志在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发布时间:2016年09月02日  9月1日晚上,全省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第七期党政综合班33名学员集中讨论锐平同志在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大家踊跃发言、气氛热烈,纷纷发表聆听讲话的体会和落实讲话的建议。  学员们一致认为:锐平同志的讲话站位高远、视角新颖、措施具体、务实全面,牢牢把握了“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总体要求、“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任务和“三大发展战略”的路径举措,体现了系统的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和管理思维,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一个非常好的党性教育报告、形势分析报告和学前动员报告。归纳起来,大家主要有以下体会。  一、讲话立意深远,始终贯穿了问题导向、固本强基的责任和担当。一是始终贯穿了强化党建的目标。通过深入研究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分析新产业、新组织、新人群特征,指明了推动党组织有形有效覆盖的目标,坚定了确保党的执政根基牢不可破的任务。二是始终贯穿了依法治理的理念。通过科学运用党史党建、社会治理的实践论和方法论,指明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要求,论述了依法规范改进党的群众工作的方法。三是始终贯穿了解决问题的决心。通过系统分析基层党的意识淡化、理想信念动摇、盲目推崇西方民主自由价值观等问题,指明了凝聚共识夯实思想基础的意义,强化了夯实基层基础的责任担当。  二、讲话务实重行,科学设计了党建引领、各方联动的体制和机制。一是科学设计了党建引领的核心作用。突出了坚持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不动摇,从地位法定化、内涵具体化、路径明晰化三个方面着力,使党组织核心作用真正得到发挥。二是科学设计了四大体系的联动机制。细化了组织领导、运行管理、引领服务和权责约束四大体系的具体制度,内涵丰富,措施落地,可操作性很强。三是科学设计了从严从实的内在动力。突出了一个核心和四大体系的内在逻辑联系,既有各自独立的框架内容,又有相互作用、互为补充的内在机制,做到了以更严的规定、更实的办法推进基层治理,解决了强化基层党建的内生动力问题。  三、讲话期盼殷切,充分彰显了创新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和追求。一是充分彰显了开辟党建新境界的毅力。锐平同志充满责任的讲话,体现了新一代党建工作者对党的事业的无限热爱,对历史使命的无比忠诚。深化各领域党建任务仍然艰巨,创新永远在路上。二是充分彰显了探索执政新路径的追求。锐平同志充满理性的讲话,体现了对执政行政内在规律的认识,对新常态下改革发展趋势的把握。只有拓宽思路、勇于探索,才能实现执政水平的不断提升。三是充分彰显了保障人民新福祉的宗旨。锐平同志充满深情的讲话,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了向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转变。只要发展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富民强省的目标就一定会早日实现。范锐平同志在全市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13年2月16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将今年确定为工作落实年,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把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总要求落到实处,持之以恒地抓出成效;二是要动员全市上下狠抓落实,把经过一年多努力编制的全市发展战略规划逐步变成发展的现实。必雄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大家要认真贯彻、坚决落实。下面,谈几点想法,帮助大家开阔思路。  一、抓落实要问题导向  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抓落实问题,**书记曾专门就抓落实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抓落实是领导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推动工作的一个普遍性要求。为什么要经常讲、反复讲抓落实的问题?之所以要经常讲,根本原因是抓落实的确十分重要,正如小平同志所讲:“世界上的事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之所以要反复讲,关键是因为抓落实确实很难,而不落实的现象又很普遍。我们只有追根溯源,把不落实的原因找出来,才能把落实的问题解决好。客观、理性、系统地分析,工作不落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决策不科学,无法落实。科学决策是抓落实的源头。决策是否科学,主要有三个衡量标准:一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二是是否符合发展阶段;三是是否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如果我们仅凭一己之好、一己之私,只强调主观认知,而无视事物自身规律,拍脑袋、想当然地作决策,那么在执行过程中就会事与愿违、南辕北辙;如果我们脱离时代特征和现实条件,逆大势而为,终将事倍功半;如果我们不能兼顾各方利益,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必然会因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使工作推进显得困难重重,甚至半途而废;如果我们热衷于搞形式、图虚名、玩花架子,基层群众心理上会反感抵触,行动上会糊弄应付;如果我们抱着“老皇历”不放,不能够与时俱进,基层单位必然虚与委蛇、敷衍了事。凡此种种,都是在决策环节出了问题,最终造成工作难落实、不落实。  第二,职责不明确,无人落实。随着社会发展的深刻转型、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政府管理的幅度和难度越来越大,政府内部分工越来越细,部门内部分工越来越专业,一方面适应了精细化、专业化的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又派生出责任边界不清、责任主体不明的问题,有的人不干事,有的事无人干。一些部门遇见好事抢着管,碰到难事“踢皮球”,导致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第三,能力不适应,无力落实。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新的经济形态、经营模式,逐渐拉平了城市在地域上和层级上的差别,大家习以为常、得心应手的工作对象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思维方法和行政方式被打破,在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不适应新形势、不熟悉新产业、不懂得新趋势、不胜任新工作的问题。仅靠热情、奉献,只凭刻苦、拼命,无法替代专业素养和科学方法,专业能力不足,使一些干部工作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四,导向不正确,不愿落实。在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正确的政绩观没有植根到思想深处、灵魂深处,反映在具体工作中,就是在对上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统一问题上、处理好小团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关系问题上,左右摇摆,甚至本末倒置。由于注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在实际工作中,尚未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尚未掌握系统的操作方法,领导的看法和群众的测评仍在选拔任用干部的工作中起关键作用,客观上诱导了一部分干部热衷于向上跑关系、找门路,一部分干部把精力和心思用在广结人缘、当老好人上,抓落实的动力和精力明显不足。奖惩机制本身的问题也影响了工作落实。一方面奖励泛滥,导致各类先进表彰的激励、示范作用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惩戒不足,对落后和平庸缺乏有力的监督、惩治,形成了机关庸、懒、散、软风气的“破窗效应”。尽管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人是少数、非主流,但其“破窗效应”很坏,必须采取有效得力措施,迅速改变这种状况。  第五,政治缺担当,不敢落实。发展中的困难、改革中的矛盾、工作中的风险,是党员干部在实践中的一种常态。往往是发展的步伐越快,累积的矛盾越多;推动的力度越大,潜在的风险越大。一部分党员干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入党的誓言,忘记了肩负的责任,明哲保身,不敢担当,不敢碰硬,不敢坚守原则,造成一些开创性的工作、克难性的工作、创新性的工作停滞不前,贻误大好发展时机,把一些小问题拖成大问题,累积了社会矛盾,加剧了发展风险。  追根溯源,才能抓住根本、对症下药、正本清源。各级领导班子要从本地本单位发展实践和干部队伍实际出发,对照剖析,深刻反思,找准问题,抓住关键,真正使抓落实不再成为难题。  二、抓落实要尊重规律  尊重规律是行政的基本原则,也是重要的方法论;是思想认识问题,也是方式方法问题。尊重规律不仅是理论上的守道,也是实践上的依规,必须自觉地学习、熟练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规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完善。  第一,要坚定地执行中央的大政方针。党员干部坚决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既是政治原则、政治纪律要求,也是尊重实践、尊重创造、尊重规律的体现。**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小平同志提出以来,我们党经过了31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道路模式,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已向世界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无比正确性。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前进,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顺应世情、党情、国情的深刻变化,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创造,及时回答现实问题,成功解决现实困难,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战略、决策,都是在尊重实践、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创造的理论成果。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作为尊重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自觉作为工作指南和实践准则,坚决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第二,要坚决地落实科学的规划体系。去年,我们遵循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原则,历史上第一次依靠专业团队和专家学者的力量,对襄阳的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工作路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政策体系,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和论证,在汲取先进理论成果、创新实践智慧和先发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发展规划体系,这是指导襄阳保持正确前行方向和科学发展路径的一笔管长远的资产。历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地推行民主决策,广泛凝聚市民、基层干部、领导团队智慧,到各个县(市)区进行规划展览,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举办5000多人参加的科级干部规划专题读书班,请科级干部挑刺建言;举办1600多人参加的县级干部规划读书班,请县级干部深入讨论。历史上第一次在重大决策上运用人大的法定工作程序、政协的协商民主程序,将“四个襄阳”规划提交“两会”审议,形成决定和决议。这三个“历史上的第一次”,能否开创一个崭新的发展局面,关键在于各地各部门对规划的遵循和敬畏,关键在于规划体系的实施落实和精准落地。如果把规划当作一个可有可无、藏在档案室里的文书,实际工作与科学规划脱节、执行过程与规划体系脱轨,不讲科学,想变就变;不讲法度,想改就改,那么,我们创造的这三个“历史上的第一次”将会失去它应有的光辉,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说“抓落实要尊重规律”就是在掩耳盗铃。  第三,要自觉地遵守国际惯例和规则。经济一体化是趋势也是现实,无论我们主观愿望如何,大家都必须学会和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民族与风俗、不同所有制形式与经营模式、不同文化背景与法律规范的市场主体打交道。在这样一个平台和范围内聚集资源、使用人才、经营市场,必然有共同的规律可循,这个规律就是国际惯例和规则。我们在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时,提出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无差异的政务环境和服务体系的目标,主要考量就在于此。各地各部门必须自觉地遵守国际惯例和规则,提升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吸纳聚集和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  三、抓落实要提高技巧  毛zx曾经讲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策略,通俗地讲就是工作技巧、领导艺术和方式方法。人们常讲“好心办坏事”,其实就是方法出了问题。一些地方极力推行的惠民之举,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同样是方法出了问题。抓落实既要有主观上的努力,又要有方法上的技巧。  第一,要善于发动群众,引导舆论,凝聚共识。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是党的传家宝。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工作能不能落实,关键在于群众的态度,核心在于群众的利益。群众的态度,就是群众对党委政府所开展的工作是支持还是不支持,这一点很重要。核心在于群众的利益,就是要使多数群众的利益得到维护,少数群众的诉求得到尊重,只有这样,工作才能顺利进行。我们要抓落实,就必须在决策前充分了解和尊重民意,尤其要关注利益关联人的诉求,寻找利益均衡的“最大公约数”;在决策后深入宣讲、广泛发动,最大限度地争取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这是领导工作必须一以贯之的有效做法。党员领导干部与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领导团队在重大决策上会更多地考虑决策的前瞻性和政策的公平性,工作的超前部署可能导致少数群众的不理解,政策的合理调整又会涉及到利益格局的改变,这就需要依靠宣传的力量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我们既要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更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一项政策,如果群众从心理上不认同,那很难说是一项好政策。社会共识是抓落实的最大力量、最大动力,凝聚共识是抓落实的重大基础性工作。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问题、凝聚社会共识的有效方法,目标是让广大人民群众从心理上感应、认知和拥护党的政策。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努力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工作落实的各环节和全过程。  第二,要善于审时度势,谋局造势,强壮气场。航天工程中,发射火箭特别讲究“窗口时间”,就是要选择气候、云彩、风速等各方面的条件都能够满足发射要求的时段。这就是审时度势。“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讲的是谋局造势的道理。同样一项工作,在不同的背景下去做,落实的难易程度会有天壤之别,落实的效果也会大相径庭。抓落实,首先要学会抓机遇,顺势而为;其次要学会巧造势,借势发力。  一方面,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时”和“势”虽非人力可为,却可为人力所用。对大势的了解、对形势的把握、对趋势的运用,是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善于体会、善于运用。从近十年相继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来看,每一次经济危机的到来,国家都会出台宏观的应对政策,在催生一些产业爆发性增长、一部分城市弯道超越的同时,也使一部分企业从此销声匿迹、一部分名城了无声息,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和城市的领导者、管理者对“时”和“势”把握运用的不同。比如,为了应对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4万亿的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很多城市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11年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这种机遇就不复存在了。这就是“时”和“势”。再比如,家电下乡、汽车补贴政策的出台与调整,也是如此。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学识、长见识、有胆识,始终做清醒人和清白人,当识时务的俊杰。  另一方面,要善于谋局造势,借势发力。没有势要造势,没有局要谋局。造出利己之势,谋到顺势之局,必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惊喜。省委、省政府实施的“两圈一带”、“一主两副”、“中三角城市群”等战略,都是谋局造势的经典之作。提出建设“中三角城市群”,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使武汉的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在全国布局中呼之即出。武汉的光谷,前身就是由武汉市油科院、峰火科技两家单位共同造出的一个概念,现在发展成为国家级四大创新基地之一。没有“光谷”的概念,就不可能有其今天的成就。荆门的农谷,就是发挥屈家岭农耕文化遗址作用,依托屈家岭农场发展起来的,中国“农谷”的概念世界知晓,考察者络绎不绝,国家政策、部门支持叠加而至。我们建设东津新区,赋予其“承担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新中心”的新理念、新定位,使东津新区顺理成章地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也是在谋局造势。凡此种种,都是谋局造势的巨大作用和神奇功效。谋局造势与“吹”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建立在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对规律的科学把握、对事实的客观认知基础上的科学规划,后者是无中生有。领导干部要学会谋局造势,学会从全局看局部,让局部的重要性上升到全局的高度,把地方的战略上升到省级战略、国家战略;学会从当前看长远,让当前的作用提高到事关长远成败的高度;学会从资源禀赋看潜力、看优势发挥,把优势发挥到极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全力争取国家级试点就是谋局造势的主要方式和重要内容,切不可肤浅地认为是贪图虚名。大量的事实都说明了这一点。国家对项目的管理越来越规范,重大项目的摆布原则是向国家级试点倾斜,没有国家级的牌子,想争取国家的政策十分困难。希望各地各部门思想上保持清醒认识,行动上积极向上争取。  第三,要善于激发潜能,鼓励创造,示范带动。行为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一天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按部就班。一位哲人曾说:“首先我们养成了习惯,随后习惯养成了我们”。客观地讲,每个人都有优秀的遗传基因、优秀的内在素质、优秀的瞬间表现。就很多人而言,最终没有成为优秀的人才,主要缺乏的是把“优秀”变成行为习惯、生活常态的意识和意志。很多干部到了一个新的单位,三板斧砍得不错,但是没有持之以恒,不久便懈怠了。这说明一个人具有优秀的品格和潜质固然重要,但是能够把优秀养成习惯更为重要。一个单位以优秀为标杆、以先进为榜样,鼓励创新创造,鼓励争先创优,时而学之,时而习之,时而鼓励之,就会在机关形成争先创优、奋发向上的良好风尚,干部抓落实自然也会不用扬鞭自奋蹄。领导干部善于抓落实,关键是要善于激发干部的潜能,让干部把优秀变成习惯。  四、抓落实要讲求效能  如何保持政府工作的有效性,是任何社会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有三点:政策的选择、团队的建设和社会的参与。  第一,在政策选择上要善用市场的力量。改革之初,国家对深圳等特区并没有给多少钱,主要是给先行先试的政策,用政策撬动了市场。这样,不仅有了钱,而且搅活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一池春水。当前,政府有许多事要做,而政府掌握的资源又太少;政府出台政策强调公平,但实际中又很难兼顾效率,这是发展中的现实难题。比如,要发展城市,就要考虑资金问题;要提高社会福利,就要考虑财力问题;要提高效率,就要考虑机构精减问题,如此等等,都需要大家运用政策来撬动市场,以市场的力量来弥补政府对资源聚集能力的不足。各县(市)区要建设20平方公里的新区,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仅靠政府财政投入远远不够,钱从哪里来?最终要靠市场的力量。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如果在政府体系内封闭运行,仅用行政手段调配运作,综合效用极为有限,有时甚至是无效的,一旦推向市场,变成经营性资源,产生的效用就甚为高效。去年,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钓鱼岛危机对汽车行业产生重创、“8·6”特大洪涝灾害突发的不利环境,全市经济逆势而上,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地税收入增幅和私营经济活力指数4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其他8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总量所占份额全面提升,这些成就的取得,靠的是发展理念的转变,靠的是以市场化为取向、大规模推进组织经济工作的专业化改革,是科学利用、有效经营政府公共资源的结果。有人担心政府在经营资源过程中背负债务。对此,一是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负债问题。只要负债率在可控范围就不怕举债,要学会借鸡下蛋、借梯上楼。二是要学习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经验。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举债规模虽越来越大,但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这对我们后发地区赶超跨越极富借鉴意义。  同时,政府要引入竞争机制,运用市场的专业化力量,改进公共产品生产和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解决政府公共产品不足、公共服务低效的问题。比如,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政府只需要出台鼓励垃圾焚烧发电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市场主体投资建立垃圾焚烧发电厂,并监督其按照有关要求做好垃圾处理工作,相关的各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在团队建设上要强化专业力量。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基础是建立优秀的干部团队,用开放的胸怀、包容的境界,建立一套让专业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公共服务领域和各类企业的选人用人制度,并长期坚持。同时,要把加强现有干部队伍专业能力建设与职业精神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规模培训、大规模轮岗,迅速解决干部团队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手抓专业人才引进,一手抓现有干部团队专业素养的提升,是突破某些工作“天花板”效应的现实需要,更是着眼于未来事业发展、城市能级提升的战略考量。去年,市委、市政府大规模地招才引智,得到了绝大多数干部群众的认可,每一个理性的、有良知和责任感的人都会对这样的创新之举给予掌声。上世纪70年代,以曹野同志为书记的襄樊市委,以“现代化觉悟”大胆引进人才,千名科技人员进入襄阳后,使襄阳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这就是人才之功。市委、市政府大规模地引进专业人才,就是希望用5年之功来解决襄阳领导干部团队、公共服务领域和企业的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襄阳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局面,就是因为尊贤重才,能够以开放的思想、包容的胸怀引进人才。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大规模地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进入党政干部团队、公共服务领域和各类企业,必须坚定不移地大规模轮训干部,有效提高干部团队的专业素养。拥有大量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城市在竞相发展中脱颖而出,在群雄逐鹿中让人仰视的关键所在。大家作为城市的领导者、管理者、守护者,要持之以恒地抓好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这是神圣的责任,光荣的使命。  第三,在工作过程上要强化社会参与。广泛的社会参与,既是集民意、聚民智的过程,又是发扬民主、加强监督的体现。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项事业越是广泛参与,越是能够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越是公开透明,越是能够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感召力;越是尊重群众意愿,越是能够减少阻力和提高效率。大家要敢于打破行政工作的神秘感和封闭性,大力推行党务、政务公开,最大范围地扩大群众参与,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监督,增强政策透明度和程序公开性。群众的信任是领导干部最珍贵的资产。群众的信任既源于领导干部的扎实工作,又源于群众对党的工作的理解。鸿忠书记讲:“干部能力强有两个标准,一是能干事,二是能表现”。“能表现”,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吹牛、宣传和造势,而是有让群众充分了解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目的、意义的能力,有让群众对决策部署在认知的基础上认可、支持、跟着干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凝聚群众共识和力量。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眼睛向下,自觉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请人民参与、让人民监督、看人民评判,以此改进工作、改进作风,努力营造干群同心、上下同欲的干事创业局面。  同志们,胜景在前,路在脚下。俄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有一句名言:“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成就“中心城市”梦想关键在于落实。只要我们人人去落实,层层抓落实,事事能落实,襄阳转型跨越、科学发展的气场就会越聚越强壮,加快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的宏图伟业就会越干越红火。范锐平同志在市委常委会上的讲话2011 年8月日 17今天是我到襄阳工作的第十个工作日。这段时间,一是参加省里的一些重要活动;二是作些调查研究,尽快熟悉襄阳的情况;三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思考襄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一些问题。今天是我到任后的第一次常委会,借这个机会提出几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一下。省委对襄阳的领导体制进行重大调整,是继“一主两副”战略定位确立、襄阳办公会议之后,又一个重大决策,充分表明中央、省委对襄阳的重视和厚望。三个重大决策之后,襄阳以什么样的姿态做好起步工作,我讲五个方面的意见。一、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贯彻省委的重大决策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领导体制的重大调整,是湖北区域发展布局调整的重要里程碑,社会关注度非常高,人民群众也寄予厚望。作为襄阳的核心领导层,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央和省委的决策意图,并引导各级干部群众形成共识。对中央和省委的决策,侯长安部长在我市领导干部大会上做了阐述。按照鸿忠书记的要求,湖北日报分两篇专门编发了襄阳、宜昌两个新任市委书记的履新感言,并配发了评论,目的就是引导全省上下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央、省委对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领导体制的调整。形成共识需要一个过程,但能否形成共识,关键在我们“四大家”领导和核心领导层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一)怎么看待中央和省委对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我理解,所谓省域副中心城市,它的内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省域副中心城市一定是省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而不是地市级的。如果说我们仍然是一个地市级的规划水平、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那就一定不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另一个方面是,省域副中心城市一定是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具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这就决定了我们这个城市必须承担一些责任:一是对全省的支撑作用。最为突出和艰巨的任务是全省六分之一的经济总量、200平方公里的主城区规模。二是对区域的带动作用。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一定要能够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和地区,包括省内的十堰、随州、荆门、神农架和省外的南阳等地方。我们要在这样一个区域内起带动作用,这个责任必须承担起来。这种带动作用发挥得怎么样,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城市面积的大小,不是人口的多少,而是产业和城市功能的强弱。1.97万平方公里面积,近600万人口,可以说襄阳是个大市,但决定襄阳是不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是产业规模和城市功能。三是对自身的提升作用。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确立后,我们对襄阳的发展思路应该在过去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提升。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在定位上更加重视对“战略支点”的支撑作用。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讲的是整个湖北,而湖北的支撑是三点,武汉、襄阳和宜昌。我们要起到“战略支点”的支撑作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第二,在功能上更加注重创新引领和质量提升。凸显我们城市特色,凸显我们在中部城市群中的地位。第三,在视野上更加重视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找位次。在全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中,我们处于什么位次,发挥什么作用,有多大差距,有多大潜能,需要对比和分析。如何看待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这是我的初步认识,还需要深化研究。(二)怎么看待领导体制的调整。首先,不是市委主要领导的调整,而是领导方式的调整;第二点,不是单个岗位的调整,而是领导集体的调整。这次换届,省委对襄阳、宜昌就有别于其他市州。比如,常委职数,其他市州11个,我们13个;市委书记与人大主任,其他市州分设,武汉、襄阳、宜昌不分设;其他地方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与公安局长分设,襄阳可以不分设。这都是按照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来配备领导体制的。如果我们简单的看成是个人升职或书记更换,那就是对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的误解。我们的领导集体应该有这样的政治素养、政治眼光和政治胸怀,站在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的高度,看待中央和省委为了增强襄阳、宜昌两个班子的领导力、凝聚力所采取的重大决策。(三)怎样看待襄阳面临的形势。襄阳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的发展,襄阳具备了厚实的经济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着非常繁重的任务和激烈的挑战。襄阳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周边的城市如省内的十堰、随州、荆门和河南的南阳等服不服气?凭的是实力说话。我们邻近的河南南阳,人口、地域规模和经济总量到目前为止都比我们大,省内都不服气,我想人家也不会服气,我们比他们强,我们就辐射他们,他们比我们强,他们就辐射我们。面对这种形势、这种局面,我们一方面要有自信心,另一方面要有危机感。我们面临的形势,总起来看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上要承担全省六分之一的责任,我们有差距。全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的GDP总量目标是2.5万亿,六分之一就是4000亿。按现在的发展势头,2.5万亿打不住,应该是3万亿。如果按3万亿算,六分之一就是5000亿。我们去年是1500多亿,翻一番是3000亿,还有2000亿的缺口。要达到这个目标,以我们现在的产业基础,难度还是相当大的。二是战略上承担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我们有压力。区域性中心城市不是靠封的,是靠实力说话的。我们哪些地方能够形成中心,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和讨论。所谓区域性中心城市,就是我们周边城市的经济流向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是向襄阳这个地方聚集的,不然的话就算不上中心城市。第三,科学发展上要承担“四个襄阳”建设的责任,我们有挑战。“四个襄阳”是省委、省政府在襄阳办公会上对襄阳未来发展确定的方向和战略定位,要建设“四个襄阳”;在认识上解决“三个怎么看待”的基础上,我们就要对;二、加强以市委常委班子为核心的“四大家”领导集体;市“四大家”领导集体是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领;市建设重任的核心领导层,是襄阳未来事业发展的关键;共同努力,营造一种讲政治、讲感情、讲团结、讲友谊;三、以市级换届为契机提升公信力和战斗力;市级换届是我们今年面未来发展确定的方向和战略定位,要建设“四个襄阳”,任务十分艰巨。在认识上解决“三个怎么看待”的基础上,我们就要对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一个非常科学、理性的判断。完成这样一个任务,需要领导集体突破常规、突破极限,超越旧我、超越自我,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四大家”班子成员要自觉担当、勇于担当,动员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凝聚社会力量全力支持。统战部组织了“我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献一计、尽一力、添一彩”的活动,这很好。市委、人大、政府、政协都要围绕“三个怎么看”来组织讨论,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形成共识,凝聚力量,担当起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这一繁重而光荣的政治责任。这个工作,宣传部门要策划,各个部门都要策划,搞一些活动,不能上“热”下“冷”,不能群众“热”干部“冷”,要上下都“热”起来,干部群众都“热”起来。二、加强以市委常委班子为核心的“四大家”领导集体团队建设市“四大家”领导集体是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领导核心和决定性、关键性因素。有历史学家说过,判断一个社会能否解决所面临问题的依据是领导层的质量和人民的品质。加强以市委常委会为核心的“四大家”领导集体团队建设,造就一支能担当起“四个襄阳”建设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重任的核心领导层,是襄阳未来事业发展的关键,至关重要。在常委会自身建设上、在“四大家”班子建设上,第一,进一步完善市委常委会、市委全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让市委常委会、市委全委会议事有规则、决策有程序。市委办公室正在调研、借鉴、起草,随后将下发给各位常委征求意见。第二,要建立“一个核心、三个党组”的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市委常委会是四套班子的核心,人大、政府、政协三个党组对市委常委会负责。这种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必须进一步完善起来。从九月份开始,每个月的第一周的星期一召开一次市委常委扩大会(特殊情况除外),市“四大家”班子成员报告上月工作、安排下月工作,一个月一次,沟通情况,部署工作,形成合力。市委常委会下发纪要,作为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安排下去。第三,明确和强化市委常委分工负责制和“四大家”协调配合机制。新的领导班子调整后,常委会领导体制要进一步确定,同时“四大家”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制度。第四,要建立高效的信息、督办、指挥和服务系统。襄阳这么大的一个城市,这么多人口,要管理好,必须有一个非常迅捷的信息收集系统和信息报送系统,要有一个非常畅通的指挥系统,要有一个非常有力的督办系统,要有一个非常高效的为各位常委和“四大家”领导服务的服务系统。第五,要营造严守纪律、勇于担当的政治环境。我们面临着这么艰巨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大家要共同努力,营造一种讲政治、讲感情、讲团结、讲友谊的工作氛围,让大家身累心不累。一个班子影响力和战斗力,从一般规律来讲取决于三点:一是取决于是否拥有共同的理想和信仰。二是取决于领导班子集体遵守纪律的行为自觉。大家在党的纪律面前、在规则面前、在制度面前,都要自觉地执行、服从和落实。三是取决于在工作中结下的同志友谊、战友情谊,形成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谅解、相互包容的工作环境。为什么说配合默契的班子是容易出战斗力的班子?默契就是人格上的相互信任和情义上的相互支持、相互谅解。我们“四大家”班子成员要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力,要以集体的力量影响和带动襄阳发展。在“四大家”班子建设上,近期有一些想法,征求大家意见后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形成制度。三、以市级换届为契机提升公信力和战斗力市级换届是我们今年面临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重大机遇。这项工作,是对干部素质的直接检验,也是对领导集体驾驭能力的直接检验,应该说是我们这次领导体制调整后的初考。考试能不能过关,是中央、省委对这个班子配备的最直观检验,我们只能成功出经验,不能失误找教训。成不成功,出不出经验,有这样几个标志:第一,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是否得到坚决的落实。包括在班子配备、换届纪律、组织动员、社会舆论引导上是不是坚强有力。第二,班子的战斗力和综合素质是否得到了明显提高。通过考察选配的班子是否有较高的民意支持率和社会认同度,组织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能力是否得到提升,配备的班子是否结构合理、复合型强、团结有力。第三,是否形成了鲜明的用人导向和用人机制。选人用人导向,中央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就是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具体到我们襄阳,就是要在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原则下,强调三个导向:一是强调基层导向。干部成长要从基层干起,重要干部要从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中选拔。二是强调干事导向。是否用心做事,是否努力干事,要作为评价一个干部的重要标准。一定要选干事的人,选干事的班子。三是强调廉洁导向。一定要选自身要求过硬,廉洁自律,在群众中有很好形象和口碑的干部。按照这三个导向,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和育人。四、创造性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襄阳办公会议精神 省委、省政府对襄阳的发展很重视,专门在襄阳召开了办公会,下发了支持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决定。我们要以创新的精神和勇气推动这次会议精神的贯彻和落实。主要是四点:(一)争取政策。一是对标武汉,借鉴国家对计划单列市的管理模式,来争取省委、省政府对襄阳的支持。鸿忠书记要求我们要有国家计划单列市的视野和规划,鼓励我们直接跟国家对接,直接在全国范围内竞争。我们要对标武汉,对标国家计划单列市,借鉴他们的管理模式,再向省委、省政府汇报,争取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二是梳理国家和省的政策和资金投向。理一理哪些需要省直部门支持,哪些需要省委、省政府支持。我们要到省直各个部门去拜访,请他们到襄阳来指导工作,争取支持。三是进一步扩大厅市共建范围,实化合作内容。过去,我们搞的厅市共建还比较粗糙、比较宏观,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这次,我们要借贯彻省委、省政府襄阳办公会议精神,把厅事共建旗臶举得更高一点,内容搞得更实一点。(二)制定战略。要有长远眼光,不仅要立足于“十二五”,更要立足于襄阳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来确定襄阳未来发展方位和发展目标。这种方向和目标应当是整体性的、长远性的、先进性的。有这样几件工作要做:一是请国家级的机构和专家来规划“四个襄阳”建设,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个襄阳”的定位规划化、具体化。这项工作已作出安排,到中国社科院和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请国家级专家组成四个团队,对“四个襄阳”做出规划。二是通过国际招标的方式,修编主城区200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同时,完善大都市城镇体系规划。三是各县(市)区、开发区、市直各部门都要在全国找位臵、找标杆。我调研去了几个地方,分别和他们交流过。高新区、经开区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级开发区,努力进入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的第一方阵;(三)策划项目;程;(四)走出湖北;五、以务实落实的总要求抓好当前的工作;我到襄阳来,感到襄阳的干部非常有士气,非常有信心;频传,关键是要把这种喜讯、这种协议、这种合同抓落;借这个机会讲了这五个方面的意见,供大家思考;考虑,九月中下旬召开市委全会,对“四个襄阳”建设;一方阵。枣阳就是要代表襄阳冲刺全国县域百强,宜城就是要在国际和国内宜居城市中成为襄阳的代表。各个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各个部门,都要在全国最先进的城市和地区、最优秀的工作部门中找标杆、找目标。(三)策划项目。就是围绕省域副中心城市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功能,策划一批大的项目。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要让周边的城市认可,需要有什么样的功能,我们先要想到,不要先想做不到。只要想到了,5年做不到10年、10年做不到20年。如果想都想不到,不仅5年做不到,未来也做不到。策划项目,主要包括五大类。一是主城区20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工程。今年要完成规划,明年要开始起步。二是主导产业的龙头核心工程。我们确定的几大主导产业在国际、国内都有龙头,要靠这些龙头带动,要研究制定更加特殊的政策,把这些龙头引进来。三是区域中心城市的支撑工程。比如,综合性大学、区域性总部、区域性铁路和航空口岸、区域性资本市场和服务中心、区域性市场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综合港口、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区域性商务中心(包括会展)等形态。这些中心,不仅管襄阳而且管周边,要有长远考虑。不要考虑能不能做,而要考虑需不需要做,需要做就有能力,需要做就要努力去做。四是展示城市形象和品质的标志性工程。包括文化设施工程和标志性建筑等,要开始策划。五是改善市民感受的民生工程。要让群众和广大市民感受到我们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共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成果。(四)走出湖北。要在更大范围内找位臵、配资源、聚人才。有这样几件事要抓紧做:一是推进与央企合作。目标是1000亿的投资,要坚定不移地去做。二是中央部委和襄阳各部门实行对口双挂。就是干部引进、人才引进和干部挂职。我们要派一批干部到中央部委去挂职,要请中央部委的干部到襄阳来挂职。三是推动与国际、国内名校、名企、名院的战略合作。比如襄阳学院,要办成综合性大学,专业学院要达到四个以上,就需要考虑引进国际国内的名校在襄阳合办研究院。四是共建国际水平的产业园。包括与新加坡、欧洲、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共建产业园,要有这种勇气。从视野上走出湖北,有计划单列市的胸怀、眼界和规划,这是鸿忠书记的要求,是省委、省政府的期望。我想,我们走得越远、越高、越稳,省委、省政府会更加重视、支持襄阳。五、以务实落实的总要求抓好当前的工作我到襄阳来,感到襄阳的干部非常有士气,非常有信心,非常有豪气。我们既要鼓励这种精神,同时也要引导和鼓励我们的干部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从目前情况看,我们的主要经济指标是一个上扬的势头,但一些支撑性指标和前导性指标也暴露出未来发展的隐忧,要保持清醒。主要是抓好三件事:一是抓好投资落地。现在,我们的招商引资喜讯频传,关键是要把这种喜讯、这种协议、这种合同抓落实,推动投资落地,标志就是注册。二是抓项目开工。标志就是塔吊,塔吊竖起来了,项目才能算开工,不是开工仪式举行了就是开工了。我在鄂州的时候,到哪个地方去,不听汇报,就数塔吊,有塔吊就说明这个地方建筑工程多,投资是实的。三是抓破解难题。就是以问题为导向,把我们当前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突出问题理出来,一件事一件事明确下来,常委负责、部门负责、分工负责抓落实。总结成绩、鼓舞士气很有必要,也很重要,但更需要的是把影响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四个襄阳”建设的问题找出来,看看有些什么样的障碍,包括体制的、机制的,还有我们干部队伍作风方面的。不怕有问题,就怕找不到,找到问题就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消除了矛盾,我们整个发展就走上了健康的轨道。比如,干部作风问题、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发展环境问题等,严重到什么程度、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都需要我们坐下来研究。通过政治运动的方式而不是制度的方式、组织的方式来推动的作风整顿,都是昙花一现,难以持久。所以,一定要建立在扎实、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任何一个单位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问题,找问题不是否定过去,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以问题为导向解决问题是我们抓落实的重要方法。借这个机会讲了这五个方面的意见,供大家思考。初步考虑,九月中下旬召开市委全会,对“四个襄阳”建设作出决定,然后人大、政协形成决议,凝聚士气,鼓舞人心,找准目标,共同推动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当前,正值换届选举工作的关键时段,我们要以这次换届为契机,通过充分的发动、有效的组织,把各级领导干部、党员干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抓发展、抓落实上来,在干实事中显身手,在抓落实中选干部,凝神聚力推动襄阳发展。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讨论问题要民主充分,执行决策要坚决负责,通过“四大家”班子自身建设,为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做表率,为全市党员干部做表率。只有“四大家”班子团结得像一个家庭、像一个战斗集体、像一个人一样,我们这个班子才是有力的,才能肩负起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四个襄阳”的重大政治责任。各位常委都要按照各自的分工,把当前的各项工作抓好。范锐平:全面从严治党的四川实践2015-7-3 12:43| 发布者: 赖飞 |来自: 四川党建杂志城市版 放大缩小**书记指出,解决党内存在的种种难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对此省委从“三个不可低估”重大判断出发,从严管党治吏、铁腕整治风气。总体要求是,坚持“八个务必从严”,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到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全过程,落实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各方面。主要任务是,着力解决“六个方面问题”,营造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政治生态。基本思路是,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以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解决各级班子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塑和优化四川政治生态,凝心聚力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把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四川全面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建设是凝神聚魂的根本性建设。东明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首先从思想上严起来,关键是从领导班子抓起。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一)坚定不移用**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着力解决好“总开关”问题十八大以来,**书记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围绕治国理政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深入学习**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思想政治建设最重要的任务,对四川来讲具有尤为紧迫的意义。从政治意义上看,省委“三个不可低估”所指向的深层次问题实质是思想政治问题,尤其需要在思想上“补钙”、政治上“定向”,坚决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从理论意义上看,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四川发展,打破既有的思维定势、行为习惯和路径依赖,特别需要提高党员干部思想理论素养,用**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从实践意义上看,四川的基本省情没有改变,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任务尤为繁重,迫切需要以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举措来指导实践。学习贯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不是一个阶段性任务,而是一个长期任务;不能停留在一次两次读原文,而要深入地悟原理、知规律,用以指导发展的实践。近现代学者王国维讲做学问有三种境界,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也应该有三种境界,概括起来就是“安专迷”。第一种境界是“安下心来、真学深悟”。深入理解、准确掌握讲话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努力把零散的感性理解上升为系统的理性认识,真正做到如琢如磨、入脑入心。第二种境界是“专心致志、真用笃行”。坚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自觉用讲话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把学习成效体现到促进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改造上。第三种境界是“迷恋至深、真信不移”。坚持把忠诚于信仰信念作为检验学用成效的首要标准,在学习实践中深刻认识讲话蕴含的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从内心深处增强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矢志不渝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而努力奋斗。(二)坚定不移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和科学政绩导向,着力解决好导向引领问题导向问题至关重要,有什么样的用人导向,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绩导向和发展导向。省委认真贯彻中央要求,把导向问题作为集聚力量、引领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鲜明提出“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的用人导向和好干部“40字”要求,围绕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建立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今年全省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会进一步提出了“六个重视选用”“六个坚决不能用”“六个坚决调整”的用人原则和要求,切实把中央在干部选拔任用上的原则性要求具体化、四川化。这一系列重要的判断和要求,源于对省情特征的清醒认知。当前,四川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双加速”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省委特别强调要坚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理念和导向,要求各级干部昼夜兼程、披荆斩棘,咬定发展不放松,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抓发展、促发展、快发展。源于对发展方式的科学把握。四川发展已经到了“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的重要关头,进入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阶段。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并勇于解决在干部队伍中实际存在的思想上、工作上、能力上、作风上的不适应的问题,大力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集聚和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勇于担当起推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历史重任。省委也清醒认识到,“三个不可低估”的严峻形势严重影响着四川的政治生态和改革发展,必须从思想源头上解决领导班子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树立四川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提振社会信心。落实中央和省委的这些重要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都不能置身事外,必须带头执行、带头践行、带头落实。鲜明正确用人导向。要把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作为治本之策,严格标准、从严把关,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不让买官卖官者得逞,不让脚踏实地的好干部吃亏,彰显选人用人的好风气。要认真贯彻“好干部”标准和“三严三实”要求,严格落实省委“三重”用人导向和“三个六”用人原则,大力提拔使用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坚决调整软班子和不称职干部,切实把好导向树起来、立起来。鲜明科学政绩导向。按照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紧扣省委发展战略,改进政绩考核工作办法,突出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导向,建立健全差异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鼓励干部培育新优势、开拓新领域的政策机制,建立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保障机制,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鲜明从严选拔导向。认真落实省委出台的规范选人用人的“一个意见”“五个办法”,严把干部动议提名、廉政考察、程序步骤和监督问责四道关口,全面推行“一评议、两公示、两核查”制度,建立选人用人实名推荐、全程纪实、问题“放下”、责任倒查机制,坚决防止干部“带病提拔”,提高选人用人科学化水平。(三)坚定不移围绕发展战略和事业需要育人才选干部配班子强组织,着力解决好组织支撑问题省委清醒把握全省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现状,紧扣四川长远发展和战略需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一是以递进培养为总揽加强战略性储备。针对年轻干部不足、关键岗位难选、专业化人才缺乏等问题,从2013年起实施“优秀年轻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省市县三级计划用5年时间联动培养6.2万名年轻干部人才,目前共遴选培训2.7万名,已从中提拔重用近2000人,为领导干部层次的提升和后备干部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二是以专业化和差异化为关键加强班子功能结构模型化管理。分地方党政、省直部门、高等院校、国有企业建立领导班子功能结构模型,作为职数管理、对标选人的依据,提高了干部选任的人岗相适度、专业匹配度。特别是结合明年市县乡换届,以功能结构优化为取向,提前做好班子分析、后备干部培养和各类人才引进。这是一件百年树人、利在长远的战略之举。三是以服务地方战略全局和产业发展为导向加强人才开发引进。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成功举办“海科会”,组团赴北美、欧洲招才引智,面向“985”知名高校选聘紧缺专业优秀毕业生,与清华、北大、人大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放引才、战略育才、科学用才的格局正在形成。加强对专业人才合理配置,加大人才开发的政策引导,推动优秀人才向支柱特色产业、重点优势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聚集。四是以强化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为重点加强党组织建设。按照边调研、边试点、边研究问题、边出台政策的思路,探索研究解决发挥国有企业、产业园区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政策机制,推动国企、园区党建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管理和发展优势。(四)坚定不移严格党内政治生活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着力解决从严动力不足的问题营造良好政治生态,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一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党内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要坚持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度,正确处理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完善领导班子内部运行机制,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着力规范一把手用权行为,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二是要严格民主生活会制度。总结运用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经验做法,健全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规定,扎实做好征求意见、对照检查、交心谈心、开展批评等环节工作,健全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单位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指导督导制度,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三是要严格组织生活制度。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推动党员领导干部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支部组织生活,虚心接受党员群众意见,接受组织和党员群众监督。重视发挥党组织的基础作用,创新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健全落实领导干部上党课、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等制度,积极探索网上组织生活、主题党日、党员志愿服务等新形式,提升组织生活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五)坚定不移整治为官不为激励奋发有为,着力解决好队伍活力问题省委对“为官不为”问题警示早、抓得早,在去年七一表彰大会上,东明书记就鲜明提出“刹不为之风、换不为之将”;结合巡视问题整改,在全省开展了庸懒散浮拖专项整治,引导党员干部一心为民、干在实处。解决为官不为,当前要注重在制度机制和政策措施上系统研究、综合施策,既要整治为官不为,又要激励奋发有为。一是要研究解决“整治为官不为”的问题,重点是解决新常态下干部思想上行为上不适应的问题,形成一种良好的政治导向和政策机制。二是要研究解决“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探索完善轮岗交流、任职回避办法,运用停职检查、调离岗位、问责免职等方式,推动不适宜、不称职、不作为的干部“下”。三是要研究解决“干部正向激励”问题,研究制定发挥干部考核评价、选拔任用导向引领的措施办法,完善干部荣誉激励、待遇激励的措施办法,健全和完善干部个人成长、事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四是要研究解决“法治环境下党员干部行为习惯”的问题,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党纪法规红线意识,习惯在新的约束环境下工作、生活和成长。五是要研究解决“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干部能力适应”的问题,在新常态下注重学习、更新理念,着力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把“三严三实”要求具体化制度化作为四川全面从严治党的机制保障 “三严三实”,是**书记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的殷切期望。东明书记强调,要把“三严三实”作为思想建党的根本遵循、从严治党的根本目标、制度治党的根本指向,贯穿到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省委坚持从四川实际出发,把“三严三实”要求具体化制度化,先后出台了“一个决定”“两个意见”以及守纪律讲规矩“十项规定”等系列制度规定,初步形成了四川从严管党治吏的制度体系,为构建良好政治生态提供了制度保障。(一)忠诚为本立政治规矩。践行“三严三实”,首要的是对党忠诚,关键就是要做到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一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省委对此历来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严明“六个决不允许”,实行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专项督办、专项通报制度,确保广大党员干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自觉与以**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在四川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确保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二要坚决执行党的纪律。省委反复强调,党的各级组织要坚决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自觉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凡属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必须严格遵守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程序和规定,严格干部人事纪律,从严选干部配班子,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三是严格遵循组织程序。省委先后出台重大事项请示汇报制度、贯彻实施干部任用条例科学选人用人意见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规范选人用人程序,抽查核实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就是要为党员干部树规立矩,要求党员干部任何时候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二)遵纪守法立用权规矩。严以用权,体现了对人民赋予的权力的敬畏,也是对领导干部自身的积极保护。十八大以来,省委着眼规范权力运行,不断强化制度建设,促进领导干部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一是推进科学决策保障规范用权。省委对坚持集体领导科学决策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严格遵守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近期,将制定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的制度,从市县、省直部门、高等学校、国有企业4个层面,进一步细化落实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等各项要求。二是带头遵循法治坚持依法用权。省委抓住“关键少数”,狠抓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决不允许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外行权扩权,决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代法、徇私枉法。三是严格监管惩治推动廉洁用权。制定实施党政一把手不直接分管财务、工程项目、物资采购制度,坚持一把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审计制度,促进干部秉公用权。四是管住重点领域严防制度漏洞。针对财政资金、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土地出让、矿产资源开发、公共资源交易、重大项目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监管等10个重点领域,省委省政府集中出台了“五个规定、五个意见”,探索建立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制度。近期还将从11个方面建立完善权力清单制度,防止权力“任性”。(三)崇严尚实立行为规矩。就是按照党纪严于国法的要求,以党纪党章为准绳,把制度建设体现在党员干部行为规范上。一是倡导务实重行作风。强调以“三严三实”为实践取向和行为准则,坚持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做事要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大力弘扬一心为民、干在实处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坚决禁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二是坚守廉洁从政底线。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制定领导干部亲属经商、担任公职和社会组织职务、任职回避等管理制度,督促党员干部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其擅权干政、谋取私利,不得纵容其影响政策制定和人事安排、干预正常工作运行,不得默许其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三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带头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始终保持健康生活情趣和高尚道德情操,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全面从严治党,开启了新的伟大征程上治国理政的恢弘篇章,每一名具有责任意识的共产党人都应该奋发有为。让我们在“三严三实”崇高价值追求的指引下,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为,以自己的模范行为示范带领和影响带动,汇集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两个跨越”、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磅礴力量。这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共产党人的责任。范锐平在都市襄阳建设动员会上的讲话(2012年3月17日)同志们:   今天的动员大会,实际上是一个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大课堂,既要对近一个时期关于都市襄阳建设的规划成果进行一次大考和检验,还要用科学规划的理念进一步统一全市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目的在于,让各级领导干部学会用理论的武器来审视和制定工作思路,善于用规划的指挥棒来引领和推动工作,从而保证都市襄阳建设在发展方向上的正确性,在推进方式方法上的科学性。刚才,必雄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抓好贯彻落实。这里,我重点强调两个问题。   一、解放思想,再造襄阳新优势   城市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襄阳城市发展的历史是当代襄阳城市发展的基础,认清襄阳在城市发展格局中的历史和现实方位、综合条件和相对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新的起点,以全球眼光、国际视野来谋划好襄阳城市发展战略,是再造襄阳发展新优势的基本前提。   (一)认清襄阳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鲜明时代特征。襄阳有着2800多年的建城史,这座城市现有的发展基础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所形成的,回顾襄阳的发展历程,感受襄阳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襄阳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与进步都有其鲜明的特点。首先,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地位,奠定了襄阳的城市地位。从政治上看,襄阳“汉晋以来,代为重镇”。历代为州、郡、府、道、路治所。从军事上看,襄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为天下之要膂。政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加上汉江“黄金水道”的优势,为襄阳的经济和文化带来繁荣,使襄阳成为区域性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中部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城市。汉至唐时期,从京城洛阳经襄阳到江陵的驿道,是沟通南北政治、经济的大动脉,以襄阳为重要节点,向南走为水路,向北走为旱路,故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唐代有史记载,襄阳“往来行舟,夹岸停泊;千帆所聚,万商云集”。唐元和年间,当时全国人口达到10万户的府州治所只有4个,京兆、太原两府,襄州、苏州两州,襄阳列其中。唐代诗人张九龄在游历襄阳时曾这样描述:“江汉间,州以十数,而襄阳为大,旧多三辅家,今则一都之会”。明清时期,襄阳“商贾联墙,列肆殷盛,客至如林”,商业辐射到黄河上下、长江南北,建有20多个全国各个地区的商业会馆。建国之初,在国家生活品严重稀缺的情况下,襄阳以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生产优势,奠定了全国农业大市的地位。六十年代末,在国家战略布局的主导下,襄阳建设了一批三线军工企事业单位,聚集了航空航天、兵器兵装等八大领域40多家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直接转移的人口就在10万人以上,高技术人才达1万多人。同时,国家还在襄阳建设了焦枝、汉丹、襄渝等一批重要铁路交通设施,使襄阳成为全国铁路运输网络的重要枢纽之一,襄阳开始由传统农业为主的地区向新兴的工业城市转变,到八十年代初,一跃成为“全国十大工业明星城市”。回顾襄阳的发展历程,襄阳在历史上之所以能成为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城市,关键是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鲜明时代特征的“亮点”作支撑,来引领和推动城市的发展。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对于我们深入思考当今和未来襄阳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二)襄阳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这条路。总的来看,襄阳城市发展大体经历了以军事、农业、工业这几个发展阶段,这些阶段性的特征,使襄阳一直成为在全国有地位、有影响的城市。当然,进入近现代以来,与历史上最辉煌时期相比,襄阳城市的地位有所下降,这种下降是因为襄阳城市发展是以军事意义和农耕经济为基础所形成的城市发展格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这种发展的基础逐步失去了传统的优势。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襄阳的工业化虽然有了较快发展,进而也提升了城市发展水平,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特征难以使襄阳在当今区域竞争中处在领先和优势地位。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城市发展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思维惯性。为什么要解放思想,再造襄阳新优势,是因为我们现在干部队伍中大多数同志对农业农村工作比较熟悉,而对工业化问题有系统认识和深入研究的不太多,能够用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来研究城市化问题的就更不多了。大家一定要清醒地看到,襄阳正处在一个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是改变襄阳发展格局、引领襄阳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推进力量。面对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高潮期,襄阳要延续大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各级干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时刻感受和适应这种正在发生的变化,加强学习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知识,善于借鉴国内外最先进、最前沿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善于以国际视野、战略思维来经营城市,以思想理念和能力素养的转变,来推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转型,进而推动襄阳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坚定不移地向现代化区域中心的目标迈进。   (三)襄阳必须强化在区域城市群中的规模优势、功能优势和差异化竞争优势。襄阳要成为中心城市不能靠“封赠”。如果在规模、功能、差异化三个方面没有优势,任何形式的“封赠”和称谓都是没有权威性的,必须靠提升规模、功能、差异化的优势来形成中心城市的优势。一是要在全国重点城市布局中、在中西结合部范围内,找到襄阳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推进襄阳城市群发展的位置,确定一个规模更加强大和空间更广聚集的城市发展方向,加快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竞争力,使襄阳成为中西结合部地区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和支撑作用的现代化中心城市。二是要强化县域城市的承载、承接作用,充分发挥县域城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起聚集转移人口和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提升在承接产业转移和集聚生产要素中的平台作用,强化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建设的战略节点作用,为转变社会管理方式、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三是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质。没有空间布局的优化,就没有城市的生命与活力;没有城镇体系的建设,就没有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比较竞争优势的发挥;没有城市新区的发展,就没有发展空间的扩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我们必须提高运用科学规划指导和引领发展的本领。襄阳确定了未来129平方公里的新区建设目标,这是襄阳在未来十年能不能抓住机遇、能不能加快发展、能不能迅速崛起、能不能形成优势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必须强化在新区建设上有新作为的历史担当,加大“两改”力度,以此来积极回应民心期盼,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二、遵循规律,再创襄阳新生活   抓发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加快城市发展、建设都市襄阳,实现经济振兴,最终就是为了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创造新的生活环境、新的生活品质、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秩序和新的生活感受。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既要有干事创业、跨越超越、实干苦干的激情,还必须有遵循规律、尊重科学、讲求方法的思想理念和思路办法。   第一,要有一个管长远并始终坚守的战略定位。从各县(市)区汇报的规划情况看,比去年第一次在老河口召开的规划汇报会有了很大进步。这种进步,主要体现在,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参与制定规划的意识有了明显增强,认识理念有了提升,从中也看到,各地在城市建设的规划上各具特色,体现了加快发展的雄心壮志。但是也要看到,从第一次规划汇报会到这次会议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各地对城市规划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对城市建设规划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深化认识,一个是制定什么标准的规划,还一个是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规划。制定什么标准的规划,就是要抓住规划的本质属性,制定一个管长远的城市发展目标,也就是讲,定位标准和确定的规模必须具有前瞻性、超前性,至少要管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上百年。今天的会议对规划的研究只是初步的,襄阳城市新区战略规划在四月底、五月初完成后,我们还要召开会议进行部署。总体来讲,襄阳都市建设必须有一个高标准、高目标,就是要紧紧围绕创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中西结合部龙头城市和魅力都市这两大重点来谋划建设城市。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实践和时间是检验规划先进与落后的根本标准,城市规划如果达不到前瞻性、超前性的要求,就会被建设实践和时间所“超越”,就表明制定的规划是落后的,是满足不了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的规划。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规划,就是城市发展确定了一个长远目标后,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十分艰难甚至是非常痛苦的过程,要彻底改变城市的面貌和形象,等不得、也急不得。我们讲要制定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这只是城市建设长远发展中一个阶段性的任务,三年之功只可能改变局部,而不可能解决全部。对一个长远规划的实施和落实,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要有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各级领导干部在规划问题上不仅要敢想,敢于打破常规,敢于走在前沿,而且还要围绕确定的目标用科学的理念和严密的论证,来制定落实规划的战略措施,让广大干部群众都能够认知这个规划目标是可行的,是可以实现的,全市上下齐心协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推进,只有这样,我们在加快都市襄阳建设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才能无坚不摧。   第二,要有一个支撑战略定位的高能级城市功能体系。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确定之后,首先要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作为这个战略定位的重要支撑。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城市东进、旧城更新、一心四城、组群发展”,这四句话、十六个字,就是从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发展能级提出的总体要求。这个总体要求,是与各个高层规划团队进行反复讨论,经过深入研究和慎重考虑提出的,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在决策上以更长远、更高标准进行战略规划的气魄和决心。今天,大家听了专家教授的专题演讲,应该对这“四句话、十六字”方针的科学性、合理性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其中关于“城市东进”、新区建设问题,大家非常关注,还需要重点进行认识和把握。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看,当前城市化的显著特征就是,以城市新区的开发来带动城市的发展成为主导方向,像南宁的五象新区、青岛的滨海新区、广州的珠江新区,都是新城区奠定了这个城市在区域城市中的地位。顺应这种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我们的目标是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就是要在武汉、郑州、西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中间30万平方公里范围之内、相对欠发达区域率先崛起,成为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讲,襄阳城市的能级和功能绝不仅仅是满足襄阳市域内600万人口的需要,必须靠新区的开发来拉动和支撑一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做好旧城的改造,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新区开发,当然,这两个方面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大家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三,要有一个足以引起社会关注的城市印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城市规划家凯文·林奇在《城市的印象》这本书中写道,“用感知环境的办法研讨城市景观、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是城市印象的五大元素。”一个城市,在一个区域范围内能够形成竞争力,第一个是城市本身的发展密度,第二个是城市的规模,第三个是城市的功能,第四个是城市的差异化,这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四个关键要素。除此之外,人们还会关注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印象”,它不是物质上的,而是感觉上的,就是不管人们到过或者没有到过这个城市,从某个方面了解这个城市,获得了对这个城市的印象,对这个城市的感觉非常好,感到这个城市很美,人们就愿意去,愿意居住在这个城市,愿意参与这个城市建设。强化城市印象观念,就是要使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变得更有特色和魅力,更能体现人本化的要求。中国的古代城市规划讲究“中规中矩,纵横捭阖”,这种规划理念有它的特点和传统优势,但对人性化、个性化体现的不够。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别强调建设与生态的协调、建筑与城市格局协调、个性与整体的协调。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印象的窗口,像上海的东方明珠,是一种现代化的建筑艺术,成为上海的标志。广州的广州塔,当地市民叫“小蛮腰”,富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运动文化元素,成为广州的建筑图像印象。从处理好城市生态与城市布局来看,过去很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都要把所有的坡地全部铲平,以体现这个城市的均衡,而现在不这样了,讲求因势利导、顺势而建,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又可以将城市建设得错落有致,达到优化城市布局的效果。今后,城市的规划包括空间布局规划、道路规划、建筑的设计特别是标志性建筑的设计,都要注重充分反映一个地域的特色,让越来越挑剔、越来越人文化、越来越追求时尚和生态的现代人,有很好的视觉美感。这种美感会吸引更多的人来这个地方旅游观光、投资经营、定居生活。各级政府在规划设计上一定要舍得投入,对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设计,不仅要请顶尖的规划设计院来做,还要鼓励和动员建筑企业界请大师名家来做建筑设计规划和城市的设计规划。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城市的建筑规划,不可能靠书记、市长的决策搞得好的,也不可能拿出一个方案就能解决的,在规划的决策方面要从制度上改革,凡是大规模的城市建筑体必须找3—5家设计院来设计,每一家设计院的风格和理念不一样,设计的作品不一样,要在比较中优选方案。   第四,要有一个贴近时代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管理理念。城市发展的过程,是不断探索、创造、反思,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如何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把城市规划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好,有以下八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一是在旧城改造中,如何保护和保留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比如,三个城区大规模旧城改造,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要抓紧研究。二是新城开发中,如何避免由于新城的加快建设和旧城的退二进三,造成中心城区的同质化。三是如何从过去严格的功能分区中摆脱出来,以产权融合的方式解决大批的用地和地价问题。四是如何合理布局社会服务功能,以提高市民生活的便利。这实际上指未来城镇体系调整后,将带来城市功能区的调整,这个调整就是为了应对城市病,推动产权融合,把现代主城区逐步定位成若干独立的功能区。新加坡的方式是,有一个中心区,他叫中央商务区,下面有9个节点镇,9个节点镇后面有若干个小区中心,四五个平方公里形成一个城市功能区,这个城市功能区包括小学、医院、文化宫等,就是说人们日常生活80%以上的需要,可以在这个区域里得到满足。功能区和社区的好处就是提高生活便利。当前,襄阳城市发展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就是襄阳的城区过多,三个城区,加两个开发区,还有一个鱼梁洲开发区。将来这六个区,每个区以下是按5平方公里、5万人口左右建三个功能区,还是以2万人口左右建立社区,要认真研究。各个县(市)怎么做,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五是如何让开发商参与旧城改造,解决好市场开发与公共利益的冲突问题。开发商不参与旧城改造,政府是没有能力完成所有旧城改造的,但开发商的取向与政府在整个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取向是矛盾的,怎么处理这个问题,要深入研究。六是如何处理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造成的人口承载力和社会管理的不均衡。过去,社区和街(办)相对来说都是均衡的,但是由于开发密度过高,大规模增加人口,交通、就学、就医、公共娱乐、商场购物等一系列问题都要考虑。七是如何做好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衔接。我们确定内环之内所有的工业企业必须退出内环,这是很大的调整,而且还会对一个阶段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会对生产经营和人的生活产生影响,这个调整过程带来的不利影响要处理好。八是中心城市如何通过立体交通体系向外扩散、而不引起资源的外流。一个现代化中心城市一定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通过立体交通网使城市的功能辐射传递出去,保证物流的畅通。但这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把城市的辐射功能传递出去,也会使一个区域内的资源通过这个渠道流出去。   第五,就是要有一个促进城市长远发展、满足人民群众迫切愿望的合理规划。一个城市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进行开发建设,并能够实现显著的变化,必然要经历一个阵痛的过程,要经过至少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一个地方的主要领导在这个地方工作10年的却很少。基于这样的客观现实,各级领导正确对待城市的发展问题,主要是做到两条。一条是,对历史负责,以长远的眼光来谋划这个城市的发展。第二条,就是用提升城市的品质来赢得群众的认同感。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一定要兼顾民生,着力解决那些群众反映非常强烈的问题,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这次会议后,要抓紧做好三件事。一是尽快完成都市襄阳的空间布局规划和中心城区的修订规划,以便指导各县(市)区和开发区调整城市的发展方向。二是各县(市)区要在都市襄阳大的规划指导下进一步完善规划。三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制定襄阳城市建设工程的十年行动计划,进一步调整未来五年的工作计划,要通过十年努力,使城市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襄阳奠定好的基础。   以上几个问题,是我们在规划编制阶段和组织实施过程中必须清醒面对和重点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形成高度共识,自觉坚守、积极参与、躬身实干,团结和引领全市人民积极行动起来,以必胜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共同开创新襄阳建设的新局面。走在前头 作出表率以更高标准推进机关“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全省机关“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范 锐 平(2016年5月19日)今天的会议是经省委同意召开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省委书记王东明同志在南充调研和贫困村联系点讲党课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从机关抓起,从机关严起,推动机关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走在前头、作出表率,示范带动全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形成声势、抓出效果。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省委高度重视,东明书记多次主持召开常委会听取汇报、研究方案,亲自出席全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上周末又利用休息时间专程到联系点仪陇县安溪潮村,为村党支部党员及他所在省委常委办党支部党员讲党课,对为什么学**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什么学党章党规,如何做合格党员,如何检验学习教育成效等进行了深刻阐述,强调各级党委、每一个党支部、每一名党员都必须认真学习**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都必须始终尊崇党章、遵守党规,更好地发挥党委领导核心、党支部战斗堡垒、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全省学习教育工作座谈会后,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推进有力,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主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会,带头到所在党支部和联系点讲党课。不久前,我们派出4个督导组,深入部分单位和市州进行督导。从面上情况看,总体上是健康有序的,呈现出良好的工作态势,探索出不少有创新、有特色、有实效的做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重视程度不够均衡,有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没有从思想上政治上真正重视起来,没有拿在手上抓;务实见效不够均衡,“五个结合”抓得不够坚决,缺乏务实有效的载体和办法;推进深度不够均衡,满足于总体的动员和一般的号召,工作没有落实到支部,党员没有动员起来。这些问题,反映出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没有真正做到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大家要充分认识开展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把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每一项部署每一项要求都抓实抓细,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今天上午,大家参观学习了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卫生计生委2个省直部门和成都市2个社区,刚才他们也做了很好的发言,大家要相互学习借鉴。王承先同志就深入推进省直机关“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讲了重要的意见,要抓好落实。根据东明书记讲话要求,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我就深入抓好机关“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几点要求。第一、坚持高标准推进机关学习教育。机关党员集中、执政骨干集中、权力责任集中,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党组织的战斗力、机关的工作作风,都直接影响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地落实。在我们党的建设实践中,各方面工作历来都是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抓起,先机关后基层,然后再到全社会,这是机关表率示范和引领作用的体现。要坚持高标准把机关的学习教育抓严抓实,真正走在前头作出表率。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就有什么样的成效。机关抓好学习教育,必须把标准立起来、要求高起来。要以更高标准要求机关党员。基本是合格、追求是优秀。要认真践行好干部标准和“三严三实”要求,认真对照**书记提出的“四讲四有”标准,结合行业特点、立足岗位实际,把标准细化具体化,每名机关党员都要对标查找不足、对标增添措施,切实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东明书记到贫困村联系点和所在党支部讲党课时,对省委常委办党支部党员提出“对党忠诚、勇于担当、淡泊名利、勤奋敬业、清正廉洁”的要求,这也是对全省机关党员的要求,要把这些要求作为践行的准则、努力的方向,化现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把示范作用发挥得更好。要以更高标准推进机关学习教育。要有更具体的工作方案。针对每一个支部特点和每一名党员特征,分别确定学习方式、讨论题目、目标要求、实践载体等,支部该怎么做、领导干部该怎么做、普通党员该怎么做,都要有可量化可落地的指标内容,做到因人施教、精准施策。要有更严实的推进举措。机关要带头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带头开展“党员示范行动”,带头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带头反四风转作风,每一项工作都要明确目标任务、制定详细方案,都要压紧压实责任、加大指导督导力度,确保抓得实、抓得严、抓得好;既要坚持高标准做好中央、省委的规定动作,又要突出自身特点做好“自选动作”,让学习教育深得下去、实得起来。第二,突出深学细悟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学得深不深、透不透,直接决定机关学习教育能否取得实效、作出表率。机关党员干部必须把学习摆在首位、贯穿始终,切实用党章党规规范言行,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认识,不断提升政策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推动工作的能力。要全面系统学。要通读熟读党章党规,通读熟读廉洁自律准则、党纪处分条例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搞清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形成尊崇党章党规、敬畏党章党规的思想自觉。要原原本本、反反复复学系列讲话,领会好讲话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掌握好贯穿讲话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领悟好讲话彰显的坚定信仰追求、历史使命担当、真挚为民情怀、务实思想作风,真正用讲话蕴含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全面学习省委治蜀兴川方略,始终保持专注发展的定力,不断深化抓落实的认识、增强抓落实的自觉、提高抓落实的能力,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把省委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要突出重点学。认真学习**书记关于机关党建工作的重要论述,重温毛zd同志《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学习《党组工作条例》,推动机关党员干部带头在政治定力、担当精神、工作方法、敬业精神、清正廉洁上向党中央看齐。深入学习**书记关于本系统本领域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指示批示要求,明确工作思路和目标,提出加强和改进具体措施,切实抓好贯彻落实。有些部门把**书记对本系统本领域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整理出来编成专辑,作为重要学习内容,这种做法很好,大家要学习借鉴。要突出效果学。东明书记强调,抓好学习既要防止以干代学,又要防止坐而论道,脱离实际。要坚持个人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认真学习规定书目,做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和党支部每个季度要组织1次集中专题学习讨论,每次不少于1天,每名领导都要作主题发言,在互动讨论中深化认识。每名领导干部和党支部书记都要讲一次党课,使讲党课成为提高认识能力的过程。每个支部每月要固定1天作为党员活动日,让每名党员都参与进来、学习起来。要持续开展正反典型教育,深入学习乐山7名因公殉职扶贫人员先进事迹,结合违纪违法案件开展警示教育,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励人、教育人、警示人。第三,强化基层支部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的责任。以基层支部为单位,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要切实规范基层支部的政治生活、组织生活,做好经常性的学习教育和党性锤炼,养成习惯、形成自觉,真正把支部生活严起来、实起来。要让每个支部都行动起来。党支部是联系广大党员的桥梁和纽带,只有每个党支部都抓紧抓实,学习教育才能取得实效。要把党支部建成党员学习教育的主阵地。明确党支部开展学习教育的具体任务、工作措施、方法载体,在学习教材、学习场地、学习时间、工作经费上给予必要保证;创新学习教育方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贴近实际的活动,充分调动机关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把党支部建成锤炼合格党员的主平台。切实增强党员教育的仪式感,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以党的组织生活为基本形式,把党小组会坚持好、把支部党员会坚持好、把党课讲好、把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好,在坚持经常、讲求认真、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不断强化机关党员的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要把党支部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加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倒排确定整顿对象,通过健全组织、配好班子、完善制度等办法,激活基层、激发活力、增强组织力。结合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稳妥慎重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疏通出口、纯洁队伍。要让每名党员都参与进来。向基层延伸、向全体党员拓展是这次学习教育的显著特点。要发挥领导率带作用。要求普通党员做到的领导干部首先做到,要求普通党员不做的领导干部坚决不做。带头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支部学习讨论,带头谈体会、讲党课、作报告,带头立足岗位作贡献,引领整个学习教育扎实有效开展。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了解党员学习需求,抓好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搞好学习研讨、交流互动,凡是有利于调动党员参与学习教育积极性的做法都予以鼓励,凡是有利于提升学习教育效果的措施都予以倡导。要搭建党员参与平台。区分层次、区分对象确定实践载体,注重提高机关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每名机关党员都能参与进来、都能发挥作用、都有获得感。要让社会和群众感到实实在在的变化。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成、满意不满意是衡量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要让群众看到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重视培养优秀年轻干部,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实施“全省基层党员全覆盖培训计划”,不断提升机关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要让群众看到党员干部队伍作风的转变。深化“走基层”“双报到”“双联”“结对认亲”和“精准扶贫结对帮扶”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为基层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让群众看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展现。广泛开展“党员示范行动”“三亮三比三评”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做奉献、争创先进当表率。结合纪念建党95周年,大张旗鼓评选表彰一批机关优秀党员,将评选先进的过程变成学习先进的过程,让每名党员都积极参与创先争优。第四,把解决问题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学习教育,重在解决问题。中央明确要求,学和做都要针对问题,把解决问题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要对标找差距。切实把问题查清楚、摆到位。省委印发的方案和省委组织部按照省委要求制定的机关指导意见,都对机关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明确,主要是放松理论学习、理想信念动摇,为官不为、不敢担当,党性意识不强、不守纪律规矩,宗旨意识弱化、作风不正等4个方面。这些问题,很有代表性,在机关党组织和党员中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当然,每个机关、每名党员的情况都不一样,关键是都要把自己摆进去,结合自身实际再对照、再细化。对照党章党规、对照系列讲话、对照先进先辈、对照岗位职责、对照群众期盼,认真查摆自身的不足,真正把问题找准、找深、找透。对照“四讲四有”衡量自己、检视自己,搞清楚自己差在哪里、差多少、该怎么做。要统筹抓整改。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要明确责任,区分哪些是党委(党组)班子的,哪些是党支部的,哪些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哪些是普通党员的,制定责任清单,排出任务书、时间表、责任人,实行菜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一项一项加以解决。要把学习教育整改工作,同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问题整改结合起来,推动新老问题一起解决,使整改落实的过程成为推动党员校正偏差、纯洁党性的过程。当前,社会对“为官不为”问题反映较多,要准确分析问题的表现和成因,区分情况、辩证施治,该教育的教育,该培训的培训,该激励的激励,该处理的处理,最大限度调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要动真抓落实。对待问题整改,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要态度坚决、行动迅速、落实有力。无论是机关党组织还是党员干部,都要列出整改清单,制定整改措施,坚持边学边改、即知即改,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要建立抓整改落实考核问责机制,把整改情况在一定范围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要巩固整改成果,把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下来,补齐制度短板,强化制度执行,真正让思想模糊的党员明白过来、让言行任性的党员规矩起来、让精神懈怠的党员振奋起来,形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第五,坚持统筹兼顾把学习教育与促进中心大局结合起来。东明书记强调,“学”得怎么样、“做”得是否合格,最终要体现在推动中心工作、促进事业发展上来。要认真落实省委“五个结合”要求,真正做到两促进、两不误。要为中心大局凝心聚力。中央、省委工作大局是机关学习教育的坐标系和导航仪,只有在大局下行动,学习教育才能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定位准确。要全面掌握中央、省委当前工作的总的基调、重大原则、目标任务,通过学习教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上来。当前,特别是要紧紧围绕全面创新改革、决胜脱贫攻坚两个重点,立足职能职责,准确找到业务工作的切入点,在两个方面多下功夫、多花气力、多出实招,真正实现学习教育与中心大局同轨并向,与单位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要增强抓落实的意识和能力。抓落实是决策的生命,是机关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书记反复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省委把抓落实看得很重,东明书记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上深刻指出,抓落实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思想素质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机关是贯彻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最先一公里”,示范引领、以上率下责任重大。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率先垂范、亲力亲为,对那些重要部署、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要牢牢抓在手上,全程过问、全程负责,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每名机关党员干部都要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增强“复命”意识,提高“划句号”能力,负责的每项工作都要件件有着落、事事见成效。要全面提升机关党建工作水平。进一步明确机关党建领导体制,厘清机关党组织管理体制,全面落实机关党组织监督职能。切实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推进机关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扎实推进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机关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大力加强机关思想政治建设,夯实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根基、补足理想信念之“钙”;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奉献精神,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增强机关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第六,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面向全体党员、突出经常性教育的特点,是中央、省委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要求。落实这一要求,必然需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努力满足党员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保持学习教育的自觉性、一贯性。要充分发动媒体宣传。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阵地优势,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的便捷优势,通过开设学习教育专栏专题、滚动播放指定公益广告、及时跟帖评论言论文章、加强网评网宣力度等,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积极做好社会宣传。指导党政机关、乡镇(街道)、村(社区)、产业园区、学校、医院、企业都制作学习教育宣传专栏,及时反映学习教育内容、措施、做法及成效。利用城市地铁、公共汽车、出租车等车载电视,商圈楼宇、城市综合体、学校、机场、车站、高速公路等电子显示屏,播放宣传标语和重要学习内容。结合部门行业特色、业务工作实际制作喜闻乐见的宣传画、宣传册、知识卡等,采取“送学”的方式发放到党员群众手中,扩大学习教育覆盖面,积极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要抓好先进典型宣传。强化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结合宣传“百名身边好党员”,做好建党95周年评选表彰优秀共产党员宣传报道,特别要宣传好在全面创新改革、决胜脱贫攻坚、急难险重任务一线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以生动鲜活的方式讲好党员故事,展示共产党人的优良风貌和时代精神。要培育选树身边的典型,分层分类组织开展学习讨论,总结先进典型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实质,引导党员对标先进找差距、立足岗位做奉献,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教育激励和引领示范作用。第七,各级党组织要履行抓好学习教育的主体责任。这次学习教育不分批次、不划阶段、不设环节,要实现预期目标,强化和落实责任尤为重要。各部门党委(党组)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既要抓好机关的学习教育,也要抓好行业、系统的学习教育,抓机关、带系统、促基层。党委(党组)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不能当“甩手掌柜”,对学习教育要亲自抓、带好头。领导班子成员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抓好分管领域的学习教育。要把学习教育作为今年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党委(党组)成员向党委(党组)述职、机关支部向机关党委述职、机关党委对机关支部考评制度,形成抓责任落实的机制和导向。要加强督促指导,把督导重点放到支部,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把压力传导彻底。同志们,认真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今年党建工作的龙头任务,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机关要走在前头、作出表率,更好地凝聚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共识和力量,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四川各项事业跨越发展。范锐平在省管新任职领导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作者: 发布时间:2015-01-06自觉主动地在新常态下律己修身奋发有为对新任职领导干部岗前培训,是省委的明确要求。前不久,省委对新任职干部进行了集体谈话,东明书记强调,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为民务实、做到廉洁从政。我们要自觉铭刻于心、外化于行,正己率人、不负重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开辟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学习领会中央的决策部署,主动落实新常态的各项要求,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来讲,都有一个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能力上提高、方法上改进的问题。今天,我就这个话题与同志们交流几点体会。  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的理念科学组织经济工作  今年5月,**书记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常态的重要判断;在本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深入阐述了“九个趋势性变化”。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规律、走向的科学分析和精准把握,全面回应了国内外经济界、理论界对中国经济主动调整带来的一些新变化产生的疑议,体现了我们党在经济理论上与时俱进的重大创新,是指导我们推进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思想指南和重要遵循。用“九个趋向性变化”来审视,四川与全国一样,也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东明书记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要有新的思路和理念,牢牢掌握四川经济发展主动权。  第一,抓发展的观念要“变”。新常态的来临,不仅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经济运行的轨迹和逻辑,也纠正和颠覆了长久以来影响人们的认识偏差与理念,必须具备与新常态相适应的“新心态”,这是当前各级领导干部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要深刻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没有改变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要深刻认识到,超常规高速增长不是常态,持续下行低速也不是常态,经济发展速度在合理区间有升有降是正常的;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不足仍然是四川的主要矛盾,新常态下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必须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的定力。其次,推动新常态下的发展,必须转变观念。要革除“GDP膜拜”的旧思想,放下对经济增速的纠结,更加自觉地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要克服习惯运用行政资源和政策优惠引进投资推动发展的畸形形态,学会运用市场的方法,依靠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发展;要荡涤一夜暴富的“炒”字诀,炒房、炒地、炒资源使经济风险集聚、发展走入歧路,自觉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做实业、搞实体、抓技术革新,逐步将经济导入可持续发展的正途;要告别“竭泽而渔”的思维方式,单纯依靠资源大规模开发壮大产业规模的路径难以为继,必须学会培育比较竞争优势,提高区域特色竞争力。  第二,抓发展的思路要“变”。总体上就是要科学地分析和判断形势的发展变化,围绕“九个趋向性变化”,顺应“三个规律”,从省委“六个基本判断”出发,立足四川资源禀赋和阶段性特征,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空间。  一是“三驾马车”的拉动方式要转变。从消费拉动看,过去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基本结束,个性化、多元化消费渐成主流。四川有近9000万人口,辐射西部3亿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正在不断提升的消费市场。我们要主动引导、鼓励竞争,支持创新、激发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从投资拉动看,这些年依靠灾后重建,全省投资率已经超过80%,投资增长空间十分有限,依靠举国支持和政府高负债加速投资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我们要创新投融资方式,把重点转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从出口拉动看,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们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减,要着眼未来四川参与全球竞争的需要,大力发展五大战略性高端产业,高水平引进来,高质量走出去,努力提升引外用外水平;要鼓励川企优秀产业走出去,推动富余产能向境外转移。  二是三次产业的组织形式要转变。重点向融合发展、集群发展和专业化发展,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生1+1>2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近20年来,产业深度融合是国际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时代主题,不仅改变了产业形态,而且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阿里巴巴将互联网业务向金融、物流、文化、健康等产业领域拓展融合,先后创新了金融、物流、通信服务平台,并购了高德软件、恒大足球、21世纪传媒等,实现了产业融合的倍增效应,催生了网络购物、互联网金融、滴滴打车等全新生活模式。仅今年“双十一”这一天,淘宝、天猫等阿里巴巴平台上的销售额就创下了571亿元的纪录。我们要顺势而为,做好“产业融合”这篇大文章,重点打造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大力支持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发展,积极促进结构优化、生产集中,形成功能互补、融为一体、共同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  三是资源要素的配置机制要转变。要改变传统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更多依靠市场,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避免政府这只手硬、市场这只手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比如,过去劳动力成本较低、规模大是我省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要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驱动成为发展的主引擎。在资金上,国家投资在紧缩,未来资本的活力在民间,要深度挖掘和撬动民间资本这个巨大富矿。土地和环境的约束日趋加大,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主要水源涵养区,传统的开发模式走不通了,必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节约集约的新路子,让生态文明成为发展的新常态。  第三,抓发展的着力点要“变”。越是转型转轨时期,往往新旧力量此消彼长,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契机和空间,关键在能否敏锐地察觉、及时地发现和有力地把握住。  一是要善于从战略机遇中找空间。未来十年,我们面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两带一路”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机遇,这将给四川发展带来潜在的“政策红利”和重大契机。比如,在“两带一路”战略中,四川处于重要结合部,向西,可以借助北丝绸之路通达欧洲;向南,可以借助南丝绸之路抵达印度洋;向东,可以借助长江经济带,联动东、中、西部发展。从东部看,四川是内陆,但向西开放,四川就成了桥头堡。生产要素可以通过长江水道和丝绸之路通道,在“两带一路”上整合、发散,形成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和市场。要在这方面做足文章,抓紧研究和编制相关项目。又如,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中,我省除成都经济圈外,普遍还处于城镇化的第一阶段(集中阶段),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这个差距既是潜力,也是机遇。未来六、七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要解决“3个一亿人口”的问题,预计四川至少有2500万的农村人口进城,将带来近4万亿的投资需求,并催生巨大的消费需求,商贸、物流、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将迎来一个黄金时期。要以县域城镇化为重点,制定县改市改区十年规划,引导和支持以县为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  二是要善于从比较优势中抓重点。四川资源富集、能源充沛,这是我省的传统优势。在新常态下实现转型发展、提质增效,要更多依靠培育比较优势,激活要素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持续发展优势。四川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可以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和生态交通,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消费、绿色食品、绿色能源,在全球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和空气质量的质疑中打出绿色生态四川的品牌。要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优势。四川是科教资源大省,拥有各类高校107所,研发机构、人员总量和国家级创新型企业都居西部第一,但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50%,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要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源源不竭动力。四川有8000多万常住人口,要通过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大幅度提升人口素质,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不断将人口资源红利转化为人力资本红利。要把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开放合作优势。我省公路总里程全国第一,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居西部第一;通往欧洲的“蓉欧快铁”、“中亚货运列车”两条黄金国际通道已开通运行;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为我国第四大航空枢纽,成都第二机场建成后,年旅客输送能力将达到8000万人次,通江达海、对接世界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正在形成。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加快重点产业招商,建设西部商贸、物流和金融中心,打造西部最大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进而辐射整个西部和中亚乃至欧洲市场。  三是要善于从深化改革中培育新动力。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是新常态下的战略选择和战略方向。一年来,省委部署的14个方面253项改革任务稳步有序推进,一批先行改革成果,已经释放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先照后证”已带动全省新登记各类企业增长超过50%。要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的改革思路,革除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农村改革,重在放活土地经营权,守耕地红线、保生态绿线、托民生底线;国企改革,重在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上取得进展;金融改革,重在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和资本市场,形成扶持和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行政管理改革,重在简政放权、法治增效,激发市场创造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财税改革重在推动营改增扩面和规范政府债务性管理,等等。要结合各行各业各领域实际,以问题为导向,蹄疾步稳推动改革实践。需要强调的是,改革涉及方方面面,要注重改革的协同性,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对互为前提、相互支撑、关联性强的改革事项,要选准突破口,做到上下联动、协同推进,汇聚形成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适应从严治吏新常态,律己修身奋发有为  十八大以来,以**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手抓伟大事业、一手抓伟大工程,从实践到理论、从管党治党到治国理政,核心的要求是从严从实,鲜明的特征是管党治吏新常态正在形成,显著的变化是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凝聚振奋。这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包括老同志发自内心的共识。最近,习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把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列,形成了治国理政“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更鲜明了从严治党治吏不是一时之策、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治党方略。最近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提出,必须把从严作为一个基本要求长期坚持下去,真正使严的措施、严的纪律贯彻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切实做到管理全面、标准严格、环节衔接、措施配套、责任分明。大家要自觉养成严的习惯,学会在“严”字下工作和生活。  为什么中央把从严治党看得这么重?我理解,第一,这是担当复兴伟业的战略考量。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要团结带领13亿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首先自身要过得硬、立得起,让人民群众信得过,这就必须要求从严管党治党,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保持自身的先进纯洁。第二,这是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清醒认知。综观世界政党执政史,一些政党人亡政息的根本原因,就是在长期执掌政权中放松了自我管束和改造,导致统治集团和官僚队伍生活优裕、腐败盛行,最终被民众所抛弃。中国历史上80多个大小不同的政权,统治年限超过60年的,也只有14个,始终都没有跳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律。我们从严管党治吏,就是要破除这个历史周期之困。第三,这是直面吏治忧患重塑政治生态的现实必须。我们夺取政权时,最大的危险来自敌人;但巩固政权,最大的危险来自于自身。魏征“守成则难”的慨叹,至今发人深省。当前,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贪污腐败、脱离群众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政治生态,侵蚀了党的肌体健康。从严管党治吏就是要刮骨疗伤、猛药祛疴,清除这些痼疾毒瘤。就我省来看,这个问题显得尤为迫切。东明书记强调,对周永康给四川政治生态造成的恶劣影响不可低估,对长期以来封建腐朽思想对四川干部队伍的侵蚀不可低估,对四川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的严重性不可低估。我们一定要保持从严管党治吏的清醒和自觉。  全面从严治党,严在哪里?总体上讲,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从严治党《决定》和系列要求。重点要严在七个方面:  (一)严在思想教育上,从灵魂深处增强从严管党治吏的政治定力。乐际部长深刻指出,思想教育是凝神聚魂的工作,是建党、强党、兴党的生命线。如果党员没有统一信仰、国民没有核心价值、民族没有共守的精神家园,那是非常危险的。这些年,一些党委主要负责人已经习惯于把经济发展作为政绩优劣的唯一标准,忘记了抓班子带队伍的责任;一些领导干部已经习惯于把自己作为特殊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受制度规定的约束;一些党员干部已经习惯了社会的潜规则,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以公权力谋小团体一己之私;一些党员已经习惯了享受执政党的好处,不自觉履行党员义务,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丧失了先锋队的作用。这“四个习惯性”问题,如果不真正从思想上根除,就不能凝聚起坚定支持党中央从严管党治吏的思想共识,就不能建设一支能够担当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执政队伍。要坚持用好思想建党这个传家宝,扭住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生命线,以持续深入的思想理论武装解决精神状态上的“总开关”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现实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不断深化**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切实把理想信念牢固树立起来,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把党性原则牢固树立起来,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生活各个环节;把党员标准、好干部标准牢固树立起来,形成鲜明而正确的考核评价导向、选拔任用导向、激励约束导向;把政治规矩牢固树立起来,坚决同中央省委保持高度一致,真正做到总书记强调的“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  (二)严在最讲认真上,把从严的纪律要求和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毛zx讲,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讲认真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工作态度,是我们党赢得胜利和发展的重要法宝。这些年一些地方政治生态恶化,干部腐败问题丛生,既有制度不完备的问题,也有管理松懈、执纪不严的问题,从深处看,症结还在于讲认真不够、守纪律不严,党纪党规成了“稻草人”。从“八项规定”到教育实践活动突出问题整改,上行下效,雷厉风行,群众满意、社会叫好,关键在于以上率下,层层讲认真、抓落实。要把最讲认真要求贯彻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各个方面,以“认真”涵养规矩意识,以“认真”推动执行落实,该请示报告的必须请示报告,该执行落实的必须带头执行。要把党的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纪律刚性约束,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内决不容许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  (三)严在选人用人上,以吏治清明推动政治清明。一方面,执政党最重要的任务是选人用人;另一方面,吏治腐败危害甚大。不从根本上提高选人用人科学化水平,就难以从制度上消除滋生腐败的土壤。从中央巡视检查组反馈的情况看,一些干部热衷拉关系、架“天线”、搞“勾兑”,跑官要官;政绩观扭曲,好大喜功、形式主义;档案经历上弄虚造假;个别地方拉票贿选成风,等等。这些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前不久我们在全省开展了5个专项治理,出台一系列重要制度,就是要把这些风气根本扭转过来。最近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明确要求,从严选人用人重点要把好“三关”:一是动议提名关。这是选人用人的第一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选人用人的方向和最终结果。我们将抓紧探索规范性的具体办法,包括实名制推荐干部的做法,进一步细化谁来提名、怎么提名、提名责任谁来承担等有关要求,确保拟提拔任用干部的初步建议人选得到充分酝酿、不同意见得到认真考虑,防止带病干部成为提名人选。二是考察考核关。全面落实“一评议、两公示、两核查”制度,在大会推荐中对干部廉政情况进行评议,在考察和任用环节对干部廉政情况进行公示,考察中对干部档案和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进行严格核查,看有没有弄虚作假,对丧失诚信的干部坚决不用,在防止带病提拔上下功夫。三是程序步骤关。严格落实选拔任用的组织程序,任何一个该有的环节都不能少。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实制度。明年中央将开展专项检查,具体情况将在全国范围通报。  (四)严在日常管理上,把“三严三实”具化为自觉行动。从严治党的重点,在于从严管理干部。过去一些干部出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管理上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证明,只要真正严肃起来、严格起来,就能把干部管住管好。去年以来,我们建立全覆盖谈心谈话制度,制定了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的“两个意见”,省委提出了“六个决不允许”的纪律要求和“六个坚决不能用”的用人原则,等等,就是要用铁的纪律打造铁的队伍。明年,中央将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七一期间要以“三严三实”为主题过一次民主生活会,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讲一次党课。  (五)严在依规依法上,扎紧权力运行的制度铁笼。习总书记指出,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加强制度建设是最可靠、最有效、最持久的治党方式。回顾十八大以后的这两年,中央从制定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等措施,到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改革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再到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蹄疾步稳、有序推进,从严治党由治标向治本深化,实现了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去年以来,我们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注重发挥制度功能规范班子运行、强化权力制衡,出台了重大事项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的指导意见,强化重大决策、重要部署、重点工作的请示报告和执行落实,严格执行党政正职对财务、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的“三个不直接分管”制度,建立行政权力依法公开规范运行平台,以及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作出的“两个决定”,就是要实现以严格的制度治党引领和保障依法治川,以法治良序改善四川政治生态。  (六)严在廉洁从政上,始终以高压态势惩治腐败正风肃纪。腐败是政治生态恶化的首要标志,优化政治生态首先要从加强反腐倡廉入手。这两年来,省委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加大案件查办力度,查办了一批市厅级和县处级领导干部。结合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开展“七项专项治理”,深入整饬“四风”问题,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使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有了明显好转。各级党员干部要自觉维护和巩固好这个来之不易的成果,把为官从廉作为立身立业的基石,养成廉的习惯、廉的品质、廉的作风,从“不敢腐”升华为“不想腐”,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火墙。习总书记曾为领导干部算过利益、法纪、良心“三笔账”,深刻地告诫大家只有守住了“廉”字,才能对得起组织、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家人,也才能实现从政路上的可持续发展。  (七)严在落实责任上,强化党委(党组)管党治吏主体责任。对各级党委(党组)及其主要负责同志来说,抓好党建工作是最大的主业,是不可推卸的分内职责。习总书记十分明确地指出,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他严肃提出了党建“三问”:是不是各级党委(党组)都做到了聚精会神抓党建?是不是各级党委书记都成为从严管党的书记?是不是各级党委(党组)成员都履行了分管领域从严治党责任?各级党委(党组)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要自觉肩负这个责任,强化抓党建的主角意识和主动精神,明确责任清单,细化到人、量化到岗,用责任制传导压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省委提出,建立“三大制度”强化管党责任,即党组织书记向上级报告党建工作制度,班子成员向本级报告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制度,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切实把习总书记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驰而不息转作风抓落实  抓作风、改作风,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管党治吏的重要突破口。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特别是通过一年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社会呈现新气象新变化,大家有目共睹。应当看到,作风建设处在了一个新的起点和节骨眼上:“四风”问题得到遏制,但反弹回潮的压力很大;“不敢”违纪违法的态势初步形成,但“不能”、“不想”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必须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和政治定力,始终保持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那一股劲、那一种精神,持续用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第一,要把“为民”刻在心上。这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年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地各部门在为民惠民上做了大量工作,开展的“走基层”活动、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等,都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要继续把这些有效做法固化好、坚持好。从前期调研督查情况看,一些地方整改事项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对群众作出的承诺还没有完全兑现。中央提出,春节前要进行一次“回头看”,明年将对这项工作开展专项督查。  作风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折射出的是干部的群众观、政绩观和事业观问题。群众观的问题,核心是要处理好“官本位”与“民本位”这个根本立场问题。焦裕禄精神为什么被人们所敬仰?兰辉、毕世祥的事迹为什么让我们感动?关键是他们心中始终装着群众。要时刻摆正主与仆的位置,真正从思想上把人民群众当亲人,从工作上把群众认可当标准,从行动中与群众同甘苦、一条心。政绩观的问题,核心是要处理好“急功近利”与“打基础利长远”这个根本取向问题。我们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需要一种“心中装着人民和责任”以及“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意识。要正确处理好唯上与唯下、发展与民生、眼前与长远、立足为民与实际惠民的关系,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事业观的问题,核心是要处理好“为官不易”与“为官有为”这个根本责任问题。在从严高压态势下,党风政风发生了根本好转,但是也出现了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事难办的问题,出现了惰政懒政、为官不为的现象,这些不正常、不正确的倾向,从根本上是价值观、事业观出了问题。一方面,要大力整治“庸懒散浮拖”,另一方面,中央和省委都在积极探索激发干部为官愿为、为官有为的措施办法,明年将在县以下机关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一方面,要强化为民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强化政治功能,善于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工作,把党的政策转化为群众的行动,把广大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产生,使群众的构成、生活方式、利益诉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天涯若比邻”,另一方面是“相见不相识”,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思考如何更好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凝聚群众。  第二,要把“执行”视为铁律。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既需要有坚定不移的态度,更需要有脚踏实地、一抓到底的作风。习总书记告诫我们,做任何一项工作,都不能浅尝辄止、虎头蛇尾,要真抓实干,善作善成。要消除惯性阻力。人类是有习惯的动物,思想上容易产生“惯性思维”,行为上也有“惯性”和“惯性阻力”,容易不自觉地按以前的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在惯性阻力下,往往陶醉于旧经验、满足于旧办法,对新的东西不习惯、不适应;行动上裹足不前,执行上庸懒散拖。我们要克服这种思维惯性,从旧的条条款款中跳出来,开辟新的天地。要防止变形走样。射击打靶讲究的是精准度,同样道理,我们工作抓执行,也要讲究精准度,执行上级决策部署必须瞄准目标、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在执行前,要认真学习政策,科学研判形势,准确把握政策实质;执行中,要始终坚持标准、严格程序、严明纪律,关键时刻要敢于坚持原则、抵制错误;执行后,要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督问责,确保政策真正落实落地,决不能搞变通、作选择。要避免虎头蛇尾。孟子说:“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泉也”。执行上能否“及泉”,就要看“掘井”最后是否坚持到底。我们要以最讲认真的态度,发扬钉钉子精神,抓好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制度的执行落实,“咬定青山不放松”,一锤接着一锤敲,不达目的不罢休。  第三,要把“担当”作为自觉。当前,四川正处于艰苦创业、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面对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各种难题和挑战,尤其需要不畏艰险、勇挑重担,更加奋发有为地创造一流工作业绩。要有攻坚克难的胆识锐气。一些干部实不下来、深不下去,核心是不敢担当、不愿担当,缺乏改革创新的胆识和攻坚克难的锐气。胆识和锐气,来自于实践锻炼、工作历练、困难锤炼。领导干部既要经历顺境也要经历逆境,特别是要能经受住挫折的考验;既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工作也要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特别是勇于到基层一线矛盾集中、困难较多的地方进行多岗位历练,在应对复杂局面、解决棘手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底气”、培养胆识。这样才能担当重任。要有守土有责的阵地意识。不管是在基层,还是机关;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干部,都要有强烈的使命意识、阵地意识,始终把责任铭记心中、扛在肩上,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像战争年代那样,人在阵地在。特别是面对急难险重任务,要豁得出来、顶得上去,面对矛盾问题,要迎难而上、积极化解,不能患得患失、畏缩不前。要有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德国教育家塞缪尔·厄尔曼说过,青春并不是指生命的某个时期,而是指一种精神状态。领导干部精神状态,决定着工作的成效和事业的成败。四川有“巴适安逸”的休闲文化,但民可闲官不能闲,只有干部夙兴夜寐、创新实干,人民群众才能真正过上巴适安逸的生活。最近,中央和省委都在研究,准备出台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的政策规定,就是要让敢做善成、为官有为的干部得到褒奖、受到重用,把不称职、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调下来,推动形成为官愿为、为官敢为、竞相作为的从政新风。  同志们,历史的车轮在不懈奋斗中滚滚向前,伟大的事业在接力奋斗中快速发展。能够亲身参与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建设和治蜀兴川大业,既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也是我们共同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走上新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你们更重要的干事创业平台,大家要倍加珍视、倍加感恩、倍加努力,以优异的业绩和良好的操守报效党和人民。在全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上的讲话(2016年8月12日)范锐平这次会议是经省委同意召开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传达贯彻全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特别是东明书记关于学习教育和脱贫攻坚指示精神,总结交流工作,再动员再部署,推进学习教育扎实深入开展,以学习教育的实际成效推动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从6家单位的发言和各地汇报材料及各方面反映的情况看,今年4月启动学习教育以来,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广大党员积极参加,总体上推进有序、态势良好,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受到了中央组织部和省委的充分肯定。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领导带头层层示范推动。省委常委班子带头,东明书记、尹力省长带头参加所在支部学习讨论、到联系点讲党课。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部署,党员领导干部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到基层讲党课,以上率下、深入一线具体推动。二是抓好学习打牢思想根基。把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贯通起来,通过党委(党组)会、中心组学习会、支部大会等方式开展专题学习研讨,深化了对系列讲话的认识,增强了尊崇党章党规的自觉。三是以支部为主体推动学习教育常态化。灵活运用党员群众喜闻乐见、贴近生活、更接地气的方式组织学习,满足了党员多样化学习需求。四是聚焦突出问题开展整改检查。组织开展三项整改“回头看”,安排部署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制度“八个专项检查”,推动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来实起来。五是坚持“五个结合”推进改革发展。引导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岗位作贡献、树形象,推动学习教育与中心工作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程度还不够,有的党组织书记没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存在应付心态,抓而不紧、学而不深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二是结合实际还不够,有的照抄照搬、上下一般粗,没有结合支部实际制定具体措施,工作笼而统之、大而化之,停留在一般的学一学、做一做。三是解决问题不够,找问题不深不细,解决具体问题不够多,党员日常教育制度功能发挥不够好。四是压力传导不够、指导不到位,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的督促检查力度不够、指导不具体,特别是基层党委对支部的指导不够到位。五是存在“两张皮”现象,特别是一些地方与脱贫攻坚结合不够紧密,落实省委决策部署不到位。分析上述存在的问题,有的带普遍性,有的是局部现象,但是究其根源还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责任心不够强,对学习教育的定位和特点理解把握不到位,抓经常性教育的办法和措施不够准确。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切实加以解决。今天上午,省委常委会听取了汇报,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主要就抓好中央、省委新要求落实讲三点意见。一、深入学习准确把握中央、省委新要求中央高度重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4月上旬召开座谈会以来,**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20多次。在学习内容上,强调“两学一做”基础在学,首先要学好党章,要原原本本学、反反复复学,联系实际学、深入思考学,做到学而懂、学而信、学而用。在方式方法上,强调要把毛zd同志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内容,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在目标任务上,强调要做到“六个联系”,进一步落实党建工作各项任务,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要全面推进县乡村各级各领域党的建设,促进基层治理组织体系更加严密、责任体系更加清晰、服务体系更加高效、保障体系更加有力;要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解决好一些社会组织中有党员无党组织、党建工作薄弱的问题,用一两年时间达到党组织全覆盖、党的工作全覆盖,解决好一些单位存在的党费交纳不规范问题。在组织领导上,强调各级党组织务必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确保取得实效。7月30日,全国部分地区和部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刘云山同志强调,要深入贯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学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摆上突出位置,联系党员干部思想和工作实际,把解决问题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确保取得实效。赵乐际同志强调,要充分发挥党支部主体作用,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分类指导,把学习教育成效体现在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省委把学习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4月中旬座谈会以来,东明书记5次主持召开常委会或专题会议,分别听取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省法院、省检察院5个党组、10个省委工作部门和21个市(州)开展学习教育情况汇报,分别提出要求;省委中心组进行4次专题学习研讨,东明书记每次都对全省学习教育工作提出要求。省委强调:要深刻认识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工作上抓紧,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要准确把握学习教育的重点内容,学习好党章党规,学习好**书记系列讲话、“七一”重要讲话和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学习要结合实际,结合正在开展的工作,进一步加深对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的领会把握,凝聚共识,形成自觉。要有效运用正反典型“两面镜子”开展教育,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组织新提拔干部到法纪教育基地学习,抓好典型案例教育。要认真落实解决突出问题的具体任务,组织开展三项整改“回头看”,认真开展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八个专项检查”。要躬身践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和“做合格党员、当干事先锋”的要求,增强“想干事”的思想自觉,提升“能干事”的能力水平,掌握“会干事”的科学方法,鲜明“干成事”的目标导向,把住“不出事”的底线要求。要始终坚持“五个结合”,突出服务脱贫攻坚等重点任务,推动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中央、省委的这些新要求,为我们深入推进学习教育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各级党组织要紧密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坚持全覆盖、常态化、重落实、求实效,巩固和发展学习教育良好工作态势,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二、用心聚力推动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鲜明特点是突出经常性教育,聚焦点是解决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点是充分发挥党的建设制度功能,落脚点是知行合一、学做结合。各级党组织要按照中央、省委部署要求,用心聚力逐项落实规定动作,努力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一)在抓好系统学习特别是深入学习**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上下功夫,真正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头脑。“两学一做”,基础在学。要教育引导党员始终把真学实学作为第一位的任务。要充分发挥支部的主体作用和基本功能,坚持和运用好“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让党支部把党员的“集结号”吹起来,组织党员学起来、做起来。一要坚持知行合一抓学习。要把学习贯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同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重要讲话贯穿起来,深入开展专题学习研讨。党委(党组)中心组、基层党支部要组织好专题学习,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把学习讲话精神作为重要课程,切实把讲话精神转化为提升党性修养和思想境界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推动各方面工作的实际成果。二要坚持以知促行抓学习。要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纳入学习重要内容,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脱贫攻坚、全面创新改革等要求,自觉抓好贯彻落实。当前要突出抓好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的学习,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和党支部要开展专题学习研讨,结合职能职责带头谈认识、谈体会、谈打算,把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三要坚持以学促做抓学习。鼓励基层支部结合实际创新创造,用好用活有利于学习教育的好途径、好资源、好载体。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流动党员、离退休人员等特殊群体党员,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妥善解决好窗口服务单位、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中的党员学习问题,不能留空白和盲区;充分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在公共场所和公共媒体播放公益广告等方式,及时推送学习内容,满足党员多样化学习需求。要给基层留足空间,把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创新活力激发出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二)在解决重点问题和具体问题上下功夫,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变化。强化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一条重要经验。深化学习教育,要把解决问题贯穿始终,以解决问题标准来检验学习教育的效果。一要深入查找问题。中央、省委印发的学习教育方案中,对全体党员和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分别提出了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要结合各自实际、聚焦主要目标任务,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比如,农村要聚焦脱贫攻坚,重点查找宗旨意识不强、群众感情不深、攻坚破难劲头不足、脱贫攻坚精准性不够等问题;机关要聚焦全面创新改革,重点查找行政效率不高、创新活力不足、主动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国企、高校、社会组织都要从实际出发查找突出问题。要引导党员干部树起问题靶子,把问题找准找实找具体,弄清楚差距有多少,原因在哪里。二要持续用力整改。扎实开展三项整改“回头看”,着力解决“整改不力、行动迟缓、易发多发、反弹回潮、不收敛不收手、制度形同虚设”六方面问题,统筹新老问题一起解决,着力形成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从实管理党员干部等“八个常态长效”。要认真抓好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制度“八个专项检查”,以坚决有力的举措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党员组织关系排查、基层党组织定期换届、党费收缴、“三会一课”、双重组织生活、党员档案管理、党代表和党员违纪违法处理等重点任务,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真正严起来、实起来。三要对照标准评议。要将整改情况作为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领导班子年度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在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会和支部学习会上进行通报,在党性分析、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过程中予以明示,接受领导点评、同事互评,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学习教育的实效。(三)在党的建设改革创新上下功夫,真正推动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突出经常性教育特点,是中央、省委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基本定位。落实这一特点,必然要求我们始终注重依靠制度功能解决问题,通过制度建设把全面从严治党抓在日常、严在经常。省委已经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了全面系统安排,当前要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完善健全党委(党组)工作运行机制。去年以来,中央下发了党组工作条例、地方党委工作条例,对党委(党组)科学运行作出了制度安排。各级党委(党组)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两个条例,结合实际完善细化党委(党组)工作规则,突出发挥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落实从严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提高领导班子专业化分工、科学化决策、高效化运行水平,增强领导班子运行绩效和整体功能。二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从巡视反馈和学习教育督查情况看,有的党委(党组)对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管党治党责任还存在虚化弱化现象,一些经常性工作制度没有完全落实。要完善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对管党治党履职不到位、履职不力的党委(党组)书记及时约谈提醒、诫勉谈话,推动党建工作责任成为刚性要求。要严格落实基层党组织定期换届制度,还没有按期换届的,在年底前必须完成换届。要严格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党委(党组)每年向上级组织部门专题报告落实情况,促进领导干部养成自觉、长期坚持,为普通党员作好表率。要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党支部要按季度、按月份安排好组织好,使之成为党员常态化教育的重要平台。三要系统推进各级各领域党的建设。坚持分类调研分类施策,深入推进各级各领域党的建设,是省委抓党建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有力举措,中央领导充分肯定。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7个领域党的建设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具体措施和配套方案,促进基层治理组织体系更加严密,责任体系更加清晰,服务体系更加高效,保障体系更加有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央对抓好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提出明确要求。近日,中央组织部又专门对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下发文件安排部署。省委组织部已转发了通知,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各地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委部署要求,9月底前建立健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工作机构、建立党建工作台帐,扎实推进“两个覆盖”工作,确保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和单独组建率有明显提升。(四)在做合格党员、当干事先锋上下功夫,真正推动形成奋发有为的新气象。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到服务中心工作、推动事业发展上。省委对全省党员发出“做合格党员、当干事先锋”的号召,对全省党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明确了“做”的具体要求,就是要“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在各自岗位上展现新作为、在促进改革发展中创造新业绩。要着力推动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认真落实“五个结合”的要求,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创新改革、依法治省、藏区工作、市县乡换届、防汛减灾等重大任务,做到两手抓两促进,用发展改革稳定的成效检验学习教育的成果。要动员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做贡献。促进改革发展,对每一名党员来说,最经常最直接的是体现在本职工作上。各级党组织要结合不同行业、领域实际,广泛开展岗位竞赛、技能比武等党员示范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在生产工作、学习生活中创先争优、带头示范,把合格党员的标尺和新时期党员的先进形象立起来、树起来。要着力提振干部队伍精气神。当前改革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党员干部践行“四讲四有”要求,就是要看有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有没有强烈的责任担当。要贯彻落实省委调动干部积极性激励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意见,健全容错、激励、能上能下三项机制,深入开展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和反面典型警示教育,着力解决“为官不为”问题,真正让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行为标尺和从政准则。三、广泛动员党员干部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是当前我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检验学习教育成效的主战场。省委对脱贫攻坚高度重视,东明书记多次安排部署脱贫攻坚工作,特别是8月2日至5日带队到凉山州开展脱贫攻坚蹲点调研督导,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对抓党建促脱贫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组织推动上,强调脱贫攻坚“唯此为大”,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每一个部门每个单位都不能置身事外,要正排工序、倒排工期,使出打攻坚战的决心和架势,百倍用心、千倍用力,真刀真枪去做、一件一件去抓,确保脱贫任务全面完成;在鲜明导向上,强调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培养锻炼、考察识别干部的主战场,严格考核评估、严肃问责追究,干得好的提拔重用,干得不好的要坚决问责、免职和降职使用,工作不力的要约谈追责,真正使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得到锻炼,一大批干部从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产生,千方百计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的积极性;在组织保障上,强调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像动员抗洪救灾一样动员脱贫攻坚,让党旗飘起来、党组织牌子挂起来、党员站出来,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有力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作风上,强调脱贫攻坚是对党员干部的“三个直接检验”,各级党员干部要带头干,不能搞数字脱贫,要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亲历亲为,真正沉下去、蹲下去、融进去,锁定目标任务,精准发力,真抓实干、创造性开展工作。省委组织部专题学习东明书记有关脱贫攻坚重要指示精神,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的十项措施。各级组织部门要从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高度,带头学习贯彻东明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服务脱贫攻坚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第一,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省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要把脱贫攻坚纳入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入学习**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省委的部署要求和东明书记指示精神。党委(党组)中心组、党支部要组织专题学习讨论,结合实际把工作摆进去、把个人摆进去,查找问题、剖析原因、增添措施,立即在思想上紧起来、在行动上干起来。市县乡村要层层传达学习,“五个一”联系领导、帮扶单位和相关人员要下沉到脱贫一线、进乡入村,传达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每户群众,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引导党员干部以非常的决心、非常的举措、非常的付出,奋力推动脱贫攻坚。第二,要加强脱贫攻坚实绩考核和成果运用。脱贫攻坚是中心任务,干得好的就要受奖,干得不好的就要受罚,把鲜明的导向树起来,形成党员干部人人奋力攻坚的生动局面。要结合换届考核,集中对“四大片区”市(州)级领导班子、88个贫困县以及“四大片区”外有扶贫任务的72个县党政领导班子、各级脱贫攻坚重点部门领导班子进行再分析、再研判,选好配强关键岗位干部,调整不胜任、不称职的干部,进一步优化力量配置,形成精准扶贫合力。要完善县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考核机制,干部年度考核要突出脱贫攻坚实效,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要聚焦脱贫攻坚,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任务落实、措施落实和成效落实。以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召开一周年为时间节点,集中开展市、县、乡党委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决定述职和实绩考评,逐级表彰一批脱贫攻坚先进组织和先进个人,进一步激发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建功立业的动力。要落实脱贫攻坚“能上能下”政策和问责追责机制,常态化开展督查,工作不力的要约谈,工作不负责、不落实的,要严肃处理,倒逼干部加倍努力、攻坚拔寨。第三,要坚决落实稳定贫困地区领导班子的政治要求。中央一再强调,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今年6月,中央组织部通报了安徽金寨县党政正职调整以及对21个省区市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工作专项检查的情况,对违规调整的省区提出了批评,对违规调整较多的省区党委组织部长进行了诫勉谈话,并进一步重申了有关政策规定。根据省委明确要求,省委组织部相继下发通知,对保持贫困县、乡党政正职和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稳定提出明确要求。市县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把保持贫困地区领导班子稳定作为一条严肃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来执行,凡违规调整的,要追究党委组织部长的责任。稳定不是“稳住”,不能占着位子不干事,对干得不好的要就地免职、降职处理;对表现特别优秀、实绩特别突出的,可提拔担任上一级领导职务,继续兼任现职抓脱贫。脱贫攻坚是场硬仗、大仗,各级干部都立了军令状,就要在一个地方真情投入、扎根实干,带领群众改变那里的贫困面貌、实现脱贫致富。第四,要让鲜红的党旗在脱贫攻坚一线高高飘扬。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处于脱贫攻坚的最前沿,冲锋在第一线,所有工作、力量都要向脱贫攻坚聚焦,真正把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让党的旗帜在脱贫攻坚一线飘扬起来,让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奋力干起来。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要在宣传发动、发展产业、服务群众、政策落实、项目实施中充分发挥作用,团结带领群众走上致富奔康之路。党员是脱贫攻坚的先锋队,要在政策宣传、示范引领、帮扶群众中充分发挥作用,当好脱贫致富的带头人、遵纪守法的老实人、新风正气的引路人,在脱贫攻坚中走在前、作贡献,持续冲锋、不胜不休。第一书记要沉下去、用心干,在建强基层组织、落实扶贫政策、为民办事服务中发挥特殊作用。要围绕脱贫攻坚进一步加大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力度,选好配强贫困村带头人,深入实施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民族地区要开办“农民夜校”,开展政策、技能、双语及新风尚等培训,真正把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各级党组织肩负的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要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领导干部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把学习教育抓紧抓实。县级党委作为“一线指挥部”,要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具体指导,提工作要求、教学习方法、给必要保障。组织部门要履行牵头职责,加强工作调度,按照时间节点逐一落实学习教育的各项工作任务。要加强指导督导,采取随机抽查、发函督办、情况通报、重点约谈等方式,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有效传导压力,防止走偏、跑调。要加大宣传力度,省市县各级媒体集中宣传一批做合格党员、当干事先锋的先进典型,宣传一批来自基层的生动实例和切实管用的实践做法,营造学习教育的良好氛围。同志们,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正在有序深入推进,容不得半点懈怠、丝毫松劲。我们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作风,一以贯之抓好各项任务落地落实,推动学习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为推动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提供坚实的思想和作风保障。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彻落实到组织工作各个方面——在全省组织部长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月16日)  这次会议是经省委同意召开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和东明书记对组织工作的重要指示,按照全国组织部长会议要求,总结工作、部署任务。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和东明书记讲话要求已印发,请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实事求是总结2014年组织工作  过去一年,全省组织系统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主动服务治蜀兴川全局,自觉贯彻从严治党、思想建党、制度治党思想,以“三严三实”为实践取向,登高谋远、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务实重行,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一)以高度政治自觉抓好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学习。坚持把学习贯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积极组织开展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学习培训。紧扣“三大发展战略”组织编写出版培训教材,举办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7期专题培训班、4期境外培训班,对4万多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全覆盖培训,分两期对省管新任职干部进行岗前培训,进一步凝聚共识、提升能力。  (二)精心组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扎实推进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深入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深刻的思想洗礼和党性锤炼。广泛开展“走基层”活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党风政风持续好转,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刘云山、赵乐际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给予肯定。  (三)紧扣改革发展大局排兵布阵调兵遣将。鲜明“好干部”标准和“三重”导向,评选表彰和提拔重用了一批优秀县乡村党组织书记,提拔交流了一批长期在灾区、藏区和艰苦地区埋头实干的干部。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大力度推进干部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交流,从中央国家机关和省级部门选派了一批专业化干部充实到市县领导班子,优化班子结构。积极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研究制定贯彻《条例》的配套政策,建立领导班子功能结构模型,改进完善政绩考核评价办法,实行班子综合分析研判制度,构建干部选任和监督制度体系,科学化选人用人迈出新的步伐。  (四)持续深化递进培养加强干部人才战略储备。制定出台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实施意见》和递进培养《暂行办法》,构建形成公开遴选、集中培训、实践锻炼、跟踪管理、择优使用、动态调整的年轻干部培养选拔链,推动省市县三级联动遴选、培训各类优秀年轻干部人才1.9万人。坚持把递进培养对象中的优秀学员作为干部提名的优先人选,两年来省市县三级共提拔重用了2000多人。优秀干部人才战略储备初具规模,为干部选拔提供了一池活水。  (五)从严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深刻反思干部队伍出现的问题,报请省委出台从严管党治吏“一个决定”、“两个意见”。全面推行以“四必谈”为重点的干部谈心谈话全覆盖制度,实行新任职干部任职“双承诺”制度。加强和规范班子内部运行机制,落实党政正职“三个不直接分管”,严格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认真落实巡视检查整改,集中开展选人用人问题“5+X”专项整治,深入治理“庸懒散浮拖”,督促各级干部为官有为、干在实处。  (六)以更加开放的政策机制引才聚才。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成功举办“海科会”,首次组团赴北美、欧洲招才引智,支持引进109名急需高端人才和10个顶尖团队。与清华大学签订省校战略合作协议,成功举办“四川-清华活动周”,面向“985”知名高校招聘紧缺专业优秀毕业生来川工作。大力促进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激励引导教育卫生人才服务基层,大规模培训优秀企业家和藏区、贫困地区紧缺专业人才。开放引才、战略育才、科学用才的格局正在形成。  (七)大力加强基层党建和藏区政权建设。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党建“一述三评”制度,21个市州委书记向省委作党建工作述职。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立机关干部“走基层”、机关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藏区“结对认亲”、灾区“联村帮户”、党代表在选区联系服务群众五项制度。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统筹推进机关、高校、国有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狠抓“两新”组织和社区“三有一化”建设。充分运用手机报、远程教育网络等平台,加强党员教育引导。加强藏区“五支队伍”和援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做好首批“9+3”优秀士兵安排使用工作,充实藏区基层工作力量。  一年来,我们坚持从严治部、从严带队伍,“四大建设”提升了组织部门的形象和作风,党建研究、组织工作调研取得一批有价值的成果,组工宣传、网络舆情引导、信息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考试测评工作不断改进,外训工作有了新的拓展,《党课》宣传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回顾一年来工作,贯穿了从严要求,突出了问题导向,体现了务实精神,在一些难点问题上实现了新突破,在一些重要领域打开了新局面,多项工作得到中组部和省委肯定。东明书记指出,这几年组织工作做得很好,在原来的基础上继承、创新,有了新的发展、新的进步,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全省组织系统要把东明书记的肯定作为精神动力,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工作回报省委的信任。  一年来的实践深刻启示我们:必须强政治之本。始终把讲政治作为第一位要求,自觉肩负从严管党治吏政治责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忠诚坚定、遵规守矩,自觉与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站全局之高。始终紧扣中央省委部署理思路、定任务,自觉把组织工作放到全省工作大局、全国组织工作全局来思考、谋划和推进,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必须谋长远之策。始终从四川长远发展和战略需要出发,谋划组织工作的思路,定位组织工作的目标,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必须行务实之举。始终坚持从严、崇尚认真,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工作落实,以敢于担当的精神解决现实问题。必须正风气之源。直面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的导向作用和组工干部的表率示范,引导党员干部学先进、转作风、抓落实,推动形成崇严尚实、奋发有为的从政新风。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干部队伍关键岗位难选、年轻干部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突出,与治蜀兴川全局要求还不适应;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仍处在治标阶段,提高选人用人科学化水平任重道远;一些地方班子战斗力不强,少数地方和部门从政环境不好,从严管党治吏、重塑政治生态的任务繁重;有的地方基层党建点好面差,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仍存在不少空白领域和薄弱环节;人才工作力度层层递减问题较为突出;一些组工干部的政治修养、能力水平、工作作风与新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二、从新常态出发从严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  站在新的起点审视和谋划工作,必须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宏观形势。一是新常态的来临,不仅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经济运行的轨迹和逻辑,也纠正了长久以来影响人们的认识偏差与行为方式,组织工作如何引导党员干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迫切需要思考解决的首要问题;二是集中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如何巩固拓展取得的成果,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形成作风建设常态长效,是摆在组织工作面前的紧要任务;三是治蜀兴川正处在攻坚破难、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三个不可低估”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组织工作担当发力,重塑从政环境、优化政治生态。全省组织系统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到班子队伍建设全过程,落实到组织工作各方面。  第一,突出抓好思想政治建设这个根本。这是凝神聚魂的工作,是建党、强党、兴党的生命线,省委将召开思想政治建设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就四川而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重塑和优化政治生态,必须从思想教育这个源头抓起,引导党员干部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要不断深化**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教育,精读深读、学深悟透,着力解决学而信、学而化、学而用的问题,做到知之深、信之笃、行之实,自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判断、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必须严明党的纪律,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自觉贯彻习总书记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的“五个必须”要求,真正做到中央和省委提倡的坚决响应、中央和省委决定的坚决照办、中央和省委禁止的坚决杜绝。要结合将要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对照习总书记提出的“七个有之”,深入开展对照检查和自我剖析,从思想上肃清周永康对四川政治生态造成的恶劣影响,铲除长期以来封建腐朽思想的滋生土壤,营造风清气正、昂扬向上的社会风尚。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争做良好政治生态的建设者、维护者。  第二,加强专业化建设提升服务大局能力。在新常态下加强班子队伍建设,既要革命化,又要专业化。从我省班子队伍现状看,专业化能力不足、现代化素质不高的问题是制约四川长远发展的瓶颈。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越来越需要大批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专业素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今年,要重点办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学习研讨班、经济新常态战略研修班、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专题培训班。外训的重点要转移到提高各地各部门一把手现代治理能力方面的培训上来。要大力培养选拔和引进紧缺专业型人才,继续依托递进班培养学科带头人,选拔有管理经验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继续从中央部门和企业引进优秀专业干部来川挂职锻炼。要全方位推进落实班子功能结构模型化管理,依据结构需要来培养选配干部。要结合明年市县乡换届,以功能结构优化为取向,提前做好班子分析、后备干部培养和各类人才引进。  第三,把从严管理监督的功夫下在平时。从严治党,重在经常,贵在认真,必须抓早、抓常、抓长。一是谈话关心在前。全面落实干部全覆盖谈心谈话制度,按照“四必谈”要求,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谈心谈话,特别是对新任职干部、关键岗位干部、家庭有特殊情况的干部,各级组织部门要列为重点谈话对象。二是诫勉提醒在前。进一步完善提醒、函询、诫勉办法,对班子不团结的干部、信访反映较多的干部、有意见有情绪的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不实的干部,要及时提醒或书面函询。三是日常研判在前。重点是探索公务员日常考核、改进干部年度考核、注重班子经常性分析研判,变单一年度测评向日常纪实考核等多维考评深化。建立组织部门了解干部向下掌握一级制度、“月分析季研判”制度、重大工作一线跟踪考察制度,多途径了解干部、考察干部。四是制度防范在前。结合贯彻依法治省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规范职能职责和权力清单,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要引导各级干部增强法治意识,认真落实法定职权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要求,真正在职权范围内依法依规行使权力。  第四,持续发力深入推进作风建设。抓作风、改作风,必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这里,我重点强调三点:一是持续整改兑现承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各地各部门针对问题都制定了整改实施方案,关键在落实。承诺了不兑现,如何取信于民?今年中央将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对因整改不到位而检查出来的问题,不论涉及到哪个部门,都要严肃追责。二是持续高压正风肃纪。对“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要保持警觉,坚决防止不良作风复发反弹;对新出现的“隐形”“变种”问题及时亮剑、不留空间,让歪风邪气无所遁形。要继续深化省委巡视整改“五个专项整治”,对顶风违纪、不收敛不收手的严肃查处。三是持续用好制度成果。尤其要巩固和坚持以“走基层”为主的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以严格民主生活会为主的党内政治生活制度。  需要强调的是,从严治党能不能落实,说到底是看责任能不能落实。这些年,一些党委主要负责人已经习惯于把经济发展作为政绩优劣的唯一标准,忘记了抓班子带队伍的主体责任;一些领导干部已经习惯于把自己作为特殊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受制度规定的约束;一些党员干部已经习惯了社会的潜规则,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以公权力谋小团体一己之私;一些党员已经习惯了享受执政党的好处,不自觉履行党员义务,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丧失了先锋队的作用。这“四个习惯性”问题,如果不真正从思想上根除,就不能凝聚起坚定支持中央从严管党治吏的思想共识,就不能建设一支能够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执政队伍。习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严肃指出:是不是各级党委(党组)都做到了聚精会神抓党建?是不是各级党委书记都成为从严管党的书记?是不是各级党委(党组)成员都履行了分管领域从严治党责任?这“3个是不是”,既是对各级党委(党组)的责任提醒,也是对组织工作的更高要求。前不久,省委专门听取21个市(州)委书记党建工作述职,东明书记逐一点评并作重要讲话。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党建述职,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进一步强化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抓党建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重要导向。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好“三项制度”:一是党组织书记向上级报告党建工作制度,二是班子成员向本级党委(党组)报告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制度,三是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联述联评联考制度。这“三项制度”就是要形成一个责任链条,用责任传导压力,用考评检查政绩。  三、提高选人用人科学化水平坚决防止“带病提拔”  今年干部工作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要着力解决带病提拔的问题。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提出,要把防止带病提拔作为干部工作的聚焦点、攻坚点。省委即将印发认真贯彻《条例》进一步规范选人用人工作的“一个意见”和“五个办法”,就是要从制度上铲除吏治腐败的土壤,从根本上提高选人用人科学化水平。  (一)严把动议提名关,做实基础性工作。这是选人用人的第一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选人用人的方向和最终结果。去年以来,我们以《条例》为遵循,认真做实动议提名前的基础工作,重点强化五个提名“要件”:一是从严核定领导班子职数,没有职数的不能启动;二是分类建立班子功能结构模型,坚持以事择人、人岗相适;三是建立优秀干部人才库,使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在用人上有更多比选条件;四是运用综合分析研判成果,关注一贯表现,把干部考准;五是抽查核实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报告不实或有重大问题的坚决不用。这五个方面,涵盖了职数、结构、人选来源、现实表现、廉政等方方面面的情况,通过若干“点位”分析,使动议提名的依据更加充分。在去年的调研督查中发现,各地各部门在动议提名的方式上花样百出,严重影响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力,必须严格执行省委印发的动议提名程序和办法。  (二)严把考察考核关,严防“带病提拔”。重点要强化五个方面工作:一是立“好干部”的政治标尺。结合岗位实际细化“好干部”标准,落实省委“三重”导向和“六个决不能用”原则,把“带病”的干部挡在门外。二是把考察的功夫下在平时。建立干部工作经常性调研分析制度,改变不考察不去了解干部、不提拔不与干部谈话、不调整很少与干部接触的现象。三是全方位考察识别和分析评价干部。既要考察工作圈,也要考察生活圈、社交圈;既要看现实表现,也要看干部在不同时期的履职情况;既要考察人岗相适度,也要分析班子成员之间的相融度,与当地环境包括干部回避政策、干部历史渊源、地方工作特点等的相宜度。四是改进考察方式。坚持时间服从质量,不能为了“赶会”,不能搞简单“印证式”考察。采取提前介入、改进程序、延伸考察、走访有关部门等办法,注重运用好巡视、审计、信访举报、监督检查等方面的成果,拓展发现问题的渠道。五是严格廉政把关。全面推行“一评议、两公示、两核查”制度,在大会推荐环节增加个人廉洁自律的评议;在考察环节和任用公示环节增加干部个人廉洁自律情况的公示;核查干部档案,看“三龄两历一身份”(年龄工龄党龄、学历履历、干部身份)是否真实准确,核查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看报告是否真实,是否存在隐瞒现象,有利于增强对干部的识别度。今后,对拟提拔人选、后备干部人选、转任重要岗位人选,都要对这两方面情况进行核实。  (三)严把程序步骤关,向规则之治深化。讲程序,是干部工作的生命线,是防止带病提拔的有力武器。重点强调三个方面:一是程序坚守。从“动议”到“任职”,所有程序和环节必须依次推进,顺序不能变、程序不能少,该由上级决定的事项决不能擅自作主,该按规矩办的决不能搞例外,防止随意变通、程序空转。这既是原则也是底线。组工干部对程序的坚守,就是对组织工作职业的忠诚。二是程序细化。要结合实际,对每一个程序步骤和操作环节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减少选任中个人的自由裁量权。省委制定的“一个意见、五个办法”,就是从程序上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选人用人行为,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组织部长是主要责任人,这是今后选人用人的“高压线”,不严格执行、不按照规则程序办事,都将严肃问责。三是程序“放下”。建立选人用人的“放下”机制,对不符合条件、有实名举报且属实的,一经发现,不管走到哪一环节,都要坚决“放下”,决不能勉强配、将就上。组织部长必须要有担当精神。  (四)严把监督问责关,整治用人不正之风。防止带病提拔,最具震慑力的办法,就是严肃问责、严肃整治。重点在四个方面着力:一是规范实名制推荐干部制度。探索制定个人署名推荐的具体办法,谁提名、谁负责;实行考察组长负责制,谁考察、谁负责;各级党委(党组)向上级报送拟提拔和重用人选时,要对其廉洁自律情况严格把关、作出结论性评价,以示负责。二是实行干部工作全程纪实制度。对个人署名推荐、讨论决定时每一个班子成员的意见等重要情况,都要真实记录。三是实行责任倒查制度。出现问题按程序逐步倒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倒查到哪个环节,一查到底、问责到人。四是加大用人不正之风整治惩处力度。南充贿选案警示我们,用人不正之风一日不除,带病提拔就难以根除。要继续开展选人用人问题“5+X”专项整治,对用人上的违规行为,必须零容忍,坚决制止、坚决纠正、坚决斗争。要对照这次督查调研通报反馈的情况,对干部个人档案、考察文书档案、人事议题有关记录等突出问题进行清理整改,真正把干部基础工作规范起来、完善起来。  四、开放视野创新机制广纳天下英才助力四川发展  在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条件下,人才等创新要素更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创新驱动新形势,树立“抓人才就是抓经济抓创新”的理念,以全球视野、开放思维和创新举措,把各方面优秀人才凝聚到治蜀兴川大业中来。  人才工作的着眼点,就是要服务省委治蜀兴川方略、围绕创新驱动发展谋篇布局。四川最大的比较优势是人口总量大。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减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人口规模优势向人才资源优势转变、科教人才优势向发展竞争优势转变,充分释放“人才红利”,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紧扣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坚持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贴近地方发展战略需要引人才、贴近企业做大做强用人才,为转型发展增添新动力。要突出规划引领,制定“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配套制定“五支人才队伍”专项规划,构建衔接配套的人才规划体系,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要突出开放合作,适应“走出去”发展战略新趋势,加强与国内外名校名企名院的战略合作,面向全球广泛招才引智,增强人才工作开放度。  人才工作的突破点,就是要改革完善人才体制机制、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机制的创新。一是完善引进培养机制,探索形成开放式引才、个性化培养的政策制度。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引进新兴高端战略产业发展急需的优秀人才和团队,同时要加大对本土创新创业人才扶持力度。二是完善流动引导机制,探索形成鼓励优秀人才向基层流动、到一线创业的政策导向。重点落实促进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激励引导教育卫生人才服务基层“两个意见”,加大对自主创业人才、藏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盘活和用好现有人才。三是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探索形成让发明者创新者能够合理分享创新收益的政策办法。开展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和期权股权激励试点,制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具体办法。  人才工作的根本点,就是要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形成人才工作合力。人才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工程,组织部门抓人才,根本在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和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整合力量、协调推进。一要在加强宏观指导上下功夫。坚持在党委领导下,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作用,完善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格局,善于借势借智借力,善于谋全局、议大事、抓落实。二要在搭建事业平台上下功夫。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力量支持“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等建设“人才特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创建未来科技城。三要在优化人才环境上下功夫。健全优秀人才服务保障政策,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和企业家制度,把“三个留人”具体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五、鲜明大抓基层导向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党的基层组织承担着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的重要责任。抓基层、打基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要扎实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真正使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体现出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  第一,要解决“点好面差”的问题。这些年,各地各部门打造了不少特色亮点,培树了一批重大典型,在全国很有影响。但就整体而言,基层组织弱化仍然是当前面临的紧要问题,基层党建工作点好面差的问题普遍存在。先进、一般、后进基层党组织比重为3:6:1,软弱涣散、作用发挥不好的党组织数量偏大。要强化整体意识,启动新一轮“三分类三升级”工作,倒排确定一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要强化阵地意识,加大在新兴领域建立党组织工作力度,尤其要注重对城市中产阶层人群的覆盖凝聚,抓好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集地、村转社区、新建社区、各类园区等重点区域的党组织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企业党建、农民工群体党建、楼宇党建。  第二,要强化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基层党组织不是一般的民间团体、社会组织,而是政治组织,必须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强化政治功能,就是要严格组织生活,严明组织纪律,保证党组织有能力在社会管理、经济发展中发挥领导作用。要加强群众工作,注重经常性地教育群众、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把党的政策转化为群众的共识,把广大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强化服务功能,就是要继续深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更好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要把“走基层”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具体化。在农村(社区),全面推行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五项制度”;在城市基层,推广组团式服务、网格化管理等模式,增强全覆盖;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深入开展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三带活动”,构建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服务新格局。  第三,要聚焦基础抓好根本性建设。基层党建要把工作重心向基础聚焦、向根本性建设聚力。一是要从关键抓起,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今年,要继续从机关大批量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社区)担任党组织书记或第一书记,注意从大学生村官中发现培养“好苗子”,充实基层干部队伍。有的地方工作力量不是往下“沉”,而是往上“收”,挂大学生村官之名,行乡镇工作人员之实。这种情况要改变,富顺县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的经验做法值得推广。二是要从“细胞”抓起,做深做细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前不久,乐际部长对简阳市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的做法给予肯定,要总结推广。各地要学习借鉴,立足长远培养农村发展骨干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党员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要抓好党员教育管理,特别是要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和服务,稳妥慎重处置不合格党员。积极开展乡镇党代会年会制试点,发挥好党代表作用。三是要从根本抓起,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认真落实依法治省部署,深入推进“法律七进”活动,健全村规民约、市民公约,探索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依法治理体系。四是要从保障抓起,加大基层基础工作的投入。党委书记抓党建,首先要把工作经费、干部报酬这些基本保障抓到位,这是分内职责,这个投入是值得的。要注重把更多的资源和服务投向基层,在政策上向基层倾斜,认真解决好基层党组织无人管事、无钱办事、无场所议事的问题。当前尤其要抓好村级组织活动阵地的功能完善和作用发挥,建好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要真情真心关怀基层干部,借鉴泸州经验,建立基层干部薪酬正常增长机制。对基层干部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多一份包容,激发他们安心基层、服务群众,以更大热情、更足劲头做好工作。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高度重视抓好民族地区党建工作和群众工作。省委正在研究制定加强藏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群众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化藏区各级领导班子保稳定、促发展、惠民生的政治责任,打牢藏区长足发展、长治久安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今年要重点实施干部人才“能力素质提升工程”、群众工作“全覆盖工程”、基层组织“争民心工程”、“9+3”学生“定向培养工程”、基层干部激励关怀“安心工程”等五项工程,着力探索构建民族地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六、坚持以服务为本细致入微做好老干部工作  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做好老干部工作,既是组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在要求。去年以来,全省老干部局系统用心用情、敬爱至恭,做了大量暖心、贴心和聚心的工作。去年底,中央隆重表彰了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习总书记亲切会见与会代表,强调要发挥好老同志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省委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东明书记多次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各级党委要认真贯彻中央省委要求,切实把老干部工作做好。  做好老干部工作关键要用心用情服务。首先,要抓好待遇落实。这是对老干部历史贡献的应有回报。要坚持和完善重要情况定期通报、重大决策征求意见、重要会议特邀参加、重大节庆走访慰问“四项制度”。要按时足额发放离退休干部各项费用补贴,做好老干部健康休养、健康体检服务工作。加大对特殊困难离退休干部的帮扶力度,特别要重视做好空巢、独居、失能和重病老同志的关心照顾。其次,要加强思想教育。目前我省离退休干部有70多万人,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引导他们始终保持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要完善和落实老干部组织生活、理论学习、收缴党费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等制度规定。同时,对离退休干部违规占用办公用房、违规用车、未经批准到企业兼职任职和参加社会组织等问题,要依据相关政策妥善处理,做好思想工作,不能简单化。  做好老干部工作核心在传递集聚正能量。老同志有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工作经验、人生阅历,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宝贵资源。要在离退休老干部队伍中深入开展“展示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畅谈发展变化”主题活动,激励他们为治蜀兴川大业增添正能量。要立足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重点是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组织老同志深入农村、社区、学校、企业传播党和政府声音,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要立足发挥老同志的经验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建言献策、结对帮带活动。组织老同志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意见建议,与年轻干部、优秀人才、青少年结对子、传帮带。要立足发挥老同志的威望优势,开展有关听证评议、纠纷督导等活动,组织参加政策听证会、干部述职会、工作评议会,发挥他们在民主监督、作风改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做好老干部工作需要打造一支过得硬的队伍。当前老干部工作面临的社会条件、制度环境、内部结构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老干部工作已经进入转型发展新常态。各级老干部工作者要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在观念理念、能力素养、方式方法上都要转型提能。要有全局视野,把老干部工作纳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来思考,纳入治蜀兴川大业来谋划,纳入组织工作全局来推进。要有前瞻思维,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推进,老干部工作势必面临深刻转型,要前瞻思考、长远谋划,提高推动工作的预见性。要有激励措施,注重从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关心老干部工作者,充分理解和体谅他们的辛苦和难处,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加大干部交流使用力度,积极为他们的成长进步创造条件。  七、深化模范部门创建提升组织工作境界和水平  创建模范部门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组织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教育者先受教育、管人者必须自身过硬。创建模范部门首要的目标就是:省委组织部要为全省组织系统作表率,全省组工干部要为党员干部作表率。  加强政治建设,锻造绝对忠诚的组工队伍。要把绝对忠诚作为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首要的政治本色和职业品质。加强政治建设,就是要求组工干部对党绝对忠诚,中央和省委叫干什么就坚决干,中央和省委不允许干什么就坚决不干。落实到工作上,就是要不折不扣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自觉把组织工作置于大局下来谋划推进,大力培养选拔对党忠诚的干部。要高度重视基层党建、人才工作、信息宣传、舆论导向的政治引领,集聚正能量。讲政治,还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该坚持的敢于坚持,该把关的严格把关,该抵制的坚决抵制,决不能放弃党性原则去迎合少数人的意图和喜好,真正做到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  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要提高把握正确方向的能力,弄明白组织工作是怎样走来的、怎样走下去,弄明白规则准绳、价值取向,始终做到不迷失、不偏向、不错位。要提高分析大局大势的能力,自觉对接和服务党的重大战略布局、重大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找准组织工作的定位和着力重点。要提高知人善任的能力,努力做到“阅人能辨”,这是检验组工干部专业化素养的重要标尺。要提高把握规律的能力,既要熟悉经济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政党建设规律,也要把握干部成长、人才运用、党员管理和基层组织建设规律,这是组织工作科学化必须要做的基本功。需要强调的是,组工干部要发扬“安专迷”精神,只有专注本职,务好主业,才能真正成为行家里手。  加强作风建设,打造崇严尚实的模范部门。一要恪守公道正派。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是组织工作赢得社会公认的根本标尺,也是组工干部必须坚守的职业品格。二要坚持务实重行。去年两次大规模督查调研,发现了不少问题,也总结了不少基层创新实践。这是抓落实、接地气的一个好方法,今后要一以贯之坚持下去。三要始终甘为人梯。组织工作是做嫁衣的工作,组工干部要甘当铺路石,无怨无悔地为党和人民选才、育才、荐才。四要坚守廉政底线。组织工作也是一个“高危职业”,组工干部的工作性质,容易成为一些人诱惑、公关的对象,要增强自律定力,做到洁身自好,危而能守、诱而不动。要坚持从严管理与关心爱护相结合,组织部既要有三个之家的“大家胸怀”,也要有组工干部之家的“小家情怀”。组工干部岗位特殊,任务繁重,社会监督严,超常付出多,各级党委要多关心关怀组工干部成长,尤其要把对组工干部的关心更多地体现到学习提能、多岗锻炼、困难帮扶、谈话提醒、培养使用上,进一步激发组工干部的向心力、凝聚力。  加强制度建设,涵养依制而行的组工文化。依法治省、依规治党落实到组织部门,就是要坚持制度治部、依制而行,提高依靠制度开展工作的能力,养成按法治的程序、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做到办文办件办事讲依据、讲程序、讲规矩。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以后,我们按照中组部要求出台了一系列衔接配套的制度规范。今年,还将推进一批改革制度出台,各级党委(党组)要自觉贯彻,严格遵守。惟其如此,才能维护组织工作的严肃性、公信力。  同志们,全面从严治党赋予组织工作更重大的责任,服务治蜀兴川方略给组织部门提供了广阔舞台。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组部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铁肩担责、迎难而上,务实重行、奋发有为,作出组织系统新的更大贡献!范锐平同志在全市老干部情况通报会上的讲话(2013年2月2日,根据录音整理)各位老领导、老同志:  春节前,我们按照惯例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通报工作,听取大家对市委、市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是市委一向坚持的工作制度。在此,我谈三点想法。  一、老领导、老同志为襄阳改革发展做出了历史性、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是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坚强柱石和后盾  长期以来,全市广大离退休干部在各条战线、不同岗位上忘我工作、努力奋斗,为襄阳的改革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仍然发挥余热,无私奉献,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襄阳的改革发展,关心支持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没有老领导们的历史性、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没有老同志们对市委、市政府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就没有襄阳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也不会有当前强劲的襄阳气场。每当我们总结工作、回顾既往的时候,都时时提醒自己,提醒我们的干部:对老领导、老同志的历史功绩永远不能忘记,对老领导、老同志的优良传统永远不能忘记,对历任班子在襄阳每步发展中奠定的坚实基础、创造的辉煌业绩永远不能忘记,对老领导、老同志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的基本原则永远不能改变。  各位老领导、老同志长期生活在襄阳,工作在襄阳,对襄阳的市情最熟悉,对襄阳的实际最清楚,最期盼襄阳更好更快的发展。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战略目标,得到了广大老干部的高度认同、积极参与,为加快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增添了巨大正能量。市委老干部局开展的“我为‘四个襄阳’建设献一策”和“‘四个襄阳’建设老干部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离退休干部的积极响应,一些老领导带头调查研究,亲自动笔,就文化襄阳建设等重点工作提出了独到见解和很好的建议。品读《“四个襄阳”建设老干部征文汇编》,我们看到了广大老干部退而不休、鞠躬尽瘁的奋斗精神,忠诚党的事业的崇高品质,对人民、对事业、对襄阳高度负责的赤子情怀。一直以来,由老领导挂帅、老同志参与的各类老年组织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市老年大学在校老年学员3300多人,开设了21个专业,51门课程,88个教学班,办学规模居全省前列,为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促进健康老龄化,充实老干部晚年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市关工委的工作连续两年得到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同志的批示和李鸿忠书记的高度评价,“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和汉江城区段游泳安全救护工作得到了全社会广泛赞誉,“五好”关工委创建活动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工作品牌。老年书画协会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书画展览宣传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布署,凝聚更加广泛的智慧和力量。各位老领导、老同志从不同的方面积极投身“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不仅有力地促进了襄阳事业发展,更为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老领导、老同志们顾大局、能包容、善理解的高风亮节,令我们钦佩,使我们感动。老干部们提出过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我们改进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襄阳有今天的跨越发展局面,“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绩,各位老领导、老同志是真正的功臣。在推进“两个中心,四个襄阳”规划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听取、尊重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大力弘扬广大老干部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措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加快发展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新的发展目标上来,形成共同开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的强大合力。  二、加快推进“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需要各位老领导、老同志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  2012年,市委、市政府面对宏观经济下行、钓鱼岛事件重创襄阳汽车产业以及“8·6”特大洪灾的三重压力,及早谋划,综合施策,加快转型,高位推进,打了一场逆势而进、克难奋进的攻坚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常规付出难以企及的成绩,襄阳当前的发展势头确实令人鼓舞,全市上下一心、政通人和的局面确实让人振奋,省委、省政府给予了充分肯定。鸿忠书记、国生省长对襄阳的鼓励和鞭策更多一些,对襄阳的期望确实不同于一般城市。我们既要珍惜省委、省政府给予襄阳发展的鼓励与支持,也要保持清醒头脑,牢记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  去年的工作正如必雄同志报告的那样,可圈可点,成绩有目共睹。在这里,我着重对五个方面的工作作一个补充解读。  (一)引入一流的规划团队,从战略上确立了襄阳发展的远期目标和建设规划。关于规划的问题,第一,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在发展战略和思路上,始终秉持一个原则,就是坚定不移地继承过去好的做法、好的思路,不断地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和未来竞争的需要,更进一步完善城市发展战略,更进一步借助专业团队编制一个能够保持百年的、科学的好规划。2011年3月,我们向国务院上报了历时三年修编的城市整体规划,控制面积153平方公里、170万人口。但襄阳去年的建成区面积就是147平方公里、145万人口。就是说在2020年前的17年间,襄阳中心城区只有6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显然这个规划从获批之日起已经不能再指导襄阳的发展。特别是在加速推进城镇化的新形势下,非常有必要着眼长远发展,重新调整和制定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城市规划。如果对束缚科学发展、毫无实践价值的规划置若罔闻,熟视无睹,就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严重不负责任。第二,襄阳城市的发展框架目前基本是南北向的,以汉江为界,主要往北发展,就是樊城和襄州这一带。从樊城到襄城,走长虹路,通常需要一个小时,高峰时段需要一个半小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功能缺失,过分的线性延伸。如果不调整和改变现有的线型城市发展格局,城市没有办法不拥堵,也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问题。第三,公共服务设施和居民区主要集中在樊城和襄城,但是襄阳的产业主要集中在高新区。导致很多产业工人在高新区工作却不能在高新区生活。需要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改造城市,促进城市持续发展。所以,市委、市政府将认真继续和发展过去形成的好做法、好思路、好战略,以一贯之。同时,也将积极应对时代的变化、形势的发展、目标的提升,不断利用科学规划来丰富和完善襄阳的发展战略和思路。  这轮规划突出了前瞻性,至少能管50年。如果没有一个管长远的整体规划,就会出现前建后拆、造成资源浪费。我们的目标是,50年后的襄阳要达到387平方公里、380万人口。这轮规划在着眼长远的基础上,还确定了襄阳未来十年的中期发展目标。到2020年,襄阳要达到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有人怀疑十年能不能完成这个目标。可以肯定地说,是不用怀疑的。襄阳高新区从2001年开始起步,现在的建成面积已经达到80平方公里。党的十八大确定“新四化”目标后,城镇化率在目前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还将加速发展,并且今后10年肯定会建得更快更好。同时,为了编制这一轮规划,我们请了新加坡规划大师刘太格、中国规划院副院长杨宝军、同济大学规划院院长匡晓明领衔编制,形成了完整的规划体系。“襄阳现在的规划在全省是最好的,在全国是领先的。”这不是我们自己说的,而是鸿忠书记、国生省长的评价,是国内规划界专家和广大网民的评述。这轮规划是为襄阳长远发展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  (二)打基础、谋长远,初步完成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部局。襄阳的过去,是历史文化名城;襄阳的现在,是中国新兴城市50强;襄阳的未来,就是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现在所有的城市规划、所有的城市布局、所有的设施建设,都应该有这种胸怀,有这种起点,有这种标准。真正意义上的中心城市绝不是一个地级市,也不取决于城市规模和经济总量的大小,关键在于城市的功能。去年,我们围绕“中心城市”谋篇布局,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启动东津新区的建设。建设东津新区的意义,首先,在于改变襄阳市南北狭长发展的局面,变成以汉江、唐白河为生态分界线,“一心四城、组群发展”的格局。其次,奠定了襄阳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基础。我们规划了十个功能中心,包括大剧院、卫生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政府行政服务中心,这十大服务平台立足襄阳、辐射区域。东津新城建成之日,就是真正意义上拉开与周边城市距离之时。其三,形成了襄阳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过去,襄阳市的每个城区都是既发展工业也发展服务业,眉毛胡子一把抓,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去年我们开始转型,强调突出各自优势加快发展。襄城集中精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樊城集中精力发展现代商业,襄州集中精力发展搞生产型服务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高新区集中精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但是,襄阳还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吸引高端人才、高端资源入驻的新平台。东津新区就是着眼于此而建的。可能近两三年人们看不到明显变化,再过五到十年,襄阳的中心格局就形成了。  二是重塑七省通衢的枢纽地位。七省通衢,交通是关键。去年,我们不遗余力地向上争取,成效显著。蒙西铁路过去是从襄阳市东边走,通过做工作调整到西边,减少对中心城区的影响;郑渝线过去规划在襄阳市的西边,现在调整到东线,发挥高架快铁对城区的带动力;省里启动了从武汉经襄阳到十堰的高铁项目,将与规划中的西武线在东津交汇。同时,将有3条铁路线和一个编组枢纽在襄阳开建。铁道部副部长彭开宙说,这三条铁路和一个枢纽建成后,襄阳铁路货运在全国的地位将相当于武汉在全国铁路客运上的地位。此外,保宜线、保成线、老谷线、麻竹线、城市外环线以及316国道、207国道等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也全部开建,襄阳的交通枢纽地位正在加快形成。  三是汉江流域的综合开发。鸿忠书记提出,要逐步完善“一元多层次”战略,应该把“汉江经济带”提出来,由过去的“两圈一带”变成“两圈两带”。省委、省政府组成了一个专班着手推动汉江流域的综合开发,通过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恢复襄阳千吨级的航道能力,发挥水运优势,充分利用河滩资源,提高汉江的防洪保障能力。省委、省政府还有个大手笔,就是把引丹入襄工程扩大,利用引丹灌渠的水资源,实施鄂西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投资由原来的20亿增加到120亿,跨襄阳灌随州和孝感,解决鄂北岗地干旱问题。这个工程的主体投资全部在襄阳。这一重大项目的谋划,对襄阳的产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三)谋定而动,综合施策,经济指标占比稳步增长,增长指标一马当先。2012年,我们6项指标在全省排位全面上升。一是投资净增465亿,增幅一直高居全省第一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个点;二是表内的金融净增233亿,金融单月融资从去年5月份开始,第一次超过宜昌,这是10年来第一次;三是财政收入去年一年净增42.4亿,过去想都不敢想,总收入还没这么多;四是市场主体净增6.7万户,增速在全省排名第一位。在宏观经济持续下行的严峻形势下,襄阳的发展态势出类拔萃,格外抢眼。这是全市上下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  (四)学习提能,即时记功,治庸问责,干部能力素质和作风建设明显好转。2012年,我们选人用人公信度在全省排名第二,“五好班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测评在全省名列第一。去年的变化,经济指标的增长、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占比提升只是一个方面,最根本的在于襄阳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和工作作风发生了重大改变。  (五)在全国引人才,在全国配资源,襄阳配置资源的能力大为增强。去年,我们面向全国招引了618名博士、855名专业人才,近百名国家部委、省直机关的干部在襄阳工作,央企合作、校地合作、人才合作、部市合作全面推进。2012年,襄阳争取的国家投入和财政资金比上年净增22.2%。  现在的襄阳,战略规划已定,中心格局将成,跨越气场强劲,面临的发展机遇非常难得,发展形势前景广阔。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更加需要老领导、老同志一如既往地理解和支持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发挥你们独特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积极建言献策,坚持就地就近地做好宣传教育、释疑解惑的工作,为实施好“四个襄阳”战略,为促进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凝聚更加广泛的力量。  三、全面做好老干部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重要任务  中央和省委对老干部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对老干部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最近,云山同志、鸿忠书记分别就老干部工作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央、省委对老干部的深情关怀和对老干部工作的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领导批示精神,以更高的站位加强对老干部工作的领导,各级组织部门和老干部工作部门也要用更高的标准做好老干部工作。  一是在政治上关心,充分发挥老领导、老同志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上的示范、带动作用。老领导、老同志长期受党的教育,经历各种政治风浪考验,党性强,觉悟高,作风好。要坚持落实离退休干部阅读文件、听取报告、参加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向离退休干部通报情况、组织离退休干部就近就地参观学习、走访慰问离退休干部等制度。要把离退休干部作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资源,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资源,夯实党的组织基础的重要资源,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的重要资源。当前,尤其要充分发挥老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在离退休老同志中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  二是在生活上照顾,认真落实离退休干部生活待遇。落实离退休干部生活待遇,让老干部有一个幸福、安宁的晚年生活,这是党中央的一贯要求,是对离退休干部历史贡献的应有回报,也是老干部工作的重点。国家的有关政策,要坚决执行。特别是要针对离休干部整体进入高龄期、高发病期的实际,积极主动了解老同志所想、所思、所盼,提供更多个性化、亲情化服务,多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现在,襄阳的大街小巷都能看见老同志的活动场所,听到老同志的欢声笑语,看到老同志参加社会活动的身影,书画、棋牌、门球、腰鼓,各种各样的活动比较丰富。各级党委、政府有责任把这些活动更进一步组织好、开展好。  三是在组织上加强,提升离退休干部工作水平。鸿忠书记强调:“自觉把老干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做好老干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增强抓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文化立市建设文化襄阳努力打造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城——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范锐平2012年6月18日在的襄阳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经济的跨越,也是文化的创造,但最终体现的是城市品质的锻造与城市功能的跃升。我们必须凝聚起对文化价值的深度认同和文化建设的责任担当,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刻的文化自醒、高度的文化自觉、奋发的文化自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文化力量推动城市蝶变,实现新襄阳的振兴与崛起。  一、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凝聚文化立市的社会共识  坚持文化立市,是基于襄阳深厚的文化底蕴,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立足现实发展需要,传承历史、开拓未来的战略选择,是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点燃烛照前行的灯火。当前,襄阳正处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定位的跃升、功能的转换、经济的跨越、城市的蝶变,尤为需要文化的创造、提振和引领。我们深知,文化体现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决定一个城市的创造活力,没有先进文化的凝聚、创新和创造,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就失去了智力基础和动力源泉;我们确信,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价值取向多元多变的背景下,文化是社会的凝聚剂,缺乏文化支撑和精神引领,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我们懂得,文化是市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不会有更高意义上的民生改善和生活品质提升。坚持文化立市,核心是以国际视野、历史眼光,谋划和推动文化发展,以文化人、以文咨政、以文兴业、以文塑城,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积蓄强大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立市的深厚根基。文化自信源于历史最深处,来自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和曾经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襄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延绵的文化根脉、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中华文明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文化历来是襄阳的优势和特色,是襄阳人的骄傲和荣光。从中华文化中寻找最具襄阳印记、襄阳符号、襄阳特质的优秀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守根脉、不忘源流,找到文化立市的源头和方向。  ——襄阳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历史800多年,在襄阳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长达500多年。自西周初周成王封熊绎于荆山丹阳,到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定都鄢郢,历时300多年;从定都鄢郢,先后经历了十代楚王,到迁都纪南城,历时186年。这里孕育了楚赋开山鼻祖宋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流传至今。这里留下了穿天节、端公舞、牵钩戏、锁呐巫音、苞茅缩酒等楚风遗俗,留下了西周邓城、宜城楚皇城、南漳楚寨群、枣阳九连墩等楚文化遗址,无不彰显着襄阳荆楚文化的厚重。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到“飞将冲天、一鸣惊人”,从“辟在荆山”到“问鼎中原”,楚人在这里奠定基业、从这里走出深山,开疆拓土、改革政体,不断强盛壮大,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执著追求、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忧国忧民、精忠奉献”的“楚人精神”,与楚先人在襄阳繁衍生息、创业发展有着很深的历史源渊。  ——襄阳是三国文化之源。上承汉末,下启魏晋,在近百年群雄争战、风云际会的三国时期,襄阳堪称人才高地、文化高地、精神高地。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谋划《隆中对》为标志,襄阳成为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源头;以羊祜镇守襄阳、杜预上表灭吴方略为标志,襄阳成为晋灭吴、完成统一大业的策源地。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刘表领荆州牧(公元190—209年),“爱民养士,从容自保”,把襄阳治理得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成为乱世中一片安宁的“绿洲”,数以千计的士人纷纷来到襄阳,诸葛亮、司马徽、庞德公、庞统、徐庶、崔州平等一批谋略精英,经学家宋忠、文学家王粲、书法家梁鹄、音乐家杜夔等一批杰出人物汇聚襄阳。当时的襄阳,人才荟萃,盛极一时,成为全国的学术中心,在教育、文化、学术研究等方面独领风骚,呈现出蔚蔚大观的文化现象。效法洛阳太学设立的官学全国唯一,改定《五经章句》作为经学教本开全国先河,官府藏书为全国之冠。此学术之盛一直延续到东晋。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著《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等,对我国史学发展影响深远。东晋高僧释道安在襄阳长达15年之久,研究佛学,讲经弘法,统一佛教姓释,确立僧律戒规,首创中国僧制,编撰中国第一部佛经目录,奠定了印传佛教中国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儒释道格局的形成乃至整个汉传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使襄阳一度成为全国的佛教传播中心。襄阳是“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三国文化遗产丰富,《三国志》86卷中有18卷写到襄阳,《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2回故事发生在襄阳,现存有50余处三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司马荐贤、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发生在襄阳的三国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品格,世人尊崇。这一时期的人才汇聚、文化繁盛,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后世影响深远。  ——襄阳是汉水文化的核心区。古有“江河淮汉”之说,汉水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襄阳踞汉水中游,东西交汇、南北贯通,“汉晋以来,代为重镇”,是汉水流域最重要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襄阳成为历史上的区域性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成为汉水文化中具有重要影响和代表性的区域。主要体现在:一是商业文明历史悠久。汉水是中国古代内河最便捷、最畅达、最繁忙的“黄金水道”。襄阳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是汉水流域最重要的水陆码头,商业文明延绵2000多年。汉代襄阳“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坻,下接江湖,导财运货,懋迁有无”;唐代襄阳“往来行舟,夹岸停泊,千帆所聚,万商云集”;明清时期的襄阳“商贾连樯,列肆殷盛,客至如林”,建有20多个商业会馆、30多个码头,商业辐射到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二是诗赋文化繁荣荟萃。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诗经》、《楚辞》均发源和交汇于汉水流域,《诗经·汉广》描写的汉水女神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影响最深远的江河女神形象。一直演绎至今,从未间断。历经千百年流传,汉水女神形象成了千万汉水女儿美丽、善良、聪慧、高贵的象征,寄托了汉水流域人民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追求、善的推崇和情的向往。襄阳人宋玉和王逸是《楚辞》的主要作者,宋玉还推动了楚辞向楚赋的转变,王逸还编撰了《楚辞章句》。这里产生了大量吟诵襄阳山水之胜和美丽传说的古代诗歌,出版清晰、有据可查的达2500多首。其中尤以唐诗为盛,多达300余首。襄阳是我国文学史家公认的唐诗高地,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张继、皮日休、白居易等唐代所有著名诗人都有吟诵襄阳或涉及襄阳题材的诗歌。《唐诗三百首》中就收有涉及襄阳的诗27首,其中孟襄阳的诗15首。三是书画文化具有重要影响。襄阳是“中国书法名城”,历史上代表性人物有三国时期的梁鹄、邯郸淳,隋唐时期的丁道护、杜审言,北宋时期的米芾、米友仁、张友正等。米芾世称“米襄阳”,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他的画以“米点山水”著称于世,他的《研山铭》成为千百年来人们习书临摹的法帖。襄阳的汉水文化影响深远。如果说汉水上游的汉中地区是西汉源头的话,那么汉水中游的襄阳地区就是东汉的源头。刘秀在舂陵发起,中兴汉室,成为东汉开国皇帝,使襄阳在汉水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影响力。韩国至今沿袭汉朝建制,设有襄阳郡,保留有岘山、汉水、鹿门、太平门等襄阳的地名。美国、日本、台湾、香港以及上海、天津等地都有以襄阳命名的街道和公园。  ——襄阳是中国古城文化代表性区域。襄阳的古城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在中国古城文化中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古城遗址富集、历史悠久。在市区建成区13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三座古城遗址,西周邓城遗址有3000多年历史,樊城、襄阳城都有2800多年历史。在一个城市内有三座独立建城的古城,且历史都如此悠久,在全国是少有的。二是古城军事文化印迹深刻、声名远播。襄阳城的前身是楚北津戍,是一个大型军事渡口,自建城就打上了军事文化的烙印。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曾有172次有名的战争发生在襄阳。其中,元宋大战旷日持久,长达六年,使“铁打襄阳”之称名噪海内外。“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兵家必争之地,天下之腰膂”,描述了襄阳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三是都市文化悠久深厚,曾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大都会。唐代元和年间,襄阳是全国4个人口达10万户以上的州治所之一。唐代诗人张九龄描述:“江汉间,州以十数,而襄阳为大,旧多三辅家,今则一都之会”。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记述,襄阳中古时代800多年的繁华“犹先秦之邯郸、明清之秦淮”。四是古城布局“道法自然”,是中国古代山水城市的典型代表。襄阳城、樊城依江而建、隔江相望,古城外南部岘山至宜城间是时称“冠盖里”的望族名士聚集之地,“南城北市”、“岘首名望”,顺山形水势自然勾勒出的空间格局全国少有,彰显着“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的独特魅力,被誉为“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襄阳古城既有城防功能,还有水利、生态功能,古城池以汉江为濠,引襄水(今南渠)入城,创意独具匠心,池宽天下第一,充分体现了城市与生态、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襄阳古城建设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和文化价值,为当代中外城市规划大师所赞叹。  将襄阳最有特色、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梳理出来、集中展现,让襄阳人民对自身历史文化有充分的认知,增强文化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对于坚定文化立市信心至关重要。襄阳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形态多样、内涵丰富,总体上呈现出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融合性等鲜明特色,留下了包容大气、重商亲商,崇文重教、求贤若渴,尊重自然、重道和合,忠贞爱国、执著追求,图变鼎新、艰苦创业等精神财富。这是我们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打造文化名城的血脉和根基,要倍加珍视、珍惜和珍爱,礼敬地传承与弘扬。  (二)与时俱进的发展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立市的重要条件。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襄阳人民始终延续着优秀历史文化的根脉,不断创造着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先进文化。  ——襄阳记忆着深厚的红色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襄阳诞生了鄂西北第一个党组织、第一支正规红军武装,中国早期革命家萧楚女两次到襄阳传播革命火种,贺龙带领红三军转战鄂西北、中原突围鏖战襄阳、“五路大捷”之一的襄樊战役等,在中国革命史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襄阳大地涌现了程克绳、谢远定、黄火青、吴德峰、胡绳等一批老一辈革命家、理论家,涌现了张光年、陈荒煤、梁斌、蓝光等一批文学艺术家。抗日战争时期,襄阳成立了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李公仆、老舍、姚雪垠、臧克家、李可染等一批爱国文人志士来到襄阳工作,给襄阳的文化艺术带来新的繁荣。胡绳在这里主办《鄂北日报》,梁斌以襄阳为素材创作了史诗巨作《红旗谱》,张光年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堪称我国当代最杰出的文艺作品之一。  ——襄阳创造了全国领先的开放文化。六十年代末,国家在襄阳布点三线建设,建设了焦枝、汉丹、襄渝三条铁路和40多家军工企事业,直接接纳和转移人口10万人以上、科研技术人员1万多人。七十年代初,襄阳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坚冰,从全国各地引进10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被世人喻为“现代化的觉悟”。八十年代中期,全力支持和服务东风公司实施东移战略,在襄阳建设新的生产基地,又聚集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接纳了一大批产业工人。这一时期,襄阳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宽广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支持国家建设,吸收外来文化,接纳外来人口,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传统,形成了领先全国的开放文化,推动了襄阳由传统农业地区向新兴工业城市转变。  ——襄阳演绎着与时俱进的发展文化。从“学苏州、赶荆州”到被确立为大城市,从确立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到提出建设“四个襄阳”战略定位,襄阳人坚持把解放思想、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动力,先后开展了“建设商家必争之地”、“从留醉中醒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等一系列思想解放大讨论,以国际化视野谋划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建立与国际接轨、与先进发达城市无差异的体制机制,努力打造国内行政审批项目最少、流程最优、收费最低、监管最好、效率最高的城市,面向全球引人才、面向全国选干部,创造与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开放文化、重商文化、制度文化。  (三)文化发展的时代强音,是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立市的历史机遇。坚持文化立市的理念,就是要顺应世界大势和襄阳发展的新目标,超越靠低成本竞争、同质化竞争的旧有模式,将文化发展作为城市总体战略的核心,以文化的特色提升城市的影响力,以文化的创造力提升经济的竞争力,以文化的渗透力提升社会的凝聚力。  一是把握“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的趋势,以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提升襄阳的知名度和认同度。从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到强调“文化城市”的《北京宪章》,“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从物质家园到精神家园,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已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保持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建设文化名城已成为许多城市的核心战略。这是时代的机遇,这是襄阳的优势,这是襄阳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定位的唯一机会。  二是把握“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的趋势,提升文化对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撑力。当今时代,以文化创造为核心的增长方式已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日益表现出比物质和货币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推动着经济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正在成为一个城市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主动顺应发展趋势,吸纳聚集文化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本,推动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开发利用襄阳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快转化为文化创造优势和文化产业优势,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跨越工程的重要支柱。  三是把握国家文化战略升级的政策机遇,提升文化软实力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支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定,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文化强省战略规划。把握机遇,争取先机,分享国际文化利益,占据文化市场,扩大文化影响力;以文化品牌打造品牌城市,让城市在更大的空间、更深的层次上赢得新机遇、获得新优势;让城市在国家文化战略升级中提高文化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在特色城市和品牌城市建设中跨越式、超常规发展,文化立市意义深远。  二、以深刻的文化自醒审视襄阳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城市精神的成长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这种觉醒,就是文化主体意识的自觉醒悟凝结成的实践变革力。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两种属性,一个是民族性,一个是时代性。就我们襄阳而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文化民族性的体现,与时俱进的文化创造是文化时代性的体现。当今时代,无论是文化的民族性还是文化的时代性,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严峻考验。我们绝不仅仅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承受者而己,我们更肩负着检视、批判、创新文化的责任;我们不只是被动的、无意识的承受传统文化的“客体”而己,我们更是重新评价传统文化,进而开创新文化的“主体”。文化传承的目标是现代化。襄阳有辉煌的历史文化,但历史的辉煌并不必然推导出今天的灿烂。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时代的方位,以远大的文化抱负、宽阔的文化境界、深刻的文化思考,进行文化自省、反思和审视,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吸收借鉴先进文化,创新创造时代文化,使本固根深的襄阳文化在新的时代发展中花繁果硕,惠及当代、恩泽后人。  (一)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剖析襄阳历史文化的传承与表达。文化的历史延续和基因传承,在一个城市的发展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在快速、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洪流的裹挟下,特别是经济功利主义的宏大“成就”追求、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城市开发,致使文化主体地位逐渐弱化,文化生存空间逐渐压缩,文化特色优势逐渐淡去。文化的沉淀是历史,历史的流动是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我们必须勇于正视这些问题,在反思中明确传承襄阳历史文化的责任担当。  一是城市的历史印迹和文化记忆渐渐流逝。城市和人一样,有着丰富的生命历程,关于过去成长的记忆保存在它巨大的肌体里,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承,横向地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交织出其独有的个性。但令人遗憾和痛惜的是,反映襄阳商业文明的商业会馆所剩无几、码头文化难见踪迹,展示地域文化风貌和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特色的古街区消失殆尽,悠久的古城文化遗迹硕果仅存,一些极具文化价值的历史文物和古建筑遗址,或被城市开发挤占了空间,或散落在杂乱的环境中,等等。长此以往,城市留给后代的将只是残缺的记忆碎片,昔日熟悉的参照物将难觅踪影,市民很难找到城市发展的集体记忆,历史文化感知将在无影无形中失去归依。  二是城市形象缺乏地域文化元素。地域文化是城市的底色,一个城市的魅力,往往出自于其地域文化元素充分表达和彰显所形成的城市形象之中。世界上许多名城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无不是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所展示出来的独特魅力,无不鲜明地体现了地域文化特征。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但我们的城市形象并没有展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市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缺乏地域文化元素的注入,城市形态、城市布局、城市街区、城市建筑等城市形象载体难得找到文化符号,城市个性的文化识别系统模糊,很难感受到地域文化的色彩。  三是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转化成强大的文化力量。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文化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没有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没有把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面来对待,文化成了经济发展的“附属”,成了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点缀”。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缺乏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谋划,充斥着功利主义的浮躁心态、短期行为,开发性破坏、破坏性开发问题比较突出。许多有重要影响、代表襄阳文化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遗存等,散轶在史料典籍中,停留在人们的谈论中,体现的也仅仅是学术研讨价值。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大规模转化、物化、产业化,释放出文化应有的价值功能,文化产品创造和文化产业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地位极不相称。  四是城市发展进程中对时代精神的塑造创造不够。城市对于市民,不只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也是承载着情感记忆的精神家园;不仅是各种物质要素的容器,而且是市民文化生活的“剧场”。在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以市民感受为导向,以满足市民美好生活追求为基本出发点,衣食住行,医教保安,时时处处体现人文关怀,任重道远;坚持用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化教育人民、武装市民,在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实现市民素养的提升、社会文明的进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努力。  (二)以传承发展的眼光,看待襄阳地域文化的气质与特点。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地域人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探寻襄阳人性格特征的文化根源,需要历史地、辩证地、整体地从市民日常生活、民风民俗、基本行为中去触摸、去感知、去考查。襄阳地域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融合性等特征作用于襄阳人的性格,表现出来的是复合性、多重性、中和性等特点,一些看似矛盾的东西却揉合统一,体现在襄阳人的性格之中。普遍的表现:  一是重情讲义而规则意识不够强。《襄阳府志》记载:“襄郡七属,民俗尚淳,民风崇俭,然礼数未娴,轻蹈法纲而不自知”。时至今日,襄阳人天性豪爽率真、忠厚朴实,少有圆滑奸狡。在社会生活中看重感情、义气,人情因素重,义气色彩浓,往往容易出现不讲原则、不按规则办事的现象。  二是崇文尚武而创业意识不够浓。《隋书·地理志》记载:“二郡(南郡、襄阳)又有牵钩之戏,云:从讲武所出,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流迁不改,习以相传”。《图志》载:“宋玉、王逸、张悌、习凿齿之徒实生此土,故其民尚文”。均生动描述了襄阳的流习,至今不改。但又因“楚有江汉川泽之饶,饮食还给,不忧冻馁,男乐耕桑,而商贾不事”。影响至今,看重机关,不重工商;恋土固守而不愿闯天下创大业。  三是图变求新而又难以守恒。襄阳地域文化浸润着楚文化革故鼎新、善谋图变的基因,聪慧有灵气,多有开风气之先的创新之举。但也存在着“轻易”之弊,缺乏坚守坚持、持之以恒的意志,缺乏实在实干、一抓到底的韧劲。  四是大气包容而又各自为阵。自晋氏南迁之后,襄阳代为重镇,七省通衢,四方凑会,不排外、不欺生。但缺乏合作意识、共赢思想。从外埠同乡结会、本地经济合作都可以反映这一特点。  (三)以面向未来的境界,追求襄阳人文素养的进步与升华。城市精神,是城市历史文化和现实发展的精神结晶,是孕育市民精神的母体,传承着城市的优良传统,开拓着城市的未来。城市的每一次蜕变,既需要物质空间的生产与更新,更需要城市精神的传承与培育。当然,这需要时间的淘洗、实践的锤炼、长期的孕育,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为使襄阳的城市精神准确地体现襄阳历史的根基和精华、现实的风情和民俗、未来的精神和形象,在这里提出几条导向性的人文理念,作为参考供市民讨论,以期凝聚方方面面的智慧,加以概括和提炼,上升为广大市民高度认同的城市精神,使其具有丰富而积极的思想、丰厚而鲜明的内容,引领时代城市文化的进步和市民素养的升华。  一是积极倡导“精进致远”的人文理念。“精进”和“致远”,与襄阳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精进”一词最早出于《汉书》,“选精进掾史”。《后汉书》中又有“其后学者精进,虽曰承师,亦别名家”。后来,“精进”被引入佛教词汇。《高僧传》记载,释道安“执勤就劳,笃性精进”,这是成就其在佛教领域巨大贡献和崇高地位的重要精神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精进”的含义不断丰富,概括起来讲,就是继承、创新、超越之义,体现专心专一、永不满足、不断奋进的意志。“致远”一词出自诸葛亮的《诫子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意是如果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坚定的志向;如果不能保持平静安定的心境专注学习、修身养德,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后来,人们把“致远”引申为远大的理想、事业的抱负、追求卓越的精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沉下心来,凝神聚力,不求一日之功,不贪一时之名,围绕宏图大业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创造,一点一滴的去积累,一代接一代人的去奋斗。  二是积极倡导“包容大气”的人文理念。开放、包容、大气是襄阳文化的优秀传统、优良基因,正是有这种文化生态的滋养,才成就了襄阳历史上的繁荣与辉煌。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襄阳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倡导包容大气的人文理念,体现的是开放文化、创新文化、合作文化、发展文化,核心是汇天下人才为襄阳所用、聚天下资源助襄阳发展。我们要牢固树立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谋求发展的意识,树立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遇、发展自己的意识,培养全球化视野、世界性眼光和国际化追求,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出去”,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来”。包容大气,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时代精神、一种创业风范,是襄阳在宏大的目标面前对现实的选择和对未来的追求。大气开放,就是以更宽的胸怀和视野,更大的气魄和手笔,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两个中心”建设。  三是积极倡导“创新创造”的人文理念。没有创新就没有优势,没有创造就没有进步。创新创造是襄阳复兴崛起的灵魂,襄阳跨越发展的希望。倡导创新创造的人文理念,就是要在工作标准上,突破地级市的思维局限,摒弃渐进式的发展模式,克服内陆城市的封闭意识,甩掉坐井观天的自大思想,从思想深处树立起中心城市的标杆追求;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敢为人先、敢于争先的精神成为新襄阳人的显著特征;就是要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旧我,使赶超跨越、勇攀高峰的精神成为新襄阳人的价值追求,形成劳动者奋发自强、公务员创先争优、地区间比学赶超的生动格局;就是要大力弘扬创业精神、活跃创业文化、营造创业环境,激发艰苦创业、全民创业、自主创业,鼓励、引导和支持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形成创业活力迸发、创业财富涌流的生动局面;就是要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机制,形成用新理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机制化解新难题的生动景象。  四是积极倡导“法治诚信”的人文理念。法治和诚信是现代社会的两大基石,共同作用于社会治理,以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必定是一个法治精神得以弘扬、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责任义务得以体现、公民遵规守信、社会良性治理的城市。讲法治,就是要引导全体公民尊崇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国家公职人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带头执行法律,使法律成为全社会最基本的行为遵循。讲诚信,就是要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培养契约精神,增强契约意识,重承诺、诚践约、守信用,以信用求信任、赢信誉、优环境、谋合作。公信力是公权力的基础。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带头讲诚信,以对公众、对社会的坦诚取信于民,以党委、政府的诚信引领社会的诚信,使至真至诚、践约守信成为我们这个城市最优秀品质和品牌。  五是积极倡导“勤勉务实”的人文理念。业精于勤,功成于干。勤勉,是成就事业、获得成功的源泉,是城市和人的发展都需要的一种可贵品质。从社会层面讲,勤勉体现的不仅是一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拚搏精神,还是一种崇尚劳动、崇尚创业的良好风气;从行政层面讲,勤勉体现的是公仆情怀、服务意识,体现的重责担当、忠诚敬业,体现的是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务实,反映的是一种崇尚实干的人生态度和工作作风,体现的是讲实在、兴实业、干实事、求实效。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都担负起责任,勤勉敬业地工作、求实务实地创造。要在广大市民中营造劳动光荣、创业光荣、助人光荣的浓厚氛围;在企业家中增强做大做强光荣、合作共赢光荣、回馈社会光荣的进取精神;在干部队伍中形成学习增本领、实干创政绩、担当为人民的良好风气。我们需要高远的目标,更需要脚踏实地,让勤勉敬业、实干兴市成为城市人文精神的主旋律。  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把握建设文化襄阳的内涵  文化对城市而言,既是实力和形象,更是内核和灵魂,决定城市品质,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用文化引领未来,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城市的价值追求和战略选择。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超越历史、超越阶段、超越对规律的认识、超越城市资源禀赋的开创性、超常规目标,是城市的蝶变之路。实现这种超越,迫切需要文化引领导航,迫切需要文化凝聚力量,迫切需要文化创新创造。建设文化襄阳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文化发展本身,更深刻的在于从精神层面凝结起我们这个城市的价值追求和力量支撑。增强文化自觉,就是要站在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对文化地位认识、对发展规律把握、对建设责任担当上,凝聚建设文化襄阳的高度自觉,把握建设文化襄阳的深刻内涵。  (一)文化襄阳,是以历史文化为标志、处处散发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是一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较为完好的城市。襄阳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多达1760多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6处,境内现存国家一级文物114件,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个、省级9个。把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好,确保城市文化留存和历史文化延续,是彰显襄阳历史文化名城独特魅力的根本所在。第二,是一座历史文化充分表达和彰显的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突出文化引领,城市建筑设计体现文化内涵,城市配套建设彰显文化品位,坚持城市功能与城市形象、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国际潮流与地方特色的有机统一,全方位提升城市空间、城市形态、城市环境的文化品位。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元素的注入,把最具襄阳特色的历史文化形态、文化印记、文化符号等,充分展示在城市街区、公共场所、旅游景区、标志性建筑等城市形象载体上,让老建筑讲述城市故事,让公共空间充满城市人文气息,让主体文化活动根植于城乡社区,使整个城市充满历史文化韵味。第三,是一座自觉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城市。注重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用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市民,让广大市民能够触摸襄阳文化脉搏,感知襄阳文化神韵,汲取襄阳文化营养,不断增强对襄阳文化的认知和认同,自觉成为襄阳文化的守望者、传承者、创造者。  (二)文化襄阳,是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充分彰显时代精神的现代文明之城。第一,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开放城市。以开放引领城市发展,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形成开放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制度模式和商业文化,谋求更广阔的开放空间、开放领域,形成开放的产业体系。建设国际化生活社区,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习俗的外籍群体,在襄阳工作和生活有归属感。培育具有国际眼光、全球视野的领导团队和企业家团队,了解和熟悉世界历史文化和先进文明成果,养成向先进国家和城市学习的习惯,学会用国际惯例办事、按通行规则处理问题的能力。塑造更加开放的“新襄阳人”,让土生土长的襄阳人在保持地域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的基础上,接受现代文明洗礼,在思想观念上实现嬗变。建立与开放城市无差异的行政服务、创业平台和发展环境,建立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成为社会良好风尚,使创新和人才成为跨越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创业型城市。第二,是一座公平正义的法治城市。政府严格依法行政,市民普遍尊崇法制,全社会形成依靠法律、规则、程序办事,而不是靠关系、讲人情办事的氛围。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彰显,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保障,形成稳定、安全、有序的法治环境,成为全国法治建设先进城市。第三,是一座人本为先的宜居城市。把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理念贯穿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为市民提供优质、便捷、舒心、人性化的公共服务,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居民享受到自然环境的优美、人文环境的和谐、生活环境的优质,使襄阳成为富有文化滋养、充满人情味的幸福家园,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第四,是一座溢满书香的学习城市。把阅读提升到城市的价值层面,让读书尚学成为风气,让这座城市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始终保持敏锐的感知,对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始终保持领先的优势,让这座城市因热爱读书受到社会的尊重。  (三)文化襄阳,是以文化产业为支撑、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文化发展高地。第一,是一座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城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襄阳城市精神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广大市民拥有共同的思想基础、精神追求和核心价值理念,引领团队成员朝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共同愿景去奋斗。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第二,是一座文化产业高度发达的城市。文化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走出一条“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子,历史、传统、民俗等文化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创意、设计、构思等文化创新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支点,品牌、形象、信誉等文化形态的无形资产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文化与各类产业高度融合,形成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第三,是一座文化品牌鲜明响亮的城市。围绕地域特色、时代精神和欣赏价值这三个要素,打造展现“襄阳印象”、在国内外叫得响的文化品牌,通过文化品牌的传播,提升城市的影响力。第四,是一座文化人才聚集荟萃的城市。文化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健全,文化创作创造环境不断改善,文化人才受到充分尊重,形成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襄阳文化名人、文化名家群体。  (四)文化襄阳,是以文化创造为追求、具有强大文化影响力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文化高度决定城市高度,文化力量决定城市力量,文化影响力决定城市影响力。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不仅是具备强大辐射力、带动力的经济体,还是具有强大文化影响力的区域性文化中心。第一,应具有中心城市的胸怀。全社会对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有高度的认同、美好的期许、坚定的信心,有全国争先、中部领先、全省率先的“占位意识”,有服务全国大局、支撑“战略支点”的责任担当,具有主导区域发展方向、创造区域发展示范、谋求区域合作共赢、带动区域共同发展的引领力、协同力和辐射力。第二,应具有与现代化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品质。以襄阳历史文化为基、时代精神为魂,整合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市民品行、人格追求、伦理情趣、建筑形态、经济环境,塑造城市国际文化形象。第三,应具有大都市的文化素养。培育底蕴厚重、开放多元的文化气质,尊重差异,包容多元,富有多样性。构筑推进城市国际化、展示大都市形象的硬件基础、物质形象和功能内涵。城市领导团队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拥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超前的战略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城市市民形成追求理想、追求卓越、追求奉献的价值取向,塑造具有襄阳气派、国际化元素的大都市文化精神。  四、以奋发的文化自强打造文化名城  打造文化名城,是基于对当今时代文化发展大势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前瞻性把握,也是基于襄阳深厚的文化基础和优势提出来的。从人类文明史角度看,所有世界名城都是文化名城,如中国唐代的长安、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14世纪的佛罗伦萨、16世纪的伦敦、18和19世纪的维也纳,以及19世纪末的巴黎等等,无不是照亮人类文明的窗口,成为世界文化地图上令人瞩目的地标。文化是城市功能的最高价值,也是城市功能的最终价值。城市不仅要满足市民在物质形态上的功能需求,更要满足市民在精神层面上的功能需求。打造文化名城,就是要从根本上转变城市发展理念,使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轴心,让文化精髓贯穿于城市进程,让城市始终闪耀着璀璨的文化光辉。打造文化名城,就是要把襄阳建设成为具有深厚历史内涵、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域特色、高度创新精神,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名城。  (一)全面提升市民文化道德素质。市民是发展文化、创造文化、享受文化、消费文化的主体。文明养成和价值观的确立,是文化名城的灵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培养合格公民,提升文明素质,是建设文化襄阳、打造文化名城的首要政治任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全过程,强化教育引导,增强社会共识,发挥强基固本的作用。要以深入开展“襄阳百杰”为轴线,评选各个行业的道德模范,树立市民心灵标杆,为创造这座城市的普通人立传。大力开展以“友爱之心、诚信之心、孝敬之心、责任之心”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讲堂”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广泛开展、大力推动义工、志愿服务等道德实践活动,提高市民道德修养。广泛开展公共文明礼仪教育和实践活动,提升城市文明形象。道德素养、文明习惯是养成的,也是管出来的。在道德建设上,既要鼓励公民自觉遵守,又要严抓善管。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纠正以权谋私、弄权违法、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歪风邪气。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切实解决食品、工商、医疗、教育、交通、金融、通信、公共事业和市政管理等领域存在的道德缺失、行为失范问题。要通过道德的洗礼和心灵的环保,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通过人的精神的和谐来实现社会和谐,通过市民素质的提高整合社会的凝聚力,构建具有高度认同感和强大凝聚力的精神家园,把襄阳打造成为“道德高地”。  (二)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把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作为建设文化襄阳、打造文化名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文化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使人人成为文化的主人,人人拥有文化的权益,人人享有文化的果实。  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编制城乡“公共文化地图”、“公共文化服务指南”,完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和乡村“30分钟文化圈”建设,使襄阳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和服务效能达到全省乃至全国领先水平。市、县(市、区)两级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社区(村)文化活动室面积不低于150平方米。各县(市、区)都拥有一处大型中心文化广场,每个新型社区都拥有一处不低于5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  二是加快建设城市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今后5年,重点规划建设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群艺馆、城市印象馆、襄阳大剧院和体育健身中心等。年内要启动博物馆和襄阳大剧院建设,其他场馆要尽快进入国家和省项目建设库,力争5年内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三是增强基层文化服务功能。积极创造条件,将公益性文化体育场馆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大力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大幅度增加农村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公共文化发展差距。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确保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文艺团体深入基层演出做到一村一年一场戏。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经常化。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基层阅报栏(屏)建设,5年内实现城乡全覆盖。  四是提高文化惠民服务水平。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立政府购买演出机制,对承担公益性演出任务的专业艺术院团给予补贴,鼓励专业文艺院团深入中小学校、社区(村)、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等开展文艺服务。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少年宫、体校、群艺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定期向生活困难家庭子女、农民工提供免费艺术、体育培训。定期向困难家庭居民赠送报刊、图书、演出票、电影票等文化消费券。组织以“欢乐襄阳”为主题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和以“书香溢襄阳”为主题的全民读书月活动,抓好“文化襄阳·好戏大家看”、“百里汉江文化长廊”、“群星音乐厅”、“百姓大舞台”、“流动图书站”、“科普流动站”等文化惠民活动。 (三)切实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利用。一是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襄阳文化建设最宝贵的财富来对待,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规划控制、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科学开发”的方针,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理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体制,加大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执法力度。把襄阳古城(池)、邓城遗址、商业会馆、历史文化街区等标志性文化遗产的保护、恢复和开发放在优先的位置,使其尽快形成完整的文化旅游景观,成为展示襄阳历史文化的形象载体。要抓紧编制襄阳古城(池)控制性详规,尽快修复古城墙、恢复古城门、打通护城河,拆除严重影响古城风貌的建(构)筑物,按照“只减不增”的原则控制古城内建筑容量,控制古城外围地带的建设,对古城内及周边建筑风格与色调进行规范,逐步恢复古城历史文化风貌。抓紧编制邓城遗址保护性详规,加快建设邓城遗址公园。抓紧制定商业会馆抢救性保护方案,高标准进行规划、修缮、恢复和建设。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恢复陈老巷等历史文化街区和“九街十八巷”的城市肌理。以中山前街为主轴对樊城旧城进行历史风貌区改造,结合汉江岸线的景观规划,彻底改善该片区的滨江景观形象,建设樊城历史风貌商业步行街区。加大古镇古村、古街古巷的保护、建设和开发力度,打造充满襄阳民俗风情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和城市社区。  二是充分挖掘历史名人文化资源。遵循名人——名作——名景——名山——名水——名城的思路,用众多名人资源传承襄阳名人文化。在市区主要街道的街心花园或广场等处,规划兴建一批三国人物、楚汉人物等历史名人塑像,规划建设“襄阳名人堂”、“唐诗名流纪念馆”等,展现襄阳名人文化特色。对襄阳历史上的名人、名家、名作、典故、传说、故居、故地等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对当代各类文艺作品进行收录编撰,建立襄阳文库、城市文化信息数据库,编撰《襄阳历史文化丛书》。  三是构建城市文化标识系统。以襄阳文化为内核,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志性城市名片,从不同层面体现城市的标志性形象。构建独特的城市理念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实现城市标识的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按照城市的功能分区,精心设计城市不同区域的建筑色调,将规范建筑风格作为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在城市建筑和景观设计中增加历史厚重感,通过不断的挖掘、提炼、布局,增加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的新意。以城市标志性建筑对城市形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城市街景、城市雕塑、城市壁画、市标、市徽等见证城市发展,体现城市标志,展示城市风貌,传播城市形象。  (四)精心培育城市文化品牌。品牌是城市文化特色的展示,是传播城市形象的“大使”。要坚持把城市作为品牌来培育,充分整合各类城市资源和文化元素,进行策划、提炼、包装和推介,形成城市文化品牌系统,展示襄阳文化独特魅力。  一是精心培育文化软品牌。在党员干部中,重点培育“四个襄阳建设论坛”、“干部夜校”等品牌,推进“阳光、真诚、责任、荣誉、激情、服务、效能”为内核的行政文化建设。在社科专家学者中,重点打造“隆中对”、“汉江智库”、“文化襄阳大讲堂”等品牌,凝聚建设“四个襄阳”的智慧和力量。在企业家中,重点培育“企业沙龙”等品牌,提升企业家商战智谋、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在广大市民中,重点培育“书香溢襄阳”、“汉江讲坛”、“汉江时评”、“最襄阳”等品牌,引导市民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塑造新襄阳人的良好形象。  二是打造文艺精品。襄阳的荆楚文化、三国文化、汉水文化、古城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文艺创作题材,如何把襄阳一系列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展示出来,需要精心组织、深入挖掘。要开阔视野,大胆创意。跳出就历史复制历史、就资源利用资源的窠臼,破除就文化论文化、文化圈内搞文化的传统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把丰富的历史文化题材挖掘再现出来,通过实施舞台精品工程、影视剧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优秀文艺精品。  三是打造文化节会品牌。坚持注重特色、强化功能、扩大影响,高水平举办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米芾国际书法节,积极筹划富有襄阳地域文化特色、产业特色和生态特色的文化节会,打造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节会品牌。举办各类国际性文博会展、体育赛事、文化论坛、经贸活动和学术会议,提升襄阳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  (五)大力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文化经济时代到来的显著特征。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日下公人在《新文化产业论》中指出,基础工业复苏的奇迹不会再出现,日本的产业结构正在转向以最终消费需要产业为主。日本把《新文化产业论》作为立国法宝,据此提出建成“文化经济国家”的战略目标。就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而言,经济实力的迅速跃升和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爆发式释放;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文化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支撑面临重大机遇;科技的创新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新型文化业态;城市的转型发展,为地域性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开辟了新的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也应该抓住机遇,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培育。  一是大力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通过科学布局、产业集聚、特色引领、错位发展,重点推进“四园区、四基地”建设,即重点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传媒产业园、汽车文化产业园、文化科技产业园建设,加快建设文化产业研发基地、文化出版物分销物流基地、文化交流基地、文化艺术培训基地。引导项目、资金、人才、科技、金融等优势要素向文化产业集聚,重点发展影视传媒、演艺娱乐、出版发行、文化创意、动漫游戏、节庆会展、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努力把襄阳建成文化产业高地。  二是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文化是魂,旅游是躯。没有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文化插上旅游的翅膀,才能声名远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要把文化产业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市场的培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和文化旅游产品,在旅游景区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品牌推介中注入文化元素,彰显文化魅力,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重点推进“四城、四区、两线、一带”建设,“四城”,即恢复襄阳古城,建设唐城、汉城、三国文化城;“四区”,就是建设以古隆中风景区为龙头的三国文化旅游区,以保康九路寨、南漳古山寨、谷城大薤山为主要支撑的大荆山生态旅游区,由襄阳古城景区、樊城都市休闲区和高新工业旅游区组成的都市文化休闲旅游区,以汉江为主轴、鱼梁洲为重点的汉水文化旅游区;“两线”,就是打造“古隆中——黄家湾——襄阳古城——岘首山——习家池”和“米公祠——鱼梁洲——鹿门山——现代汽车城”两条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一带”,就是建设“汉江文化生态风光带”。  三是大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在文化产业的全球竞争时代,发展区域文化经济,振兴本地文化产业,仅仅遵循常规路径是不够的,必须倾力打造文化创造力和文化传播力。创造力是当代文化产业的生命之源,只有经过创造性设计和开发,使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的审美形式、时尚符号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文化传播力是当代文化产业竞争中的制胜法宝,只有拥有强大的传播力和善于运用新媒体,才能使文化产品让受众认知、认可而消费。全力支持以襄阳日报、襄阳广电为代表的传媒产业集团跨越式发展,支持出版印刷集团、广播影视集团、演艺娱乐集团突破性发展。高度重视出版业发展,积极筹建襄阳出版社,引进国内外知名出版企业在襄阳设立分支机构。  (六)积极推进襄阳文化与国际文化的融合。深化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加快形成以政府推动为主导、鼓励民间参与、多种方式运作、交流贸易并重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深化对外文化交流传播,积极探索市属媒体与中央、省属、境外主流媒体合作新方式,建设对外传播基地和窗口。充分发挥商会、华人社团、民营企业等平台作用,有效利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对外交流活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拓宽对外文化交流领域、范围、广度和深度。在中华文化有影响的国家、襄阳文化有影响的地区、与我市建立的国际友好城市等,组织开展“襄阳文化周”等活动。要大力培育文化产业领域的外向型企业,支持本地文化企业开拓外地市场,培养一批拥有著名文化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经纪机构,以国际化的市场运作水平,到国外独立经营商业演出、展览业务等。加强现有成熟文化产品的输出力度,支持本地优秀剧目、文化艺术品、文化遗产精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到海外进行巡演巡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文艺表演团队来襄阳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各类知名人士来襄阳考察、访问、表演、讲学,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和投资主体到襄阳发展文化产业。  (七)着力打造“文化襄军”。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培养一流文化人才作为建设文化襄阳、打造文化名城的重要战略任务。建立文化名人引进和交流平台,高水平建设名人文化园、名人工作室、名人俱乐部,引进国际国内高端文化人才,吸引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高层次领军人物聚集襄阳。要立足长远发展,储备一批人才。建立襄阳文化人才“名人库”,培育、包装、推出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人。加快襄阳艺校建设,在现有高等院校或职业技术学校设立文化类专业,建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培养文化产品研发、生产、营销、推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文化体制改革中分流人员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确保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有专职工作人员,每个村和社区有文化管理人员。加大对有重大贡献的文化人才和优秀重大文艺作品奖励力度,每年评选奖励一批文化名人、文艺精品、文化宣传使者,激发文化人才的创新创造热情,形成文化人才辈出、文化精品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  (八)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创新。组建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完善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体系和政策支撑。积极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事业领域,大胆扶持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增强文化主体的发展活力;积极构建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培育文化产品、文化要素、文化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聚合文化资源、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产业层次中的重要作用;要改进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方式,在保证公共文化产品公益性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以降低成本提高效能;要全面推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建立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公共财政对文化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高于全省、全国水平,公共财政对文化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设立1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基金。全面落实转制单位税收优惠、社保衔接、财政扶持和土地政策。制定有利于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文化精品创作生产、文化人才创新创业、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和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权。要把文化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综合考评体系。要用“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和毅力打造文化名城,成立文化名城战略推进委员会,设立文化名城建设顾问团,建立文化名城评价体系、考核体系和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管理服务、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主管行政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细推进文化建设的路线图,确保各项工作责任到位、推进有力、任务落实。  襄阳因文化而立,也必将因文化而兴。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是一代又一代人接续的创造、传承和弘扬。襄阳人民有着深厚的文化情结,对文化的振兴与繁荣充满着无限美好的期盼。新的发展时期,复兴襄阳文化、建设文化襄阳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肩上。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焕发激情、鼓足干劲、创新工作,带领全市人民在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文化襄阳成为我们这座城市引以为豪的品牌,让文化名城享誉海内外,让襄阳成为富有文化气质的魅力都会!范锐平同 志在全市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6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刚才,几位常委就各自分管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部署,我完全赞同。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把党委相关工作部门会议合并召开,这不简单是为精简会议,同时也是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真正从全局出发系统研究部署部门工作。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其目的和作用就在于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引领,凝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营造舆论氛围和发展气场;就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发挥团队组织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就在于突出导向形成和制度建设,严明纪律,双向激励,更好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过去的一年,我市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亮点纷呈,多项工作在全国受到表彰,很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新的一年,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发扬这些好经验、好做法,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争创发展新业绩为主线,抓住根本,举纲张目,站在更高层面来认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紧紧围绕战略全局思考谋划和系统推进各项工作。下面,就做好今年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政治纪律  **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讲:“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现代政党都是有政治纪律要求的,没有政治上的规矩不成其为政党。”政治纪律是我们党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是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一个政党,不严明政治纪律,必然会分崩离析。我们要充分认识党的政治纪律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坚定地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小平同志曾说,遵守纪律的最高标准是真正维护和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国家的政策。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是我们党民主集中制的体现,是经过广泛征求意见以及实践检验作出的正确判断,只有坚决地、不折不扣地执行,才能保证方向路线的正确性,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坚定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决不仅是停留在思想动员层面的一种政治姿态,而是一种站在全局高度来谋划局部工作的方法,是一种将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具体措施的过程。要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学会将政策核心原则与地方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将之转化为科学规划和发展战略;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实效;要胸有全局,有序推进;要善于把党的政策变成群众的共同行动。  (二)坚决地维护党章党纪的权威。党章是一个政党为保证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和组织上、行动上的统一所制定的章程,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重要主张,规定了党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党章在党规党法体系中具有最高权威效力,是政党组织严密、行动统一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党章意识,真正把党章作为指导党的工作、党的建设的根本依据,作为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的根本标准,真正以党章为根本准则,开展党的活动、解决党内矛盾;以党章为基本标准,评判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表现。  (三)自觉地落实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理念。为民、务实、清廉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要求。这一总要求,贯穿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之中,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新一届中央领导履职之初就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以质朴宣言开启为政新风,我们要切实将这个总要求转化为执政理念、实践自觉和落实行动。为民,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把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作为执政追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争取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凝聚最广泛最坚实的群众力量。务实,就是要强化敬业意识,提高专业素养,把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作为生命线。坚持重实干、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力求工作干在实处,发展走在前列。清廉,就是要强化廉洁意识,把清廉自守、干净干事作为基本要求。清廉是自律性要求,也是强制性要求,但也只是一个底线约束、普通标准,我们决不能满足于此、止步于此,要努力把“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当作一种境界锤炼,把“见贤思齐、取法乎上”当作一种精神追求。  二、关于民本思想  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我们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人民群众。这一科学论断是对我们党的性质的准确把握,是对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谆谆告诫,也是对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一夜之间失去政权惨痛教训的深刻反思。前苏联共产党在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政权,200万党员时打败了法西斯,2000万党员时却丢失了政权,值得深刻反思。世界上其它国家曾长期执政的政党也有类似的教训。这些政党丢失政权是客观结果,丢失了民本思想才是根本原因。《尚书·五子之歌》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古人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治国理政的光辉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华。以民为本,就是说无论何时何地,人民群众的安危福祉是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人民群众是一切事业发达兴旺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不断强化民本思想,以“为人民服务”为纲,牢记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执政要求,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  (一)要以利民惠民便民为行政原则。民本思想不是一句空洞的政治口号,而应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为准则和工作标准。一是要明确地位关系,形成行政为民的行为自觉。只有真心诚意地敬畏、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人”地位,才能在工作中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立足于公仆地位做到有作为;只有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党员领导干部要永远摆正主仆关系,以真心实意的态度、真才实学的本领、真抓实干的作风,把工作岗位当作为人民服务的平台,对本职工作极端地负责任,心思用在干事业上,精力投入到抓落实上,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尽到公仆的职责和本份,“代表”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要以需求、意见、福祉为导向,随时随地改进我们的工作。只有把党和政府的每一项工作都和百姓的基本生活联系起来,都和百姓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民本思想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所做的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欢迎,就会在群众中留下好的口碑。践行民本思想,要坚持需求导向开展工作,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以及心理需求始终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把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困难解决好;坚持意见导向改进工作,开门纳谏,闭门思过,按照人民群众对我们工作中的意见建议,修订我们的工作规程,确定我们的工作标准,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直至让人民满意、让群众高兴;坚持福祉导向谋划发展,围绕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以提高群众满意度、幸福感为目标,创新实践,推动落实,加快发展,改善民生。三是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监督。最大限度地让群众参与政策的制定,最大限度地改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产品的生产、供给,最大限度地简政便民,让群众监督权力运行,是取得人民群众支持、增强政策有效性和感召力、加快发展进程的最有效方法。各地各部门一定要立足于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把每一项具体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基本生活挂起钩来,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参与政策的制定、监督政策的实施。  (二)提高引导舆论环境和心理预期的水平。**书记同志指出,“要促进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预期,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奋斗的目标。”现在很多问题的出现,与我们在心里疏导和预期引导上不正确、不恰当有关,调子唱得太高,政策落地太慢,群众的期望值和现实差距太大,在各个领域出现了一些心理上的不平衡,蔓延出“仇官、仇富、仇不公”的情绪,对社会上一些谣言、流言、传言敏感性很高等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加剧了社会系统性风险。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对此务必要保持清醒头脑,务必要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创新作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充分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主流媒体的定向导航作用,充分发挥党的政治思想工作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传播能力,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引导,唱响主旋律,打赢主动仗,努力把人们的心理预期引导到物质现实水平与人们期望值基本吻合的相对平衡点上,引导到“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行为追求上,使人们的心理预期回归到理性思维、理性表达的状态中。一是要善于发现。隆中武侯祠有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攻心的基础是对民心了然于胸,宽严的前提是能审时度势。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快捷完善的民意、民情、舆情收集机制,对所辖范围内各种舆情、民情,有及时、准确的掌握和判断,把握时代脉搏,倾听人民心声,做到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的,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人民群众有疑惑的,因势利导,凝聚共识;人民群众有意见的,及时改进,防范于未然。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做清醒人、明白人,增强敏感性、主动性,提高洞察能力和反应速度。二是要善于总结。善于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是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重要工作方法。去年,我们着眼于以“评”促“创”重“引领”,在全市各个领域启动了声势浩大的“襄阳百杰”争创、推介、表彰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襄阳“道德群星”密集涌现之“襄阳现象”,引起了主流媒体广泛、高度的关注。我们要站到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高度,善于从个体到群体、从偶然到必然、从结果看过程,总结出规律性、共有性、可学性的东西,弘扬社会新风正气,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三是要善于引导。营造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提高引导能力,学会用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段,主动引导、正面引导、创新引导。要注意把社会各阶层中的优秀分子、杰出代表、领军人物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学会提高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沟通引导的能力。要注意研究社会情绪风向、新兴媒体传播规律、各种媒体受众群体特点等,健全新闻发布、网络舆情导控、政务微博引导等工作体系,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加速正能量释放传播,最大限度地防范负能量泄漏污染,不断强壮催人奋进的发展气场,凝聚积极向上的建设力量。  (三)党员干部要放下架子服务群众。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理性认识,是从身边人、身边事开始的;党员干部践行民本思想,必须通过具体工作来体现,必须放下“官架子”,拆除“花架子”,丢弃“臭架子”。首先,必须把抓基层、强基础、保基本作为第一位的工作。就是要把直接与群众打交道、为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的乡镇、街道、社区、村组干部,选配好、教育好、管理好、监督好;就是要把审批岗位和公共服务窗口行业作为抓作风、树新风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常抓不懈;就是要以严厉惩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为抓手,完善制度、扩大公开、配强班子、加强监督,努力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其次,要常到发展困难大的地方去,常到容易产生矛盾的地方去,常到困难群体中去,把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落到实处、坚持下去。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书记深入到贫困户家中悉心听取困难群众的要求和建议,**同志冒雨到恩施访村民,专门倾听群众的恼火事。我们要紧随其后,身体力行,多与困难群众嘘寒问暖,多与矛盾双方当事人推心置腹,多为爬坡越坎者加油鼓劲,解决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第三,要把“马上办、帮你办、我来办”落实到行动上。放下架子,服务群众,就是要为群众减少“闹心事”,用干部的辛苦指数、奉献指数来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指数。“马上办、帮你办、我来办”的根本要旨,就是要便民、利民、惠民。市直所有部门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垂直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只要与群众有利益关联的,都要出台便民、利民、惠民的具体办法,善于为群众引路、支招,去推动发展;敢于为群众“兜底”、壮胆,去攻坚克难;乐于让群众多得、先享,去分享成果。  三、关于法治城市  去年以来,我们把建设法治城市放在城市发展总体战略的核心位置,坚持顶层设计,聘请专家组编制了《襄阳市法治城市建设总体方案》。落实好这一方案,根本在于坚持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努力把襄阳建设成为政府依法行政、市民依法维权、社会依法管理的良性治理的城市。  (一)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一要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意识与能力。要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引导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树立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及问题的能力。二要依法规范执法司法行为。按照中央提出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要求,重点在律权、制权、束权上下功夫,坚持职权法定,重新清理法定职权,明确责、权、利相统一,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同时,要进一步规范行政司法程序,约束自由裁量权,全面推广阳光新政,让“不公开”成例外,使程序、过程和结果始终公开透明,置权力运行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升党委政府的公信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三要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有些单位主要负责人,民主集中制观念不强,习惯于个人表态决断、批示承诺代替领导班子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现实中许多问题剪不断、理还乱,就与这种行为失范有直接关系。要强化“法无授权不可为”意识,形成严格执行制度的自觉,坚决纠正和遏止各种行政行为失范现象。要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加强决策程序规范化建设,建立一整套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机制,使党委政府的政策全部是经集体讨论后的决定,而不是没经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程序的个人意见,避免因正常人事调整而改变既定的工作思路、中断政策的连续性,真正抓住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根本,真正让群众、让社会对未来发展有一个稳定的预期和保障,对城市前景充满信心。  (二)坚持依法维权,把提升市民的法治素养作为法治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法国思想家卢梭讲:“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成的条件下,树立法治思维,培育法治理念,营造法治环境,推进广大市民法治意识的培育和对法律准则的遵循,真正将法律铭刻在市民的内心,是建设法治城市的关键所在。现实中的民风民俗离“法律铭刻在市民的内心”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必须高度重视法治文化熏陶培养,培育市民的法治意识,提高市民的法治素养,引导市民依法维权。要通过完善群众诉求依法表达、信访秩序依法维护、社会矛盾依法化解、信访案件依法终结的完整工作体系,大力发展法律服务体系,进一步降低群众遵循法律途径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门槛和成本,提高依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的便利度和公信度。尽快建立起以政策为依据、以法律为底线,解决好信访问题的工作机制及制度,彻底杜绝没有标准、没有底线了结信访案件的现象。  (三)坚持依法管理,把社会管理法治化作为法治城市建设的根本方向。法治是社会管理最重要的手段。首先,要依法维护社会稳定,加大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防范打击力度,坚决依法打击黑恶势力,依法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不断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使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上升。要坚持把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依法规范社会秩序,依法维护群众利益,依法处理社会矛盾,使社会管理在法治框架内得到有效落实。要按照法治化的方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真正把执政和行政、社会管理和社会生活纳入法治化轨道,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经受新考验,巩固好改革发展稳定成果。把“建成法治城市,实现规则之治”这项长远工程,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神圣光荣的使命,持之以恒地努力推进,力争把起步基础奠定好。  四、关于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是事业成功的基石。任何一座城市的崛起,绝非一人之功,必须发挥团队精神,依靠社会力量,关键取决于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担当、市民主人翁意识的增强。  (一)练好抓班子、带队伍的基本功。毛zx曾讲,领导干部最重要的任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抓班子、带队伍是团队领队的第一位责任,也是党的建设最主要的任务之一。一是要提升战略引领能力。团队领军人物的眼界、学识、胆量,决定一个团队发展的境界,也决定一个城市发展的兴衰。每个党组织负责人、社会组织负责人、企业法人代表都要学会抬头看世界,低头思未来,增强全球意识、国际视野,培养先人一步的战略远见,切忌夜郎自大、井底之蛙,要努力超越自我、超越旧我,用超乎寻常的追求、顺应发展趋势的目标,带领团队不断攀升到更高、更远、更强的发展境界。去年省委、省政府在全省17市州召开了三级干部会,为每个市州做了战略定位,确立了一个共同理想和奋斗愿景,激发了各市州间争先进位的斗志和干劲,在全省形成了上下同欲促跨越的喜人局面。这是省委、省政府在战略引领能力方面的实践示范,我们要认真学习。二是要提升选人用人能力。为政之要,首在用人。选人用人是党委和领导干部能力的最重要体现。用贤,则群贤毕至;用庸,则庸人齐驱。**书记在甘肃调研时指出:“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使那些对群众感情真挚、深得群众拥护的干部,那些说话办事有灼见、有效率的干部,那些对上对下都实实在在、不玩虚招的干部,那些清正廉洁、公众形象好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使那些享乐思想严重、热衷于形式主义、严重脱离群众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凝聚党心民心。”我们一定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能力,真正把那些勇于担当、敢于破难、善于成事的干部选拔出来。各级党委和各领导班子都要有开阔的胸襟和战略的远见,掌握好选人用人的辩证法,既要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着眼于干部队伍和党的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重视年轻干部的选拔和专业干部的使用,也要兼顾现实情况,注重调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历层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要继续坚持注重基层、注重实干、注重廉洁的用人导向,更加注重考核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更加注重考查干部的思想工作作风,更加注重评价干部的实际工作业绩。任何时候都要以重实绩、讲本事、能干事为根本标准,决不惟学历论、惟年龄论、惟经历论。三是要提升组织动员能力。小平同志说过,“组织起来就有力量。像旧中国一样一盘散沙,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只有当一个团队的组织能力超越个人能力,组织效率超越个人效率,组织战略超越个人直觉,组织功能超越个人权力,组织分工超越个人奉献,组织化的任务才能更好实现。领导干部要善于带班子、带队伍,善于组织动员班子成员和其他干部,激情工作,尽职尽责。  (二)全面推动学习提能、队伍转型。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始终把加强学习作为一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任务来对待。**书记同志强调“好学才能上进”,要“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必须依靠持之以恒的学习提能、勇往直前的创新实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把干部团队的能力素质转型升级摆到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位置,以学习培训推进干部思想观念转型升级,以招才引智推进干部队伍结构转型升级,以实践锻炼推进干部能力素质转型升级,以严明纪律推进干部工作作风转型升级。一是要站在掌控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高度来对待学习。把学习当作境界、追求,当作社会责任、生活方式,常思本领恐慌,常思能力不足,加强政策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使自己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胜任本职工作要求,赢得发展的优先权和主导权。二是要广泛深入地推动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建设。充分利用“四个襄阳”建设论坛、汉江讲坛、书香溢襄阳等活动和场所,推进学习型组织、城市、社会建设,提高工作效能,释放学习“红利”。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做表率、当示范,带领广大群众把智慧之城建成学习之城、创新之城。三是要招才引智与培训提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开放的胸怀,持续推进在“全国招干部、全球引人才”,深入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和“双千专业人才引进计划”,促进干部队伍、公共服务领域、市场主体内的专业人才数量规模大扩张,技术水准大提升,支撑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能力大增强。同时,持续推行大规模培训、专业化培训,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专业人才,组建专业团队,以人才之力,成就盛世之功。  (三)培养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文明素养。现代化的过程,既是一个物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现代文明生成和发展、植入和普及的过程。培养和提升城市文明,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物”的文明;二是“人”的文明;三是“制度”的文明。培养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文明素养,核心是培养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理想追求和现代文明的价值取向,重点是促进物的文明、人的文明和制度文明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求和价值,尊重人的选择和创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善于运用核心价值观、先进城市精神和宏大目标凝聚共识,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思维逻辑培育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风尚,强化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市民的城市意识、现代意识、文明意识,使全体市民与城市兴衰共济、荣辱与共。坚持以城为载体,用国际视野和先进理念来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城市,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魅力,展现开放之城的现代化活力。坚持以制度为保障,努力学习借鉴一切先进的制度和经验,建立与国际惯例和发达地区无差异的体制机制和政务服务环境。  五、关于襄阳气场  在2011年的三级干部会上,鸿忠书记对襄阳发展气场给予肯定。去年“8·17”省委常委会上,鸿忠书记、国生省长再次强调:“气场是从襄阳开始讲起的,襄阳是形成湖北跨越式发展大气场的‘第一口气’。有了襄阳气场的导引,整个湖北的大气场就呼之欲出。”在今年全省“两会”期间,鸿忠书记、国生省长对襄阳提出殷切期望,要求襄阳“气可鼓、不可泄”,在引领湖北发展气场时,要“一马当先,热火朝天”。古人讲:“善战者,求之于势。”我们不仅要充分借助发展气场的强大力量,引人才、聚资源、求发展,更要善于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谋局造势,强壮气场,服务发展,促进跨越。  (一)让激情干事成为社会风尚。首先,要不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干事谋事的逻辑起点,是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思想解放作为维护和强壮襄阳气场的先决条件和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解放思想,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增强跨越发展的动力;通过解放思想,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通过解放思想,积极破解难题,突破条条框框,解决发展中的诸多实际问题。其次,要大力培育发展的时代文化。要注重发展襄阳时代文化,就是发展的文化、创新的文化、责任的文化和奉献的文化。要牢固树立“发展至上”的理念,进一步强化“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意识,使“亲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懂商、悦商”氛围日益浓厚。要进一步弘扬创新创造的城市人文精神,发展“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文化,激发更多群众投身创业创新,催生更多的经济“黑马”,激活更多的社会义工,使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服务奉献社会的爱心充溢城市。第三,要积极创新体制机制。要深入贯彻推动工作落实年实施意见,坚持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相结合,继续深化即时记功、问责治庸、市民问政、对标管理等工作,真正做到有绩者有功、有能者有位、有德者有名,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激情干事、比学赶超、争创一流。同时,要深入开展“襄阳百杰”活动,激发全社会的干事创业热情,以不断涌现的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染、激励、增强全社会的责任感,以核心价值和主流价值的深入传导,增强广大市民对城市发展的认同感,共同谱写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崭新篇章。  (二)维护心齐气顺的大好局面。领导体制调整以来,全市上下按照“两个中心、四个襄阳”的战略定位,团结一致,创新创业,襄阳气场日益强劲,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外部社会对襄阳很关注、很认可、很羡慕,这源于全市上下的同心同德、众志成城。这种可喜局面弥足珍贵,一定要倍加珍惜、全力维护。要始终把共同的事业作为全体干部共同的追求;始终坚持把团结共事作为一种高尚的品格;始终坚持把遵从规则作为一种行为的自觉。  (三)强化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一是着力打造“爱襄阳、建家乡”的品牌,增强每个襄阳人对所生活城市的责任感。“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作为社会的人,不可能脱离责任而生存。有收获必有付出,有享受必有奉献,这是社会生活的法则。要把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作为590万襄阳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大力提倡“精进致远、包容大气、创新创造、法治诚信、勤勉务实”的人文精神,培养大都市的市民文明素养。要积极引导广大市民争做知书达理的襄阳人、诚实守信的襄阳人、开放包容的襄阳人、守规创业的襄阳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上倾情参与,在改善环境上人人自觉,在面对困难时共同担当,在城市集体的荣誉和形象受到威胁时自觉维护。二是坚持正确引导,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要大力发挥统一战线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义工组织等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更大范围地凝聚同心的自觉和同行的力量,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稳定和谐的基础。三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深入推进“三个全覆盖”,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管理,做到负责必明责、履责必尽责、失责必问责。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一个人精神状态的支撑、提升能力的动力、做好事情的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讲,干部的责任心比能力更重要;责任意识也是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必须增强责任意识。每个党员干部一定要用心、尽心,保持职业操守,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把所负责的工作做得更精彩,脚踏实地地践行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同志们,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提高科学发展的水平至关重要;党员干部的精气神,对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至关重要。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抖擞精神、昂扬斗志,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工作落实年动员会的安排部署,挺直脊梁、憋足劲头,争先进位、共同努力,早日成就襄阳“中心城市”的光荣梦想。在首批年轻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3月20日)范锐平 今天,把大家请来召开这个座谈会,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大家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听听大家对省委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特别是对加强科技创新和学术技术工作方面的意见建议。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感到同志们在各自领域很有研究,也很有见地,希望同志们继续保持这种势头,围绕省委治蜀兴川方略精研细究、创新作为。借此机会,我跟大家交流几点体会。  一、必须敏锐追踪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  当今世界,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积累集聚,特别是信息革命浪潮方兴未艾,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扑面而来。主要有四个鲜明特点:更加注重技术的经济和普适。许多企业和厂家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性能价格比和应用的普适性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导向。很多新产品一上市就吸引了大批用户群,如iPhone、ipad、互联网金融“余额宝”等就是典型的例子。估计到2020年前后会出现更重大的信息技术变革,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也将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更加注重功能的提升和便捷。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推进,电子信息产品、家用电器、汽车、机电一体化设备、办公和医疗设备等,多功能性、智能性、可靠性等性能大幅提升,多项技术和功能的集成化越来越高,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办公、家庭、医疗、娱乐等方面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估计在未来30到50年,分子层面设计制造与数字化制造相结合的智能制造,将产生爆炸性的经济影响,特别是3D打印技术的智能制造模式成为新的热点,美国人预测到2050年将得到广泛运用。更加注重生产的绿色和节能。无论是生产设备、交通工具,还是家用电器等日用品,绿色、环保、节能将是最重要的技术指标和技术创新重点。在这种背景下,能源与资源领域将面临再次转型和革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新能源科技的创新摆上各国政要和跨国公司的战略位置。同时,新能源正在加速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地位。比如页岩气,美国是唯一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开采的国家,预计到2035年页岩气产量将达到占天然气产量的60%以上。这次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欧洲为什么敢制裁俄罗斯?不怕被掐断天然气供应?要知道欧洲30%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生产的页岩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口。而中国页岩气蕴藏量占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四川页岩气蕴藏量居全国首位。如果能实现页岩气开采技术突破,必将带来一次新能源革命。更加注重高精尖技术的研发和争夺。以转基因、干细胞、动物克隆、生物芯片等科技创新为标志,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如火如荼地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生物技术产业化呈加速度之势推进,超出了科学家、经济学家的预料。同时,太空成为展示综合国力的广阔舞台,成为创新大国争夺的舞台。去年,我国“嫦娥登月”、“玉兔揽月”成为世界热点,加速了国际空间技术的竞争演进。  以上四点都是市场机制和人们需求共同作用的牵动,技术的创新发展首先为了满足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精神和文化需求。然而,解决这些问题,仅就技术本身改进难以实现,必须从科学理论创新、基础研究突破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支持。这充分说明,知识和人才资源取代自然资源的主导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成为主导型产业,知识成为资本构成中具有决定性的要素,创新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主导社会活动。作为科技工作者和各领域学术技术带头人,必须清醒认知和把握这一大背景、大方向、大趋势,着力在这些方面进行研究突破。  二、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对四川发展的紧迫意义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技创新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都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书记在这次“两会”期间特别强调,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凤凰涅槃。  “十五”以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跻身全国经济总量第二梯队。但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我们面临着做大经济总量和提高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在追求“量”的同时提升“质”的水平,从追求覆盖面到追求高品味和追求高端产业、产业高端。要实现这个目标任务,加快提质、增效、升级,根本举措是依靠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东明书记指出,我省已经进入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过渡的发展阶段,加强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我感到重在三个方面。一要激活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促进创新驱动和市场驱动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创新成果资本化、资产化,将沉睡、沉淀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的科技创新要素与资源激活并解放出来,源源不断进入市场。二要培育创新主体。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提升一批企业研发平台,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企业全面开放。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组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或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力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三要引进创新人才。针对四川发展重大需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一批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优势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一大批企业家和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优化有利于创新人才集聚的财政、金融和文化环境,形成强大的创新人才“磁场”。这是省委实施治蜀兴川方略的重要战略支撑。我们今天召开这个座谈会,就是要在全省上下释放一个信号,营造重视科技、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也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选干部、配班子、聚人才的着力重点。  三、青年科技人才要切实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  当前,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四川改革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对各类人才来讲,也是一个创新创业、成长成才的黄金机遇期,省委治蜀兴川方略为各类干部人才搭建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大家作为各领域的年轻学术技术带头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骨干力量,理应走在前列,既要在各自专业领域进取进步、实现“小我”,又要在治蜀兴川的宏大实践中创新作为、奉献“大我”。要持续学习积淀,超越自我。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学习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希望大家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瞄准国际先进知识、技术、管理经验,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扩大知识半径,追踪科技前沿、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成为堪当大任、能做大事的优秀人才。要恪守科学精神,求是精进。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的灵魂。伽利略提倡注重实验与数学表达的科学精神,把科学从神学中逐渐解放了出来。伏尔泰、卢梭运用理性方法解释社会系统,引发了启蒙运动。作为科技工作者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特别需要弘扬这种精神,以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精进的意志对待专业,脚踏实地、埋头钻研,坚韧不拔、愈挫愈勇,淡泊名利、不浮不躁,始终保持探索真知的坚定和创新创业的激情,努力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军型塔尖人才。要勇做创新先锋,攻坚克难。就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勇于探索实践、攻坚克难,想前人没有想过的,做前人没有做过的。要面向治蜀兴川战略需求,找准科技突破的新方向新任务,加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贡献。要推进成果转化,服务发展。创新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有价值。但目前,科技成果转化不足是我省科技创新的一个短板。我们要立足四川实际和发展战略需要,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新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创新主体作用、高校院所的技术支撑作用、技术转移机构的中介服务作用,搭建科技成果对接市场需求的有效平台。大力实施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工程,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集中优势力量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组织部门是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希望同志们多加强联系沟通。我们将竭尽所能为大家搭建好创业平台,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省各类干部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范锐平同志在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2012年1月9日)各位代表、同志们: 襄阳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今天就要胜利闭幕了。会议期间,各位代表不负全市人民的重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忠诚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大会审议批准了各项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领导班子和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一次统一思想、鼓舞士气的大会,是一次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大会。大会通过的决议和决定,体现了省委、市委的决策和主张,反映了全市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对于凝聚各个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四个襄阳”建设,奋力实现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在任期四年内,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围绕跨越发展,为市委决策提供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建议;紧紧围绕和谐稳定发展大局,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巩固和发展团结协作、共同奋进的良好局面;紧紧围绕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认真履行依法监督职能,大力支持“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襄阳的发展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十五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市委是满意的,全市人民是满意的。由于工作调整和年龄原因,高全明、王金玉、徐建初等一些同志不再担任人大常委会领导职务,这些同志在人大常委会任职期间,认真履行职责,为人大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市委和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向历届市人大老领导、老同志,向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全体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同志们,未来五年,是襄阳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本次人代会,绘就了襄阳今后五年发展的美好蓝图,我们肩负着开启新征程、建设新襄阳、实现新跨越的历史使命。我们将始终坚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办事、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的理念,忠实履行神圣职责,竭力做好人大工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工作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开展好人大的各项工作。全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自觉维护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地位,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开展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市委重大决策,切实把推进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传达到广大群众中去,确保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力、责任同担,努力使人大工作的过程,成为全面贯彻市委意图、充分体现人民意愿的过程。要广泛深入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襄阳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教育引导基层干部群众正确看待形势,增强干事创业的决心和信心,把人民群众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充分激发出来,凝万众之心,聚全民之力,推动新襄阳的振兴与跨越。二、要始终坚持服务大局,切实履行人大工作职责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四个襄阳,奋力向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迈进,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上下必须牢牢把握的主题和为之奋斗的目标。全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做到依法行使职权从发展着眼,开展监督为发展助力,组织代表活动为发展服务。要强化战略谋划促发展,紧紧围绕“四个襄阳”建设,选择全局性、前瞻性、综合性的重大课题开展专题调研,为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出建设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意见和建议,帮助市委、市政府完善决策、改进工作,使我们制定的各项决策更加符合市情,推行的各项措施更加符合民情。要强化监督促落实,坚持监督、支持、服务的有机结合,寓监督于支持中,寓监督于服务中,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切实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有效监督,通过强化监督检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破解难题、推动发展。要突出监督重点,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重点工程建设以及公职人员履行职责情况开展全面监督,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三、要始终坚持履职为民宗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人大工作的本质要求。各位代表是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权力,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各位代表一定要牢固树立人民意志至上、人民权利至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工作理念,恪守为民之责,多做利民之事,把履职为民、促进和谐、共同建设幸福襄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密切关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及时反映和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之难,创业发展之忧;要通过工作评议、专题询问、视察调查、议案建议等形式,全面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优先解决、民生工程加快实施、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各位代表都是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是各个领域的业务骨干,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既要出谋划策,更要真抓实干;既要立足本职工作争先创优、作好表率,更要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创业,努力在推进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建功立业,做出更大贡献。四、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切实加强人大自身建设 改革创新是人大工作实现新作为、开创新局面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风貌,把握规律,创新方式,完善制度,改进作风,不断增强人大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始终不忘学习,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学习宪法、法律和人大业务知识,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要始终不忘团结,增强全局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发扬团队精神,把对党负责、对法律负责、对人民负责有机统一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促发展。要始终不忘廉洁,严于律己,勤政为民,依法办事,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措施,竭尽全力做好各项工作。要坚持强班子、带队伍,强素质、转作风,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务求实效、作风过硬、团结协作、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人大干部队伍,努力把人大建设成为学习型、务实型、创新型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人大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要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全局和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人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人大工作的领导,保证中央、省委关于加强人大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各级党委要把人大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支持人大工作的各项制度,及时研究解决人大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府两院”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积极主动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认真办理代表议案和建议,为人大代表履行职责、开展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确保各级人大和人大代表政治有地位、监督有作用、工作有作为。 各位代表、同志们,重任在肩当奋进,使命系身须图强。代表的任期是有限的,担当的责任却是历史的。建设“四个襄阳”,奋力向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迈进,让襄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共同责任和光荣使命。让我们携起手来,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团结拼搏、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本次人代会确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用实际行动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新春佳节即将到来,在此,向各位代表和同志们并通过你们向全市人民拜个早年,祝大家新春愉快、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范锐平:关于“四个襄阳”建设建设“四个襄阳”是引领襄阳发展的长远战略和奋斗目标文章分类:人才队伍 加入时间:2011-10-27 14:19:28  文章来源:襄阳日报  作者:  点击:1415 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是省委、省政府对襄阳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出的新目标、新定位、新战略,符合科学发展的基本原理,反映了跨越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襄阳人民的共同愿望。建设“四个襄阳”,既是襄阳经济实力跃升的推进工程,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的提升工程,更是利民惠民的幸福工程,将是引领襄阳发展的长远战略和奋斗目标。  一、建设“四个襄阳”,战略意义深远,现实意义重大  在“四个襄阳”中,“产业襄阳”是核心,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实力支撑,为建设“四个襄阳”提供物质基础;“都市襄阳”是载体,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平台,为建设“四个襄阳”提供现实空间;“文化襄阳”是特色,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活力之源,为建设“四个襄阳”提供精神动力;“绿色襄阳”是灵魂,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贯穿于“四个襄阳”建设的始终。  一是建设“四个襄阳”是着眼全局、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当前,襄阳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实现“三个转变”的形势和任务,就是由相对粗放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逐步转向集约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的方式;由建设以城市建成区面积和人口为特征的大城市,逐步转向建设以城市功能和城市竞争力为特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由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逐步转向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必须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重点的区域竞争发展趋势;以城市群为最新特征的城市化发展趋势;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城市发展趋势;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趋势,赶超跨越、率先突破。“四个襄阳”发展战略,抓住了产业、城市、文化、环境等关键环节,系统提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新目标。  二是建设“四个襄阳”是直面挑战、积极作为的战略选择。鄂西北地区是湖北的西北门户,在全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四个襄阳”,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就是要强化襄阳在“襄十随”城市群中的“发动机”作用,扩大襄阳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集中更多的要素资源,在实现自身跨越发展的同时,带动城市群中各城市快速发展,提升鄂西北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襄阳现有的产业基础、城市功能、影响能力,尚不具备中心城市的实力。在重任和差距面前,气馁胆怯、碌碌无为没有前途,固步自封、四平八稳没有出路。以建设“四个襄阳”为战略导向,将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市情,挑战自我,将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理想抱负和抢前争先的实际行动紧密结合,率先发展,弯道超越,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努力发展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名副其实、社会公认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三是建设“四个襄阳”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战略选择。建设“四个襄阳”,目标就是通过发展生产力,完善城市功能,增强文化凝聚力,优化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民生,提升城市的发展品位和综合实力,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四个襄阳”既是经济工程,又是民生工程,形成了一个改善民生的体系。从这个意义讲,建设“四个襄阳”,不仅仅是发展理念,也是全市人民建设幸福家园的美好愿景。当理念成为战略,决定成为行动,必将对襄阳跨越发展起到倍增作用,必将激励大家“向前看”、“齐心干”,必将进一步增强全体市民对襄阳的归宿感和荣誉感,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同心协力促跨越的良好局面。  二、全面准确把握建设“四个襄阳”的深刻内涵  建设“四个襄阳”,是战略导向、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有机统一。战略导向,体现建设“四个襄阳”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战略目标,体现建设“四个襄阳”的具体任务和评价标准;战略重点,体现建设“四个襄阳”的工作重心和政策导向。  (一)建设“产业襄阳”,打造区域性经济中心。坚持“产业第一”的理念,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顺应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以“做大总量、提升层次”为目标,推进“产业襄阳”建设。  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突出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展示襄阳现代农业的优势和实力,高起点运作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有比较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建设中国汽车新城、中国织造名城、中国新能源之都、中国生态食品之都、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着力推进四项重点工程。一是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充分发挥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龙头带动作用,高起点规划和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在区域内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的格局。二是主导产业龙头支柱工程。顺应世界产业演变趋势,立足襄阳已有的产业基础,构建“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龙头,以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为六大支柱,其他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市区经济与县域经济比翼齐飞。三是骨干企业成长工程。大企业、大项目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可以起到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经济带动作用。要把最优势的资源交给最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培育一批100亿级的龙头企业团队,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500强企业和同行业领军企业。四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工程。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证券、设计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因为生产性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城市功能和地位的重要标杆,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越高,城市的能级越高。加快引进和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产业配套能力。  (二)建设“都市襄阳”,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准确、科学的城市功能定位基础上。一个区域的价值与其产业之间有种互动关系,不同的产业会选择不同价值的区域,而区域的价值也会因产业的分布而变化,再影响其它产业的选择和分布。这正是建设“都市襄阳”而不只是建设中心城区的深远考量。因此,要站在世界现代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在未来发展的时代格局中,定位襄阳的城市功能。对内实行规划共绘,交通共建,市场共拓,产业共兴,品牌共树,生态共保,服务共享,构筑中心城市、中等城市、特色镇、农村新型社区“四位一体”的大都市城镇体系;对外,与周边城市联合互动,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的城市群,全面提升城市吸纳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工业、商务、物流、金融、信息、科教、文化、医疗和公共卫生等区域性中心,逐步把襄阳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力、带动力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用更先进的理念并在更高层次上对都市空间布局进行规划调整,构建大都市城镇体系。大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着力推进七项重点工程。一是主城区空间布局工程。着眼未来襄阳大都市建设的趋势,襄阳主城市要按照300—500平方公里的面积和300—500万人口的规模进行规划控制。“十二五”起步,按照5年内建设200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覆盖区、未来承载200万人口的阶段性目标,以环线为基础,构成城市综合交通骨架体系,形成以鱼梁洲为中心,襄城、樊城、襄州、东津新城四城环绕的“一心四城”空间布局结构。高起点规划建设襄州新区、东津新区、樊西新区、襄南新区、庞公新区、隆中新区等城市新区。二是主城区功能分区工程。襄城重点发展以文化旅游业为形态的现代服务业,力争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产业聚集地和旅游目的地;樊城重点发展以商务和高端商业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形态,建设一批城市高端服务平台,成为辐射带动力强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襄州重点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建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高新区、经开区(东津新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成为全市经济跨越发展的龙头和引擎、新都市的靓丽样板;鱼梁洲以汉水文化为主题,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水生态特色的国际性旅游目的地。三是主城区20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覆盖工程。以多环线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空间结构科学、规模结构有序、功能结构合理、网络结构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四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支撑工程。抓紧策划和推进综合性大学、区域性企业总部、铁路和航空口岸、区域性市场和物流中心、综合性商务会展中心等功能项目,全面提升城市的承载、辐射、服务和带动能力。五是展示城市形象和品质的标志性工程。加快推进汉江风光带建设;岘山、襄阳古城、古隆中的保护和开发;城市CBD(城市中央商务区)、城市综合体、标志性建筑等工程,塑造一批富有文化品味、襄阳气派的城市景观。六是改善市民感受的民生工程。深入实施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工矿区改造,拆围透绿,美化庭院,建设景观大道,整治背街小巷,建设保障性住房、主题社区和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和居住品质。七是大都市城镇体系构建工程。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把枣阳、河谷新城建成襄阳大都市的两个副中心,加快推进宜城、南漳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把保康建成以荆山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态花园城、“都市襄阳”的后花园。襄阳主城区周边的小城镇要建成卫星城,各县(市)区要把重点中心镇建成特色镇;中心村建成农村新型社区,形成“四个层级”的大都市城镇体系。  (三)建设“文化襄阳”,打造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关注度和美誉度的文化名城。襄阳因文化而立,必将因文化而兴。强化“文化立市”理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尊重并科学保护和开发襄阳的历史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变成竞争优势、产业优势,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扩大襄阳地域文化的影响力,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建设兼备历史文化魅力和现代文明气息、在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城,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生态型旅游目的地,区域性书画文博交易中心、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着力推进五项重点工程。一是“襄阳文化旅游核心区”建设工程。文化软实力的底力,来源于历史,但实力的体现,则是以现代文明、时代文化和城市精神相适应的大都市文化为依托的文化产业。按照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的标准,借鉴西安“曲江新区”建设模式,重点建设襄阳古城文化旅游区、古隆中文化旅游区、岘山文化旅游区和鱼梁洲汉水文化旅游区、鹿门山文化旅游区、保康九路寨文化旅游区、南漳古山寨文化旅游区、谷城大薤山文化旅游区、枣阳白水寺文化旅游区等,加快唐城、汉城等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二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工程。山、水、城、文是文化襄阳的核心战略资源,决不能破坏。坚持保护为主、科学开发,对襄阳城区内的历史文化古迹和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修复和高品质开发。三是文化品牌培育工程。推动文化产业园和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精品文化建设、文化名人培育等工程,高水平举办诸葛亮文化旅游节,以及全国性、国际性文体节会和商务会展,在国际国内营销好现代版“襄阳好风日”品牌,进一步扩大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四是文化惠民工程。合理布局,组群建设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档案馆、群艺馆、美术馆、城市印象馆、大剧院、会展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完善惠及全市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五是发展文化的培育工程。发展文化是城市跨越发展的核心。就像气候和土壤,有了良好的发展文化、发展环境,创新创业的活动就会像“森林里的蘑菇”成片生长。培育发展文化、弘扬时代文明,是文化襄阳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要营造出开放、包容、亲商、创业、法制、公正的文化氛围。  (四)建设“绿色襄阳”,打造“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城市。襄阳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基地,处于湖北两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十堰武当山和钟祥明显陵)和华中地区生物基因库(神农架)的连接点。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既关系自身,也事关大局。要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保持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低碳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  着力推进四项重点工程。一是生态功能分区工程。根据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分区的要求,采用“三线法”将市域空间划分为严格保护区(红线区)、控制性保护区(黄线区)、引导开发性建设区(绿线区),以此为依据布局产业,形成层次分明的生态安全保障系统。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以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为抓手,构建“一城两带三区五廊”为主的生态系统(“一城”,就是襄阳主城区及都市圈森林生态系统;“两带”,就是汉江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带、骨干交通路网景观绿化带;“三区”,就是山区生态经济林区、低山丘陵速生林木生产商品林区、鄂北岗地农田村庄环境保护林区;“五廊”,就是汉江、小清河、唐白河、南渠、大李沟五条城市生态景观廊道)。三是节能减排工程。大力推动绿色生产、绿色建筑、绿色消费,坚决不上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好“一江五河”(汉江、唐白河、小清河、南河、蛮河、滚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建设覆盖城镇体系的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四是循环经济发展工程。抓好国家级和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国家再生资源试点城市建设,谷城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打造一批循环经济聚集区。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奋力推进“四个襄阳”建设  建设“四个襄阳”,是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必须尽快把总体战略,见之于规划、项目和具体的工作措施,科学有序地推进。  第一,提升规划层次。美国城市美化运动最有影响力的规划和建筑师Daniel曾有句名言:“不做小的规划,因为小规划没有激发人们血液的魔力,……要做大规划,一旦实现,便永不消失。”必须用国际化、现代化、个性化的标准,规划建设“四个襄阳”,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品位。  一要坚持顶层规划、顶层设计。以国际化的视野、全球化的眼光,聘请国际、国内顶级设计院所和规划团队,承担“四个襄阳”建设规划和涉及全局的各类专项规划,前瞻性地谋划好襄阳今后10年、20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  二要坚持创新理念、凸现特色。襄阳山水与人文交相融合,“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化城市景观。城市特色,依托的是自然资源,展现的是人的智慧。要树立以人为本、有机更新、组群发展、展示人文理念,实现城市建设从千城一面到尽显特色转变,城市功能由单项突进向综合配套转变,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城市管理从粗放向精细转变。  三要坚持系统安排、整体谋划。要注重与国家、省级战略规划对接;注重长期发展战略与阶段性发展规划的衔接;注重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社会规划、土地规划、生态保护等规划的结合,保持规划的权威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强化投资保障。做大做强做实投资,是当前襄阳发展中最紧迫、最现实、最繁重的任务,是建设“四个襄阳”的底盘、基础和硬支架。要把抓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第一位的任务,评价干部经济工作能力的第一标准,建设“四个襄阳”的第一抓手。干部积极走出去就是本事,把投资引进来就是政绩。  一要加大与央企对接力度。全面提升合作层次,拓展合作领域,瞄准1000亿的投资目标,全力争取央企重大产业项目布点襄阳。对与央企达成的战略性框架协议和意向性投资协议,必须专人专班,跟踪对接,争取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早发挥效益。  二要加大向上争取投资的力度。各县(市)区、开发区和部门主要负责人都要真正动起来,加大重大项目的策划和前期工作的投入,争取更多投资。  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进招商方式,强化产业链、重点区域、优势资源招商,力争在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上,实现大突破;在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总部企业上,实现大突破;在引进产业集群的大项目和大企业上,实现大突破。  四要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建立健全项目策划、生成、推进、保障机制,把建设“四个襄阳”的一系列重点工程,落实为具体项目,用更多的大项目配置资源,集聚资金,培植强有力的发展后劲。  第三,勇于改革创新。建设“四个襄阳”,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来定位,科学系统地去谋划、去推进。改革创新,不只是思想认识的提升、理念观念的转变,更意味着工作标准的提高、工作方法的改进、工作措施的创新。  一要开展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以国际化视野、全球化眼光,认清襄阳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从自我封闭状态中解放出来,从怀旧陶醉情结中解放出来,从纵向比较的自足自满心态中解放出来,从不敢正视问题和差距的怯懦心理中解放出来,从习惯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以“四个襄阳”为抓手,突破常规,突破极限,超越旧我,超越自我,实现更高层次和能级的发展。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紧紧围绕“四个襄阳”创新发展理念。正视差距,赶超先进,紧紧围绕建设“四个襄阳”创新发展目标。敢于突破,攻坚克难,紧紧围绕“四个襄阳”,创新发展路径。  二要敢于突破陈规。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要大胆突破;凡是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都要大胆借鉴;凡是影响跨越发展的各种障碍,都要大胆清除,绝不能让空洞的教条限制了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发挥,绝不能让过时的规章使我们坐失了发展的大好机遇,绝不能让部门的陈条旧框捆绑住我们跨越发展的手脚。各个部门都要变照搬照抄政策为用活用足政策,创造性地执行政策。两个开发区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国牌”赋予的政策空间,着力解决要素瓶颈制约。  三要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理念,高点定位目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增添发展动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快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与沿海发达城市无差异的体制机制。优化工作流程,把工作标准提得更高、工作要求定得更严,以强大的工作压力调动各个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激发驱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做产业要从抓企业、抓实体中跳出来,向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抓配套能力建设转变;抓投资要从求贷款、抓间接融资中跳出来,向直接融资转变,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公司和产业基金在城市开发和重点产业培育中的引导、调控作用,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再融资,使各项工作运行更加高效,更加适应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第四,强化人才支撑。牢固树立全新的人才观,一切为建设“四个襄阳”创造性劳动、贡献力量的人,皆是人才;一切愿意为“四个襄阳”建设服务的人,都要帮助其成才。  一要根据建设“四个襄阳”需要,细化“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全面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用优惠政策吸引国际国内一流的大学、科研机构、设计院所,到襄阳合作办学,建立研发机构,共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二要创新人才培养、选拔、评价和激励机制。深入实施党政人才培养工程,选派一批优秀领导干部到新加坡和深圳、昆山参加主题培训,到国家部委挂职锻炼。统筹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等多类别、多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  三要大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建设襄南教育新城,支持襄樊学院办成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把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办成一流的国家骨干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第五,强化环境建设。环境是城市的软实力,是衡量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和潜在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要牢固树立“环境投入是回报率最高的生产性投入”理念,将环境建设的重点由低成本竞争,转向依靠综合商务成本竞争、产业配套竞争、城市公共设施配套和人文生态环境竞争。深入推进“阳光新政”,清理合并削减审批项目,全方位下放管理权限,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用政策引导这只“看得见的手”,调控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截断一切阻碍发展的“不法黑手”。加强法制建设,打造“平安襄阳”,努力把襄阳建成全国人文、服务、法制等综合软环境最优的城市。  四、锤炼奋发有为的团队精神,为加快“四个襄阳”建设引航聚力  加快“四个襄阳”建设,必须发扬团队精神,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同心同德,众志成城。一方面,要重点建设好干部、企业家、市民三支团队。一是努力建设勇于担当、开放包容的干部团队。强化担当、拼搏意识,进一步提高干部团队的公信力和凝聚力;强化团结协作意识,进一步提升干部团队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强化开放创新意识,进一步提升干部团队的创新力和决断力。二是努力建设合作共赢、奋发图强的企业家团队。一定要大力弘扬现代企业家精神,坚决摒弃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小农意识,坚决摒弃宁当鸡头不愿合作的狭隘意识,坚决摒弃夜郎自大的封闭意识,多一些合作共赢的理念和胸怀,多一些开疆拓土、攻无不克的豪情和锐气,多一些引领行业发展的眼界和能力,善于从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来定位企业的发展目标;善于把握企业扩张、产业升级的趋势和规律;善于创新企业合作形式,增创主导产业的竞争力,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实现由办好企业到成就事业的转变;由拥有多少资产衡量自身价值到创造社会财富、赢得社会认同的转变;由偏安一隅当老大到团结合作闯世界转变,使襄阳“企业家军团”中,有更多的企业家创造国际国内第一,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三是努力建设遵规守法、爱我襄阳的市民团队。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提升市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民主法治、文明礼仪、身心健康等素质,使所有市民都成为知书达礼的襄阳人、诚实守信的襄阳人、开放包容的襄阳人、守法创业的襄阳人。  另一方面,要正党风、转作风、树新风。坚持一个中心,形成统一的意志;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坚持实事求是,真正做到求真、求是、求实;强化民本意识,把群众的认同、支持和褒奖,作为作决策、干工作的第一准则。要认真解决好损害群众利益、企业利益、影响跨越发展的突出问题。面向未来,着眼发展,与时俱进,摒弃陈规陋习,树立以“六提倡、六反对”为主要内容的新风正气。大力提倡勤奋学习,坚决反对贪图享乐;大力提倡开放包容,坚决反对狭隘苛责;大力提倡真抓实干,坚决反对坐而论道;大力提倡遵规守法,坚决反对随心所欲;大力提倡远谋大气,坚决反对短视小气;大力提倡科学理性,坚决反对盲目浮躁。范锐平同志在城市“两改两迁”现场观摩会上的讲话发布时间: 2013-05-04 12:47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范锐平同志在城市“两改两迁”现场观摩会上的讲话(2013年3月23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去年以来,实施29个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项目,筹划迁出在中心城区影响市民生活、影响城市形象的146家企业和39个专业市场,规模之大、涉及利益主体之多,前所未有;对市民生活品质的提升程度,对整个城市形象的提升程度,前所未有。从这个角度讲,“两改两迁”是我们这座城市史无前例的重大经济工程、宏大的城建工程,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具体的福民工程。刚才,樊城区介绍了“两改两迁”工作推进情况,市“两改两迁”办也做了工作小结。我相信,大家对“两改两迁”工作的重要意义、“两改两迁”在市民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两改两迁”的困难程度等重要问题的认识,一定会有新的提高。结合现场观摩情况,就“两改两迁”工作讲四个问题。 一、关于现场观摩的感触 (一)通过现场观摩,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对城市未来发展的信心。为贯彻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城区发展“新城东进、旧城更新、一心四城、组群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城市东进”的文章正做得如火如荼,阶段性目标一旦实现,必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襄阳在区域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地位。这一点勿庸质疑。“旧城更新”文章,经今年的建设、明年陆续成形,到后年大多数工程竣工,襄阳整个城市发展的形态和品质将实现一个大的改观,这一点我们也是深信不疑的。建设东津新区更重要的意义是对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能级的提升;而旧城更新,最主要的目的是改善城市品质,提高市民生活水平。其中一个是远期目标,一个是近期目的;一个是新址上的增量,一个是旧址上的变形,新、旧相辅相成,两手都要抓好。旧城改造更新,是城市发展规律决定的,是城市老市民的热切期盼。如果大家把今天观摩的具体建设项目与去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联系起来看,就不会简单地认为是一个个单纯的建设项目,而是一个个城市片区功能改造和提升的引爆点、起步点,更是一件件顺民意、解民难的家常事、暖心事。从樊城的“两改两迁”项目中,能更清晰地观察到这一点。立足一个改造项目,以块状四周道路为合围圈推进片区改造,不是不顾周边环境的点式房地产开发,而是系统改造提升片区城市品质。同时,曾住在“筒子楼”、“牵手楼”(两房之近,从窗户可以手牵手)的居民,从此将不再揪心、无奈。透过现象看本质,联系个体见一般,可以自豪地说,去年的城市规划增强了我们对城市未来发展的信心,正一步一步坚定地成为现实。 (二)“两改两迁”的成功,取决于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和工作责任心。“两改两迁”是对干部胆识魄力最直接的检验、担当精神最直接的检验,也是对工作责任心最直接的检验。所有的工程项目都是一起部署安排的,享受同样的政策,但进展情况却大不一样。鲜明对比反映出三个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问题。认识高度决定工作力度和进度。对“两改两迁”工作认识充分的,工作推进得也好也快;思想认识上不去,工作目标就落地难、推进慢。 二是工作能力问题。能力的差异导致了工作的差距。“两改两迁”工作能很好地反映出干部理解、执行政策和规划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做好城市工作的能力。中心城区干部转型提能转作风的经验,就是从“两改两迁”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几乎所有重大工程和项目,都有区人大、政协的同志一马当先在一线当指挥长,参与相关工作的干部的办公室都搬到了施工现场。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工作习惯的转变、工作作风的转变、担当能力的转变、综合素质的转变,为襄阳城市蝶变升级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是责任担当问题。“两改两迁”涉及30多万人实际利益格局的调整,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在所难免。在矛盾和问题面前,有对城市发展、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担难,“两改两迁”就大刀阔斧、推进迅速,否则就畏缩不前、雷声大雨点小。 (三)中心城区的做法,县市要认真学习借鉴。我们现在跟发达地区、发达城市相比,从面上来看是工业化水平的差别,从本质上来看是城市发展水平的差别。城市功能不足、城市化水平不高,最终的结果是聚集资源能力差,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动力不足。襄阳要实现整体跨越发展,必须从城市发展抓起,真正将城镇化作为“四化”同步的“牛鼻子”扯紧牵牢。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用心就会变成内行,不用心永远是外行。就全市来讲,没有任何一地“两改两迁”的难度有樊城这么大。樊城区能做到的,襄城、襄州、高新区没有理由做不到;中心城区能够做到的,各个县市没有理由做不到。今天让县市党政主要负责人也观摩,就是希望县市也来学习、借鉴,受到启发后尽快启动中心城区的“两改两迁”,将全市城市发展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二、关于认识问题 第一,新区建设与旧城更新必须统筹推进,二者不可偏废。新区建设主要着眼未来的发展,旧城更新主要是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新城开发成本低、见效快,旧城更新矛盾多、难度大;新区开发是以低成本的竞争力吸引工业企业入驻,旧城开发应以人气吸引商业、服务业项目落地。这就是许多人长于搞新区建设而不愿改造旧城的主要原因;也是很多地方城市快速发展后,并没有改善老百姓日常生活,老百姓不认同的主要原因。我们既要推动大规模的城市新区建设,也要注重破解旧城更新这道难题。如果一个城市只建新区,永远追逐低成本扩张,就会陷入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城市就会无边界的蔓延,“城市病”就会越来越严重。旧城和新城在业态的选择上不一样。在城市发展上,如果强调工业和服务业并举,就必须新、旧并重。要以辩证法厘清两者的呼应关系,从功能布局和产业定位出发,决定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工作重点。去年强调每个县市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新区建设不低于20平方公里,今年要求县(市)区狠抓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就是既抓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工业产业项目的引进,又借旧城人气,聚集资源,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两者不可偏废,不能顾此失彼。 第二,“两改两迁”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和搬迁改造,而是城市功能再造和产业结构升级。“两改”必须片区开发、产业优先、功能调整和社区和谐;“两迁”必须功能分区、集群集成、增量改造、产业整合。这是原则,必须坚守。要通过“两改两迁”,真正推动城市的发展,真正造福广大市民,真正惠及市场主体。去年的系统规划,对城市进行了功能分区、产业发展定位,为解决过去各城区产业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细化。比如市场建设,樊西以生活性物流业为主,襄北以生产性物流业为主,通过功能性分区、差异化发展,引导相关企业集聚集成,在中心城市形成一批有比较优势的综合性产业基地。“两改两迁”的过程是功能再造的过程、环境再造的过程、产业再造的过程。29个“两改”项目完成后,按照政策规定配比服务业房产面积、公共服务设施面积,将会新增数万就业岗位。襄阳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两改”既改善了市民居住条件,也是幼儿园、小学、卫生室、车站、商铺等功能重新配置的过程。 第三,工业化带动和城镇化引领相结合,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要两手抓、两手硬。在城镇化初期,工业化带动是发动机和硬支撑,农业城市在向工业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强调工业引领、工业立市。但当城市规模和工业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如果不注重城市功能再造和居住环境改善,城市发展就会出现“天花板”现象。城市的人才层次和城市的功能,决定城市的形象和业态。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五星级酒店,世界500强企业入驻的可能性就很小。有些人习惯于把工业化和城镇化对立起来,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只有服务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更高,才能使城市更宜居,服务业体系更完善,对工业发展的支撑力更强。现在到了要高度重视城镇化引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阶段,在继续强化工业化支撑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城镇化对未来发展的引领作用。有人习惯于画地为牢,总以行政区划概念来看待现代经济发展,老是担心襄阳城市建设动作太大,会造成房源过剩。而重庆160万人的新区,每年在建8000万平方米城市建筑。与之相比,襄阳的规模和速度不知小到哪里去了。认识这个问题,需要有辩证思维、前瞻眼光。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怎么样,要看老百姓通过换房而改善生活的程度,要看产业不断发展、吸引外来务工人口的多少。不要用静止的观点来看发展,不要用封闭的眼光来对待行政区划内的现代经济,更不能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做法来做襄阳今天乃至明天的文章。“两改两迁”决不是单纯的、简单化的房地产开发,而是城市功能再造、产业重生、品质提升。如果这个思想问题不解决,“两改两迁”就理不直、气不壮。 三、关于政策问题 过去有个误区,对工业发展不管怎么支持都不为过,哪怕是零利润都行,而对服务业一给优惠就认为有什么勾当。只要程序公开、公正、公平,变潜规则为明规则,对商业地产开发和工业企业要同样支持。支持商业地产的基本思路主要是讲增量、讲功能、讲产业。只要能增加就业岗位,承担社会服务功能,为城市发展带来了过去没有的东西,都可以给优惠政策。在数量标准上,无论开发的地块有多大,必须保证30%以上绿化率。在开发的建筑物总面积中,必须有40%用作主导城市功能的建筑和商业服务业场地,而且只对这40%给优惠政策。在工作组织上,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一)严守工作规程。要做到“六先六后”: 第一,先谋划、后规划。从整个城市的战略布局中找出每个片区在规划中是什么定位,最缺乏的功能是什么?最差的业态是什么?准备把它改造成什么样的社区?这就叫先谋划。在科学谋划的基础上,再摆布一个个项目。项目启动之前,提出指导思想,作为规划导向,以文字方式形成意见,让建设单位按照谋划要点进行规划设计。这样,避免政府被开发商牵着鼻子走,避免因具体细节的争执拖延开发时间,做到政府指挥开发商而不是开发商指挥政府。谋划是起点,是顶层设计,依据是去年完成的城市战略规划。如果偏离了,就不是谋划、而是瞎想。 第二,先设计、后建设。对整个城市功能和产业形态进行建筑设计和功能设计,绝不容许没经规划部门批准的项目施工,决不建没有规划设计的建筑。为什么现在拆迁量这么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建筑物、街区曾经没有做到先设计后建设,既缺失基本功能,又显得凌乱不堪。强调一个城市的建设品质,首先是设计的品质。要保证规划设计费用不低于建设项目总成本的3%-5%。有些开发商根本不考虑各个城市的文化背景及项目所处具体方位环境因素,常用一个模版在各个城市中套用,这是典型的偷工减料、投机取巧。在我们的“两改两迁”中绝不容许这种情况发生。 第三,先产业、后地产。在片区开发中,先把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建好的前提下,才能谈地产开发。主导城市功能的建筑面积应不小于总建筑面积的25%,用于商业服务业的建筑面积要不低于总建筑面积的40%。产业面积定下来后,接着研究业态的选择,之后再考虑地产开发问题。这一顺序决不能颠倒,刚性比例要求也决不能缩减。 第四,先公建、后自建。先满足功能区的幼儿园、学校、社区医院等公共建筑要求,再考虑项目建设的自身要求。这也是和开发商博弈中最艰难的过程。但不管多难一定要坚守。公建部分必须是免费或成本价提供,必须使公建部分满足功能区服务要求。否则,就不能让开发商销售。 第五,先安置、后拆迁。这既是吸取过去教训,也是减少拆迁阻力的重要方式。如果拆迁户三、四年还没房子住,要他们没意见是不可能的。一定要坚持“征建分离、统征统迁、集中安置、社区融合”的十六字方针,做到项目建设和拆迁挂钩。在某种程度上,安置房的建设步伐是这轮“两改”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定要政府主导,全力以赴,加快安置房建设。这是一天都不能再等的大事、急事。对此,一定要有紧迫感,绝不能再拖延、瞎扯皮了。 第六,先算账、后签约。要算时间账、平衡账、群众利益账、投入产出账。有些地方没有算细账,盲目签订的合同上只有开发商对政府的约束,没有政府对开发商的约束,开发商把成百上千亩地圈起来慢慢来,不管政府如何急,或是迟迟不开工,或是建设进度很缓慢。这对政府来说,既是一种失职,也是一种无能。必须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一般来讲,1000亩以上的大体量开发,开发周期不得超过5年,500-1000亩的,开发周期不得超过3年,“两改两迁”一定要有约束底线。 (二)注重政策纪律。“两改两迁”涉及到投资者、社区居民和经营户等多方利益,如何选取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必须贯彻科学的理念,主要是根据产业、功能、增量等特点,把单个项目导入城市布局,来确定激励政策。“两改两迁”腾出的城市空间再利用,必须坚持产业优先的原则,要增强对产业政策的研究。同时,注重几种倾向: 一是因拆迁成本高而放任容积率,挤占城市绿色空间的问题。“两改两迁”也是为了纾解城市空间。有些人可能想通过提高容积率来降低拆迁成本。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绝不能有这种错误的做法。可兼容的住宅建筑容积率与总容积率的比例应不大于30%,开发项目绿化率要达到30%以上。 二是因强调项目利益均衡而放弃功能均衡布局的现象。对于每一个环线合围功能区内部的公共服务功能,是有固定要求的,比如教育、卫生、公交、社会管理平台等等,多大范围内建一座中、小学,建体育馆、游泳池、健身房、医疗设施等,教育、卫生等专业职能部门必须提出方案,项目开发方必须严格执行方案,不是让功能布局服从于项目的设计,而是在项目建设取得土地开发权之前,就要将服从功能布局作为取得土地开发权的一个先决要件。对此不能有丝毫的妥协余地。如果专业规划跟不上,这一轮改造之后,中心城区各功能区的功能布局依旧落后。这件事,政府各部门要有责任心、紧迫感。 三是因强化产业面积比例而放弃现代服务业形态的区分,造成大量业态重复建设的问题。在产业建筑面积不低于40%的要求下,如果大量的服务业或是商场或为酒店,就会造成终端服务业和酒店业的严重过剩,而引起同质化竞争。要注重引进高端服务业,引进新的业态,特别是在40%的服务业业态的选择上,一定要跟它的具体模式挂钩,一定要避免由于大规模同质商业体的出现而引发严重同质化竞争问题。 四是因投资主体的个性化设计,影响城市的区域整体设计效果的问题。城市建筑美学告诉我们,一个区域内超过三种色彩,给人的视觉效果就不好。在“一心四城”中,四个片区和鱼梁洲要做城市建筑色彩规划,一个片区突出一到两个主色调,所有建筑物都不许偏离这个主色调。如果偏离了,城市就不会色彩靓丽,反而会杂乱无章。有些开发商可能很强势,不管与周围环境是否协调,总是强调自己的独特风格。在“两改两迁”中,要坚决防止由于开发商个体的强势态度而影响城市片区整体的色彩和建筑风格的行为。 此外,要加强基本功能的硬约束。“两改两迁”将改变原有区域的人口流向、密度,改变居民的就业岗位、收入水平等。因此,决不能就项目论项目,要把项目放在区域大背景下统筹考虑,重新规划交通、教育、卫生、文化等需求满足,并作为效能规划的硬约束。现在做的功能区都是大密度、高楼层的建筑,聚集人口规模大,对周边的教育、医疗等服务设施的需求很大。在每一个项目提交审批的过程中,规划部门要严守三个原则:一是与周边交通方式的衔接,能够满足周边公共交通的要求。二是满足片区对就医、购物、教育等公共服务功能的需求。三是建筑的体量和规范与城市形象相协调。这三条原则,必须坚守。否则,体量巨大的片区开发后,就会造成新的拥堵点、新的不方便、新的矛盾源。 (三)真正让群众得实惠。各级干部要算好群众的利益账,从个人利益到公众利益,从现实利益到长远利益,从既得利益到潜在利益,都要告诉群众,在更大范围内凝聚共识、积聚力量,激发动力和参与热情。绝不能以牺牲群众利益的方式谋求城市发展,要强调发展成果归之于百姓,尽最大可能把利益让给老百姓。要注意舆论引导,总结宣传“两改两迁”过程中很多感人的事迹。以这次会议为起点,电视台每天要做“两改两迁”专题,时长不能少于15分钟;报社每天要开“两改两迁”专版,报道相关政策、规划项目进展、群众的反映,以及国内外“两改两迁”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不断把人民群众动员起来。这一次“两改两迁”直接受益者30多万人,间接受益者更多,一定要把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实、做好,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推动“两改两迁”是为了这座城市更美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四、关于方法问题 首先,要加强城市综合体的专业化管理。这次“两改”差不多是以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形象出现的,“两迁”是以专业化、集群化的增量形式出现的。加强对城市综合体的研究和引导,关系城市的形象和功能。要对城市综合体的专业化管理进行深入研究。综合体包括CBD形式城市综合体、交通枢纽型城市综合体、服务中心城市综合体、城郊型综合体,等等这些都是“两改”中出现的一些具体形态。从城市“两改两迁”启动之初,就需要提出城市综合体管理细则和设计导向,保证新建的城市综合体的质量。 制定城市综合体管理细则,必需包含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1)项目设计的参数要满足功能区的参数要求。(2)容积率和建筑高度、外装色彩、片区形象设计和天际线,要相协调。(3)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要充分体现;节能技术运用的约束性,要达到要求。(4)建设项目必须承担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廉租房配比,要满足约束性规定。(5)小区交通组织要满足人口密度和出行频率要求。(6)产业承载力要与功能区居民承载能级相匹配。(7)根据建筑物使用功能,确定形象标识、外装材料和夜景设计标准规范。(8)对创新自营商业模式和引进先进业态的,要给予政策性支持。 在这些细则之外,要关注学习外地的经验。成都2012年城市综合体项目19个,体量1050万平方米,其中商业300万平方米、商务办公280万平方米,酒店140万平方米,住宅250万平方米,其他80万平方米,在城市综合体业态上的比例关系中,商业面积占30%、商务面积占28%,酒店14%、住宅25%,其他8%,房地产不到30%。成都的做法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其次,要精心组织、协同推动企业外迁和专业化市场建设。“两迁”的目的,一是腾笼换鸟,利用现有的工业用地、低效用地,退二进三,发展现代服务业。二是鼓励和引导市场及产业集群集成,推动相关产业的横向发展、同一产业的垂直整合和完整产业链的形成。过去搬迁是看到哪里地价便宜就搬往哪里,既没有形成集群发展阵势和集团化的品牌影响力,也导致了城市乱象丛生。这一轮搬迁就是要以专业化、集群化为发展方向,鼓励各个县(市)区面向“两迁”对象招商,双向选择,适度竞争,通过迁建促进企业、专业市场提档升级。三是解决好“城市病”。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推动搬迁,用利益的指挥棒来调动企业和市场搬迁的积极性。市场投资主体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要对投资商进行区别,新引入的投资主体必须有足够的投资能力和运营经验。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现有企业、市场与关联客户间的关系,先建设后搬迁,尽量减少企业损失和客户流失。 再次,必须以最快的建设速度,增加效益、扩张市场。市场分割和经济流向的形成是相对稳定的,且有先者为王、高端为王、低成本为王、渠道为王之规则。时间就是先发优势、成本优势。因此必须先行一步、速战速决。市直相关部门要全力配合、全力支持,“两改两迁”办要根据项目要求,把各部门、各城区协同工作的任务以文字形式通知到相关单位,由一把手亲自挂帅、限时办理。各部门要强化责任制,“马上办、帮你办、我来办”,同心协力,以时间换资源,以速度增效益。 其四,要大力走出去引进优质市场主体和关联企业,参与“两改两迁”项目的开发和建设。每一个企业都能把房地产搞好,但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能力和渠道把商业用房变成先进商业模式、新的产业业态。新的商业模式最先出现在发达国家和先发城市,之后转向一般城市。新模式、新业态在一、二、三线城市之间梯次转移有3-5年左右的时间差。寻求“两改两迁”的合作者,不要在省内打转转、在中部地区兜圈圈,要到一线城市去,找一线品牌来做,力争使项目建成后,襄阳的商业业态和运营模式相比周边城市,保持3到5年的时差领先优势。否则,项目建成之日就是落后之时。各地及城投、国土局、“两改两迁”办等部门,一定要着眼于项目的长远发展,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招一线品牌企业,集成襄阳商业模式的领先优势,实现襄阳商业覆盖周边的最终效果。范锐平同志在襄阳市各界人士迎春茶话会上的讲话2012-01-19 08:02同志们、朋友们:  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的美好时刻,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喜迎新春,畅叙友情,共话发展,感到格外高兴。在此,我代表中共襄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各界人士,向驻襄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襄阳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襄阳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是令襄阳人民欢欣鼓舞、难以忘怀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精进、创新、开放、务实”的精神,广泛凝聚全市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精心谋划“四个襄阳”建设,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强力推进经济跨越工程,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做大做实做强主导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省领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普遍增强。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换届工作,各级领导班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迈出新步伐,全市呈现出百业兴旺、政通人和的新景象,襄阳气场更加强大。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2.2亿元,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34.6亿元,增长2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5.1亿元,增长4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6.6亿元,增长19%;  财政总收入189.5亿元,增长33.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7.4亿元,增长6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50元,增长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50元,增长14%。  收获出自耕耘,辉煌源于奋斗。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凝聚着各级政协组织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为襄阳发展付出努力、做出贡献的各级政协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各族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市十二次党代会作出了早日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吹响了建设新襄阳、实现新跨越的时代号角,襄阳的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五年,是襄阳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将以着力打造区域经济中心、区域中心城市、中国文化名城和绿色生态家园为奋斗目标,基本建成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规模的现代化特大城市,使襄阳成为主导区域发展方向、创造区域发展示范、引领区域时代风尚、带动区域共同发展的核心引擎、龙头城市和魅力都会。2012年是开启新征程、建设新襄阳的新起点。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任务,坚持开放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壮大产业支撑,推进绿色发展,突出民生优先,促进和谐繁荣,按照“两个高于”、“两个突破”的要求,着力做大做实做强投资,着力做大做实做强产业,着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着力提升城市功能,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创新社会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早日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把社会各方面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万众一心谋发展,众志成城促跨越。希望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以崇高的使命感和光荣的责任感,继续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紧紧围绕全市的工作大局,坚持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力,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包容各界、联系广泛的优势,多做建言献策、资政为民的工作,多做凝聚人心、团结鼓劲的工作,多做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工作,全力推进“四个襄阳”建设,全面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奋力向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迈进。  同志们、朋友们!美好的蓝图已经绘就,奋进的鼓点已经敲响。让我们携起手来,奋勇前行,共同谱写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篇章,共同创造襄阳人民更加幸福的新生活!  祝大家新春愉快,身体健康,阖家欢乐,万事如意!范锐平:提振精气神,创造新业绩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提升履职能力,是一个终身课题。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治蜀兴川各项部署,提振精气神,创造新业绩。自觉用中央省委要求统一思想谋划工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着眼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战略部署。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深刻总结治蜀兴川实践,科学谋划未来五年四川发展。省委经济工作会,我省对2016年经济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准确把握、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既是谋划推动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对领导干部最基本的政治要求。思想上要高度认同。知之愈深、行之愈笃。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的宣言,是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民的承诺,是“十三五”时期乃至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进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时代主旋律。要深刻认识到,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理念问题,发展战略竞争透射的也是发展理念之争。新常态的重大判断、“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总结,是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基础上的重大思想创新,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根本指针。要深刻认识到,五大发展理念把握了新常态下速度换档、结构改革、动力转换的新特点,顺应了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要求,点明了破解发展难题的新路径。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深刻认识到,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每一次发展理念的创新和完善,都推动实现了发展的新跨越。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要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时代意义,切实增强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决策上要坚定执行。党的干部必须以无条件地坚决执行党的决议为最高价值追求,这既是讲政治守规矩的具体体现,也是其职业的本真所决定的。中央五中全会和省委七次全会提出的最大任务,就是决胜全面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我们的一切力量和行动都要聚焦到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上来。善于从工作全局中找准位置。四川发展不平衡,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决胜全面小康任务异常艰巨繁重。主战场在扶贫攻坚,脱贫奔康不只是88个贫困县的责任,也不仅仅是扶贫开发部门的事,是全省上下、各条战线的共同任务。无论是地方主官、还是部门领导,无论是经济主管部门、还是社会民生党务部门,都要自觉聚焦聚力,主动担当,自觉服务。善于把宏伟目标变为可实现的路径。十三五规划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催人奋进。要紧密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和各个部门的职能职责,以五年为期限倒排工期有序列出“时间表”,以项目为抓手科学绘制“施工图”,以问题为导向在改革创新中攻坚破难,把中央省委的各项部署要求特别是《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具体化、项目化、路径化,驰而不息向前推进。善于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推力。落实十三五规划、脱贫攻坚决胜小康,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非一己之功、一域之力可及。领导干部区别于一般干部,根本是要发挥领导和示范带动作用,以上率下,以身示范,统筹调动和发挥好各方面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共进格局。工作上要带头落实。能否把规划的蓝图变为现实,最根本的环节就是抓落实。习总书记反复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落实要以上率下。风成于上、俗形于下。无论是落实“八项规定”,还是开展群教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坚持上行下效、以上率下,层层讲认真、抓落实。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就是要在关键时刻发关键之声、出关键之力、尽关键之责,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带领干部群众一件一件地抓,抓一件成一件。抓落实要攻坚克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一方面基本面是好的,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各级领导干部要有闯关过坎的意识和担当,迎难而上、披荆斩棘。要多到矛盾突出的基层去,多到困难较多的一线去,多到难点焦点问题聚集的地方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抓落实要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是新一届党中央鲜明的执政取向,也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习总书记讲,在抓落实过程中,不同的政绩观会有不同的抓法、不同的结果。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以人民之心为心、以人民利益为本,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多做为民解难题造福祉的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提振精气神创造新业绩新理念的要求、新常态的环境,干部队伍中出现的一些思想上不适应、能力上不胜任的问题,要辩证认识、具体分析,加强研究、认真解决。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讲到,现在在一些领导干部中,既有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也有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无所适从、不会为不善为的问题。大家作为新提拔的领导干部,是干部队伍中的优秀分子,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党员干部作出表率。从内心深处增强干事创业的定力和责任,防止和克服从严态势下不愿不敢带来的“不作为”问题。为官不为,表面看是懒政怠政的作风问题,深层次看还是个价值观、事业心、责任感问题。习总书记强调,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在座各位深受组织信任,要自觉增强“看齐意识”,提升“看齐能力”,向中央省委的要求看齐,向新岗位新责任看齐。要立担当尽责之志。职务意味着责任,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这是对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要求。要自觉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在敢于担当中历练提高,在真抓实干中建功立业。各级党委都要研究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措施办法,真正为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干部撑腰壮胆。要怀一心为公之心。一心为公,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质和本色。不愿为不想为,核心是没有从思想深处解决好“公与私”的问题。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为民宗旨深深烙在“心”里,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切实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要有奋发图强之势。适应新常态、贯彻新理念,最需要党员干部有一个好的状态。对干部的激励从来不是单纯的职务晋升和提高待遇,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机会、在责任中锻炼成长的机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以及成就被认可的机会。今天组织给你这个平台,是对大家昨日奋发的认可,更是对明日履职尽责的期待,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气神。注重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和处理问题,防止和克服权力任性带来的“乱作为”问题。现实中的一些“乱作为”问题,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权力脱离了法治轨道,失去了监督制约。东明书记强调“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对各级干部来讲,就是要做到遵规守纪、依法行权,这也是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自觉涵养法治思维和习惯。反观那些违法乱纪的领导干部,大部分人是长期不学法、不懂法、不敬法,出了问题才后悔莫及。各级干部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法治的“第一颗纽扣”,从内心深处尊崇和敬畏法律,坚决摈弃人治思想和特权思想,切实做到依法行权、依法办事。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防止“乱作为”问题,最根本的是要从灵魂深处增强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要认真落实习总书记“五个必须”和省委“十项规定”要求,严格按党的政策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按组织程序办事,该履行的职责必须履行,该报告的必须报告,该把关的必须把住,决不允许把党的纪律和原则抛之脑后。加强对行权用权的监督和制衡。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要坚决整治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严肃查处、及时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加强对重要岗位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从制度上规范班子运行和用权行为。坚持用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防止和克服新常态下能力不足带来的“不会为”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强调要提高治理现代化能力;五中全会把创新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要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四川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正处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今年又被中央列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要适应这些新的要求,必须加快提升改革攻坚和创新突破的能力,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增强创新意识,关键是要破除惯性思维。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凡是不符合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要求的,凡是不符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都要通过改革创新的方式,从思想上摒弃、从制度上革除。提升创新能力,核心是要提升专业化素养。这些年,我们以递进培养为总揽,以“五个一批”为载体,加大执政骨干专业化培养和领导班子专业化配备,大力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干部队伍的专业化结构。但对接全面创新改革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大家要自觉找差距、知不足,加快提能升级,补足专业化短板。注重在实践中创新,根本是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一切好的经验做法和政策都来自基层、源自实践。对基层探索已经取得成效的,要及时总结,在面上推广。对改革创新中遇到的难题,要大胆地交给基层去闯去试,把各方面的创新活力激发出来。不断提高领导艺术改进工作方法,防止和克服因方法不对路带来的“不善为”问题。领导不仅是一个职务称谓,更是一门学问和艺术。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失当,事倍功半。善于抓住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决克服领导岗位调整后只当指挥员不当战斗员的倾向,该管的事情集中精力坚决管住管好。同时要注意发挥和调动团队的集体力量,把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激发出来。善于走群众路线。领导艺术说到底是做群众工作的艺术,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只有被群众理解、为群众接受,才能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要相信和依靠群众,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教育和引导群众,让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凝聚最大共识、汇聚最大能量。善于调查研究。充分的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前提。要深入基层群众、深入一线前沿,带着问题、带着感情,多听多看、多思多悟。调查研究多了,情况了然于胸,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办法,做出正确决策,推动工作落实。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这是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对中央委员会的同志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对全党干部的要求。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关键在“信赖”二字,就是政治上绝对放心、能力上绝对放心、作风上绝对放心,对组织来讲,信赖是最大的放心托付;对干部来讲,信赖是人生的最高荣誉。大家承载着省委的信赖和干部群众的期待,要自觉做到政治强、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政治强,就是要对党绝对忠诚。所谓绝对,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是对党一心一意忠诚、言行一致忠诚、始终如一忠诚、无怨无悔忠诚,是不念任何个人利害选择的忠诚。有了这样的忠诚,就能始终认定自己是党的人,听党话、跟党走;就能够坚定而不是迟疑地、全面而不是有选择地、认真而不是敷衍地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部署要求,做到中央省委号召的就坚决响应、要求的就坚决照办、禁止的就坚决不干;就能有以身许党以身许国的行为坚毅,时刻以党的利益为最高利益,视党的决定为最高使命,做一个甘于付出、勇于奉献、以党的事业为最高追求的共产党人。我们培养选拔干部始终把对党绝对忠诚放在第一位,把政治素质作为重中之重,绝不用那些对党不忠诚的“两面人”,也不用那些爱惜羽毛的所谓“开明绅士”。善治理,就是要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在信息化和多元化时代,现代化治理能力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也关乎到一个地方和谐稳定大局。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现代治理理念,把培养现代化治理能力,作为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基本功。要尊重差异性,包容多元性,激发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蕴含的正能量,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加快构建党领导下多方参与的治理格局。要善于科学分析民意特点,分清轻重缓急,排出优先顺序,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要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形成有效体制机制,以持续改善民生为重点,统筹抓好社会事业发展、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和谐稳定等各项工作,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敢担当,就是要直面问题攻坚克难。习总书记讲,担当体现的是胸怀、境界和格调,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推动新常态下的转型发展,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严峻形势,决胜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啃下改革攻坚的硬骨头,维护藏区和全省大局的和谐稳定,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铁肩担责、克难攻坚,都需要我们去闯去干去拼。顺境逆境看襟怀,急难险重看担当。越是困难时期、越是关键时刻,往往也是大家砥砺成长、脱颖而出的机会和舞台。作风正,就是要从严从实坚守底线。领导干部的作风,从来不是小问题,而是大是大非的政治原则问题。十八大以来,中央以作风建设开局,从群教活动到“三严三实”,驰而不息改“四风”转作风,全党上下风清气正、秋高气爽,各级领导干部以上率下、带头示范,展现了良好的作风形象。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明年,中央将在全党部署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活动,深入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巩固从严治党成果。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自我教育和作风养成,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严格自律、守住底线,在严实要求下让自己的从政之路行稳致远。锤炼实事求是的政治品格——在第三期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班上的讲话(2014年9月16日)范锐平 实施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是省委为治蜀兴川选人育才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大家是参与者、受益者,也应该是建设者、实践者,就是要把学习实践中培养的一些习惯、养成的自觉带到工作中去,用之于服务人民的事业,从而建立起一种导向,形成一种风范,凝结起一种精神,那么这项计划就是一项成功的事业。我们提出:“要让优秀成为习惯”、“努力实现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今天,我们进一步提出:“锤炼实事求是的政治品格”。希望大家作为一种价值观、方法论,共同去思考、自觉去践行。  一、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品格  实事求是,是一个古老的词汇,也是一个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有着鲜明时代特色的政治哲学概念。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把务实求真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精髓创造性结合起来的科学理论形态,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重要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传承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基因。从史学源流看,“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以严谨、存真的治学精神收集先秦文献,为汉朝古文经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事求是成为了后来史学家们秉持的治史指导思想。从哲学维度看,“实事求是”反映了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哲学思想。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倡导“名者实之宾”,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东汉哲学家王充讲“万物生天地之间,皆一实也。”讲的都是中国古老哲学立足具体事物、探求客观规律的唯物立场。从治世经学思想看,自南宋到明初,程朱理学是学术主流。到明朝中后期,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一股深受湖湘学派影响而提倡经世致用、力避腐儒迂阔之论的实学思潮,对当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毛zd同志正是在充分吸收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中撷取并改造了“实事求是”这一命题,赋予了新的哲学内涵,从而升华为毛zd思想的精髓和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凝聚了马克思主义最为宝贵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提及“实事求是”一词,但实事求是的思想与贯穿其中的唯物论、实践论、方法论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的要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反映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这要求人们遵循事物本来的面貌和固有的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当中国共产党人把实事求是当作自身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与灵魂时,哪怕是在最为艰苦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一样能够释放真理的光芒,指导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实事求是的根本在于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纵观毛zd主席抗战前夕发表的《实践论》,**同志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发起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书记最近提出的“新常态”的战略判断,尽管横跨的时空维度不同,但一个颇具共性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轨迹,就是他们作为党的领袖都强调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始终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探索中国社会、中国革命、中国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实事求是的落脚点在于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这揭示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90多年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条生命线伴随着我们党一路走来,历经风雨而愈加鲜明,披荆斩棘而更为耀眼。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倾听人民呼声,反映人民意愿,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获得了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推出了一个又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有力推动了社会思想的解放和生产力的发展。  实事求是,汇聚为共产党人强国富民的思想路线。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一部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史、胜利史、前进史,就是一部贯穿实事求是的奋斗史、实践史、进步史。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冲破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羁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曾一度遭遇“大跃进”、“浮夸风”的侵袭,陷入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大二公三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认知泥潭,社会主义事业一度遭受严重挫折。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主要标志,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历史证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坎坷和挫折,秉承实事求是思想作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是无比强大的,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中国共产党总能保持高度自觉和自省。当前,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迈上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习总书记在纪念毛zd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坚持为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纪念**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时进一步指出:实事求是,是**同志一生最重要的思想特点,也永远是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这些重要思想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三严三实”一脉相承,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诠释、理论品格的新阐发、思想作风的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要自觉学习,躬身实践,锤炼品格,更好地服务党和人民的事业。  二、从客观规律出发研究解决四川现实问题  坚持实事求是,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7月29日,**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深刻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的科学把握,是对化解“三期”叠加新问题、新矛盾的理性思考,是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思路、新目标的高度概括。省委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审视四川省情的时代特征,作出的“六个基本判断”是对四川“新常态”的深刻阐释,是自觉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布局的四川探索,是从客观规律出发研究解决四川现实问题,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逻辑起点。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自觉担当、勇于探索、带头实践,丰富和完善治蜀兴川的方略。  (一)遵循经济规律,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推动科学发展  当前,四川已经跃上了一个新的平台,成为了全国8个经济大省之一,正处于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速同全国一样也呈现出由高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态势。主要任务是:转方式、调结构,就是要建立起一种新的发展模型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培育一种新的动力源支撑结构调整,以形成新的比较竞争优势。基本路径是:充分尊重经济规律,从四川的基本省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最大限度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实现由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科教大省向创新强省、经济大省向市场强省的转变。  加快提升产业竞争力。东明书记指出,四川已到了“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的重要关头,粗放增长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按照传统方式走下去,中央政策不支持,市场没有空间,资源环境也不允许,还可能损害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从产业发展规律、四川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看,提升四川产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一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基础和支撑。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在过去60多年间,国家间的生产性能力差异能够解释国家间收入差异的至少70%,第三次工业革命为发达工业国家重塑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优势提供了机遇,也为资源富集区域重塑比较竞争优势找到了切入点。要立足四川传统制造业优势,充分利用国家“去产能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市场格局的空间,鼓励企业大规模技术改造、产业链重整、经营模式创新和集群集聚发展,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当今世界,以知识技术密集、绿色低碳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全球进入了空前密集的产业创新时代。要发挥四川科教和军工等优势,坚持高端切入,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制造、生命科学、新材料等对经济社会带动作用强、潜在市场需求大、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坚持自主创新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双轮驱动,打造形成信息、软件、新能源、民用航空、新材料、生物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三是培育壮大高端产业。最近,省委、省政府立足未来的区域竞争优势和长远战略需要,在集中精力抓好七大优势产业的同时,确立了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即页岩气、节能环保装备、信息安全、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即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和健康服务业。这是远见卓识之举,既契合国家战略又紧扣四川优势,是“新常态”下推动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重大布局。要以全球视野和创新思维,充分运用国际国内科技、人才、资源、市场,从产业高端切入,形成核心竞争力。  加快提升区位竞争力。四川地处西部内陆地区,不沿海不沿边,物流成本高,人员往来不便,造成发展的“木桶效应”。但随着现代立体交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区位劣势和优势的传统定义已经发生革命性变化。沿海与内陆、一线与二线城市的发展,已不受制于区位条件,而取决于现代物流发展水平、产业配套能力、市场发育程度和生产要素成本竞争力等。从四川发展的长远和战略全局看,提升区位竞争力的着力重点:一是加快综合交通运输物流枢纽建设。充分运用“两路一带”建设战略机遇,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网枢纽建设结合起来,全面提高通江达海、对接世界市场的能力。加快开通蓉欧班列和成昆、成兰、隆黄等国际物流网络干线建设,把四川打造成西部经贸和货物集散地;加快电商区域性运营中心建设,充分运用电商改造传统物流产业;大力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统筹双流国际机场和简阳新机场建设,加大国际航线开通力度,形成面向国际的客货运主枢纽。二是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区位优势集中体现在中心城市的资源要素集聚能力和市场影响力。区位条件能够造就城市的崛起,城市的功能完善也往往可以改变区位劣势,形成竞争优势。要发挥和提升成都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优势,强化提升西部交通、通信枢纽和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地位,继续保持和提升在西部的首位度和国际的影响力。充分发挥成都在多点多极城镇体系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和扩散集纳功能,形成成都平原城市群和西部最具竞争力的增长极。支持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主动参与西部毗邻地区的产业分工协作和经济市场融合,从整体上提升四川经济的影响力。三是构建更加开放的市场体系。充分利用四川外国领事机构集聚优势和西博会投资、贸易、外交三个国家级平台,加强政府主导的区域合作、产业合作、人才合作和文化交流,提高产权交易、产品交易、资源交易的市场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从整体上打造西部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平台,形成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先发优势和有效通道。  加快提升环境竞争力。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要素流动的方向和规模。发展环境好,人才、资本、项目、企业就会加速聚集,区域竞争力就会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就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从四川情况来看,虽然近些年在软硬环境上有了很大改善,在西部地区也有比较优势,但应着眼全球竞争需要,建设与国际规则无差异、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政务服务和商务环境。其主攻方向:一是打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发展环境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政府的服务竞争。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创造条件。二是从整体战略出发构建有竞争力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对战略导向的支撑和促进体系建设。对分散于各部门的优惠政策进行清理、整合,对扶持方式和规则进行市场化改造,把有限的政策资源、自然资源向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倾斜。三是为投资者提供可预期的法治保障。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拿出“权力清单”,讲清政府应该干什么;给出“负面清单”,指明企业不能做什么;理出“责任清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四是提升蜀文化的影响力。四川休闲文化和良好的气候是极具优势的环境竞争力,要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诚信诚实文化建设、合作共赢文化建设,形成开放、包容、诚信、友善的社会氛围。  加快提升要素竞争力。当前,区域竞争的重点已由低成本竞争转移到要素市场综合优势的竞争。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战略性布局,考量的主要因素就是:产业的系统配套能力,创业文化和民众的商业文化素养,金融、信息、商贸物流服务密集度和可得性,人力资源成本及其稳定性。四川必须把要素市场的整合摆上重要地位,引导和推动各种要素合理流动、有序组合和科学配置,强化要素保障能力和竞争力。其核心策略:一是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和产权等市场,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打破城乡壁垒、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区域和产业之间有序流动和有效配置。二是提高优势要素生产力。加强四川水电资源富集、低成本、绿色低碳的优势能源利用研究,加强四川人口大省、科技大省转化为人力资源强省的路径研究,加强四川1万亿市场和“三个1亿人口”潜在市场的产业布局研究,加强高储蓄大省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定位研究,大力推动优势资源向高产出要素的转变。三是大力吸引集聚国际先进要素。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瞄准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加大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和人才的引进,推动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来川设立研发中心、区域总部等功能性机构,提升我省产业层次和竞争能力。  (二)遵循自然规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生存须臾离不开自然环境。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必须是尊重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  这彰显的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当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的共同话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对各国执政当局的最大考量。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不仅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也是在新常态下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的理念创新。这一理念,来源于对天人合一传统思想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理念的精髓和主旨,就是探索和获取“天”与“人”的亲和性,力求达到人与天地万物互相尊重、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来源于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清醒认知。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使得人类在征服和利用自然中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对自然资源的均衡产生了严重破坏。西方几百年发展逐渐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30多年中集中出现,大气、水、土地等污染的严峻形势,迫使我们必须选择走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转型。新一届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正是因应生态环境问题的战略之举。来源于对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担当。人类社会的未来要靠我们的子孙后代来创造,而良好的环境将是我们留给他们的最丰厚的遗产。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彰显了我们党对生态传承、文明赓续、泽被后世的战略清醒和政治自觉。我们要摈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强化自然客观存在、自然生态平衡、自然发展规律等意识,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这昭示的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际遇。四川是长江、黄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四川陆地生态系统被誉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是未来长江流域产业带发展的重要保障、水资源保护的核心区域。生态优势就是产业优势,加强生态建设、推进生态产业发展,不仅是四川自身的需要,更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要把发展生态产业作为抢占绿色经济制高点的主攻方向,把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稳步推进生态产业化,依托四川独特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和生态交通,变生态为业态。大力推进产业高端化,走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之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步建立与省情相适应的生态产业体系。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和政府绿色采购,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和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制造。以发展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为重点,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生态园区,竭力打造跨行业、跨地区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绿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这维系的是一个人人共享的生存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保护和发展好生态本底,实现“山绿、田美、水清、林茂、天蓝、气净”,是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应尽责任。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生产发展,自然生态平衡受到猛烈冲击和破坏,已经影响到人民的健康和生存,地震、雾霾、泥石流等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全省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科学划定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加快实施重大生态恢复工程,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确保大江大河源头、生态敏感脆弱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最严格的保护。大力推进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科学治水、铁腕治污,推进“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一体建设,让水长久地、更好地造福四川人民。  这蕴含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四川生态禀赋得天独厚,要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一是追求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根据不同地域空间的资源禀赋,事前分析资源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确定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划定承载能力红线,实行限制性措施,防止过度开发。严格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步伐,综合平衡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使用自然资源必须支付费用。二是追求生态可持续支撑。四川生态环境人均社会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承载了超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生态服务功能。要创新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追责赔偿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发展、造成严重后果的要终身追究责任并赔偿损失。三是追求人居环境可持续改善。大力弘扬绿色价值观,倡导节约资源、文明健康的低碳生活方式,推动形成崇尚自然、保护环境、厉行节约的社会氛围。高质量推进景观、绿地等基础建设,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创建工作,改善居民生活空间,留足生态廊道,让市民生活环境日益美好。  (三)遵循社会规律,创造新的治理体系推动包容性发展  包容性发展,核心是要让所有民众在国家发展中共同承担发展责任、拥有发展机会、分享发展红利,增强发展的持续性和内生动力。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人口大省,也是一个地区差异较大、发展潜力巨大的经济大省,同时也是一个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中处于重要位置、担负重要责任的大省。治理难度大、建设任务重,必须深入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努力实现包容性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让人人共享发展成果。创新民生工作的思路和重点,在对象上,从特殊群体向大多数民众扩展,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在方式上,从“补缺型民生”向适度“普惠型民生”转变,建设民生型政府。纠正唯GDP增长论英雄、唯财政收入增长论政绩的偏向,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建立以服务民生为重点的公共财政体系,确保新增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持续增进人民福祉。要更加注重公平正义,让人人均等发展机会。核心是解决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身份之间的不合理差异。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教育事业公平发展机制,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创造城乡平等的就业创业机会。着力构建规则公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的体制机制,让每位合法公民,无论社会身份如何,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也无论拥有财富多寡,平等享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权利,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更加注重激发活力,让人人参与发展进程。改革发展稳定,人人都是实践主体,是参与者、推动者,不是旁观者。要充分调动和激发社会各方面力量,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最大限度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释放市场潜能,做到谋划工作汲取人民智慧、推动发展凝聚人民力量、检验成效接受人民评判。  坚持依法治川。在四川这样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区域差异大、困难和挑战突出的西部大省,要实现协调发展、长治久安,根本要靠法治。去年以来,省委鲜明提出“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把依法治省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和关键性工程来抓,这完全符合中央要求,必须咬定目标、持久发力、久久为功。一是用法治方式提高执政能力。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水平。二是用法治方式完善市场经济。着力推进“五个法治化”:推进市场主体法治化,使各类市场主体真正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推进产权法治化,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保护各类产权权益;推进市场交易法治化,保障合同自由、交易安全,维护公平竞争;推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法治化,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推进投资、财税、金融和生态环保法治化,改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强化环保、安全等硬约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升级。三是用法治方式规范社会秩序。用法治文化改造人情文化,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提高干部群众法律素养,让法治思维形成习惯、深入人心。以法治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秩序,教育引导干部用法律手段处理社会矛盾,教育引导群众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形成人人守法、依法办事的正确导向,加快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  坚持以文化人。一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本培元。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是民族自信的底气,也是每个中国人需要涵养的底蕴。要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传承优秀巴蜀文化,引导民间休闲文化,发展时代先进文化。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二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必须内化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凝聚成全民族积极向上的精气神。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传播和弘扬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用世界文明成果启智增慧。一部人类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多种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的历史。要克服盆地意识,树立世界眼光,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尽快补上短板的心态,主动关注世界、融入世界、研究世界,博采众长、融合创新,用人类智慧文明的火花,点燃四川创新发展的引擎。  三、自觉用“三严三实”修身、用权、立业  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是在清醒把握时代脉搏、全面审视党风政风现状基础上对党员干部的新要求,核心在于立严实标尺、树为政新风。这是实事求是思想在新时期党的自身建设上的重要体现。青年干部要以此为遵循修身做人、为官用权、干事创业。  第一,坚持真理标准,时刻保持“求是”的精神和定力。“求是”,是对真理的敬畏和遵循,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和探索。在当代中国,坚持真理,最核心的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90多年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艰辛探索出来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引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最终实现伟大复兴的最大真理。在这个重大真理性认知问题上,必须保持坚毅执着的政治定力。最重要的是弘扬科学精神。要勇于追求新知、掌握科学,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用发展的眼光和思路发现和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工作中的缺点,及时处理和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最根本的是用实践去检验。党的一切工作都是在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指导下进行的,都是“客观反映于主观”的产物,是否正确和能否成功,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历史和人民来评判。作决策、办事情、谋发展要登高望远、思前虑后、想深抓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宽广胸怀,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努力收获去后的“政声民意”。  第二,坚持知行合一,躬身锤炼“善为”的能力和素养。知为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要善于知时谋势。只有对大势洞幽烛微、对大局了然于胸、对大事铁画银勾,才能做到因事而谋、应时而动、顺势而为。要善于研究和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大势,学会以全球视野、历史眼光来分析,更好地谋划工作、推动工作。要善于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弄明白实事发生的因缘与机理,不断对实际情况作深入系统而不是粗枝大叶的调查研究,使思想、行动、决策符合客观实际。这既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功,也是一切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要善于执行落实。东明书记反复强调,抓落实、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这既是能力检验,也是作风要求,必须在执行上坚定不移、在落实上一抓到底。要认真落实省委“两个意见”,坚持从严治吏,深入反庸治懒,营造作风新常态、从政新常态。  第三,践行群众路线,切实增强“为民”的责任和情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鲜明特征。要从思想和灵魂深处贴近群众。始终打牢为民服务的思想“总开关”,摆正主与仆的位置,去掉“官气”、多接“地气”,真正从思想上把群众当亲人,从工作上把群众认可当标准,从行动中与群众同甘苦、一条心,把以人为本内化于心、见之于行。坚持同群众一起苦、一起干、一起过。现在大多年轻干部都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直接面对群众的经验不足,缺乏对基层实际情况和群众疾苦的体验认知。要舍得把优秀干部放到群众中去增进感情,放到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急难险重岗位蹲苗历练。青年干部要主动蹲下去、沉下去、融进去,在与人民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感情、砥砺成才。  第四,加强人生修为,自觉坚守“严实”的标尺和底线。“严”是德的要求,“实”是才的体现。培养教育、考核评价、选拔使用、管理监督干部,都要以“三严三实”为标尺、为准绳。青年干部处在成长的“黄金期”,必须严字当头、实字托底。要内化为高尚的道德情操。情操高远从来都是第一位的。青年干部为官从政的路很长,修身做人的路更长,必须始终涵养道德情操,把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要外化为强烈的责任担当。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治蜀兴川方略,工作任务艰巨繁重,困难矛盾相互交织,内外环境错综复杂。青年干部置身其中,必须“担当起应该担当的责任”,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冲劲和闯劲,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在攻坚克难中彰显智慧和担当。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要坚守住为官从政的底线。坚守政治底线,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在大风大浪面前立场坚定、在各种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坚守权力底线,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保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的约束。坚守廉政底线,慎独、慎初、慎微,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同志们,当今世界,是一个迅速缩小的世界,国与国、人与人的距离仿佛愈来愈小,我们正处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变革中;当今中国,是一个逐梦奔康的中国,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从未如此接近,我们正赶上百年梦想的最后冲刺;当今四川,是一个开放创新的四川,治蜀兴川大业开启、大势已成。青年干部恰逢盛世,躬遇新机,希望大家登高谋远、铁肩担责,求实创新、蹄疾步稳,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中建功立业!范锐平同志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的讲话(2012年12月25日,根据录音整理)  尊敬的各位企业家、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十分重要,是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襄阳民营经济跨越发展的一次盛会,是一次庆功会、动员会、交流会。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贡献、既往开来,充分释放民营经济巨大潜能  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风雨洗礼,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中坚力量。全国如此,襄阳也是如此。  首先,民营企业贡献大。到2011年底,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量17.5万户。其中,民营企业达到22238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74%;规模以上企业1073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93%;民营经济吸纳就业占城镇就业人员的85%,完成了82%以上的技术创新,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0%,纳税额占全市税收总额的85.4%,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总额的67%。以上各项指标占比,较五年前普遍提高了5个百分点以上,而且近两年还在加速,每年以2个百分点以上的比例在增加。  其次,民营经济发展潜力大。一方面,市场主体快速增加,大大增强了全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在创业政策的有力支持和日益向好的发展文化驱动下,全民创业热情高涨,市场主体增加迅猛。今年1-11月,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6.1万户,同比增长68.4%,增幅一直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市场主体总数达到23万户,比上年末净增5.1万户,市场主体新增注册资金252.5亿元,同比增加99.6亿元,增幅达65.1%。市场主体总注册资本金达1079.48亿元,比上年末净增246.2亿元。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大大提升了全市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内生驱动力。40%的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民营企业中建立了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骆驼蓄电池、回天胶业、台基半导体等3家上市民营企业已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企业。有100多家上市后备企业,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吸引了埠外风险投资、基金投入,为培植发展后劲、加速产业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三,民营经济的作用大。全市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增加了员工的工资性收入,而且通过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增加了投资者财产性收入,扩大了中等收入者比重。一大批民营企业不仅注意研究和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努力发展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而且积极参与和服务地方党委、政府的发展战略,为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作出了贡献。值得欣慰的是,众多的民营企业家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在扶贫济困、兴学助教、抗灾救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响应党委政府号召,回报回馈社会,主动积极作为,充分展示了民营企业家良好的素质和社会形象。  总的看,民营企业不仅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成为襄阳营造良好政风民俗的积极践行者。我们必须对民营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必须对民营企业家的成长成功给予大力表彰,必须对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给予充分重视。从党的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到党的十七大提出“两个平等对待”,到这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些从思想认识上的不断飞跃,从体制机制上的不断创新,从支持力度上的不断加大,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在这样的大好环境下,广大民营企业家要充分认识到,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时代的机遇,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广阔舞台,是国家的创业政策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为民营企业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凝聚高度共识,以感恩之心回报党委政府、回馈人民群众、回应社会关切。未来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十年”,也是民营企业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的“黄金十年”。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全市广大民营企业家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做大做强。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其一,“两个翻一番”的目标预示着到2020年之前,中国的经济仍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3年经济发展目标仍然与去年一样,增长7.5%,国家仍然会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这必将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其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将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增长,必然会刺激市场的需求,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成为一种现实。如果说,我们前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主要依赖外部市场的话,那么,从现在到2020年,国家将在继续巩固出口市场的同时,要让内需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动力,这也为民营企业在市场布局上提供了很大的机遇。其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加快“四化”协调发展的步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重大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个战略的深入实施,会派生出许多新的产业、构建新的市场空间、提供新的市场需求,民营企业家要善于从战略布局中抢抓机遇、寻求发展。  第二,稳中求进的主基调将创造信心回升的市场环境。中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是稳中求进,中心是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方法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增强核心竞争力。中央反复强调,要进一步发挥城镇化在扩大内需中的带动作用。**书记对新型城镇化作了全新的表述,强调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新型城镇化道路,要重视新型信息技术类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预见城镇化的提速提质是必然的。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城镇化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动人均GDP增长2.25个百分点;城市每增加一个人口,将拉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0万元。按这个比例计算,全国每年有1500万农村转移人口要市民化,将有数十万亿的消费需求增长。襄阳未来五年,中心城区将会新增60万城市人口,这是我们身边的巨大市场需求。民营企业家要增强市场信心,善于把握中央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抓住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用好城镇化的市场空间,以更大的勇气与魄力推动产业加速扩张。  第三,“两个中心、四个襄阳”的蓝图将为创业创富孕育无限的商机。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下,在全市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夜以继日的奋斗下,襄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略目标变了,襄阳不仅要当好省域副中心城市,而且要努力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理念变了,襄阳的发展不再是工业的单边突进,而是坚持工业领先,服务业跨越和现代农业发展同步,建立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工作标准变了,我们虽然是省域副中心城市,但是工作要高标准,要“对标一流,敢于超越”;区域地位变了,周边城市的竞争关系已逐步演变成竞争与合作关系;干部作风变了,互相推诿的少了,帮企业想办法的多了;社会认识变了,国内外的评价机构、企业界以及社会各界对襄阳的认知在发生巨大变化。2012年国际权威组织仲量联行将襄阳评为“中国内陆新兴城市50强”,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只有洛阳和襄阳进入。福布斯发布2012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100强报告,襄阳在去年入选的基础上,位次上升9位,是湖北前进位次最多的城市。这一系列的评价,都标志着在国际国内、在社会各界的心中,襄阳已经不是一个中等城市的概念,而是一个即将成型的区域中心城市,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大都市。有志的民营企业家,都应该以战略的眼光看好在襄阳发展的巨大潜力,在襄阳这片热土奋力谱写创业创富的崭新篇章。  二、鼓励创业,支持做强,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  大力支持市民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从一定意义上讲,民营经济就是民生经济、惠民经济、富民经济。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民营经济的发展放在全局工作更重要的位置,让创业成为襄阳的政风民俗,高举建设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旗帜,以特别之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更大的跨越。  第一,消除各种门槛,鼓励创业创富。首先,要坚决消除“玻璃门”现象,让政策落地。今年以来,我们围绕降门槛、全推进、增贷款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一定要落实好,不能成为一纸空文。市委、市政府把明年确定为“落实年”,就是要推动出台的政策在企业中落到实处。其次,要消除“弹簧门”,让政策接轨。要在今年改革创新成果基础上,继续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切实建立与发达城市和国际惯例无差异的体制机制。襄阳可能暂时还做不到城市能级最好,但是一定要做到政府服务最优。三是要消除“有色门”,让政策普惠。就是要建立无身份差异、无地域差异、无学历差异、无行业差异的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只要是在襄阳注册,在襄阳创业,在襄阳发展,就是襄阳人,都要一视同仁地支持、帮助和扶持。尤其是对大学生创业和回归创业,要高看一眼,厚待三分。  第二,集中优势资源,扶优助强做大。襄阳民营经济的发展进步是巨大的,但是差距也是明显的。2011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0%,比全省低0.9个百分点,比洛阳低2个百分点。201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湖北有17家企业入围,其中武汉10家,宜昌4家,襄阳没有1家。全省百强企业,武汉54家,宜昌14家,黄石8家,襄阳只有4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扶优助强做大,是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首先,要对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实施动态管理。今年,我们对21家有可能过100亿元、29家有可能过50亿元的企业,出台了7条优惠政策,没有企业产权属性的差别。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只要能做大做强,就能同等享受7条优惠政策。二是对跨地区整合资源,建立区域总部的,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机制。这是我们明年工作的一个重点。三是对民营企业引进高端人才要纳入市委、市政府推行的“隆中人才支持计划”。今年引人才的重点是行政机关公务员队伍,明年的重点是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我们一定要持之以恒地把招才引智作为襄阳未来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来培养。四是对建立国家级研发中心和创建国家级品牌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民企与国企,都享受同等待遇。 第三,弘扬创业文化,营造发展氛围。一个城市,只有“经济人”多了,发展才有活力,社会才能进步。要让“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成为全市行政机关的服务理念和各级党员干部的行为自觉。政府经济管理创新要以企业家的需求为导向。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提振市场信心,提高企业家的安全感。鼓励党员干部与企业家群体交朋友。企业家是我们创造财富的先锋,是襄阳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各级党员干部要向企业家学习,同企业家交流,帮企业家解难,真正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贴心的服务。  三、学习创新、超越自我,树立襄阳民企团队的新形象  1800年前,法国经济学家萨伊首次提出,企业家就是将经济资源从生产率和产出率较低的领域转移到较高领域的群体,企业家之名由此产生。200多年,这个论断在实践中历久弥新,“企业家”之名在内涵和外延上不断丰富,这其中起推动作用的就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就是不断地学习,持续地创新和蝶变式地超越。学习、创新、超越而形成的企业家文化,引领了时代文化,带动了社会进步。未来“黄金十年”的机遇能不能把握住,能不能实现更大的发展,关键取决于企业家整体素质的提升。  第一,善于学习,以国际化视野提升能力素养。经济全球化、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是当代经济的流行语,这意味着长期依赖低能源资源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成本的“三低时代”即将成为历史,意味着只要有产品,不愁没钱赚的买方市场已经成为历史,也意味着守在家门口、依靠区域市场、过小富即安的小日子必将成为历史。民营企业家要打破“天花板论”、“富不过三代论”等旧“定律”,关键在于企业家团队的力量,在于对新一代企业家的培养,在于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培养。因此我们的企业家要把学习作为永恒主题和终身追求,从全球看市场,从全局看方向,从创新看动力,不断向先进学习,用先进的理念开展竞争合作,不断提高和改善我们的管理团队、经营团队和企业家团队。  第二,勇于创新,以合作共赢的思维做大做强。全国每年有许多民营企业生成,同时又有很多退出,形成了中国民营企业的万花筒现象,各领风骚三五年,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难解之谜。所以,做百年老店,成为众多有识之士的梦想。怎么样做百年老店,怎么样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企业家必须持续推动经营方式、合作模式、管理机制的全面创新。要善于寻求战略合作者,建立利益共同体。要善于运用低成本实现扩张。要善于用技术的领先占领利润的制高点。要善于通过市场细分和专业合作形成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要做到这些,需要我们持续地追踪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制度管理的最前沿、模式生成的最前沿,而不要让民营企业成为落后管理模式和落后经营模式的代名词。这样,民营经济才能引领时代,民营企业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三,勇于超越,以感恩之情回报社会。最近十年,中国企业家队伍出现一种新的现象,概括地讲,就是“国学热、佛学热、慈善热、公益热、义工热、文化热,责任热”。这些“热”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企业家理性的回归,是企业家价值的体现,是企业家责任的担当。我们应该关注这种文化现象,遵循这种文化现象。希望更多的企业家能够融入这个主题,追寻这个足迹,成为这个潮流的一分子。首先要善于调整个人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把企业办成赚钱的工具,而且要当成自己人生事业来做。二是要善于调整行为的方向,学会扮演公众人物的角色。现在,社会对企业家关注度较高,企业家个人的成功或失败不仅影响一个家庭,而且影响数千人,甚至数万人。企业家的一言一行都广为社会关注,企业家是公众人物,不是普通老百姓,必须有公众人物的要求。三是要调整人生的目标,以社会的认同作为人生最高的价值。对于众多的企业家而言,钱是一种符号,多一点少一点没有关系,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手中的财富去谋求发展、回馈社会、造福人民,以此得到社会的认同。  各位企业家、同志们,我们生逢盛世,遇到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身在襄阳,拥有一个最好的平台。时代的机遇、城市的机遇,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大显身手的舞台。我们要政企同心,干群同心,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动力,持续推动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在复兴襄阳的奋斗征程中实现每位企业家和每一位市民的光荣梦想!范锐平同志在市委务虚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12月4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两天的务虚会议收获丰硕,“四大家”领导班子,法院、检察院及县(市)区、开发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以调研为基础,对过去一年工作进行客观的总结,冷静的分析,理性的反思,对明年工作谋划与布局进行深入的思考,作出睿智的建言,不乏真知灼见,真正起到务虚会相互启发、开启思路的目的。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把握大局、注重细节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务虚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对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信心、鼓舞士气至关重要。工作一年之后进行阶段性的回望也是为了明年更好地前行。一年的时间悄然而过,回顾和检视已经走过的路、做过的事,又感觉十分漫长。古人讲:事非经过不知难。作为新体制、新班子的开局之年,回望一年的工作,可圈可点的事不少,但是总结和肯定为时尚早,各级领导班子要有冷静、清醒的判断。同时,今年推出的一系列改革创新的思路和举措,所产生的效应和影响将在今后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显现出来,各级领导班子也要有充分的自信。刚才必雄同志作了很好的概括和总结,站在市委角度,从战略上考量,今年一年的工作可以总结为五句话:一是以科学规划落实战略,统领全局,凝聚力量;二是以改革创新破解难题,集聚资源,激发活力;三是以团队建设作为根本,选贤任能,提高素养;四是以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正风肃纪,强基固本;五是以思想武装把握方向,以文化人,强壮气场。过去一年,是襄阳历史上最受社会关注的一年,是强壮市场信心的一年,是定向、强基、破局的一年,也是检验新体制效应的关键之年。各级领导班子团结一心,夙兴夜寐,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以自身的模范、表率作用带动全市各项工作的提速、提质、提效,宝贵的经验和优良的作风应该在新的一年中继续保持和发扬。以十八大精神和**书记最近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综合大家的思考和建议,新的一年在谋篇布局时要重点思考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把改善民生放在全局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新的一年要集中精力和财力办几件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普遍受惠、感受得到的好事和实事。明年开局着手研究出台加强社会建设,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意见,主要是八个方面内容。一是完成收入倍增计划。按照小康目标设定的翻番要求,千方百计提高群众的工资性、资产性、投资性收益和收入。二是全面推进公共服务的提标、均衡、增效。三是实施普惠的就业技能提升计划。四是全面推动标准化社区建设。包括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要制定标准,持之以恒进行推动。五是实施蓝天碧水工程。总体规划已经出来,下一步要出台配套措施和办法。六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缓解出行难问题。七是完善特困群体救助体系。八是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体系。要把改善民生作为明年第一位的工作,开年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系统研究改善民生的问题,落脚点就是加强社会建设,全面加快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二、以持续的改革创新培育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中心城市的特质在于差异化、领先优势和难以复制。襄阳发展的路径不是渐进式发展,而是跨越式发展,这是省委、省政府赋予襄阳的定位和目标所决定的。这种跨越体现在发展战略的跃升,发展方式的转型,城市能级的增强,经济规模的进位上。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持之以恒地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全过程,更加重视改革创新总体方案的整体性、系统性,更加重视改革创新政策的实效性、操作性,重点在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上有所突破。一是深化简政放权,进一步便民、利企、制权。现在很多城市创造了许多鲜活的经验,比如武汉市地税局,推出一项改革举措,就是先办后审与先审后办,多数采取先办后审的办法,方便群众,少数采取先审后办。改革无止境,但目标指向很清晰,就是便民、利企、制权。二是鼓励创新创造,进一步放手、放胆、放活,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三是改造市场环境,进一步引资(资本、资金、投资)、引智(技术、人才)、引制(先进的制度),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市场化水平是检验一个地方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三、把加快城镇化作为提升“四化”协调发展水平的突破口。党代会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协调发展,这是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即将到来的宏观形势充分把握下作出的正确判断。在“四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动力和引擎就是城镇化。**同志多次在讲话中提到,中国未来最大的发展潜力就是城镇化。我们理解,抓城镇化就是抓工业集聚,抓服务业生成,抓农业规模经营,抓高质量的就业,抓福民富民。从一定意义上讲,城镇化水平决定经济结构和产业层次,决定就业能力和生活水平,决定发展阶段和文明进程,决定要素承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城镇化进程,要统筹推进五项工作。一是继续强化在新城新区中看新班子政绩的共识。把新城新区作为加快城镇化建设最重要的突破口,每年举办一次巡回观摩活动。二是把规模经营和合作组织建设作为现代农业的主抓手。三是集中财力,引进战略性资源,培育新经济的先发优势。在下一轮科技革命到来之前,我市培育的新能源产业和以云计算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产业将为襄阳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抢占领先优势打下重要的基础。四是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区突破发展。五是以服务业规模和层次的提升,切实改变市民消费习惯。  四、把市民法治意识的培养和现代文明教育作为和谐稳定的基石。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大事。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政策不断调整,民众期望值提高,潜在矛盾增加,怨气和不满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级党委、政府对这些民情民意要保持足够的警觉和清醒的认识,坚持把维稳保安和法治城市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集中精力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提高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提高执纪执法部门公正司法的水平和权威。水平是基础,权威是保证。三是提高社会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的便利度和自觉性。四是提高市民的现代文明素养和对城市发展的责任感。城市是市民的家,市政府要作出决定,建立市民义务劳动制度,所有市民每个月利用周六时间劳动一天,体现对城市的责任感,机关干部带头。五是提高行政技巧,努力把实事、好事办得让群众认同、满意。  五、把党员干部的能力建设和作风转变作为事业成败的关键。要继续坚持推广“学、讲、评”活动、干部轮岗交流、部门对标管理、党员干部治庸问责,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在各级机关中,人浮于事、职责不清、能力不足、苦乐不均、以权谋私的问题程度不同地存在,必须保持客观的判断。明年要以落实年为主题主线,推动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水平整体提升。一是强化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主导队伍建设和服务发展的责任。要增强主导性,把各部门中层及以下干部切实动员起来。二是全面推行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比选和科级干部竞岗为主体的竞争性选拔方式,以实绩和实际能力论英雄,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三是坚持即时记功和治庸问责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四是积极稳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和大科室制改革。五是抓好典型案件的查处和倾向性问题的整治。  以上五项工作是关于明年工作的初步思考,希望大家发挥聪明才智,进一步深化、丰富、完善,集体讨论之后形成明年工作的重点。各级各部门要以此为指导,对明年工作布局有总体的把握,以主动的姿态部署工作,落实措施,形成合力,为明年工作取得成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点击查看更多

工图网提供范锐平讲话资料供会员免费下载。更多精彩公司介绍PPT素材,尽在工图网。 

范锐平讲话资料,范锐平:真学实做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 Array

本网站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
猜你喜欢

2023习近平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点PPT精美大气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党课课件(讲稿)包含

2023关于开展主题教育工作总书记重要讲话要点解读PPT精美简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课课件(讲稿)包含

调研座谈会议讲话资料汇编包含

习近平讲话引用古典名言包含

吴道藩讲话资料汇编(24篇)包含

习近平用典资料汇编【新年贺词用典在内】包含

您当前未开通企业VIP 加入企业VIP即可获取商用授权书 立即加入企业VIP
您当前未填写企业信息 完善企业信息即可下载授权书 前往填写信息
在线客服
工作日:09:00-18:00
电 话:400-1600-950
联系在线客服
收藏成功
升级VIP后可收藏更多内容
继续浏览 加入VIP
工图网VIP
全站资源终身免费下载
立即加入
今天下载太多文件了
请明天再来
我再逛逛 升级VIP继续下载

举报作品

该作品违反相关法律规范
侵权/盗版问题

请详细描述并提供原作品链接

其他原因

请详细描述举报原因

提交

工作日:09:00-18:00

工作日:09:00-18:00

客服热线:400-1600-950

Ctrl+D
收藏工图网

建议反馈

联系方式

提交
QQ登录 微信登录

我已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工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