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WORD文档 > 公文范文 > 公文材料:原山东省政府秘书长申长友署名文章汇编(25篇).DOCX 【图片、文字、动画均可编辑】
公文材料:原山东省政府秘书长申长友署名文章汇编(25篇)
目录1.把减税降费重大部署落实到位 32.把学习教育的功夫用在平时 63.城市提高质量才能赢得未来 94.从严从实治理“为官不为” 155.大力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216.东营:石油城创新之变 247.风清气正 释放发展潜力 308.弘扬严实作风推动干事创业 329.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 3910.坚持稳中求进着力改革创新 推动东营新一轮发展跨越 4111.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5612.培育县域经济成支撑区域发展的基石 5813.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 6214.强化环境倒逼机制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6715.抢抓黄蓝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朝着“两个率先”目标奋勇前进 6916.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奋力开创科学发展和黄蓝经济区建设新局面 8117.权力行使不可逾越底线 9518.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 9819.深化改革下放权力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10320.医改惠民,得写个“人”字 10921.以“严”促“实”杜绝懒政 11222.着力提升城市质量整体水平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11723.抓党建没有配角 12124.资源型城市要把推动创新发展摆在首位 12325.走改革创新之路提升机构编制工作水平 126 把减税降费重大部署落实到位申长友(2019年7月3日)实施减税降费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政策落实成效直接影响纳税人和缴费人的获得感,甚至直接影响各级党委、政府的良好形象。推动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到位,必须正确把握好四个关系。正确把握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大局、立足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当前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决不能只顾局部利益,决不能让政策走样。一方面,要坚持深挖潜力。通过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和政府存量资产、增加地方国企利润上缴等,做大可用财力“蛋糕”,保障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另一方面,要搞好区域统筹。通过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保险基金统筹等方式实现,对少数地方遇到的特殊困难,由上级财政统筹给予帮助。正确把握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能够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优势,提高潜在GDP增长率,尤其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更是涵养税源、“放水养鱼”的必要手段,有利于提振广大企业信心,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在减税降费政策执行过程中,既要当好“铁公鸡”,捂紧“钱袋子”,树牢过紧日子的思想,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挤出更多财力用于民生保障,确保财政平稳运行;又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执行减税降费政策,用短期税收的“减”来换取长远发展的“增”。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在推进“六稳”工作中,各地尤其注重发挥稳投资的作用,及时出台鼓励投资政策,为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止跌回升和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必须认识到,政府不能片面地去理解稳增长,不能过度依赖投资拉动来稳增长,导致财政风险敞口越来越大,从而影响减税降费效果。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归根到底要靠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因此,要把减税降费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科技创新等重大部署统筹实施,打出打好改革“组合拳”,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正确处理好规范与创新的关系。本轮减税降费政策规模空前、力度空前,涉及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和不同人群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我们,要强化服务理念。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工作流程,优化纳税服务,努力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同时,树立法治观念,推进依法治税,努力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要强化监督保障。在推动减税降费政策落实中,必须充分发挥督查工作的“利剑”作用。要强化创新引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推广基层好的做法,努力将减税降费政策的“减法”,做成促进经济发展的“加法”和“乘法”,实打实地帮助企业增加收入、放大效益。 把学习教育的功夫用在平时申长友随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深入推进,我们要认真总结开展党内教育的经验做法,把功夫用在平时,推动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责任压在平时。我们把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落实到“抓经常”上,督促各级党组织书记时刻把管党治党责任抓在手上,与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每年现场观摩都安排党建观摩点进行现场考评打分。把“一岗双责”贯彻到管人管事相结合上,市委常委、党员副市长带头落实“一岗双责”,既抓业务也抓党建,主持分管领域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这次学习教育,分别制定市委常委(党员副市长)、县区党委书记、市直部门党组(党委)书记抓学习教育责任清单,并按照市领导职责分工成立13个市直督导组,由市委常委所在部门常务副职、市委市政府有关副秘书长任组长,协助抓好学习教育。同时,把监督责任体现到从严治党措施的落实上,纪检机关强化执纪问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各项措施落实,特别是聚焦党规党纪执行情况,重点巡查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学习抓在平时。好干部必然是学习型干部,只有持续抓好学习,才能祛病强身、坚定信念,提升素质、干好工作。我们坚持把学习作为硬约束,引导党员干部以学促知、以学促行。探索经常性学习的方式,把交流互动作为深化学习的重要方式,把学习交流与研究工作、制定决策相结合,建立“集中学习日”制度,采取“小主题、高频率、常态化”的模式,推进工作学习化、学习日常化、研讨常态化。构筑经常性学习的载体,建立机关党建微信公众号、党员学习交流微信群,组织“听学党章知识竞赛”,采取“党校+高校”的方式进行专题培训,实现理论教育、党性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完善经常性学习的制度,实行集中学与分散学相结合,“线上”学与“线下”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问题解决在平时。我们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组织引导党员干部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做到边学边查边改。规范党内生活,使党内政治生活经常起来、严肃起来、认真起来,使党员自觉历练党性、锤炼作风。开展党员表现“负面清单”大讨论,以清单形式列出“红线”“底线”,督促党员认真对照检查,把问题晒出来。严肃党规党纪,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任何事情都严格按纪律规矩办、按法律规定办、按制度程序办。结合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组织各部门单位对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个人的问题建立台账,落实责任,狠抓整改。加强党员管理,把住党员“入口关”,严格党员发展标准和程序,畅通“出口”,处置不合格党员,提高党员队伍质量,把问题防在前。党员作用发挥在平时。组织党员亮明身份,全而推行“党员户”挂牌,落实党员责任区、践诺评诺、服务窗口党员岗制度,接受社会监督。搭建发挥作用平台,坚持机关干部下派帮扶制度,精心选派“第一书记”,组织机关干部联系农户,实行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和机关干部驻企联络制度,实现党员干部联系并服务群众常态化。推进干部转变作风,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立足东营实际谋划和推动工作,保持定力,持续用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对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持续不懈推进;坚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扎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带动形成求真务实的作风,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城市提高质量才能赢得未来申长友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着力提升城市质量总体水平和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依靠质量实现全面发展,才能构筑起经济发展新的核心动力和竞争优势,才能赢得未来的发展主动权。一、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为着力点,在扩大经济总量中注重城市质量提升发展生态经济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和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实践证明,以大量资源消耗求得经济增长量是难以为继的,依靠扩大数量促进经济增长也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只有通过抓城市质量工作,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走质量效益型的良性发展道路,才是实实在在的增长,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有效速度和良好的效益。因而,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城市是发展经济的载体,生态系统又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符合经济与生态平衡的规律,只有通过科学技术和有效的管理手段及合理的生产模式所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来保护生态,增强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维持生态经济平衡,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社会、经济、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不同区域、不同性质、不同工业化水平的地区,产业结构区分明显。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在用新技术不断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使其获得新生命力的基础上,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群,占领高新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在产业布局上将控制与分散结合起来,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方向,高度重视开发与保护、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的有机统一,打造绿色、高效、生态、节约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建设什么样的项目,每一个项目如何布局,都严格按照完整的现代化工农业产业链实施,严把产业政策、环保节能、安全发展三大关口,提高新上项目门槛,形成生态经济城市和生态经济农村的模式,以保持生态与环境系统、生态质量和自然资源的协调发展。地处胜利油田腹地的山东省东营市承担着国家“黄蓝”战略实施的重任,时刻把握高端产业发展定位,着力打造绿色经济板块,重点培育壮大中心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港口经济开发区三个市属经济增长极,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生态化、科技化项目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着力突破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产业。坚持“农业三次产业”联动,努力打造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北方鱼米之乡。发展培植渔业、畜牧、蔬菜、花卉、休闲观光等主导产业,推行生态养殖、绿色养殖,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和宣传促销,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服务业发展风生水起,文化旅游实现新突破,重点服务业城镇、园区、企业、项目四大载体龙头带动作用显著,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等产业迅速崛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提升,创出了科学发展的新模式。企业要达到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要不断改进自身整体业绩。通过建立系统的方法和机制,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质量改进模式,从现有的利润空间中再辟蹊径,将之前隐藏在身边,没有被重视和发掘的“看不见”的利润找出来,减少因质量不过关而浪费的成本,提高产品美誉度,塑造好企业形象。二、以抓好重点领域质量建设为中心,在增强城市综合实力中展示城市形象城市功能是否完善是城市经济实力、文化实力之外很重要的因素,重点领域质量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随着市场和区域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正由规模、成本逐步转变为质量和品牌。突出抓好环境质量、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等重点领域的质量建设,对建设文明秀美、活力迸发、富裕安康的城市至关重要。东营市突出“大水面、大绿地、大湿地、大空间”特色,重点以中心城周围现有生态林场为基础,推进生态林场建设,建设沿黄生态林带,规划建设沿海生态林带,建设环城森林,构筑城市绿色生态屏障。加大投入力度,科学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实施百万亩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城市湿地公园。环境治理和保护以推进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治理水、大气污染,提高环境质量。优化城市布局,重点推进城市主干道改造,全面铺开城市生态公园改造和建设工作,使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各县城、滨海新城和小城镇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改善城乡面貌和群众生活条件的有效手段,力争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实践证明,全面加强城市质量管理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充分发挥有关职能部门的最大能动作用,重点解决食品、药品、农产品以及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等安全问题,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质量诚信标准化和计量检测体系,推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支柱产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施工质量作为城市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核心,重点解决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力量不足、企业工程质量主体责任落实难等问题。以建筑、道路、水利工程为重点,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工程招标和质量监管联动制度,在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等环节严格落实施工工程项目法人质量责任终身制,确保竣工工程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改进服务质量,重点解决服务企业品牌意识不强、规范化水平不高以及质量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以服务标准化为基础、服务品牌为纽带,深入开展服务惠民行动,建立和完善科技、金融、外贸等生产型服务业和旅游、商贸等生活服务业的质量体系,使质量建设成为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强大引擎。三、以加强全民质量教育为重要方法,形成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市场竞争环境任何一项工作想干好、干出成绩,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群众的智慧和经验。首先是坚持以人为本、惠及民生的原则,把服务社会、促进发展、保障民生、构建和谐作为实施质量兴市的根本宗旨,下大力营造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引导每个人、每个企业自觉践行“追求卓越、绿色发展、质量优先”的质量发展理念。切实把质量教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和劳动者技能的重要内容,大力提高质量管理人员和质量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快质量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高技能、满足不同需求的质量专业人才,为各行业的质量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其次是坚持质量知识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活动,号召市民将持续改进、追求卓越作为行为准则、通过报刊、电视、宣传栏等媒介,采取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形式加强质量法律、法规的普及与宣传,引导全社会重视质量、支持质量发展,促进各企业牢固树立起“质量决定命运、品牌决定价值”的发展观念,使企业认识到质量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资源配置、劳动者素质、科技创新等因素的集成,质量才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之一。创造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财力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质量奖励制度,激励广大企业带头创优。第三是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政府做主导,企业多参与,完善质量法制环境,加大质量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质量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形成公平、公正、有序、有利于质量发展的市场竞争环境。 从严从实治理“为官不为”申长友**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言简意赅,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为党员干部修身做人、为官从政树立了标尺,为加强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严”与“实”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从严才能正风肃纪,从实才能成就事业。“严”不立,“实”难成;“实”不至,“严”落空。领导干部贯彻“三严三实”要求,必须坚持“严”字当头、“实”字托底,“严”“实”结合,以“严”促“实”,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党的XX大以来,党中央从出台八项规定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提出“三严三实”要求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无论是着力整治“四风”,还是坚决惩治腐败,都始终贯彻从严的方针。目前,各地在“严”上落实得比较好,党风政风明显好转,但一些地方也出现了懒政息政、为官不为的问题。有的干部觉得,现在规矩多、要求严、盯得紧,感到“为官不易”,索性“为官不为”。有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精神疲香懈息,工作消极应付;有的门好进了、脸好看了、话好听了,但事仍然难办;有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干事;有的遇事能推就推、能拖则拖,面对困难往后退,遇到矛盾绕道走,出了问题推责任。凡此种种,损害党的作风,影响党的形象,贻误党的事业,必须下大力气惩治。治理“为官不为”,首先要破除那种认为“严”导致“为官不为”的谬论。我们党立规矩、定法纪,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促使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敢担当有作为。以清廉为本、以干事为要,是每个党员干部应有的觉悟和境界。“为官不为”,其形在身,其源在心。深入剖析懒政怠政、“为官不为”的根源,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这是一种心浮气躁的惯性思维。长期以来,有的干部把突破法规政策作为解放思想的“标杆”,靠感情投资争取上级支持,用恩惠手段笼络下属工作,形成了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上的惯性。面对从严治党新常态,手中的权力受到约束了,就觉得官不好当、事不好干,把“严”与“实”、“干净”与“干事”对立起来。其二,这是不守纪律、不讲规矩的表现。纪律和规矩不仅对“不能做什么”作出了规定,更对“应当做什么”提出了要求。看一个干部是不是守纪律、讲规矩,既要看是不是干净,也要看是不是干事。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任其职就要尽其责。其三,这是特权思想作祟。有的干部认为当了领导就可以搞特殊,甚至为所欲为,这是典型的官僚作派和享乐主义。懒政总政、“为官不为”,说到底是党性不纯、私心太重、作风不正,没有真正形成“严”的高度自觉。正如**书记指出的,“现在的主要倾向不是严了,而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不存在严过头的问题”。“严”是治理“为官不为”的一剂良药。“严”反映的是我们党的灵魂和精神,体现的是共产党人的思想境界、使命担当、奉献情怀。只有“严”,我们的队伍才能锤炼铁的纪律、打造过硬的作风,我们党才能不负使命、成就伟大事业。焦裕禄同志正是靠严以律己、秉公为民的执着信念,带领干部群众抗风沙、治盐碱、除内涝,在短时间内使兰考贫瘠面貌有了明显改观。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把“严”作为人生信条来坚守、作为从政准则来遵循,自觉砺党性、正作风,从根本上杜绝“为官不为”。要严以修身,深入学习**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不懈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定力,提升道德境界,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干事。要严以用权,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时刻牢记权力是组织所托、人民所赋,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以“严”为准则、以“实”为标杆,始终做到依规用权、为民用权。要严以律己,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手中紧握戒尺,心中警钟长鸣,确保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不踩高压线,做什么事都经得起实践检验和组织考验。形成“严”的规矩,做好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以务实的措施治理“为官不为”。要把严的标准、严的措施贯穿于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坚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打造干部队伍忠诚奉献、担当作为的新常态。一是抓源头,从严选拔任用干部。把“三严三实”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坚持德才兼备,注重群众公认,规范选任程序,真正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千部选出来用起来。二是抓基础,从严培养锻炼干部。探索创新干部教育培养方式,把“三严三实”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让千部在实践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提升能力。三是抓关键,从严管理约束干部。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扎紧制度笼子,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控权。特别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为官不为”、懒政念政的,坚决追究责任。以“严”祛歪风,以“实”兴事业,为治理“为官不为”营造良好氛围。只有坚持以“实”为本,始终做到求真务实谋事、踏踏实实干事、老老实实做人,才能从根本上抵制“为宫不为”的不良风气。对党员干部来说,“实”是应当具备的政治品质。如果只想当官不想千事,只想揽权不愿担责,不作为甚至乱作为,就有愧于组织和人民重托,就不是合格的领导干部。每个领导干部必须牢记职责,敢于担当,勇于负责,杜绝假大空,力戒庸懒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真干事、干实事、干成事。“实”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面对发展新形势、群众新期待,党员干部必须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坚持深入群众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实”是成就事业的核心要义。“行必责实,方成大事”。当前形势复杂多变、任务艰巨繁重,有大量的工作要推进、大量的矛盾要解决,最需要“实”的作为、“实”的干部。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把“实”作为一种品质去追求、作为一种境界去修炼、作为一种责任去承担,以扎扎实实的工作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业绩。治理“为官不为”,要正确处理好“严”与“实”的关系。“严”最终要体现到“实”上,落脚到干事创业的实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全新实践,是广大党员干部应有的责任担当。必须牢牢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从严要求,向实处着力,心无旁骛谋发展,锐意进取促改革,坚定不移厉行法治,聚精会神抓党建。做到“实”,关键是求真务实抓落实。对领导干部来讲,抓落实体现的是责任担当,展示的是能力素质,倡树的是新风正气,必须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崇尚实干、带头真干、埋头苦干。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贪一时之功、急功近利,不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不浑浑噩噩、无所作为,全力推进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事,着力干好抓基层强基础的实事,努力多办惠民生得民心的好事。做到“实”,必须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注重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树立法治思维,弘扬法治精神,用法治理念考虑问题,用法治思维谋划工作,用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确保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做到“实”,动力在于改革创新。各项工作的推进,都是决策部署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创新实践的过程。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领导干部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任务,开动脑筋研究,放开胆子探索,奋力把事业推向前进。 大力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申长友(201X年2月13日)城市发展质量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城市发展质量问题,以城市发展质量的提升来实现科学发展,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为着力点。城市是发展经济的载体,生态系统又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实践证明,以大量资源消耗求得经济增长是难以为继的,依靠扩大数量促进经济增长也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当前,我们要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的管理手段、合理的生产模式来保护生态,增强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等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这就要求我们着力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开发与保护、经济与生态的有机统一,竭力打造绿色、高效、生态、节约的经济发展模式。地处胜利油田腹地的山东省东营市,近年来始终高度重视经济增长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着力打造绿色经济板块。科学开发利用湿地资源,突出“大水面、大绿地、大湿地、大空间”特色,建设一批城市湿地公园,打造“东方湿地之城”。以抓好重点领域质量建设为中心。随着市场竞争和区域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城市竞争的焦点正由规模、成本逐步转变为质量和品牌。这就要求各地突出抓好环境质量、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等重点领域的质量建设,建设文明秀美、活力迸发、富裕安康的城市。加强质量建设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过程,要充分发挥有关职能部门的最大能动作用,着力解决食品、药品、农产品以及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等安全问题,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质量诚信标准化和计量检测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着力解决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力量不足、企业工程质量主体责任落实难等问题,以建筑、道路、水利工程为重点,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工程招标和质量监管联动制度,在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等环节严格落实施工工程项目法人质量责任终身制。着力改进服务质量,重点解决服务企业品牌意识不强、规范化水平不高以及质量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以服务标准化为基础、服务品牌为纽带,深入开展服务惠民行动,建立和完善科技、金融、外贸等生产型服务业和旅游、商贸等生活服务业的质量体系,使质量建设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以健全相关机制为突破口。一是加强质量知识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有关质量法律法规的普及和宣传,促进各行各业牢固树立“追求卓越、绿色发展、质量优先”的质量发展理念和“质量决定命运、品牌决定价值”的发展理念,使人们深刻认识到质量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资源配置、劳动者素质、科技创新等因素的集成,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创造条件,加大关于质量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质量奖励制度,激励广大企业带头创优;加大质量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质量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大力提高质量管理人员和质量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快质量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高技能、能满足不同需求的质量专业人才,为各行各业的质量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东营:石油城创新之变申长友新常态下推动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关键是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只有转换增长动力,使经济发展步入依靠技术、人才、创新驱动的轨道,才能实现脱胎换骨、凤凰涅桀。东营是一座石油工业城市,进入新常态,面临资源型城市转型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双重任务。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新常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在发展中转调,在转调中发展,着力推进观念、科技、体制”三个创新”,实现增长动力转换,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一、观念创新是先导观念创新关键在于摒弃惯性思维和传统发展理念,形成转换增长动力的高度自觉。思想观念决定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决定工作方式和发展模式。新常态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巳难以为继,只有突破固有的思想观念和惯性思维的束缚,才能形成转换增长动力的自觉。近年来,东营抓住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深入学习中央关千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提升思想认识,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开阔视野思路,分产业进行座谈研究推动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举办新《安全生产法》和《环境保护法》专题辅导强化安全环保观念,开展上市培训增强资本运营意识,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企业家认清了形势,解放了思想,增强了转变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目前,全市上下对新常态下推进增长动力转换形成了共识:一是新常态下,必须摒弃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摒弃传统发展模式,把转换增长动力作为生存发展的战略抉择,紧跟时代潮流,转变发展方式;二是转换增长动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科学务实推进;三是转换增长动力是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艰辛探索的过程,必须保持耐心和定力,摒弃浮躁心态,潜心苦炼,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二、科技创新是核心科技创新关键在千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力引擎。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是转型升级的根本支撑。近年来,东营始终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上突出位置,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一是构筑平台推进协同创新。把创新平台建设作为开展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保障,加快技术研发、科技孵化、成果转化、交流合作等平台建设,构建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大学科技园、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载体功能不断增强,石油装备、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纺织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运行,绿色化工、有色金属研究院正在组建。全市创新孵化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70家。二是培育主体增强创新能力。把推进企业创新作为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任务,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承担科技专项、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目前,东营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3家,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4.6%。着眼于推进企业创新、提升企业素质,实施“四个一”工程:在每个行业筛选一批骨千企业,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每个企业引进一个具有牵动力的战略合作伙伴,打造一个高层次职业化的经营管理团队;建设一个把握行业发展方向的技术研发体系;培育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促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当前,全市20多家骨千企业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走出了成功路子,比如,山东国瓷功能材料公司研发的“连续制备钦酸钡粉体工艺”填补国内空白,获得中国专利金奖;科瑞集团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组建国内首个石油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高端石油装备研发制造企业;华辰重型机床公司引进高层次专家实施重大型数控机床项目,开发的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方圆集团公司依托世界领先的铜冶炼技术,实现了技术、装备、服务“整套”输出智利;利华益集团构筑以C3、C4为重点、C5及C6-C8芳经产业链为后续梯队的炼化一体化产业格局,拉长了产业链;华亚航空燃料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生产国际标准航空汽油的企业和国内航空汽油生产行业标准制定者。总结这些成功做法,东营市概括出自主研发、产学研结合、高端人才带动、制造业服务化、拉长产业链、开发高端产品等六种模式,向企业宣传推介,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三是优化环境聚集创新人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吸引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引领创新发展。全市聚集各类高层次人才560多名,其中院士10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7人、省“泰山学者”及海外特聘专家10人。三、体制创新是保障体制创新关键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抓手,只有加快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东营市围绕转换增长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制定了产业发展和项目布局“两个指导目录”,严格控制低端项目,对列入禁入的项目实行立项禁批、用地禁供、环保禁批、金融禁贷措施。实施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对所有化工生产企业实行安全生产评级、环境保护评级、综合评价“两评级一评价”,依据评级评价结果分类采取鼓励扶持、改造提升、淘汰关闭措施,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用三年的时间,把东营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二是创新项目生成机制。以项目为载体,围绕好项目大项目建设,坚持在规划编制中谋划项目,在政策落实中培育项目,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开发项目,在引进高端人才中带动项目,在战略合作中引进项目,在市场开拓中挖掘项目,在企业上市中催生项目,特别是瞄准大型企业集团和科研院所,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推进合作,以新的项目生成机制促进增长动力转换。三是转变扶持方式。政府资金主要投向创新、检测、展销、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通过贷款贴息方式对转型升级项目给予扶持,降低企业成本,促进银企合作,优化发展环境;设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和各类种子基金,发挥杠杆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四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简政放权,加快构建以“四清单一平台”为主要架构的行政权力运行体系,努力打造审批项目少、效率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满意的城市。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培育发展金融产业,金融机构达到279家,黄河三角洲产权交易中心、山东休斯顿石油装备交易中心、华东石油交易中心运营良好,民间融资规范引导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增强了金融服务功能。对外开放引领和倒逼改革,是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东营市坚持“大规模走出去”与“高水平引进来”并重,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支持企业与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开展战略合作,积极引进各类资本推进企业改革重组和结构调整,激发企业活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并购境外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办好国际橡胶轮胎展、国际石油装备技术展、国际农产品展,加快东营综合保税区建设,打造高水平的开放平台。五是推进依法治理。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提高各项工作法治化水平,特别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需求,组织开展城市公共安全、生态环境整治、乡村文明建设“三大专项行动”,着重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严格安全环保准入门槛,强化了经济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目前,东营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加大,先进制造业发展和现代服务业突破快速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迈出了坚实步伐,呈现出高端高质高效发展的良好态势。 风清气正 释放发展潜力申长友(201X年12月8日)狠抓责任主体,细抓责任分解,常抓责任检查,力抓责任追究,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公平规范的发展环境。反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是兴党兴国之举。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东营市坚持惩防并举,及时清除“病毒”,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公平规范的发展环境,探索创新驱动跨越发展的新路径。反腐败能激发市场活力,释放经济发展潜力。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深入推进,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带动社会风气好转,原来寄生于“公款买单”“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的行业和群体,无疑是好日子到头了。东营市认真贯彻“三严三实”要求,突出“责任”和“落实”两个重点,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的意识,不贪一时之功,不谋一己之私,以行动创出实实在在的业绩,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取得长足发展。反腐败是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保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有力引擎。东营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再像过去那样只盯着大企业、大项目,而是把大众请到经济发展的舞台中心。在破除不合理的行政审批门槛、完善创业投资机制、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等方面狠下功夫,鼓励和支持网络创业,促进科研人员创业创新,推动农村劳动者创业。在党政机关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形成政府部门与创业创新者的良性互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助力全面深化改革。东营市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镜,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督促党员干部把党章党规党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坚持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狠抓责任主体,细抓责任分解,常抓责任检查,力抓责任追究;注重整合司法、监察、审计等力量,形成大案要案联合查办机制,不断扩大反腐败成果;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防止权力滥用错用,推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良好氛围。 弘扬严实作风推动干事创业申长友**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党的XX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形势,对巩固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成果作了深入部署,特别强调要自觉把“三严三实”要求体现到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上,体现到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体现到对分管方面的管理上,体现到严格要求自己上。习总书记关于“四个自觉”的重要阐述,深刻揭示了践行“三严三实”的核心要求和本质特征,是中央政治局的庄严承诺,也是对全体党员干部的明确要求和政治引领。要以更严更高标准向中央看齐,自觉把“三严三实”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严和实的作风管党治党、推动工作、促进发展。一、坚持从“严”处着手,严出常态“严”是一种思想境界、一种使命担当、一种奉献情怀。面对“越往后执纪执法越严”的从严治党新常态,必须以对干部负责、对组织负责、对事业负责的态度,把严的要求贯穿于干部教育培养、选拔任用、监督管理的各个方面,保证干部既干事又干净,既创新开拓又坚守底线。做到教育干部从严。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要以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加强理论武装,做好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特别是组织各级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党章和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筑牢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思想基础。东营正处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越是任务繁重,越要保持清醒头脑。我们教育引导干部时刻守纪律讲规矩,正确处理“三个关系”: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保持清醒头脑,铲除“当官发财”的私心杂念,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投入到事业发展上;正确处理情与法的关系,正确对待亲情,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管理,严格按照法规制度和政策规定办事;正确处理政与商的关系,既真诚帮助服务,又坚持原则、守住底线,树立清正廉明的良好形象。做到管理干部从严。这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环节,加强平时管理是从严管理干部的关键之举。要严明党的纪律,使广大党员干部时时处处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纪律等各项纪律,严格约束自己。我们研究制定了从严管理党员干部的意见,针对农村、社区、企业、机关党员分别提出“五带头五不准”要求,规范了党员干部行为。选人用人是各级党委的重要职责,要切实发挥领导和把关作用,坚持好干部标准,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干部日常表现、工作实绩、群众口碑等各个方面,准确考察识别干部。要健全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坚持选贤任能、知人善任,把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用起来。我们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制定《市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程》和推进干部交流常态化、干部调整规范化的具体规定,推行干部无任用考察制度,做到了公正公开透明选用干部。坚持先立规矩后议人选,每次干部调整前统筹考虑职位空缺情况、领导班子建设及工作需要,集体研究制定调整的原则,做到因事择人、因岗择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做到监督干部从严。这是从严管理干部的重要保障,也是对干部的真诚爱护。要认真落实重大事项报告、经济责任审计、谈心谈话等制度,督促各级干部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突出重点人群管理,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管理要“严上加严”,真正把“关键少数”管住管好。对执纪执法、干部人事、项目审批、资金管理等关键岗位干部,要落实轮岗交流制度,完善防范措施。党员干部既要廉洁、不出事,更要担当、干成事。去年,根据干部作风建设实际,我们部署开展领导干部不担当不作为和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专项整治,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坚决问责,对权力私用滥用、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从严整治,取得了良好效果。监督管理干部,必须把功夫下在平时,把着力点放在“严”上,把着眼点放在超前预防上,对发现苗头性问题的班子和干部该批评的批评,该处理的处理,真正体现对党员干部的关心爱护。对落实主体责任不力、干部队伍管理不严的,及时采取措施,督促整改落实。二、坚持向“实”处用力,实出长效“实”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是成就事业的本质要求,是党员干部必备的政治品质。向“实”处用力,就是要坚持决策求实、工作务实、任务落实,一切工作都要下实功、求实效。工作谋划要务实。**书记强调,“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政策和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必须加强对发展形势的分析研判,加强对全局性问题的研究谋划,加强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创造性。“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谋发展谋未来,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能力。东营市着力倡树学习研究之风,通过举办辅导报告会提高理论素养,组织到外地学习考察开阔视野思路,下派项目建设一线进行实践锻炼,督促各级干部学习掌握新思想、新知识、新本领,提高履职的能力和水平。当前,中央围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特别是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要认真组织学习,切实吃透精神实质,更好地指导和推进工作,提高领导发展的专业化水平。工作推进要扎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员领导干部担负着抓落实的重大责任,必须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决策部署、推出的政策措施,不等不靠不拖,雷厉风行推进,争分夺秒落实。去年以来,东营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特别是国际油价持续低迷、欧美对我国轮胎和石油管材出口进行“双反”调查,使东营经济“雪上加霜”。面对严峻形势,我们坚定不移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政策措施,全力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对重要工作、重大项目,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完善推进落实机制,采取现场办公、定期调度、现场观摩等方式加强跟踪督查,于在了实处,抓出了实效,促进了经济企稳向好,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工作成效要真实。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扑下身子干工作,沉下心来抓落实,在真抓实干中创出一流业绩,真正为党尽责、为民造福。我们认真落实**书记“创业要实”的要求,教育引导干部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从东营实际出发谋划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保持定力,持续用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集中力量把已铺开的工程干起来,新上项目科学论证,不盲目铺新摊子;坚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扎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为,不做表面文章,确保干任何事情都经得起实践、群众、历史的检验,创出实实在在的业绩。三、坚持以“严”促“实”,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书记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面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繁重任务,要把严和实的要求落脚到管党治党各方面,贯穿到干部教育监督管理全过程,着力优化从政环境,净化政治生态。弘扬勇于担当精神。逆境顺境看胸襟,大事难事看担当。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能考验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要教育引导各级干部以当官干事为荣,以为官避事为耻,该担的责任冒着风险也要担,该干的事情顶着压力也要干。敢于直面改革发展难题,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努力解决产业结构偏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加快重大交通设施建设,高标准推进东营综合保税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农高区建设,积极做好高速铁路争取工作,努力提升东营战略地位,打造发展新优势。从严履行管党治党责任,加强教育监督管理,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扯袖子、咬耳朵,切实防微杜渐。树立干事创业导向。鼓励引导各级干部埋头苦干、狠抓落实,旗帜鲜明地为干事创业的干部撑腰壮胆,包容支持一心为公、敢闯敢试的干部,坚决调整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改革会有风险,干事难免失误。对于那些敢于干事创业而出现失误的干部、得罪人的干部、有争议的干部,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好失误与错误、为公与谋私的界限,对因客观因素出现失误的干部给予理解和支持,对因大胆干事得罪人的干部给予保护和鼓励,对无事生非、诬告陷害的人坚决予以查处和惩治,引导各级干部心无旁跨干事业。营造风清气正环境。督促各级党委扛起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守纪律讲规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关键环节的监督制约,保证权力在法制轨道上、制度笼子里运行。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要引导各级干部从违纪违法案件中深刻汲取教训,算清廉政这本账,过好权力这道关,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做任何事情都严格遵守纪律规矩和制度规定,做到事业顺利发展、社会风清气正、干部健康成长。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申长友(201X年10月13日)东营市是适应胜利油田开发建设需要设立的,与各类资源型城市一样,面临经济转调、城市转型的双重任务。近年来,东营坚持以改革的理念、开放的思维、创新的办法,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并在以下几方面取得重大的转型进展。首先,东营加快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提升旧动能的步伐。围绕培植石油化工及盐化工、橡胶轮胎及汽车配件、有色金属、石油装备4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山东省率先实施化工产业专项整治,淘汰落后产能1607万吨,产能利用率提高21.4个百分点。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思路,每个产业都至少建立一个创新平台、公共检测平台、产品展销平台、物流平台,共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300多项。其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发展新动能。东营拥有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区、东营综合保税区3个国家级平台和7个省级开发区(高新区);国家级创新孵化机构达到6家,创新孵化面积76万平方米。按照每个产业建设一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创建一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制定一个产业技术路线图、实施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的思路,建立国家级创新平台10家,在高端石油装备开发、稀贵金属综合提取、高性能材料制备等方面取得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再次,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发展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行政审批事项42项,市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压减64%。在山东省率先完成个体工商户商事制度改革,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实施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支持企业与央企合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植新型市场主体。全市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32家。最后,加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增创发展新优势。成立投资促进委员会和10个产业投资促进委员会,组建投资促进局,制定优惠政策。目前,东营市已与央企国企合作87个项目,计划投资1927亿元,重点加强与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商飞等大企业和中科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推进实施了中国商飞东营试飞基地、北汽汽车试验场、北航东营飞行学院、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产业基地、中国三峡集团海上风电产业园等一批高端合作项目。 坚持稳中求进着力改革创新 推动东营新一轮发展跨越申长友201X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东营市立足实际,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的工作总要求,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扩总量、增实力、上水平”的工作大局,深入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务求创新,积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201X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250亿元,同比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17万亿元,增长19.5%,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企业达到24家。地方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公共预算财政收入等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发展态势。201X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届X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推动东营新一轮发展跨越的攻坚年。做好新一年工作意义重大、责任艰巨,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改革意识,以党的XX届X中全会和**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以“转作风、促发展,提标准、上水平”为主题,深入实施黄蓝国家战略,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更加注重强化创新驱动,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更加注重保障改善民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推动东营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一、以办好牵动全局的大事为抓手带动新一轮发展上水平坚持以事关长远、牵动全局的大事为抓手,扎实开展“三大专项行动”、全力抓好“十件大事”,带动整体工作上水平。开展三大专项行动。一是城市公共安全提升年行动。以中心城为重点,突出油气管线安全、道路交通、建设工程、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领域,全面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确保全市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确保不造成重特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确保不因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影响干扰全市新一轮发展。二是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年行动。铁腕治理水气污染,严厉惩治破坏生态环境和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违法行为。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把新上项目能评环评安评关口,实施一批重点减排和治理工程,加强生态建设,促进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三是乡村文明建设提升年行动。按照“整体启动、分类推进,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制定规范、全面提升”的原则,统筹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乡村文明行动,推进村庄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和城乡环卫一体化,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抓好十件大事。第一,加快东营港建设,开工建设北防波堤、2个突堤及沿线泊位,启动实施10万吨深水码头建设;抓好已建成码头和滚装航线运营,拓展散杂货和集装箱业务,扩大港口吞吐能力。第二,依托仙河镇规划建设东营港城,完善提升规划,启动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拉开发展框架。第三,力争开工建设东营港疏港铁路。第四,启动广利港建设,加快疏港公路建设。第五,实施市一中、二中、中专学校迁建,优化学校布局,提升办学水平。第六,加快建设市人民医院急诊急救中心暨内科综合病房楼,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第七,实施“137”计划和“双十工程”,培育一批支撑东营发展的“台柱子”企业。第八,推进设立东营综合保税区,打造高层次开放平台。第九,支持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国家农高区。第十,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确保顺利通过考核验收。二、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加快经济转调步伐加快经济转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没有质量效益,也就谈不上转调。要按照**书记提出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要求,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坚定不移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特别在产业发展上,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方向,在“四个提高、四个降低”上下功夫,即着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降低一二产业比重;着力提高最终产品比重,降低中间产品比重;着力提高绿色产品比重,降低高污染产品比重;着力提高有记录可追溯产品比重,降低来源不清信息不全产品比重。(一)加强重大项目建设,以增量促转调。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加快推进294个亿元以上续建项目,新开工建设310个亿元以上项目,突出抓好66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以大项目建设带动投资稳定增长、扩大总量、提高质量。更加注重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对那些能耗高、污染大的项目,即使利润再高,也坚决不能上。要筛选储备一批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引领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搞好项目接续。放宽市场准入,强化政策引导,积极推动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金融服务和教育、医疗、养老、健康等领域。(二)根据“三个导向”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结构。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以缓解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的要求,围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发展畜牧、渔业、食用菌、林果、蔬菜和休闲观光农业等优势主导产业,创新种养模式,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实施一批大项目,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投向农业,发展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农业园区,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力争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发展到12家。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和认证三大体系,以绿色安全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让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要持续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利用3~5年时间,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优化工业结构。工业作为东营市经济的主体,虽然发展较快,但内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给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带来很大压力,必须把优化工业结构作为转调的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工业提升层次、由大变强。一方面,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橡胶轮胎等主导产业,实施以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为核心的“三新”改造工程,抓好198个过亿元项目,促进存量优化、产品升档、工艺升级。另一方面,加快突破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石油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能源、新医药等产业,重点抓好166个过亿元项目,尽快把工业层次提上去。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和市场主导作用,推动产品向高端、高附加值、高利润提升,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四)突破发展服务业,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要认真落实政策措施,集聚各类资源向服务业倾斜,促进服务业突破发展,努力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重点抓好四大产业:金融服务业,规划建设金融集聚区,引进外资银行、金融机构地区总部、功能中心,优化融资性担保公司结构,加快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现代物流业,围绕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等主导产业,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引进培育一批大型物流企业,推动现代物流业集聚发展。文化旅游业,突出抓好重点景区总体规划和产品开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策划实施一批高端项目。服务外包业,加快实施软件园三期工程,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专业人才,提高服务外包业规模和水平。企业服务性活动内置化,既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主业。要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快剥离非核心业务,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同时,要把发展服务业与促进消费结合起来,扩大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升级。(五)加强区域协同共进,加快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油地协同共建,认真落实油地共建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协商涉及油地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和重大问题。要深入挖掘区域资金、科技、人才、市场、土地等资源潜力,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区等合作载体,引导油军校企业入园发展,新上一批成长性好的创新型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快城市建设、民生保障、基础设施一体化步伐,启动实施一批合作共建项目,进一步提高市民生活水平。要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经济板块,按照“一个龙头,三个增长极”的战略布局,鼓励支持各县区、开发区加快发展,在转型升级、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等方面率先突破,引领全市新一轮发展上水平。(六)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支撑保障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在科技创新。要着力打造创新平台,重点抓好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胜利科技创新园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引导更多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要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黄河三角洲学者”等重点人才工程,吸引一批高层次人才、产业领军人才来东营创业发展。三、以提升质量为目标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东营新一轮发展的重要任务。要从东营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顺应经济文化发展规律,遵循自然历史进程,发挥好市场和政府各自的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一)加强中心城规划建设。中心城是带动区域发展的龙头,必须将其作为城镇化的重中之重,把握节奏,突出重点,完善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建设秀美宜居的现代化城市。要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修订完善各类规划,加强规划执行跟踪管理和执法监察,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突出抓好重大城建项目建设,在加快续建项目的同时,启动实施一批新建项目,城市道路重点抓好东一路南延等工程,生态建设重点抓好森林公园等工程,新区开发重点抓好生态新城、金湖银河等片区,旧城改造重点抓好油城广场等片区,市政公用设施重点抓好南郊水厂二期续建等项目。加强城市管理,结合“智慧城市”建设,继续推行网格化管理,扩大数字化管理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继续实施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市政设施等维修改造工程,抓好星级小区和社区品牌创建,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二)加强县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有序地向前推进。要强化县域中心城市的骨干支撑作用,加快县城建设,着力完善功能,加快产业集聚,更好地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坚持把小城镇作为重要节点,突出抓好市级试点强镇、省级示范镇和国家级改革试点镇建设,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集聚力和综合实力。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因地制宜搞好村居拆迁改造,特别在安置地点安排、房型设计等问题上,注重听取农民的意见,把工作做细做到位。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推进城乡户籍一体化管理,加快实现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镇常住人口,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抓好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配套完善胜利机场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国产大飞机试飞基地建设。积极推动黄大铁路、淄东铁路建设改造工程尽快开工,加快东营火车站建设进度,争取德大铁路、寿平铁路建成通车。加快济东高速公路建设进度,做好长深高速、沿海高等级公路前期工作。抓好大唐东营电厂、胜利电厂三期工程,积极推进沿海防潮堤建设。四、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把201X年作为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年,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狠抓环境污染整治,构建生态保障体系,加快建设生态东营、美丽东营。(一)突出抓好水气污染治理。对水气污染问题,必须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确保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确保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要加快实施流域综合整治工程,以省控、市控河流为重点,完善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综合运用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等措施,提高流域生态环境质量。重点抓好东城南、西城北等城乡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五干排、广蒲河、小清河等湿地净化工程,确保达到“一镇一厂、水质改善”的目标。要大力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坚持工程治污和执法监管并重,严控工业废气、烟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确保实现预期治理目标。开展城区建设扬尘治理集中行动,搞好城市裸露土地绿化,加快淘汰黄标车并实施区域禁行,抓好燃煤电厂、城区燃煤锅炉和石化企业脱硫脱硝设施建设。严格环境执法,实行部门联动、综合治理,对偷排偷放、超标排污等违法违规行为,环保等部门要从严从重查处。(二)加快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东营自然生态脆弱,要统筹规划、科学推进,不断提高生态建设水平。重点抓好三大工程:一是造林绿化工程。健全完善林场经营管理体制,继续抓好“三网”和重点绿化工程建设,加快构筑绿色生态屏障。以承办第五届全省园林绿化博览会为契机,抓好园博园建设,实施一批城市公园和道路绿化工程,完善城区周边、干线公路绿化,持续提升中心城园林绿化水平。二是湿地保护工程。在抓好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的同时,加快实施金湖银河生态工程,完善城区生态水系,建设5处省级湿地公园,打造特色湿地景观。三是海洋生态保护工程。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突出抓好5处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强化节能降耗和资源节约利用。东营高耗能产业比重相对较大,而能耗基数低,节能工作始终面临着巨大压力。要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强化石化、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和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突出抓好企业节能,加强50家重点用能企业监管,严格落实监测预警、合同能源管理等制度,提高节能减排成效。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风电等非煤能源比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搞好工业、建筑、城市生活垃圾等废弃资源综合循环利用。要全面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守耕地红线,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依法清理闲置低效用地。实现东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届X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措施,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切实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一是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扎实做好各类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探索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二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大力培植高效财源,强化税收征管,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加快推动预算公开透明,进一步改进预算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提高市级财政对县乡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重,压缩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不合理的地方配套资金,增强县区财政的自主性。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省里关于控制和化解债务风险的要求,进一步健全政府性债务和资产管理制度,确保不出问题。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大力压减“三公”经费开支,严格控制规范产业发展类支出,集中财力保民生、保重点、保在建。三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切实抓好金融改革发展意见的落实,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积极稳妥发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努力解决好农民贷款难特别是家庭农场、家庭小户经营贷款难的问题。深入开展民间融资规范引导试点,鼓励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全面开拓直接融资渠道,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积极利用“新三板”拓宽东营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发行债券等方式开展融资。探索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加强与国内期货交易所的合作交流,选择有优势的大宗商品,积极探索发展相应的交易市场。四是搞好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未利用地开发,开展好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保障土地供应,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五是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广政府购买服务。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六是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进居民用水、用电、用气阶梯式价格制度。健全促进节能减排的差别价格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型。开放对于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强石油装备、橡胶轮胎、汽车配件等重点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和出口龙头企业扶持,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提高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终端产品出口比重,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发挥进口对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扩大市内急需的资源能源、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坚持对内对外开放一起抓,精心组织几次大的招商活动,面向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深入开展招商引资、招商选资,引进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东营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大项目好项目。抓好中美新能源合作产业园建设,推动东营港新建码头对外开放,构筑一批对外开放的新平台。引导企业安全高效地“走出去”,通过合作开发、产能转移、海外并购、承包工程等多种方式,扩大对外投资领域,拓宽经济发展空间。六、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加强社会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是党和政府的根本职责。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一)积极促进创业就业。落实好全省创业创新工作会议精神,大力鼓励创业创新。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伍军人就业工作,主动抓好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一中心四园区”等创业基地建设,确保201X年扶持创业5000人以上,带动就业2万人以上,创建一批创业型示范乡镇和示范社区。加大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力度,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扎实办好新型农民学校,确保城乡就业局势稳定。(二)不断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在巩固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社会保险向“人群全覆盖”转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提高城乡低保、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标准。健全全民医保和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和社会救助标准。积极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年内建设6处养老机构、30处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70处农村幸福院、3处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抓好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年内新建保障性住房1.13万套。加快推进黄河展区村拆迁改造工程。(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建设改造一批学校、幼儿园,实施数字化校园工程,大力提升教师素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小班化教育试点,推进油地校合作共建中国石油大学东营胜利学院,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医药卫生事业,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全面铺开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中心,强化基层基础,积极应对新形势,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加强黄河文化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办好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等活动。(四)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平安东营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有效整合监管资源,健全监管制度,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以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抓手,突出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海上生产、建筑施工和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申长友(201X年1月8日)党的XX大提出“XXXX”的总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作出了全面部署。近年来,东营市牢牢抓住实施黄蓝国家战略的有利机遇,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经济繁荣发达、城市秀美宜居、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富裕幸福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奋斗目标,这是贯彻落实XX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工作中,坚持以实施黄蓝国家战略为统领,全面构筑生态系统,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城市,构建生态社会,弘扬生态文化,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正在向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建成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目标迈进。东营大部分区域为黄河百年冲积而成的新生淤地,具有生态禀赋良好和自然生态脆弱的双重属性,过去被称为山东的“北大荒”。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既是保障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从黄河口生态环境实际出发,把生态建设摆上首要位置,加快构筑独具特色的生态系统,充分展示东营的自然之美、绿色之美。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是集经济、生态、文化、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不仅要抓好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还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加快建设生态社会。因此,我们坚持以生态文化为引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行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和自觉行动,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提供内在动力。 培育县域经济成支撑区域发展的基石申长友(201X年3月20日)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既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又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一个地方综合实力强不强、群众生活水平高不高,很重要的是看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转型发展,必须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重大任务抓紧抓好。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完善思路,创新政策,综合施策,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在201X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中,东营市的广饶、垦利分别居全国第20位、第56位;在201X全国工业百强县中,广饶居第10位,垦利居第49位,均比往年度有了明显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发展基础不尽相同,形成了不同的优势和特色。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过去县域经济“大而全”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必须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引导县区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东营市完善规划、优化布局,鼓励县区错位发展,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经济板块。南部,发挥广饶基础好、实力强的优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东部,发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引领带动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发展高端制造,打造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北部,统筹海陆发展,整合区域资源,打造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和石油储备基地。西部,支持利津县跨越赶超,做大总量,提升质量,打造有机化工产业基地、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中部,发挥中心城区优势,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打造黄河三角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目前,东营市各县区都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广饶县橡胶轮胎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国内外都具有强大影响力。规模以上橡胶轮胎企业达到50多家,从业人员5万人,是唯一获得权威机构认可的国家级轮胎出口基地,第八届中国(广饶)国际橡胶轮胎暨汽车配件展览会将于今年5月份举行。垦利发挥资源区位优势,不断延伸和拓展相关产业链,形成了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集群。东营区石油装备企业发展到近200家,产品达到37个系列1500多个品种,拥有全国唯一一家以石油装备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创新园区,正在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河口区和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临港产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正在打造精细化工集聚区和对外开放高地。与其他地区一样,东营区域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利津县相对落后,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东营市坚持不懈实施促强持弱战略,在推动广饶等强县率先发展的同时,加大支持利津跨越赶超的力度。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利津加快科学发展的意见》,成立了领导小组,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结合脱贫攻坚、下派帮扶等工作,采取市领导、市直部门联系利津县乡镇、企业等多种方式,全力支持利津发展。全市各级各方面的支持帮扶,激发了利津县的发展活力。201X年,利津县实现生产总值263.59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2.88亿元,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当前宏观经济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必须以完善的政策、有力的措施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让县域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发展壮大,在加快发展中惠及群众。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做强实体经济。东营市将持续强化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根基。要正确处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既要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又要用好投资、消费、出口等需求侧管理工具,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的各项工作。今年,东营确定了总投资1000多亿元的97个重点项目,各县区、开发区都确定了一批重点项目,将有力地带动扩大有效投资,加快稳增长、调结构步伐。实体经济既包括工业,也包括一、三产业,既要做强工业经济,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又要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注重发挥县域经济统筹城乡的作用,把巩固农业基础作为重大任务,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展县域经济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依托。要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城乡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更高的满意度。特别是针对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今年东营市安排了一批城乡基础设施工程,实施了敬老院设施改造、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等一批民生实事。总的是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把县域经济的发展成效体现到增进群众福祉、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的目标上来。 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申长友(201X年10月17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体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十三五”时期的第一民生工程,是我们必须扛起的重大政治责任。近年来,全市上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学习贯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综合施策,精准发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去年在全省率先完成省定标准贫困人口脱贫。工作中,探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坚持统筹推进。建立了市抓推进、县乡抓落实的工作体制,先后两次调整加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建了专门机构和扶贫队伍,全市组织召开8次领导小组会议、7次现场推进会议,开展了18次集中督导检查,推动了脱贫攻坚责任的落实。坚持精准发力。开展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摸清了贫困的“家底子”。针对贫困原因“开药方”,围绕贫困需求“下菜单”,“一户一策”量身定制扶贫措施。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开展产业帮扶、项目带动、技能培训、就业创业等帮扶;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做好政策兜底保障,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供给,逐一找准脱贫路子,对接落实贫困户需求1.3万余件。坚持合力攻坚。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建立“1+28”扶贫政策体系。投资1.06亿元,实施扶贫项目213个,“油地携手脱贫攻坚”“百企帮百村”等社会帮扶活动投入帮扶资金4020万元,推动247个结对帮扶村整体提升。坚持常态长效。探索建立“两建一推六保障”(建立“扶贫基金”、建设“扶贫关照中心”,推进扶贫连片开发,推动低保、医疗、教育、住房、助残、慈善救助扩面提档)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巩固了脱贫成果,放大了扶贫效益。目前,全市建立补助基金56支、基金总额873万元,设立救助基金21支、规模3367万元;建设扶贫关照中心40处,关照困难人口1359人;实施各类扶贫连片开发项目18个,总投资17.32亿元,覆盖250个村、2117名贫困人口。成绩的取得,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真抓实干的结果,是贫困群众、扶贫干部苦干实干的结果,是全社会共同支持参与的结果。全市上下要发扬成绩,再鼓干劲,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当前,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工作重心逐渐从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转变,从解决农村贫困向统筹解决城乡贫困转变,今后的工作任务更加艰巨。我市去年脱贫的部分贫困村产业发展刚刚起步,经济发展仍然滞后;部分脱贫群众缺乏劳动能力,自身脱贫基础还不稳固;徘徊于贫困线边缘的相对贫困群体经济基础较差,存在返贫致贫因素。如果扶贫开发搞不好,贫困人口脱不了贫,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全市上下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以坚定的决心、精准的举措、扎实的作风,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向纵深发展,确保今年完成市定标准贫困人口脱贫。在此基础上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顺利实现“两年攻坚、三年巩固”的目标任务。落实精准方略,全面提升脱贫攻坚成效。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在精准、贵在精细、贵在下足“绣花功夫”。要认真贯彻刘家义同志关于脱贫攻坚“八个精准”的要求,深入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基层基础工作做精细做扎实。深入做好精准识别工作,对今年新识别的市定标准贫困户,要对照“两不愁、三保障”,一户一户“拿尺子量”、一人一人“用条件卡”,逐户逐人逐项进行核查对比,彻底摸清贫困底数。精准落实扶贫政策,坚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综合运用产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党建扶贫等措施,把扶贫项目、资金、措施、力量精准落到每名贫困群众身上。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精准识别、政策落实、项目推进、资金管理等重点工作开展督促检查,一项一项解决、一件一件落实。扎实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精准监督检查,瞄准扶贫领域主要职能部门,紧盯扶贫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对问题整改落实不到位、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搞形式主义以及不作为、慢作为的,严肃追责问责。着眼常态长效,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探索完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彻底拔掉贫困的“根”,让脱贫成效经得起时间和群众检验。对脱贫退出的贫困村、贫困户要持续落实扶贫措施,引导村户结对龙头企业、组建合作社、进入产业链,提高脱贫致富组织化水平。建立项目资产保值增值机制,加强扶贫产业项目跟踪管理,严格项目收益分配管理,确保贫困群众长期稳定收益。坚持建设运作规范化、日常管理制度化、服务供给人性化标准,推动“两建一推六保障”长效机制提质增效。加强扶贫基金管理,保障基金发挥补助救助实效;规范关照中心管理运行,做好特殊贫困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服务;统筹推进扶贫连片开发项目,增强贫困村及其周边村自我发展能力;推动教育、低保、医疗、住房、助残和慈善救助等保障政策向贫困人口扩面提档。稳步推进城乡困难人口动态管理,将相对贫困和城镇贫困两个群体纳入动态管理,建立城乡困难人口基本信息数据库,及时对接扶贫政策措施。深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夯实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做好下派帮扶工作,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强化责任落实,凝聚形成脱贫攻坚合力。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要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落实市抓推进、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县区要强化措施、加大投入,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落实政策措施。各职能部门要靠前指挥、下沉资源,确保“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到位。各级干部要多走村访户、掌握实情,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鼓励引导胜利油田、东营军分区、各民主党派、相关企业、社会团体、爱心人士发挥各自优势,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扶贫事业中来,切实深化“油地携手脱贫攻坚”“百企帮百村”“同心扶贫攻坚行动”“精准扶贫巾帼先行”“青春扶贫益暖东营”等系列活动,确保取得更大成效。要加大扶贫工作宣传力度,宣传精准扶贫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脱贫攻坚行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脱贫攻坚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市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准确把握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强化责任担当,拿出硬招实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作出应有贡献。 强化环境倒逼机制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申长友(2015年3月6日)XXX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铁腕治污,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对于东营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环保先行,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新常态下科学发展新跨越。一是强化源头控制,严格项目环境准入。我们建立项目准入机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今后要继续严格行业准入和源头控制,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二是强化工程配套,夯实生态环保基础。我们坚持环保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今年要结合实施水气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实施重点区域空气异味治理,综合采取“清水、除味、降尘”措施,提高环境质量。三是强化环保执法,从严治理环境污染。去年的生态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发挥了震慑和教育作用。我们将以更大决心和坚定意志向环境污染宣战,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四是强化生态建设。我们要加快中心城防护林建设,推行绿色交通和低碳建筑,推广新能源应用,努力打造天蓝水净地绿的环境。五是强化制度创新,建立环保长效机制。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今后要加快建立环保投入市场化机制,探索推行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环保倒逼机制的实施,推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摒弃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增长方式,把发展转到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宜居、充满活力的生态东营。 抢抓黄蓝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朝着“两个率先”目标奋勇前进申长友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东营市立足本地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全力实施黄蓝国家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201X年全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别迈上了三千亿元、一万亿元新台阶,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地方财政收入等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GDP增速,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201X年是全面贯彻落实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力实施黄蓝国家战略的关键一年,东营市也将迎来建市30周年。东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进一步明确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提出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建成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两个率先”奋斗目标。东营上下正在深入贯彻党的XX大精神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力以赴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推进“两个率先”进程上迈出坚实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市30周年。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密切关注形势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切实解决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巩固经济发展良好势头。(一)把扩投资作为关键。转方式调结构关键要依靠增量优化,实现“两个率先”目标也必须加大投入。要坚持投速、投量、投向、投效有机统一,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一是加强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284个亿元以上续建项目,实施好全市268个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以大项目建设带动投资稳定增长。二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传统产业改造和社会民生领域的投资力度,新上一批产业拉动力强、带动就业多、财税贡献大的项目,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扩张。三是继续抓好“三争”工作。紧紧围绕黄蓝国家规划,认真研究宏观调控新形势、新导向,深挖政策潜力,做好结合文章,全力争取重大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四是积极扩大民间投资。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资本加大对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力度。(二)把促消费作为基础。扩大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一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深入实施市民增收工程,落实创业富民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二是开拓新的消费领域。认真落实各项鼓励消费政策,大力培育社会养老、家政服务、体育健身、文化娱乐、节能环保等新的消费热点,有针对性开发农村消费产品。三是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加快培育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加强中心城农贸市场改造。继续开展“满意消费惠万家”活动,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同时,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加强调控监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三)把保企业作为根本。企业是经济之源、发展之本。必须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继续强化扶持措施,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资金问题。对融资困难、资金链紧张的企业,特别是成长性好的企业,逐个进行研究,拿出具体解决方案。加强政银企合作,提高中小微企业信贷资金比重,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鼓励企业采用股票上市、再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二是市场问题。加强对重点企业生产销售情况的监测,引导企业把握市场动态,积极参加各类展会和产销对接会,创新营销手段,拓宽销售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率。市、县财政安排资金,对中小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支持。三是减负问题。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等政策措施,做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及时兑现税收优惠、土地使用、政府采购等扶持政策,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和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严肃查处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四)把强财税作为保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强化财税支撑保障能力。要把培植壮大财源作为重中之重,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等重点税源的投入,努力培植壮大财源,夯实财政增收基础。特别要抓好高效财源建设,多上一些对地方税收贡献大的项目,不断提高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要加强收入征管,进一步完善税源管控体系,健全非税收入征管机制,加大资产资源性收入征管力度,堵塞跑冒滴漏,确保应收尽收。强化“节支也是增收”的观念,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保民生、保重点、保在建。二、坚持高点定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东营的一项紧迫任务。必须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一)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要进一步提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层次和水平,坚持规划引领、政策资金支持、大项目支撑,抓好一批农业重点园区,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发展渔业、畜牧业等主导产业,抓好40个过亿元项目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生产基地,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加快推进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南水北调、灌区改造等工程,继续实施农村道路建设、饮水安全和电网改造,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二)促进工业加快优化升级。我市工业规模已突破万亿,今后关键是提质增效,在推动内涵式发展上下功夫,加快工业由大变强。要继续坚持“双轮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重点抓好66个过亿元项目,尽快形成规模优势。传统优势产业,要突出抓好石化、橡胶轮胎等主导产业,重点抓好167个过亿元项目,促进产品向高端发展、产业向高端提升,实现集约集聚发展。要深入推动“两化”融合,实施好7个重点项目,提升企业自动化、智能化、管理现代化水平。(三)促进服务业加快提质增量。把201X年作为“服务业突破年”,坚持扩大规模和提升层次并重,加大力度,加大投入,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重点突破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突出抓好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龙悦湖旅游度假区、孙子文化旅游区建设,完善旅游设施,策划实施一批精品旅游项目,加快打造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旅游景区。加大地热资源开发力度,加快建设中国温泉之城。着力突破现代物流业,集中抓好临港、临空等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加快实施中海油物流园区等大项目,引进培育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构建高效快捷的物流体系。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业,进一步完善公共平台,加快东营软件园建设,着力引进一批服务外包企业,努力拓展软件外包、流程外包等重点业务,提升服务外包业的层次和水平。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大力引进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搞好黄河三角洲产权交易中心运营,推动设立一批产业基金和创业投资集团,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毫不放松地抓好商贸餐饮、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促其做大做强,加快向高端提升。(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关键靠科技。要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突出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建设,积极引进一批高层次研发机构。要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支持企业发展高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掌握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科技创新关键在于人才。要加大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力度,实施好“黄河三角洲学者”等重大人才工程,吸引一批高层次人才来东营创业发展。三、坚持生态优先,全力加强生态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水平。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以增绿活水为重点,加快构筑生态系统。一是加快生态林场建设。高度重视林场机制创新问题,在资金投入、造林营林、经营管理等方面大胆探索,尤其要把生态林场建设与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林木产业结合起来,增强林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林场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加快城市绿化。实施一批城区道路绿化和公园建设工程,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工程和沿黄、沿海生态工程,尽快构筑起城市的绿色生态屏障。三是加快实施金湖银河生态工程。重点抓好东湖、西湖、中央湖景观和生态河道建设,对城区河道进行疏浚治理,完善提升东城水系内循环体系,形成生态水系大循环,进一步彰显水城特色。四是加快推进湿地生态开发保护。继续实施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修复湿地10万亩。加快推进东八路湿地绿化改造,完善配套设施,打造特色湿地景观。(二)以水气污染治理为重点,加强环境保护。重点抓好三大工程:一是碧水工程。全面加强省控、市控重点河流整治,实施小清河、太平河、东营河等35项河流水质综合治理工程,确保水质稳定达标。201X年年底前解决城市建成区污水直排问题。二是蓝天工程。强化大气污染治理,继续推进石化企业脱硫、燃煤电厂脱硝工程,实施燃煤锅炉烟尘治理等27项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加大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力度,坚决把空气中的颗粒物、有害气体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三是环境基础工程。加快推进西城北、东城南等5座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等项目建设,实施好3座污水处理厂提标工程,建设3处环卫工作站,加快中心城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三)以企业节能为重点,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突出抓好50家重点用能企业监管,落实监测预警、合同能源管理等制度,提高节能减排成效。积极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实施10项节能减排工程,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完善石油化工、造纸等10个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培育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和居民生活等领域节能,建设节约型社会。四、坚持统筹协调,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要以“提质加速、城乡一体”为目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一)加强中心城规划建设。按照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定位,加快推进西城改造和东城完善,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高中心城辐射带动能力。加强重大城建项目建设,在确保城市规划展览馆等续建工程按期建成投用的基础上,新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城市道路重点抓好庐山路等道路建设,景观提升重点抓好植物园景观提升等工程,片区开发重点抓好生态新城、金湖银河等片区,西城改造重点抓好黄河路两侧改造等工程,市政公用设施重点抓好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东一路供热站增容等项目。要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推行“数字城管”和网格化管理,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构筑“大城管”格局。深化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等薄弱环节,提升城市形象,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强化县域中心城市在城镇化中的骨干支撑作用,积极推进河口城区、广饶县城、利津县城和东营港城建设。(二)提升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水平。要统筹抓好小城镇建设,推进市级试点强镇、省级示范镇和国家级改革试点镇加快发展,利用三年时间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次中心。有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稳妥推进迁村并点和合村并居,力争三年基本完成城中村、城边村、空心村、黄河展区村、乡镇驻地村拆迁改造任务。强化城镇公共服务功能,完善提升市政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和社区延伸,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完善重大基础设施。着力突破东营港,建成投用公共管廊带和十大业主码头,加快内港池整治和南港池开发,力争明年实现东营至旅顺滚装船航线复航,启动建设一批新码头。要完善提升广利港规划,尽快开工建设。增强胜利机场服务功能,建设国产民用飞机试飞基地。加快德大铁路、济东高速公路建设进度,规划建设东营火车站。要加快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明年完成东营港防潮堤工程,力争开工建设滨海新城防潮堤和北部沿海防潮堤。五、坚持攻坚破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加快经济转型、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必由之路。必须以更大气魄、更大力度、更宽胸怀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创新驱动步伐,以改革开放创新的新成效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一)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培育壮大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抓好区域集优债务融资试点和民间融资规范引导试点,鼓励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启动低丘缓坡荒滩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加快推进4个未利用地开发项目。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扎实做好各类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县区和开发区权限,抓好6个试点强镇和4个省级示范镇建设,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二)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招商选资,加强与央企、世界500强的战略合作,加快引进一批“大高外”项目。要策划组织几次大型对外招商活动,抓好签约项目洽谈推进,确保利用外资实现突破性进展。要着力稳定和拓展外需,鼓励企业参加国际知名展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出口持续增长。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重点支持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帮助企业用好国家鼓励出口政策,积极应对贸易摩擦。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及关键零部件、重要能源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要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合作开发资源、承揽工程。六、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保障改善民生。我们要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尽最大努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让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幸福美好。(一)着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建立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动态帮扶机制,确保201X年新增城镇就业3.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万人,实现更高质量、更加稳定的就业。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发展。要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办好新型农民学校,规划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激发民间创业热情。(二)着力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突出抓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整合工作,适时提高城乡居民医保和大额医药费财政补助标准,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适时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标准。鼓励发展社会福利、慈善等事业,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抓好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对黄河南展区居民住房进行拆迁改造。(三)着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明年完成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等建设任务,加快金融小学、胜利五中等学校建设改造,实施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医药卫生事业,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突出抓好公立医院改革,201X年实现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支持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加快市人民医院急诊急救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黄河文化博物馆、群众文化艺术馆、奥体中心等场馆建设,办好孙子国际文化旅游节、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等活动。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严格落实网格监管责任,加大市容环境、居民小区、交通秩序、市场秩序等整治力度,广泛开展义务劳动和志愿者服务,确保创城工作继续走在前列。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四)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加快构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新机制,实施6项社会管理创新示范项目。坚持以群众工作统领信访工作,畅通民意沟通渠道,有效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深入推进平安东营建设,完善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要扎实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提升年活动,坚决防止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严格落实监管措施,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高预防预警和处置能力。 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奋力开创科学发展和黄蓝经济区建设新局面申长友201X年是“XX五”时期开局之年。东营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实现了“XX五”良好开局。(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利因素,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初步统计,201X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0亿元,增长23.5%;地方财政收入135.27亿元,增长28.97%。着力抓好大项目建设,深入开展了“项目攻坚年”活动,累计开工过亿元项目296个,总投资1601亿元,形成了较强的拉动作用。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全面落实鼓励消费政策,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0亿元,增长17.6%,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基本稳定。面对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市政府与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举办了政银企合作洽谈会,签约资金694亿元;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销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健全完善了市级领导和市直部门帮扶企业制度,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8000亿大关,分别达到8450亿元、8300亿元,增长28%和40%;利税1650亿元,增长46%。(二)黄蓝经济区建设快速突破。坚持把实施黄蓝国家战略作为全市工作的总抓手,整合资源,强力攻坚,黄蓝经济区建设拉开新格局。主体产业区建设成效显著。东营港临港产业区,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善,投资278亿元的五大生态工业园和一期投资41亿元的三大物流园建设进展顺利。高端产业区,五大功能区建设快速推进,配套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引进过亿元项目33个,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生态旅游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湿地公园运营良好,景区知名度不断提高。生态高效农业区,现代渔业示范区二期工程竣工投产,蓝镇建设顺利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创建为省级示范园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三网”绿化扎实推进,植树2233万株;高标准搞好城市绿化,开工建设了2处城市森林公园和8处生态林场建设试点;东一路水系等7个“碧水蓝天”项目快速推进,中心城工业企业搬迁进展顺利,20万亩湿地恢复区配套提升工程全面完成。(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产方面,实施了澳亚现代牧场、海跃海参育苗及工厂化养殖等大项目,建成了全省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渔业、畜牧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特色水产品养殖达到185万亩,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达到1400个,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30家。二产方面,实施了正和原料预处理、万达半钢子午胎等264个重点技改项目和广汽吉奥汽车新产品开发、大海太阳能硅片等14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新口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31%。三产方面,实施了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物流、软件园二期等大项目,引进韩国SK集团投资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天鹅湖、揽翠湖等重点景区开发全面启动,文化旅游、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7%。科技创新力度加大,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及“生态谷”、山东大学东营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快速推进,引进了一批高层次科研机构,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四)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坚持旧区改造与新区突破并举,全面推进黄河水城深度开发,组织实施了总投资71亿元的22个重大城建项目,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力推进城市绿化、美化、亮化,道路绿化改造提升29.6公里,新建改造街头绿地及游园23处,新增绿地76万平方米,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顺利通过验收。启动实施了西城建设改造五年计划,总投资5.2亿元的“六路一河一桥”等一期工程建成投用;东城旧城区改造顺利实施。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东营港总投资16亿元的八大业主码头建设全面展开,胜利机场4D级改造全面完成,德大铁路、新博公路、东营港防潮堤开工建设,东济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金融创新取得新进展,引进股份制银行2家、开业5家;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募集资金26亿元,市政债券发行融资12亿元。未利用土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全面展开,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建设。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100亿美元,其中出口42亿美元,分别增长25.6%、52.2%。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成功举办了海内外企业家齐鲁行、石油石化装备展等大型经贸活动,与中石化、韩国SK集团、香港梧桐资本集团等国内外大企业的战略合作顺利推进。(六)社会民生建设得到加强。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700元,分别增长13.5%、15%。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6%。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1100元,失业保险金提高到600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10元以上,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380元以上,农村低保、五保标准分别提高到2060元、4200元,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39747套,支持油田新建职工住房2.3万套。深入开展社区集中整治行动,投资1.2亿元对中心城部分住宅小区进行了公用设施维修改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了城乡幼儿园标准化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等重点工程,胜利一中高中部迁建、市技师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竣工投用,东营职业学院进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行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与省立医院合作全面展开。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顺利推进。10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平安东营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社会持续和谐稳定。201X年是实施“XX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快黄蓝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一年。总体上看,今年世界经济形势仍将十分严峻复杂,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很大。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全面贯彻中央“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做好上级精神与东营实际结合的文章,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今年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的要求是: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全力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着力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XX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工作中,我们将牢牢把握一个总目标,突出四个重点,实现七个新突破。一个总目标:就是加快实施国家战略,建设黄蓝经济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必须不负重托,积极作为,奋力拼搏,切实抓好规划落实、项目落实、政策落实、对外开放落实、工作责任落实,努力开创黄蓝经济区建设新局面,以此牵动东营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崛起。四个重点:一是突出生态特色,着力构筑生态系统。牢固树立环境立市、生态优先的理念,以增绿、活水、治污、减排为重点,加快构筑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系统,彰显东营生态之美。增绿,就是加快生态林场建设,搞好“三网”绿化,建设林海绿洲。活水,就是引黄河水入城,贯通水网水系,打造生态循环水系。治污,就是深入推进水气污染治理,加强源头控制,完善环保设施,让东营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新鲜。减排,就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二是突出经济转型,着力发展生态产业。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努力构筑具有高效生态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着力培育特色集聚区、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促进服务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层次。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突出新型城镇化,着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按照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定位,完善提升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实施生态对接,促进组团发展,努力打造秀美宜居、富有活力的生态之城。改造提升中心城,加快东城环境提升和西城改造,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规划建设滨海生态城,从旅游起步,逐步聚集发展,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滨海居住为一体的国际化现代化新城区。积极推进县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四是突出以人为本,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加快构建覆盖全体居民的终身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扎实开展平安东营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七个新突破:(一)在黄蓝经济区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一是着力打造经济增长极。中心城区,集中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高地,重点推进黄河三角洲动物乐园、水城雪莲大剧院、台湾风情小镇等项目建设,开发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形成强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实施广汽吉奥、飞利浦3D电视、香港产业园、日本工业园、同仁国际健康城等大项目,加快培育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全市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集聚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先行区和城市建设的新标志。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加快推进五大生态工业园和三大物流园建设,深化与中石化、中海油、韩国SK、韩国GS等大企业集团战略合作,实施石大科技、诺尔、万福达等大项目,建设全国一流的生态化工基地和“国际物流港”。二是培育壮大经济主体。民营经济是建设黄蓝经济区的优势所在。必须强化政策扶持,倡导自主创业,培育一批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微型企业,打造一批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支持民营企业搞好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吸纳就业、扩大消费需求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积极开展民营企业家、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和创业人员培训,落实结构性减税等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县域经济是建设黄蓝经济区的生力军。支持各县区积极对接黄蓝两大国家战略,依托重点产业园区,集中突破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培植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壮大综合实力,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外资经济是建设黄蓝经济区的强大动力。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重点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上接央企、外接世界500强,加快引进一批产业拉动力强、带动就业多、财税贡献大的项目,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落户东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三是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加强对两大国家规划的深入研究,从大政策、大项目入手,围绕未利用地开发、财税金融支持、新兴产业培育、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积极跑上去争取支持,确保取得更大成效。(二)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实现新突破。一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六大优势产业,扶持发展10个5000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个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50个现代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抓好澳亚牧场、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以色列生态科技园、正大集团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大项目建设,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中海油原油终端、胜利石油化工总厂扩建、石大科技集团搬迁改造等大项目,推动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等产业向高端化发展。重点突破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以汽车及零部件、石油装备为重点,加快推进香港梧桐集团直升机、德国HK发动机、高端石油装备产业园等大项目,壮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加坡天安基集团平板电脑、山东胜通光学薄膜、科岭增程式电动车等大项目,尽快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三是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制造业企业为突破口,推进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国际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发展,促进制造业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抓好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孙子文化旅游区等重点景区开发,规划建设黄河三角洲旅游集散中心,新上一批特色精品项目;开发建设天鹅湖旅游度假区,搞好龙岛修筑、坝体绿化等工程建设,打造现代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着力突破现代物流业,重点抓好中海油物流园区、宝港国际海关监管罐区、黄河三角洲农资物流园区等大项目,培育一批大型物流企业。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业,重点抓好软件园二期工程,引进一批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尽快实现大的突破。(三)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全力抓好项目建设。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综合运用核准、环评、要素供应等手段,加大对生态产业、蓝色产业、高端高质高效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大对社会民生、生态环保、城市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扩张。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围绕黄蓝经济区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和省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搞好项目论证,储备一批大项目。二是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大力实施市民增收工程,着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落实鼓励消费政策,完善城乡商贸流通网络,积极培植消费热点。加强市场物价监测调控,确保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三是促进出口稳定增长。坚持扩内需与稳外需相结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出口逆势增长。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培育电子信息、服务外包、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出口基地,打造新的出口增长点。四是抓紧抓好财税工作。完善税源管控体系,加大财源建设力度,依法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保民生。(四)在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城市建设方面,重点实施四大工程:一是城市道路及沿街立面改造工程,二是胜利大街综合改造工程,三是城市旧区改造工程,四是城市公园建设工程。同时,加快滨海生态城建设,完成生态城规划和区域用海规划报批等前期工作。基础设施方面,加快突破东营港,年内完成中海油、宝港国际、万通等业主码头和公共管廊带建设;实施内港池综合整治,启用南港池,开发西港池。配套完善胜利机场基础设施,积极增开航班航线。加快新博公路、德大铁路建设进度,推动东济高速公路、沿海高等级公路、黄大铁路、广饶至寿光地方铁路开工建设。加快推进东营港防潮堤建设,启动建设滨海生态城防潮堤。(五)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为总抓手,重点实施“五大工程”:一是生态林建设工程。继续实施“三网”绿化工程,突出抓好城市绿化,加快推进8处生态林场建设试点,高标准实施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确保新增造林面积17.2万亩。二是湿地生态保护工程。重点做好城市湿地的文章,加快推进广南水库、广北水库开发,搞好东八路、机场路两侧湿地公园建设,继续实施好自然保护区百万亩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彰显湿地之城的独特魅力。三是金湖银河生态水系工程。高标准搞好工程规划建设,从黄河下游引水,依托永镇水库,开发河道引黄河水入城,对中心城及周边水系、水库、湖泊、湿地进行改造提升,实现水系循环,打造城市生态水网水系。四是海洋生态保护工程。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加快推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不断改善近海环境质量。五是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工程。严格落实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加大水气污染治理力度,开展新一轮重点流域排污企业限期治理工作,搞好大气污染物监测预警,创建省级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六)在改革创新上实现新突破。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着力推进金融创新,加快组建黄河三角洲产权交易中心,积极培育汽车、石油装备等产业投资基金。扎实推进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组建东营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总公司,加快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建设。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及“生态谷”、山东大学东营研究院,引进一批高层次研发机构。支持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引才用才机制,加快“省级引进国外智力试验区”建设,重点引进一批高层次海外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引领高端产业发展。(七)在社会民生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努力稳定和扩大就业,保持就业形势稳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水平和医疗保障财政补助标准,健全被征地农民、农场家属工等特定群体社会保障制度,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和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实施教育惠民工程,免除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本费、作业本费,为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学生装,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给予营养补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范围,启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支持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办好黄河口文化艺术节等大型节庆赛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毫不放松地抓好安全生产,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权力行使不可逾越底线申长友(201X年4月13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需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领导干部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少数”,必须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强化底线思维,筑牢廉洁防线,严格按照党纪国法履职用权,不越权力行使的底线。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公私分明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一方面,权力是公器,公权只能公用。作为领导干部,必须用好手中权力,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到干工作、促发展上,决不能搞“千里来当官,为了吃和穿”、“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那一套糟粕。不干净的官是贪官,老百姓痛恨;不干事的官是庸官,也为群众所不齿。事业是干出来的,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强化责任担当,做创业者不做太平官,做实干家不做清谈客,以当官干事为荣、以为官避事为耻。另一方面,用权不可任性,更不能以权谋私。当官发财,应当两道。有的人被名利蒙蔽了眼睛,为了权力放弃了人格,为了金钱抛弃党纪国法,为了美色舍弃道德,最终坠入违法犯罪深渊。作为领导干部,就要断掉发财念想,算清廉洁这本账。做人要有大格局,做事要有大智慧,对己、对事要看得透、想得通、放得下。党员领导干部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做到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光明正大为人、堂堂正正做官。正确处理情与法的关系。重情重义是为人处世的良好品质,但领导干部必须明白,履职用权如果只看关系不管原则,只管人情不按程序,只论亲疏不管对错,势必会让亲情绑架公权,突破纪律规矩的约束,最终断送自己的政治生命。领导干部必须秉持职权法定原则,严格依纪依规用权,按规则程序办事。一是不为人情所困。毛zd同志曾为自己定下三条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这对我们是很好的启示。我们要带头纯正家风,对亲属子女严格教育、严格管理,摒弃特权思想。二是不为关系所累。有些干部面对领导的招呼、朋友的托付、部属的请求,特别是当有恩于己的人有求于己时,往往公心让位原则,这是很危险的。关系归关系,原则是原则,关系再亲近也不能突破党纪国法的约束。三是不为利益所惑。当前正处于社会变革调整时期,形形色色的诱惑无处不在。只有辨是非、知进取、懂取舍,才能安守本分、严以律己。面对各种诱惑,一定要擦亮双眼,冷静想一想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想一想组织的嘱托和人民的信任,想一想父母妻儿的期待和家庭的幸福,千万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对待个人荣辱得失,得意时不骄不躁,失意时不气不馁,才能知足常乐。正确处理政与商的关系。企业是市场经济主体,为企业服务是党和政府、党员干部的应尽之责,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大局,支持企业就是支持发展。**书记曾就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作了深刻阐述,提出了“亲”和“清”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实践中要做到三点,一要有分寸不能乱方寸。对企业吃拿卡要是乱作为,是寻租逐利;避而不见则是不作为,是懒政怠政。不能因为规矩多、要求严、盯得紧,就自乱方寸、丢了职责,与企业不相往来。二要有交往不能乱交易。为了发展经济、造福百姓,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对接、联系服务企业,是公事、是好事,但决不能超越正常交往的边界,不能公私不分、官商不分,甚至官商勾结、损公肥私。三要有作为不能乱作为。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领导干部应积极主动担当作为,全心全力服务企业,严格依纪依规按程序办事,而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妄为。尤其在涉及人财物管理、工程建设等问题时务必严守纪律规矩,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才能办、不符合规定的坚决不办,确保每一项决策都经得起组织检查、群众监督、历史检验。 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申长友(201X年10月17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部署,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举全市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今年基本完成省定标准贫困人口脱贫,201X年基本完成市定标准贫困人口脱贫,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奠定坚实基础。一、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这个总体目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是我市“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总目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是农村发展滞后,最大的难题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压力是农民增收难度大。目前,我市仍有一定数量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必须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这个总体目标,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全市发展布局,与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与发展社会事业、保障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切实把群众最基本、最迫切、最期盼解决的贫困问题解决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让一个群众掉队。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要积极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二、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牢牢把握精准扶贫这个基本方略脱贫攻坚要取得实效,关键是找准路子、抓住重点,在“精准”上下功夫,把“精准”贯穿于脱贫攻坚的全过程。一是精准识贫,解决“帮扶谁”的问题。我市贫困人口布局分散、贫困程度不一,必须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需求搞清楚,确保工作有的放矢。通过前期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数据清洗,我们摸清了全市贫困人口底数,按照“一户一卡”要求建立了台账。要在此基础上,实施规范管理,使扶贫工作瞄准精准靶向,做到扶真贫、真扶贫。二是精准扶贫,解决“怎么扶”的问题。开对“药方”,才能拔掉“穷根”。贫困人口情况千差万别,必须根据实际需求,制定精准化、个性化的帮扶措施,做到“一村一情”、“一户一策”。对有产业发展基础的,通过开展电商、光伏、乡村旅游、特色种养殖等专项扶贫行动,推进产业扶贫。对有劳动能力、就业需求的,帮助解决就业增收问题,增强贫困人口自我“造血”功能,推进就业扶贫。对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困难的,通过实施“雨露计划”等措施,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推进教育扶贫。对因病致贫的,着力提升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力度,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贫困人口全覆盖,推进健康扶贫。对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整合民政、人社、残联、卫计等部门扶贫惠民政策,织密社会保障的“安全网”,推进政策兜底扶贫。三是精准脱贫,解决“如何退”的问题。对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制定规范透明的进退标准、程序和核查办法,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检测,脱贫的及时销号,返贫的及时挂号。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做到标准严格、程序公开、数据准确、档案完整、结果公正,坚决杜绝“数字脱贫”、“算账脱贫”。对已经脱贫的农户,在一定时期内继续落实相关政策,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长期脱贫。三、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切实做好资源整合这篇大文章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凝聚各方力量资源,形成脱贫攻坚合力。一是搭建扶贫政策整合平台。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编制了28个专项实施方案,形成了我市“1+28”政策体系,有效整合了各方政策资源,要抓好推进实施。二是搭建扶贫资金整合平台。市级扶贫专项资金,专项用于省定贫困村和贫困户产业扶贫。整合使用各类涉农资金,集中用于扶贫开发。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发挥最大效益。加强金融扶贫,对参与扶贫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进行贷款贴息,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三是搭建扶贫项目管理平台。市、县两级扶贫项目库,要以基础设施、产业项目为重点,筛选一批群众急需、有持续发展能力、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扶贫项目,加快推进实施。四是搭建扶贫信息数据平台。加快建设市级扶贫开发综合信息平台,加强功能建设,实现市县平台有序衔接、扶贫数据互通、资源信息共享。以市级扶贫开发综合信息平台为中心,实施农村电商扶贫工程,建立“互联网+”服务体系,支持电商企业拓展农村业务,实现“居家就业”。五是搭建社会扶贫服务平台。建立市级社会扶贫服务平台,鼓励引导胜利油田、民营企业、群团社团组织、民主党派等各方面力量,深入开展“油地携手扶贫攻坚”、“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巾帼先行”等特色扶贫行动,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四、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强化责任落实这个根本保障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必须以过硬的决心、过硬的作风、过硬的担当,把扶贫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把脱贫工作紧紧抓在手上。要健全扶贫责任体系,压实县区党委、政府主体责任,突出扶贫办牵头抓总作用,调动各职能部门积极性,齐心协力抓好任务落实。建立市抓推进、县乡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对60个省定贫困村实现全覆盖,把脱贫攻坚与下派帮扶融为一体,做到扶贫任务不完成、派出单位不脱钩。健全完善干部联系帮包制度,组织机关干部送政策、送项目、送爱心,帮助联系群众脱贫致富。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扶贫开发的浓厚氛围。做好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全市上下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深化改革下放权力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申长友东营市地处山东省北部,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成立于1983年10月,辖东营、河口两区和广饶、垦利、利津三县,面积8243平方公里,人口207万。大江大河入海口三角洲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年1月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东营成为唯一全部纳入“黄蓝”两大国家规划的城市。我们牢牢抓住实施国家战略的有利机遇,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经济繁荣发达、城市秀美宜居、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富裕幸福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奋斗目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既是实施“黄蓝”两个《规划》的明确要求,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根本保障。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加快推进简政放权,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为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建成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目标提供了坚实保障。201X年,东营市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人均达到15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8.7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山东省前列。实践中,我们突出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下放行政审批权,提高行政效率行政审批制度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政府行政手段之一,对克服市场失灵、维持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从东营的情况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原有行政审批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突出表现是行政审批事项过多,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服务不到位,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我们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从精简下放审批事项入手,加快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改进审批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一是全面精简下放审批事项。自2000年以来,在市级先后进行了七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规范工作,共取消和调整759项,占原有总数的78.1%;在县区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796项,占原有总数的60.1%。按照能放必放、该放都放”的原则,近五年来共下放17个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并确保审批权下放到位,有力激发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201X年,全市五个县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今年所有县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达到10亿元以上。广饶县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列第57位。二是创新行政审批管理方式。第一,建立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我们按照统一规范、便民高效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市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以县级政务服务中心为骨干、以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为支点的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市政务服务中心实行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办理,共进驻职能部门47个,市级保留的213项行政审批事项已进驻192项。全市五个县区全部设立政务服务中心,推行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式办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乡镇(街道)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对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事项实行集中、公开、规范办理,目前全市近90%的乡镇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第二,积极推行“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就是部门单位内行政审批事项向一个内设机构集中、事项集中的内设机构整建制向中心集中,行政审批事项进驻中心要到位、对窗口人员授权要到位,建立审管分离、责权并重的运行机制。第三,减少办事环节。我们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梳理优化办事流程,大力精简审批程序,市政务服务中心进驻事项办理环节平均精简30%,办理时限较法定时限平均提速1.5倍。目前,我们按照国务院取消、下放行政审批项目的要求,正在开展新一轮行政审批项目清理、规范,下决心再取消、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打造国内领先的营商环境。二、下放行政管理权,促进重点区域突破行政管理权下放是调动基层发展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手段。过去,东营的区域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市属经济较弱,县域经济不平衡。为此,我们通过行政管理权的下放,实行“两手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是扶弱,突破市属经济。建设“黄蓝“经济区,东营着力打造中心城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三大市属经济增长极。为培育好三大增长极,我们制定下发了《关于市区事权划分事项的通知》,先后向东营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下放市级管理权限190余项,理顺了城市管理、杜会事业等方面的管理权限,有效解决了体制机制不顺、职责关系不清、管理服务职能不到位等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市属经济发展。2010年东营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14个市直部门的管理权限已全部划转给开发区。去年,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区产值突破千亿元,生产总值增幅达18.4%,比全市高6.3个百分点。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在22%以上。二是促强,开展强镇扩权工作。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强镇带动。我们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选取5个镇启动实施试点强镇建设,制定下发《关于做好扩大试点强镇管理权限工作的通知》,加快推进管理权限下放,各县区共下放管理权限469项,赋予了试点强镇城乡建设、土地审批、发展改革、城市管理等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权限,提高了基层自主权,促进了县镇经济的发展壮大。去年,各试点强镇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保持在19%以上。大王镇是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级首批改革试点镇,我们按照“权责一致、依法下放、能放即放”的原则,扎实推进行政权力下放,将涉及19个部门的108项管理权限全部下放给大王镇,激活了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大王经济开发区成为山东省唯一设在乡镇的省级经济开发区。201X年,大王镇镇区常住人口达到6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210亿元。三、加强行政权力运行监管,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下放行政权力,绝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创新管理制度和方式,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监督体系。因此,我们一方面积极主动地下放该放的权力,另一方面确保把该管的事管好,坚决从“越位点”退出,从“缺位点“补上做到下放权力和加强监督齐推进、相协调,以更有效的“管“促进和保障更积极的“放”。一方面,加强对下放权力的监管。坚待依法执政,全面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出台《东营市行政审批监督管理办法》,配套制定了59项与行政审批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职权清晰、责任到位。大力推行政务公开,通过下发文件、公告公开、网络公开等途径向衬会公开.由企业、群众来监督,极大地改进了部门工作作风,创造了良好的政务环境,市政务服务中心工作综合社会满意率达99.75%。创新监督检查方式,通过电子监管、日常巡查、社会监督等方式,对行政审批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监管,实现了行政审批规范化运行、科学化管理。另一方面,管好政府该管的事。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最终目的是让政府把该管的事管好。我们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把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作为基本方向,合理调整部门权限着力规范行政行为.政务水平不断提升。在精简审批事项的同时,制定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重点强化涉及经济宏观管理、改善民生、产业政策等方面的职能.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比如,在项目审批中坚决执行环评、安评制度,近三年来先后拒批35个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项目,有效发挥了政府监管作用。 医改惠民,得写个“人”字申长友(201X年6月24日)民生之“生”,既包括物质需求,也蕴含精神特征。自上而下搞民生工作的时候,如果只是以工程、项目的形式拢在一起,容易偏重政策的实惠,忽视个人的感受。因此,在落实惠民政策的“最后一公里”,要发现并尊重人的价值,心里得有个大写的“人”字。前不久,我到东营下边的垦利县调研医改工作,碰见患血友病40多年的村民赵寿元,他每年都要到乡镇卫生院住院治疗,平均花费2万元。去年开始,东营在山东率先整合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他的报销比率从30%提高到70%,负担大为减轻。为了帮助赵寿元这样的弱势群体,防止他们大病致贫、因病返贫,东营设立了总额达1000万元的城乡居民大额医疗补助资金。当然,像医改这样的系统性问题,并非单纯提高投入就能见效,但只要有可能,我们就顺着让老百姓获得更多实惠和尊严的方向去改善整个系统。比如,东营是山东首个在市级范围内所有公立医院取消全部药品加成的市。201X年,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44.2%。东营很早就开始探索“先诊疗后结算”模式,既杜绝医院往外推病人,也防止群众一时困难看不上病。201X年,全市医疗机构累计垫付医疗费用1.3亿元。此外,我们实施了人民医院、儿童医院改扩建工程,建立起覆盖城乡的“一刻钟社区卫生服务圈”。这些政策指向,都是让医疗资源覆盖更广泛、让群众看病更方便,不用再拖着病体排长队,遇到医生塞红包。在公共政策尤其是民生政策中彰显人的价值,不能只有“顶层设计”,也不能只盯着“政策末端”,更要唤醒“中间环节”的责任意识和内在价值。公立医院改革之所以成为医改的关键,是因为群众实惠和医院发展、医生价值绑定在一起。我们加大投入破除以药补医,当然是为了降低群众医疗费用,也有一个更长远的考虑,就是挖掘医生的技术服务价值,让医生凭本事吃饭、医院靠服务赚钱。为此,我们在加大医院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打破身份界限,实行同工同酬、竞争上岗,有效调动了医务人员积极性。更重要的一个经验是,要注重塑造相关机构的“管理价值”,而不是简单视他们为改革对象。除了明确卫生部门、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和医院各自职权范围,理顺医院中理事会、院领导班子、监事会的治理结构,东营还往前走了一步,建立了卫生、财政、人社、物价等部门配套联动的监管机制,进行详细清查与核算,确定药品零差率销售后的财政补助数额,有效保障了医改各项措施的落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惠民生就是要实打实,不舍得投入,理念再合理也白搭。去年,东营市民生建设总支出达115亿元,占到财政收入的一半。但是,我们认为,在民生建设上,最重要的,不仅是把更多钱花在百姓身上、投到更合理的地方,还在于如何发掘各个层面的人本价值。 以“严”促“实”杜绝懒政申长友(201X年6月19日)**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为党员干部修身做人、为官从政树立了标尺,为加强党的建设、推进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严”与“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严”不立,“实”难成;“实”不至,“严”落空。领导干部贯彻“三严三实”要求,必须坚持“严”字当头,“严”“实”结合,以“严”促“实”,真正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党的XX大以来,党中央从出台八项规定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提出“三严三实”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无论是着力整治“四风”,还是坚决惩治腐败,都始终贯彻从严的方针。目前,各级在“严”上落实得比较好,党风政风明显好转,但与此同时,懒政怠政、为官不为等问题值得高度重视。有的干部觉得,现在规矩多、要求严、盯得紧,感到“为官不易”,索性“为官不为”。有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精神疲沓懈怠,工作消极应付;有的门好进了、脸好看了、话好听了,但事仍然难办;有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干事;有的遇事能推就推、能拖则拖,面对困难往后退,遇到矛盾绕道走,出了问题推责任。凡此种种,损害了党的作风,影响了党的形象,贻误了党的事业。在此背景下,惩治为官不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认为“严”导致懒政是个谬论。我们党立规矩、定法纪,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目的是为了创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促使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担当作为。把守纪律讲规矩当成不作为的“挡箭牌”,把不作为归咎于管得严,实际是找借口。为官不为,其形在身,其源在心。深入剖析懒政怠政、为官不为的根源,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这是一种惯性思维。长期以来,有的干部把突破法规政策作为解放思想的标杆,靠感情投资争取上级支持,用恩惠手段笼络下属工作,形成了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上的负面惯性。面对从严治党新局面,规矩严了,要求高了,手中的权力受到约束了,就觉得官不好当、事不好干,把“严”与“实”、“干净”与“干事”对立起来,其本质是工作上的心浮气躁。其二,这是不守纪律、不讲规矩的表现。纪律和规矩不仅对“不能做什么”作出了规定,更对“应当做什么”提出了要求。看一个干部是不是守纪律、讲规矩,既要看是不是干净,更要看是不是干事。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任其职就要尽其责。既干净又干事,才是守纪律、讲规矩的合格干部。其三,这是特权思想作祟。有的干部受“官本位”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认为当了领导就可以搞特殊,甚至为所欲为,这是典型的官僚做派和享乐主义。懒政怠政、为官不为,说到底是党性不纯、私心太重、作风不正,没有真正形成“严”的高度自觉。正如**书记所指出,“现在的主要倾向不是严了,而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不存在严过头的问题”。“严”反映的是我们党的灵魂和精神,体现的是共产党人的思想境界、使命担当、奉献情怀。只有“严”,我们的队伍才能锤炼铁的纪律、打造过硬的作风;我们党才能不负使命、成就伟大梦想。没有“严”就没有“实”,“严”的干部一定是“实”的干部。焦裕禄同志正是靠严于律己、秉公为民的执着信念,带领干部群众抗风沙、治盐碱、除内涝,在短时间内使兰考贫穷面貌有了明显改观。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把“严”作为人生信条来坚守、作为从政准则来遵循,自觉砺党性、正作风,从根本上杜绝懒政怠政行为。要严以修身,深入学习**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不懈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定力,提升道德境界,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干事。要严以用权,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时刻牢记权力是组织所重托、人民所赋予,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以“严”为准则、以“实”为标杆,始终做到依规用权、为民用权。要严于律己,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真正明白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警钟长鸣,手中紧握戒尺,确保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不踏高压线,做什么事都经得起实践检验和组织考验。杜绝懒政,必须持续从严,形成“严”的规矩,锻造“实”的干部。要把严的标准、严的措施贯穿于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形成真管真严、常管常严的从严治吏新局面,打造干部队伍忠诚奉献、担当作为的新状态。要抓源头,从严选拔任用干部。把“三严三实”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坚持德才兼备,注重群众公认,规范选任程序,真正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要抓基础,从严培养锻炼干部。探索创新干部教育培养方式,把“三严三实”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让干部多到一线接受实践锻炼,促使干部在接地气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提升能力。要抓关键,从严管理约束干部。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扎紧制度笼子,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控权。特别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者,坚决追究责任。“严”是“实”的源头,“实”是“严”的归宿。“严”最终要体现到“实”上,落脚到干事创业的实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全新实践,是广大党员干部应有的责任担当。而要做到心无旁骛谋发展,锐意进取促改革,坚定不移厉法治,聚精会神抓党建,关键是要坚持从严要求,向实处着力。对领导干部来讲,抓落实体现的是责任担当,展示的是能力素质,倡树的是新风正气,必须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崇尚实干、带头真干、埋头苦干。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从实际出发,全力推进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事,着力干好抓基层强基础的实事,努力多办惠民生得民心的好事,不贪一时之功、急功近利,不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不浑浑噩噩、无所作为,以扎扎实实的工作创出实实在在的业绩。做到“实”,必须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用法治理念考虑问题,用法治思维谋划工作,用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确保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做到“实”,动力在于改革创新。领导干部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任务,开动脑筋研究,放开胆子探索,冲破阻碍实践,奋力把事业推向前进。 着力提升城市质量整体水平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申长友(201X年5月21日)质量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前,东营正处在全力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大力提高全市质量整体水平,事关全局,意义重大。东营作为首批25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争创城市之一,必须坚持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大力开展创建活动,努力提升质量总体水平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质量水平高、知名品牌多、质量竞争力强、群众满意度高的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提供坚强保障。到201X年8月,全部县区达到验收标准,城市居民质量满意度指数达到85以上,创建成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充分认识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重要意义。(一)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是当前东营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要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益,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抓手,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扩大经济总量中注重质的提升,以质量水平提升促进产业水平提升,以质量促进转型升级,努力走出一条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科学发展之路。(二)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当前,质量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把质量工作摆上战略位置来抓,靠质量树立品牌、靠质量提升实力、靠质量塑造形象,构筑起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和竞争优势,推动东营跨越崛起。(三)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质量不仅是事关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关系社会和谐的重大政治问题。要以创建工作为抓手,进一步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提高产品、服务、工程等方面的质量水平,让广大群众吃得放心,用得舒心、住得安心,让人民群众过上有品质、有质量的生活,更好地享受到质量强市建设成果。全力抓好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一要抓重点领域,提升质量总体水平。加大产品质量监管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合格率,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推进节能建筑建设和改造,保障工程质量。加强服务业企业培育,做强骨干企业,提升服务质量。二要抓质量基础,夯实质量工作根基。认真实施标准化战略,提升重点领域标准化水平。完善质量技术支撑、评价、诚信等基础工作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三要抓质量强企,增强企业竞争力。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大力加强企业质量管理,落实企业质量责任,创新质量管理方法,加快质量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提高质量保证能力。四要抓品牌战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打造品牌示范区。加强扶持引导,鼓励更多的企业争创政府质量奖,争取省级以上质量奖获奖数量居全国同级城市前列。五要抓质量监管,筑牢质量安全底线。健全质量监管机制,推进质量安全分级分类管理。强化监管措施,把好市场准入关,严厉打击质量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完善风险预警机制,有效防范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切实维护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确保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取得实效。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合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切实履行牵头抓总职责,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全力推动创建工作开展。各级各部门要把推进创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集中精力抓紧、抓实、抓好。二是强化工作保障。要进一步健全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贵、企业是第一责任入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构建起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完善质量奖励制度,加大扶持力度,激励广大企业和全社会重质量,讲诚信、树品牌。要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质量人才引进培养力度。要搞好宣传动员,大力弘扬质量文化,在全社会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良好氛围。三是强化督导落实。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任务分工,逐一细化分解,快速落实。市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定期通报进展情况,每半年进行一次集中检查考核,确保落实到位。 抓党建没有配角申长友(201X年12月7日)管党治党是全党的大事,抓党建不应有主配角之分。必须学会算大账、长远账、政治账,真正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抓党建,是党组织书记的“第一责任”,但不是一个人的责任;是党组织书记的“主业”,但也不是班子成员的“副业”。每个班子成员都应自觉履行“一岗双责”,当好抓党建的“主角”。首要的是知责明责、担当尽责,真正把分管领域的党建责任扛起来。有些党员领导干部把抓业务和抓党建分得“一清二楚”,认为抓党建是党组织书记和分管党务工作同志的事,自己只要抓好分管业务工作就行了,甚至以“业务型干部”自居。管党治党是全党的大事,不是哪个领导、哪个部门的事。抓党建不应有主配角之分,班子成员都应自觉把抓党建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我们严格落实班子成员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制度,带头完成督导调研、讲党课等党建任务。对重点党建工作,建立项目化管理机制,真正使“软指标”变成“硬任务”。关键是站位要高、措施要实,做到管人管事相结合。我们不能把政治性工作当作一般业务性工作来抓,要真正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抓党建不是虚的,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把管人和管事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业务工作管到哪里、管党治党工作就覆盖到哪里。我们按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成立了14个督导组,加强对分管单位党建工作的经常性督导,推动形成常态化机制。最终要看结果、比成效,必须用好考核问责这个利器。管党治党责任落实得好不好,过程很重要,结果更有说服力。我们要求,述职要述党建,群众评议要评党建,年度考核要考党建,选拔任用干部也要看抓党建情况。“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对在其位不谋其政、党建责任落实不好的班子成员,该提醒的提醒,该约谈的约谈,该调整的调整;对那些因党建工作不力,影响中心工作开展、干部群众意见大的进行责任追究,推动管党治党责任真正落地生效。 资源型城市要把推动创新发展摆在首位申长友**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作出了全面部署,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摆在首位的是推动创新发展。东营作为石油资源型城市,面临城市转型和经济升级的双重任务、双重压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推进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全方位创新,加快增长动力转换,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观念创新是先导,关键在于摒弃惯性思维和传统发展理念,形成转换增长动力的高度自觉。要抓住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深入学习**书记关于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企业家突破固有的思想观念和惯性思维的束缚,牢固树立和自觉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增强转方式调结构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必须树立鲜明的导向,包容支持敢闯敢试的干部,坚决调整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科技创新是核心,关键在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力引擎。要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上突出位置,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技术研发、科技孵化、成果转化、交流合作等平台建设,构建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全市创新孵化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70家。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农高区为国家级农高区,成为继杨凌示范区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级农业高新区,正在加快建设,着力打造农业“硅谷”。要把推进企业创新作为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任务,推进信息化与产业化深度融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山东国瓷功能材料公司研发的“连续制备钛酸钡粉体工艺”填补国内空白,获得中国专利金奖;科瑞集团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组建国内首个石油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高端石油装备研发制造龙头企业;方圆集团公司依托世界领先的铜冶炼技术,实现了技术、装备、服务“整套”输出智利。全市科技型企业达到31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3家,去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5%。体制创新是保障,关键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要着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培育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科技企业多渠道融资,充分发挥金融对创新发展的支持作用。要创新项目生成机制,通过推进研发、产学研结合、引进创新团队培育项目,通过增长动力转换谋划实施项目。今年全市安排了总投资1004.6亿元的77个市级重点产业项目,将有力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金融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创新提供体制动力;坚持“大规模走出去”与“高水平引进来”并重,特别是深化与中石化、中海油、中航科技、中国商飞等大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借力借智推动创新发展。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完善人才集聚、流动、评价、激励机制,引进高校院所等创新资源、“千人计划”专家、“泰山学者”等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东营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将显著增强,转型发展的推进步伐将明显加快,新常态下的竞争优势将更加突出,实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机制的融合发展,成为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创新为支撑的山东北部重要增长极和环渤海地区重要节点城市。 走改革创新之路提升机构编制工作水平申长友近年来,东营市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全面完成了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解决了一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为全市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市正处在全面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关键时期。今年,省“两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对实施黄蓝国家战略作出了安排部署。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在东营叠加交汇,为实现跨越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也对现行的管理和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机构编制部门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入研究,科学谋划,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一、是认清形势,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机构编制工作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机构编制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坚持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更高远的境界、更广阔的视野来谋划和推进机构编制工作,做到顾全局、抓大事,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要把深化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实施黄蓝国家战略、转方式调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转变政府职能等重点工作,加强改革的整体设计,统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重点领域的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已经作了部署,市编办要加强组织协调,全力加以推进。今年要在搞好清理规范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协调指导,确保按时完成分类改革任务。同时,要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二、是规范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增长XXX总理强调:“本届政府不再增编,要布告周知,严格执行”。省编办也实行了总量控制和编制使用核准制度,并且批复了我市201X年的编制使用限额。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22号文件和XXX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切实做好总量控制和编制使用工作。要积极创新管理办法,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原则,通过部门内部调剂、跨部门跨层级调剂和削减职能弱化单位人员编制等办法,充分发挥现有人员编制效益。要进一步完善实名制管理、机构编制动态管理、考核评估、编制使用审核、责任追究等制度,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需要注意的是,现在仍有一些部门和单位,以各种理由和方式要求增设机构、增加编制。市编办要严格把关,保证机构编制总量不增加。另外,对提交市委、市政府有关会议研究的事项,凡涉及机构编制的,都要按程序报市编办审核,未经审核的不能提交会议研究。三、是严肃纪律,确保机构编制工作健康发展机构编制工作政策性、政治性都很强。近年来,中央和省为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要将机构编制管理法规教育纳入党政干部培训规划和党校、行政学院培训内容,加强相关知识普及和政策宣传,强化领导干部的机构编制纪律意识。特别是对中央“四个严禁”等刚性规定,一定要吃透精神、严格执行,坚决不得违规操作。要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越权审批机构编制、超编进人、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干部、“条条干预”等违规违纪行为,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要突出对县区党委、政府和市直部门、单位职能履行情况的监督,将履职情况和机构编制工作一并纳入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增强机构编制管理的约束力。各级党委、政府和编委要加强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机构编制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加强创新研究,健全决策机制,确保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民主、公开透明。同时,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机构编制工作队伍。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点击查看更多

工图网提供公文材料:原山东省政府秘书长申长友署名文章汇编(25篇)供会员免费下载。更多精彩公司介绍PPT素材,尽在工图网。 

公文材料:原山东省政府秘书长申长友署名文章汇编(25篇),公文材料,公文范文 Array

本网站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
猜你喜欢

2021“XX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先进事迹――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包含

党史教育署名文章汇编(30篇)包含

市政府秘书长、办公室党组书记在市政府办公室职工大会上的任职表态发言包含

党史教育署名文章汇编(30篇)包含

政府秘书长在政府办公厅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大会上的讲话包含

党史学习教育署名文章汇编(20篇)包含

您当前未开通企业VIP 加入企业VIP即可获取商用授权书 立即加入企业VIP
您当前未填写企业信息 完善企业信息即可下载授权书 前往填写信息
在线客服
工作日:09:00-18:00
电 话:400-1600-950
联系在线客服
收藏成功
升级VIP后可收藏更多内容
继续浏览 加入VIP
工图网VIP
全站资源终身免费下载
立即加入
今天下载太多文件了
请明天再来
我再逛逛 升级VIP继续下载

举报作品

该作品违反相关法律规范
侵权/盗版问题

请详细描述并提供原作品链接

其他原因

请详细描述举报原因

提交

工作日:09:00-18:00

工作日:09:00-18:00

客服热线:400-1600-950

Ctrl+D
收藏工图网

建议反馈

联系方式

提交
QQ登录 微信登录

我已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工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