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WORD文档 > 领导讲话 > 领导讲话:中国法学会会长王晨讲话汇编(11篇).DOCX 【图片、文字、动画均可编辑】
领导讲话:中国法学会会长王晨讲话汇编(11篇)
目录1.建设好运用好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 为人民群众提供权威便利公共法律服务 42.进一步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93.在第三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上的致辞 224.在“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组委会会议上的讲话 255.在“2020年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336.贯彻实施外商投资法 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417.在中国法学会八届四次会长会议上的讲话 528.依法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679.弘扬宪法精神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8110.携手推进“一带一路”法治合作 10011.在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2019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110建设好运用好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 为人民群众提供权威便利公共法律服务——在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开通仪式上的讲话王晨(2021年2月24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即将召开之际,我们在这里举行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开通仪式,共同见证我国法律法规数字化工作的又一进展。建设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是学习贯彻**书记法治思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十三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从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立项开始,历经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可谓是“十年磨一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以来,栗战书委员长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经过各方面多年来的共同努力,目前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已经建成,收录了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275件,法律解释25件,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147件,行政法规609件,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16000余件,司法解释637件,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最主要的内容。今天,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即将正式开通,这饱含着全国人大机关和各相关单位许多同志的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这里,我代表栗战书委员长,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向中央军委、国家监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等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协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向中央网信办和所有参与数据库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的有关单位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引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去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了**书记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前不久,党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和《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作出全面部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踏上新征程的重要时刻,我们开通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第一,这是学习贯彻**书记法治思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实际行动。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由国家立法机关联合有关国家机关组建运行,整合各单位各地方的立法信息,收录宪法法律、法律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司法解释等,是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窗口,是法律法规数据的“国家库”“基础库”,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建成并开通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书记法治思想,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系统集成和协调统一,增强法律法规公开工作的及时性、系统性、便利性,弘扬法治精神,加强法治建设,都将发挥十分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第二,这是建设网络强国、促进法治建设与信息化工作有机融合的具体举措。**书记对网络强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新工具、注入了新动能。法治中国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全面建设“智慧法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适应信息时代潮流,向社会发布最新、最完备、最权威的法律法规信息,提供全方位、全业务、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必将进一步夯实全面依法治国的数字化基础,更好助力法治中国建设。第三,这是积极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的民心工程。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当前,人民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观念不断增强,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方面都有了更高要求。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为全社会学法用法提供了一个有益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了看得见、找得着、用得上的法律服务公共产品,让法治服务及时方便“飞入寻常百姓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在法治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设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今天的开通仪式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今后还有大量艰巨繁重的任务。要深入学习贯彻**书记法治思想,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持之以恒建设好、开放好、运行好、维护好、宣传好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一是把这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实,更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成果。坚持共建共享、统筹协调、稳中求进,在权威高效、便捷畅通上下功夫,进一步扩大数据收录范围,加大信息共享力度,完善工作协调机制,提高数据更新时效,使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全面准确实现数字化、信息化。二是把这个重要平台建好建强,为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提供更权威、更便利的服务。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是观察和了解中国法治建设成就,展示中国制度、中国之治的一个重要窗口。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泛听取各界用户意见建议,完善应用和服务,加强宣传和推广,推动社会各方面更多地知晓数据库、运用数据库,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三是把这个重要工具用好用足,推动提升立法质量和效率。数据库基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信息平台而建设,要做好与备案审查工作的衔接,推动完善备案审查工作机制程序,及时发现和审查规范性文件之间不一致、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切实维护国家法治统一。要以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的开通为契机,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对数据库信息的分析和运用,为立法工作提供支撑和参考,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立法工作再上新水平。我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一定会越办越好!进一步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20周年之际王 晨 2020-12-07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国宪法规定的责任。2000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宪法规定和精神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法制保障。今年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20周年。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依法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大力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极大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言文字事业发展道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贯彻实施这部法律,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作用,不断发展和巩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文化基础,不断发展和巩固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统一的文化基础,不断发展和巩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文化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一、深刻认识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重大意义**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背景下,进一步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件大事。一是有利于促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拥有统一的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加强团结、走向强盛的重要基础和强大动力。我国自秦朝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以来,各朝各代至今都以汉语言文字为主要交流语言文字,这已成为维系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而不断流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建国初期就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和《汉字简化方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汉字被确定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遵循语言文字发展规律,总结中华民族语言文字发展成果,大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业,根据宪法规定制定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推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奠定了坚实法制基础,为推动中华文明绵延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制度支撑。二是有利于促进民族交流,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书记深刻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做好民族工作、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的长久之策、固本之举。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73种语言,30个有文字的民族共有55种现行文字,其中正在使用的有26种。很难想象,一个有着14亿人口、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没有通用的语言文字会是什么样子。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各民族能够以通用的汉语言文字进行不断深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字,这不仅方便了沟通,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推动了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也使得人口的流动更加频繁,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形成,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要促进各民族的平衡发展,让各民族共享祖国发展荣光,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使其更加有利于各族群众加强沟通交流,促进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更加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消除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地区差距,实现各族人民生活幸福;更加有利于少数民族群众创业发展、人才成长和文化繁荣,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家园;更加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使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三是有利于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举措,推动宪法实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统一的文字是国家建设和治理的重要工具。通过宪法法律确定官方语言,是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据统计,在世界范围内142部成文宪法中,有79部宪法规定了官方语言,占55.6%。有些国家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官方语言,但也对教育、行政、司法中使用的语言作出了规定。法国、加拿大、俄罗斯、比利时等国都制定了语言方面的专门法律。我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发展提供了宪法依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我国语言文字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性法律,为落实宪法规定作出了科学制度安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先后制定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贯彻实施。目前,我国已形成以宪法规定为统领,以法律、地方性法规、规章等不同层级法律规范为一体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制度体系,为依法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升农村地区普通话水平、加快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一步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落实宪法规定的重大举措,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四是有利于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要求,促进我国与国际社会的文明交流互鉴,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这些发展,都是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为技术基础的。我国的数字化进程已经扩展到政务、民生、文化、社会、实体经济等各个领域。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是掌握了一把易于在多种岗位就业工作、易于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更好融入现代社会的钥匙。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通用语言文字作为联合国6种主要工作语言之一,已被广泛应用到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领域,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进入中国的必要工具,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我们要把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文化资源、经济资源、战略资源的重要作用,及时确立我国通用语言文字的信息化技术发展标准,为国际社会提供汉语交流的法定范本,稳定国际交流预期,促进新技术发展和经贸合作,深化对外开放。二、准确把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核心要义,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进一步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必须准确把握其法理精神,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维护和保障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合法权利,并在工作中切实落实到位。一是准确把握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任务要求,依法推动这项事业健康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教育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使用作出了具体规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实施一批重大工程,推动这些规定的落实。比如,国家制定出台《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实施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等重大工程;服务港澳台同胞普通话学习和培训测试,积极推进国际汉语教育;在内蒙古、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等,推动我国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相关部门和机构要切实承担起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主动担当作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二是准确把握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宪法第四条第四款、第一百二十一条和第一百三十九条都涉及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民族区域自治法也对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民族语言文字权利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完整地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宪法和法律在作出这些规定的同时,还强调了应当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明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法定的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在实践中,我们要倡导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正确认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并行不悖的关系,保证有关法律规定落到实处、不打折扣,让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更加精彩。三是准确把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其他相关法律、配套法规的衔接,发挥法律体系的整体功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除要求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外,还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此外,在民族区域自治法、教育法、居民身份证法等法律中,都有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及其使用的规定。例如,教育法在要求教育教学应当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还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从实际出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实施双语教育”。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等。这些规定为贯彻实施宪法、在民族地方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出明确要求。另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办法或者语言文字条例等。特别是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等民族自治地方的地方性法规,都对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了具体规定,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整体功效。当前,现实和网络空间情形纷繁复杂,对语言文字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遵循语言文字工作规律和特点,���坚持相关基本法律制度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标准和规范,妥善处理好引导与规范的关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三、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贯彻实施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深刻认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明确责任、细化措施,坚定不移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不断提高语言文字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一是各级人大要认真行使好立法权、监督权,保证国家法律的有效实施。各级人大要履行好保证宪法法律在本行政区域内遵守和执行的重大职责,加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切实履行好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职责,把法律规定落到实处。对人大代表提出的有关语言文字工作的议案和建议,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开展专题调研。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要运用好立法权,坚持问题导向,立足解决实际问题,及时制定或修改完善相关配套法规,把党中央关于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业的决策部署落实到地方立法中,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本地全面准确实施。二是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不断开创法律实施新局面。按照法律规定,各级政府应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和体制机制。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和处理使用中的不规范和违法违规现象。要强化对重点行业领域的监测,健全相关监测体系、评价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和水平。要妥善处理各种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积极回应社会生活中外文使用过多、一些网络语言低俗化等问题,营造文明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环境。要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在执法中强化风险意识,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规范与发展的关系、规范化与保留文化遗产的关系,创新语言文字服务方式,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服务能力。三是做好法律的宣传普及教育工作,为全民守法营造良好氛围。要进一步加大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宣传普及,充分利用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中华经典诵写讲等平台,将普法宣传教育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增强人民群众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文明意识,提高全社会的语言文字素质和应用水平。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作用,利用融媒体发展的新契机,积极创新宣传手段和工作方式,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深入人心。要着力加强对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宣传,提高这些地区人民群众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治意识、权利意识、自觉意识,推动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形成说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的习惯和风尚。要重点加强对机关、学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新媒体、公共服务行业等领域从业人员的宣传培训,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能力。四是做好语言文字的科学研究工作,促进语言文字创新发展。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制定,要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围绕生活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语言文字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对策性研究;加强语言文字信息化研究,聚焦网络语言、新词新语、字母词、外语词等监测研究,为现实社会以及互联网等新兴领域中语言文字规范管理提供专业咨询,为法律政策的制定实施奠定基础。在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性研究的同时,要不断加强各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创新发展我国语言文字事业,促进各民族文化文明融合,共同谱写中华民族文明新篇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要以**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适应国际国内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选自2020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在第三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上的致辞王晨(2020年10月2日)各位校长、各位院长、各位老师,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金秋十月,第三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著名法学院校的院长和校长,是世界法学教育界的一次盛会。我谨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出席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书记主席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摆在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日趋成熟、法治体系不断完善、法治社会加快建设。今年5月,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民法典,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中国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标志性立法成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逐步恢复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担当,也是中国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所作的贡献。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在此背景下,法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大责任和使命。“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自创办以来,规模不断扩大,影响日益提升。本次论坛紧跟时代发展前沿,与会嘉宾将围绕文明转型时期的法学教育进行交流研讨,相互学习借鉴,回应国际社会共同关切,这对于促进法学教育发展、深化国际法治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同时也愿意与世界各国法学界人士一道,加强互学互鉴,拓展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模式,广泛开展在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和法律实务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围绕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全球科技治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法治人才培养等重大课题,深入研究探讨,分享有益经验,达成更多共识,为促进法治文明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新型正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自成立以来,学院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积极参与中国宪法、刑法、民法典等立法修法工作,为中国法治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高度重视法学教育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将继续大力支持法学院校发展,鼓励法学院校开展对外交流,努力培养一大批熟悉中国实际、具有国际视野的法治人才,更好服务建设法治国家、推动国际法治合作。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在“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组委会会议上的讲话王晨 (2020年6月11日)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20年“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组委会会议,以**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围绕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学会建设的意见,安排部署今年“双百”活动相关工作,组织动员广大法学法律专家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刚才,各成员单位的负责同志讲了意见建议,听后很受启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书记高度重视普法工作,多次就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夯实依法治国社会基础。”**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是做好新时代普法工作的根本遵循。按照习总书记指示要求,开展好今年的“双百”活动,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进一步提升“双百”活动实效,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积极贡献。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一、找准新定位,充分发挥“双百”活动积极作用从1985年至今,我国已先后制定七个“五年普法规划”,连续35年开展全民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双百”活动正是伴随着全国普法工作深入开展而形成的一个重要平台和特色活动,有力推动了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弘扬了法治精神,有效服务了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过去一年,“双百”活动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进一步提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双百”活动要找准新的定位,组织动员广大法学法律专家在法治宣讲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是更加自觉主动地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法治领域的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法学会坚持把学习贯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设立了重大专项研究课题,组织知名法学专家团队,深入研究并形成了相关研究成果。“双百”活动要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突出的系统深入的阐述和宣讲,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这一主题,掀起学习研究、宣传贯彻的热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高校师生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更加自觉主动地继续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疫情防控斗争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能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战胜任何艰难险阻,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我们要充分利用“双百”活动这一平台,围绕这次抗击疫情的中国行动,讲清讲透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讲清讲透法治在疫情防控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专业性强和人才智力优势,紧密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扎实推进复工复产、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大部署涉及到的法律政策问题,针对“涉疫新型诉讼纠纷”等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和宣传解读,以法治的力量助力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三是更加自觉主动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动重要领域立法的法治宣传教育。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工作,以良法保障善治,既包括制定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法律制度,也包括建立健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法律制度。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标志性立法成果。切实实施好民法典,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具有重大意义。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双百”活动要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真正落实**书记关于“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的重要指示。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5月28日,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下一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制定相关法律并决定将相关法律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当地公布实施。这种采取“决定+立法”的方式,就是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双百”活动要组织动员法学法律专家广泛宣传、正确理解《决定》和下一步出台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法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依法维护香港长治久安和长期繁荣稳定,确保“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二、把握新规律,不断增强“双百”活动实效要从以下两个方面重点探索法治宣讲新的做法和规律,推动“双百”活动取得更大实效。一是准确把握分众化、差异化等现代传播规律。作为法学法律界与宣传思想界的跨界结合,“双百”活动既要符合法治建设规律,还要符合现代传播规律。要更加聚焦领导干部和高校师生这两个关键和重点方面,精准满足不同层级、不同地域、不同专业受众的法治需求。去年有些地方开展 “菜单式”法治宣讲,加强互动,还有的地方加强事前调研、完善事后反馈,按照“需求”与“供给”进行双向匹配,效果都不错。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分众化、差异化的改革途径,增强“双百”活动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积极推进法治宣讲方式创新发展。去年,全国组委会在“学习强国”平台上发布“**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专项试题,有近3000万人次参与答题,一些地方也以视频连线、电视电话会议形式把省级专场报告开到市、县两级,取得良好效果。在疫情防控形势下,今年的“双百”活动面临新的挑战,以往聚集性、接触式线下活动将受到一定限制。我们要严格执行疫情防控相关规定,主动适应新形势下法治宣传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坚持网上网下结合,探索通过视频会议、直播、线上公开课等创新方式开展法治宣讲,不断提高法治宣讲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三、探索新机制,努力开创“双百”活动新局面中央对进一步加强法学会建设十分重视,要求我们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深入开展“双百”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法治宣讲活动。我们要立足深化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根据人民群众新的法治需求,不断探索新的法治宣讲机制。一是探索建立“双百”活动的制度机制。长期以来,“双百”活动以一年为一个周期,在活动组织流程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之规。各级组委会要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将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制度,对行之有效的新形式、新办法、新举措,及时总结提炼,在制度机制层面固化下来,进一步增强法治宣讲工作活力和效能。要梳理“双百”活动组织流程,进一步明确组委会各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双百”活动进入省市县三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制度,推动“双百”活动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二是探索建立“双百”活动讲师队伍建设机制。各地以往在开展法治宣讲时,有的联系上级部门推荐宣讲专家,有的依托本地高校资源建立宣讲队伍。下一步,要按照系统化、专业化的要求,借鉴各地经验、整合讲师资源、广泛征求意见,与建设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等工作有效衔接,逐步、逐层建立“双百”活动讲师队伍,组建法治宣讲的“国家队”和“地方队”。同时,要依托法学会会员队伍这一资源优势,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宣讲活动。三是探索建立“双百”活动对外宣讲机制。**书记多次强调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做好涉外法治工作,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坚定不移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参与涉外法律斗争,推动“双百”活动向外拓展,借助各类法治国际论坛、研讨会、培训班等平台,向国际社会介绍**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介绍**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宣讲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得人心顺民意的,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发展变化。中国人民的前进步伐,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近期,一些西方国家政府、政要借疫情污蔑抹黑中国、“甩锅”中国,少数国际组织、民间组织甚至出面发起诉讼,妄图索赔追偿。对此,我们要保持政治定力,提高政治警觉,坚决予以回击,毫不含糊坚决斗争。法学法律工作者要讲清楚我国坚持依法科学有序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措施、对国际社会抗击疫情作出的贡献,讲好中国抗疫法治故事,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为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贡献力量。同志们,组织好今年的“双百”活动,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们要坚持以**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努力开创法治宣讲工作新局面,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在“2020年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王晨 (2020年5月12日)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2020年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电视电话会议,标志着这项活动如期全面展开。刚才,司法部副部长刘炤同志,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同志,北京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法学会会长张延昆同志,湖北省法学会会长傅德辉同志,青年普法志愿者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刘炫麟同志作了发言,讲得都很好。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方面大力支持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法学会坚决贯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组织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围绕依法科学有序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集中攻关,提出对策建议,努力发挥法治高端智库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工作,主动介入、提前研究,密切配合参与有关部门出台复工复产、扩大内需、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政策规定。针对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加强研究,为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由中国法学会、司法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自2008年5月开展以来,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普法志愿者,走进企业、社区、学校和广大农村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服务,宣传法律知识,服务法治实践,对于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年是我们这项活动开展的第12个年头。去年五四青年节前夕,我们在人民大会堂为青年普法志愿者授旗,启动了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2019年以来,全国50多万青年普法志愿者参与了此项活动,遍及2800个县区,开展了64万多场活动,普法受众近1.1亿人次,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成绩斐然、效果显著。2020年是“七五”普法规划的收官之年。青年普法志愿者要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法治的信仰,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加强烈的责任担当,投身法治宣传教育和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之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带进千家万户,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书写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华章。下面,我就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提几点希望。一、增强政治意识,始终坚持以**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要以**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深入宣传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使全社会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深入宣传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部署,宣传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实践精神,使全社会了解和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要突出学习宣传宪法,牢固树立宪法权威,推动宪法深入人心,使全社会自觉以宪法为根本准则,让宪法精神、宪法制度、宪法规范落地生根。二、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作出新的贡献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为中心任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和法治乡村建设,着力推进“七五”普法规划的全面落实,着力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不断夯实全面依法治国的群众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要围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全民普法促进全民守法。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防控新冠疫情专项法治宣传和实践行动,深入宣传贯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宣传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积极配合党和国家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的有力举措,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的落地落实。要围绕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积极参与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建立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使全社会更加重视加强传染病防治、应急管理、野生动物保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问题。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还有很大不确定性。要紧密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扎实推进复工复产、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要工作,加强对合同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解读,促进企业依法依规复工复产,防范各类法律风险。要组织开展专项法律服务,针对疫情引发的劳动就业、合同违约等矛盾纠纷,及时为相关行业和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积极推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要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大力宣传抗击疫情中涌现出的法学法律工作者的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向全社会传递法治正能量。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次加强法律、制度教育的极好机会。法律就是制度,法律制度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疫情防控和应对中,中西对照、中美对照,制度孰优孰劣,一目了然。美国号称世界上科技最先进、医疗设备最好的国家,号称最讲法治的国家,现实却是确诊数量、死亡数量居高不下,谁的国家制度好、谁的治理能力强、谁的措施更得力,实践是最好的证明。我们的基层行法治宣传要结合这些实际情况,讲好中国制度故事,扩大中国法律、中国制度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引导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增强政治定力,坚定制度自信。三、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全面依法治国打下坚实社会基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开展全民普法工作,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认同、感情认同和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让法治更好地发挥对全社会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在全社会打下坚实的法治文化基础。要着力推进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紧密结合“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当前“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抗疫决策,紧密结合当前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恢复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秩序的形势要求,紧密结合宣传学习民法典,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各项工作。中国法学会、司法部、共青团中央要密切沟通配合,探索全方位、多渠道的普法工作模式,积极建设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法治文化阵地和法治文明实践基地,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不断扩大法治文化建设覆盖面,更好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使人民群众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四、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的方式方法各地要根据疫情实际,以有利于疫情防控的方式开展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通过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载体,统筹推进宣传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开展“法治文化网络基层行”,加大新媒体普法产品开发,提升普法的针对性、时效性、趣味性和精准性,做好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工作。要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循序推进、久久为功。在做好“普法四个一”(一堂法治讲座、一场普法宣传、一个模拟法庭、一次法律服务)的基础上,采取知识竞赛、普法上门、问卷调查、书画展览等多种形式,增强法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积极探索新时代法治宣传工作的新路径,发挥法治文化建设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独特作用,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作出新的贡献。刚才,北京市法学会、湖北省法学会等介绍了开展法治文化基层行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我们就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来讲好法治故事,在网上开展对话、论坛、直播、访谈等,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切实增强宣传实效。2020年的抗疫号角一经吹响,广大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年普法志愿者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深入基层,投身实践,敢为人先,锐意进取,在普法宣传中磨练意志和能力,在普法实践中收获成长和喜悦。同志们,时代在召唤我们,使命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加大普法工作力度,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圆满完成“七五”普法任务,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新贡献。贯彻实施外商投资法 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王晨2020-04-17今年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外商投资法坚持以**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对我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重要完善和创新,是外商投资领域一部新的基础性法律。该法的制定和实施,彰显了我们党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政治勇气和历史担当,必将对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产生深远影响。一、充分认识制定外商投资法的重要意义制定外商投资法,是贯彻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扩大对外开放战略部署的重要立法成果。2018年12月,**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宣言书和动员令。**书记把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改革开放的一项宝贵经验,要求我们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外商投资立法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促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党的十九大要求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外商投资法将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与改革外商投资管理制度的大政方针转化为法律,通过立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外商投资领域法治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制定外商投资法,充分展现了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40多年来,我国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为推动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当前,世界经济正经历深刻调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涌动,我国对外开放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是我国立足自身发展的内生需要,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外商投资法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改革方向,创新外商投资管理制度,有利于向国际社会宣示我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坚定立场,将为我国营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提供重要法治保障。制定外商投资法,是促进我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与时俱进、实现内外资法制统一的实际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实行对外商投资单独立法、双轨管理的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制定了“外资三法”,即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这些法律为“三资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法治环境,对推动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我国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修改完善了“外资三法”的部分规定,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清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外资三法”作出相应修改,将自贸试验区的改革经验复制、推广到全国。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外资三法”已逐渐难以适应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新要求。在总结我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新的外商投资法对外商投资活动作出统一规范,实现内外一致、并轨管理,确立了新时代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以此为基础,结合下一步制定、修改相关配套法规,将实现我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升级换代。二、准确理解外商投资法的主要内容对实行40年的外商投资法律制度进行根本性调整,是一项艰巨的立法任务。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积极督促协调,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加快立法进程,有关方面在较短时间内对主要制度设计和规范内容形成共识。在立法过程中,我们按照党中央同意的外商投资立法指导思想和立法思路,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主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以基础性法律定位,科学界定法律调整范围和规范内容。外商投资法从基础性法律定位出发,规定了外商投资领域的“四梁八柱”。在具体制度设计上,不求面面俱到,对一时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不作规定或只作原则规定。例如,对外商投资活动和外商投资企业采取宽泛的定义,不对股比、投资时间、投资形式等作硬性限制。对一些重要问题先原则规定下来,为法律制度的发展留有适当空间,具体的、操作性内容由配套法规来解决。例如,对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投诉工作机制和安全审查制度规定简括的内容,将来可以通过综合或专项的配套规定去保障这些制度的实施。早期的“外资三法”不仅规定“三资企业”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订立合同等生产经营活动准则,还规定国家专门适用于“三资企业”的外汇、土地、税收、劳动等特殊政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发展,民法总则、合同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企业所得税法等一批重要民商事和经济法律出台实施,我国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因此,为确保法律顺利实施,外商投资法对相关民商事和经济法律的内容不再作专门规定,但在条文中进行了有效衔接。总体来看,对外商投资法作这样的定位,既符合我国法律体系发展的实际情况,又能适应现阶段我国外商投资领域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二是按照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标准建立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制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成就,增强了我们的制度自信、立法自信,外商投资法清楚地表明了我国维护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的立场,通过立法形式理性包容地回应了各方面关切。对于国内改革实践,外商投资法积极推动加强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在行政许可、市场监管等方面规范各级政府行为,清理废除妨碍公平竞争、扭曲市场的不合理规定、补贴和做法,公平对待所有企业和经营者,完善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对于我国在国际营商环境竞争领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认真听取外商投资企业、相关协会商会的意见建议,摸清情况、分析原因、找出对策,致力于通过法律促进外商投资,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在外商投资法中,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是规范最为充实的内容。外商投资法把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的总体要求和大政方针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对已经成熟的政策措施通过法律作出规定。主要包括:第一,首次在法律中明确国家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提出了国家实行高水平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目标;第二,突出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原则,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平等适用国家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平等参与标准制定工作,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和内资企业一样可以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债券和其他方式进行融资;第三,加强对鼓励和吸引外商投资政策措施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制和约束,促使地方政府守约践诺;第四,加强外商投资服务,建立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第五,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禁止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行政手段强制转让技术,泄露或者非法提供在履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三是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为基础,重构我国外商投资的管理制度。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是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准入前国民待遇要求在投资准入阶段就给予外国投资者国民待遇,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我们对这一制度的认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逐步深化的。2013年以前,我国在国际投资协定谈判中只承诺准入后国民待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2018年11月,**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全面深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为贯彻党中央改革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作出决定,授权在自贸试验区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并及时修改相关法律,将这一管理模式复制推广到全国。外商投资法确立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取代了原“外资三法”规定的外商投资企业逐案审批或备案管理制度,体现了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这项制度的确立和实施,走过了以开放促改革、由局部试验到全面推广、由政策上升为法律的历程,是立法决策与改革开放决策相结合的成功例证。世界上很多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大门敞开以后如何平衡经济利益与国家安全、自主发展与外部影响的关系。外商投资法确立了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制度,同时还与反垄断法相衔接,要求外国投资者并购中国境内企业或者以其他方式参与经营者集中的,接受经营者集中审查。这是在学习借鉴外国经验和国际通行规则基础上作出的规定,符合国际惯例,体现了责任担当。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做好外商投资法实施工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外商投资法作为外商投资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是新时代加强外商投资制度建设、完善外商投资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重要体现,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制度保障。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做好外商投资法的实施工作。一是加快制定完善相关配套规定。外商投资法确立的基本制度和规范,有的可以直接执行,有的已经有了现行规定,但还需要更多相关配套规定予以细化,明确可操作、可执行的具体规范。**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明确指出,加快制定配套法规,确保严格实施外商投资法。目前,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将进一步明确外商投资的界定,细化外商投资促进、保护和管理的具体制度措施,增强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该条例现已公开征求意见,有关部门要抓紧推进,确保条例与外商投资法同步施行,保障外商投资法有效实施。二是及时清理相关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外商投资法对我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进行了根本性调整,有关部门和地方要抓紧对涉及外商投资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对于与外商投资法精神不相符合的,要及时予以废止或修改。三是进一步做好外商投资法的宣传普及。外商投资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法律意义,要积极主动做好宣传解读工作。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责任、抓好落实。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要努力学习外商投资法律知识,增强服务、促进、保护意识,结合行政审批改革,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在法律施行前后,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外商投资法和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为法律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是加强对外商投资法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将采取多种形式督促做好法律实施工作,在外商投资法施行一段时间后将根据监督工作安排开展执法检查,适时听取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的专项工作汇报,对法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新制定的外商投资法展示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举措新形象,贯彻实施好这部法律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我们要坚持以**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扎实做好法律的贯彻实施,为我国积极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供有力法治支撑。《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3日 06 版)在中国法学会八届四次会长会议上的讲话王晨 (2020年4月16日)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第四次会长会议,主要任务是:以**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谋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积极担当作为,狠抓工作落实,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法学研究、法学交流、法治实践、法律服务,组织动员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陈训秋同志对两个文件起草稿作了说明,各位副会长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在修改完善文件时要认真研究吸纳。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一、关于换届以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2019年是中国法学会第八届领导机构履职的第一年。换届以来,中国法学会坚持以**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条主线,坚持改革、规范、管理一并推进,全年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实现了良好开局。第一,深入学习贯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始终把学习贯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作为法学会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设立“**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和发展脉络”重大专项研究课题,初步形成了相关研究成果。通过举办“学习贯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论坛”、召开“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与经验座谈会”、组织教育培训、开展“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重大法治宣讲和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等多种形式,在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中掀起了学习研究、宣传贯彻的热潮。大家更加充分认识到,**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进一步增强了将科学理论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各方面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第二,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决维护法学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制定《中国法学会关于坚决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的若干规定》等规范性文件,把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法学会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干部、会员必须严格遵守的最根本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规矩。对重大活动、重要事项严把政治关,确保举办的论坛、年会、研讨培训活动和主办的网站、刊物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发现违反政治纪律、危害政治安全的言行,敢于亮剑、善于发声,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取得积极成效。第三,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紧密配合中央巡视工作,党的建设全面推进。高标准高质量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找差距、抓落实和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成效明显。认真接受中央第八巡视组为期两个半月的巡视,党组切实担负巡视整改主体责任,巡视整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以主题教育活动和巡视整改为契机,中国法学会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制度建设质量进一步提高。第四,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根据党中央相关工作任务部署,切实完成由中国法学会牵头或参与负责的工作任务,有效服务科学决策和法治实践。例如,组织“民法典编纂”立法专家咨询会,对各分编草案提出修改建议;围绕制定《反有组织犯罪法》《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开创平安中国建设新局面的意见》等,组织起草专家建议稿和课题研究报告;组织召开高空抛物坠物法治工作座谈会,就依法治理高空抛物坠物建言献策;依托综治中心建设法学会工作站,为基层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矛盾调处等服务。这些活动的开展,充分说明新时代法学事业大有可为,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信心和决心。第五,深化法学交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法治合作。成功举办中国法治国际论坛(2019),**书记专门向论坛致信祝贺,对于加强国际法治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组织4期培训班,对东盟等39个国家86名法学法律界人士进行培训。举办“两岸和平发展法学论坛”,深化两岸法学交流。第六,坚持从严要求,加强法学会自身建设。加强对所属研究会的服务、管理和监督,指导、推动研究会做好党建、换届等工作,研究会秘书处实体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督促尚未出台改革方案的省级法学会抓紧制定出台。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面突出问题,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严格控制发文、会议、论坛数量。充分发挥法学会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加强法学会机关、各级法学会和所属研究会党组织建设。中国法学会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进一步增强,工作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法学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充满活力。第七,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法学会认真学习贯彻**书记关于依法科学有序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印发《关于组织动员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通知》,充分发挥职能和优势,组织广大会员围绕依法科学有序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集中攻关,提出对策建议,中国法学会《要报》得到中央领导同志重视和批示。组织编写《依法抗疫—新冠肺炎法律热点160问》等,较好发挥了法治高端智库在防控疫情中的重要作用。各地法学会通过组织开展法学理论研究、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检验、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提供心理疏导服务等方式,为促进疫情防控工作顺利进行发挥了积极作用。二、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法学会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同时,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我国防范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加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在这种特殊环境和重大挑战面前,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底线思维,加强对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引领和工作指导,在开展法学研究、法学交流、法治实践和法律服务中担当尽责,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为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贡献力量。第一,深入学习贯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拓展和创新。组织开展好重大课题研究,适时推出一批研究成果。注重从我国法治建设的丰富实践中提炼规律性认识和创新性理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总结70多年来我国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坚定制度自信提供理论支撑。要加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研究,更充分地发挥法学会专业性强的特点和人才智力优势。围绕依法防控疫情、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工作、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坚决完成脱贫攻坚历史任务等重大部署涉及到的法律政策问题,针对“涉疫新型诉讼纠纷”如财产征用、劳动纠纷、合同违约、人身财产保险等问题,针对疫情对外资外贸和“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影响及法律应对等问题,加强调查研究,组织协同攻关,及时从法治角度提供高质量的理论成果和对策建议。要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就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涉及的法律问题加强研究,推动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法律法规建设。第二,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对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引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作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任务部署,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引导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充分认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和显著优势,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结合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引导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要组织法学法律界专家围绕全会提出的重大思想观点、重大制度安排、重大工作部署开展深入研究阐释,推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在对外法学交流工作中主动向国际社会介绍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主动设置议题,积极创新话语体系,传播中国制度特征。要坚持党对法学会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政治意识,发扬斗争精神,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学术会议、课题研究、评奖评优等活动的政治引领,进一步健全严把政治关、政审关制度。加强对重要活动、重要事项、重要人员的政治审核。加强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规范党员干部网络行为,坚决防止网站失管、失控。要敢于发声亮剑,加强宣传阐释、解疑释惑,坚决反对和抵制所谓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思潮和负面言论。第三,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提供优质法治服务。要深刻认识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依法防控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围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力以赴、担当作为,以更强的工作力度、更快的工作节奏,全力推进落实各项工作任务。要积极参与法治实践。组织动员法学法律工作者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法律法规风险评估等工作,积极参与依法严惩扰乱医疗秩序、防疫秩序、市场秩序、社会秩序等违法犯罪,积极参与依法严厉打击妨害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违法犯罪,充分发挥政法战线重要组成部分的职能作用,为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贡献力量。要积极参与法律服务工作。对疫情期间和疫情后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纠纷,要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积极参与分析研判、排查化解工作,为重点人群提供有效法律援助,对困难群众进行帮扶救助等,为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贡献力量。通过组建法律服务团、法律服务组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困难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法律服务。要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深入宣传解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宣传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全面禁食野生动物的决定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劳动就业、民生保障以及疫情防控期间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相关法治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法治意识,依法行动、依法行事。以合同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针对企业复工复产中出现的法律问题进行宣传解读,促进企业加强合规管理,防范各类法律风险,依法依规复工复产。要按照今年的工作安排统筹推进全年工作,坚决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完成好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中央相关部门交办、委托的任务,加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更好服务科学决策和法治实践。积极参与编制“十四五”规划以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发展规划的调研论证、建言献计工作,积极参与法治人才培养、法学教育改革创新,加大法学研究领军人物、优秀法治人才特别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力度。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服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积极整合资源,指导省、市、县法学会依托综治中心建立法学会工作站(会员之家),进一步发挥法学会在参与社会治理、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平安中国中的重要作用。第四,稳妥开展对外和对港澳台法学交流,积极参加涉外法律斗争。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我们要严格执行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相关规定,待国际疫情形势好转后,适时举办中国法治国际论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法治合作,加强“一带一路”法治保障研究。继续积极开展双边、多边法学法律交流,深化同港澳台地区法学法律界的交流合作,办好第九届两岸和平发展法学论坛,加强对港澳台法学法律界青年的教育培训,组织好内地与港澳青年法律交流周、两岸青年法律交流研修班等活动。强化涉外法治工作,运用法律方式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近期,国际社会出现一些污蔑抹黑中国、追究中国国家责任的噪音,少数国际组织、民间组织甚至出面发起诉讼、状告中国,妄图索赔追偿。对此,我们要保持政治定力,提高政治警觉,积极组织包括法学教授、律师、法官等在内的法学专家从法理上进行有力批驳,向国际社会介绍我国坚持依法科学有序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措施,介绍在防控工作中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讲好中国抗疫法治故事,积极争取国际社会支持,为抗击疫情、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要加强公共卫生国际法治领域交流与合作,加强相关国际法研究和运用,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公共卫生安全贡献力量。三、坚持不懈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做好新时代法学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法学会工作高度重视,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牢记使命担当,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工作本领,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第一,坚决落实中央巡视整改意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提高法学会党的建设质量。要深刻认识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开展巡视的重要意义,全面落实中央巡视整改要求,把巡视整改与推动改革、完善制度结合起来,与做好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切实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要以巡视整改为契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化理论武装,夯实基层基础,推进正风肃纪,全面提高中国法学会机关党的建设质量,在深入学习贯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作表率,在始终同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作表率,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作表率,更好践行初心使命、履行职能责任。第二,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法学会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形成长效机制。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从党的非凡历史中找寻初心、激励使命,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中锤炼初心、体悟使命,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精神状态,把初心和使命转变为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第三,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和抓手,推动地方法学会工作迈上新台阶。要把深化地方法学会改革作为重点任务抓紧、抓实、抓细、抓出成效,进一步完善法学会领导管理体制,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做好省级法学会年度考核工作,加强地方法学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参与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法治领域的工作机制。要鼓励地方法学会在服务中心工作大局和法治建设、治理体系能力建设中创新方式方法,并予以总结推广。第四,提升所属研究会服务、管理和监督水平,着力发挥研究会的重要平台和阵地作用。要认真履行国务院授权的社会团体业务主管单位职责,加强对所属研究会的服务、管理和监督,积极推进相关研究会在民政部登记,建立健全对未登记研究会年检制度,抓好研究会换届、秘书处实体化等工作,进一步加强法学研究基地管理工作。加强对所属各研究会典型工作经验的总结、推广、交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进所属研究会党建工作,探索符合实际情况和工作规律的研究会党建工作新模式,履行好政治领导、廉洁自律等职责。研究会专业性强、人才荟萃,一些研究成果此前已通过中国法学会《要报》形式上报,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研究会要继续担负起职责使命,进一步发挥法学法律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繁荣法学研究,多出重要成果。第五,从严从实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以贯之、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对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加强机关规范化建设,持之以恒抓好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的落实,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机关。法学会领导班子同志要带头从严要求自己,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友,不断自我净化,防止“围猎”,杜绝损友,管好亲友和身边工作人员,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要把抓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动脑子、想办法,不兴伪事,不务虚功,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各项任务一项一项抓好。要继续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增强干部培养质效,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把干部交流和干部培养的成果转化为各方面工作的效能。同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实工作、奋发有为,助力彻底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团结带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中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贡献!依法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王晨发布时间:2020-03-22 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在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关键阶段,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月24日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个《决定》聚焦滥食野生动物的突出问题,为各级执法、司法机关严厉打击非法交易、食用野生动物等行为提供了有力法律依据,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夺取抗疫全面胜利提供了坚实法治支撑。我们要毫不松懈、再接再厉,抓实抓细《决定》的贯彻实施工作,加强宣传阐释和教育引导,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推动全社会形成科学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文明风尚。一、充分认识制定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决定的重要意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对滥食野生动物威胁公共卫生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部署。经研究,全面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需要一个过程,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一个专门决定既十分必要又十分紧迫。全国人大常委会抓紧推进相关工作,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完成立法程序。《决定》出台后,人民群众广泛支持和赞同,有专家学者称“这是一次历史突破,文明推进了一大步”,国际社会也给予积极评价。《决定》的法治效果、社会效果初步显现,对于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这是坚决贯彻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书记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1月27日,**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深刻指出非法交易、滥食野生动物的突出问题及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的重大隐患,明确提出完善相关立法、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等要求。2月3日,**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明确指出食用野生动物风险很大,但“野味产业”依然规模庞大,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重大隐患,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2月5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讨论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作出专门决定的有关问题,**书记对相关立法作了明确要求。按照**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迅速组织开展有关工作,多次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全国人大宪法法律委、环资委和常委会法工委抓紧启动立法工作,征求有关方面意见,认真修改完善《决定》草案。2月24日,《决定》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具有法律效力,成为全社会一体遵循的行为准则,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出引领推动和规范保障作用,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体制优势,充分体现了法治在应对突发事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第二,这是防范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客观需要。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人类活动范围的广度、宽度和深度空前扩大,同时未知的风险也随之而来。在卫生健康领域,有研究表明超过70%的新发传染病来源于动物。近些年来,世界各地出现的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等都与野生动物密切相关,而滥食野生动物是人感染病毒的主要途径之一。尽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源头尚未确定,但源于野生动物的致病风险始终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确凿无疑的。在实践中,对一些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人工繁育、人工饲养,原本目的是为了挽救珍贵、濒危物种,其中一些却进饭馆上餐桌成为“野味”。有些动物制品难以辨别是来自野外生长还是人工驯养的动物,这就为市场上鱼目混珠、欺骗牟利的现象提供了条件,甚至出现将偷猎的野生动物拿到饲养场“洗白”后高价出售的情况。有的地方名为海鲜市场实际上已成为野生动物市场,还有的铤而走险从境外大批走私野生动物。这些乱象不仅危害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安全,而且存在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听之任之后患无穷,确实已经到了不能置之不理的时候了。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暴露出我国在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短板。从法律制度来看,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重在保护,主要禁止食用的范围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这当然是对的,但法律对于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即“三有”野生动物)和其他非保护类陆生野生动物是否禁止食用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这应该是一个漏洞。为有效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回应社会重大关切,必须发挥法律制度防范化解安全风险“保护闸”、“安全阀”的作用,坚持以法治手段管源治本,紧紧抓住“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这个突破口,切断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传染源,把公共卫生安全的这一道至关重要的闸门筑牢守好。第三,这是积极回应社会期待、促进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树立文明大国形象的有力举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崇尚自然、讲求科学、注重健康,已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方面。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各界对于滥食野生动物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问题反映强烈。不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议案、提案要求全面禁食野生动物,专家学者和媒体也对此不断进行呼吁。此次疫情出现并开始蔓延后,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表达了要求禁止滥食野生动物的强烈呼声。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是时代潮流、民心所向、当务之急。及时出台《决定》,依法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有利于实现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推动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永续发展;有利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建设,打造安全和谐友好的人居环境;有利于维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树立我负责任大国的文明形象。二、准确理解和把握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决定的基本内涵《决定》全文共八条,866字,虽然篇幅不长,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导向精准,举措有力。总体来看,《决定》确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的制度,以严密的规范、严格的标准、严明的责任,筑起公共卫生安全法治防线。做好《决定》的贯彻实施工作,要准确理解其基本内涵,把握以下几个突出特点。第一,“史上最严”的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决定。《决定》立足于严,严就严在“全面”二字上。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于1988年制定,已经实施30多年,期间进行过几次修改,2016年作过较大修订,主要强调的都是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其规定的禁食范围较窄。据统计,我国自然分布的野生脊椎动物有7300多种,还有数量庞大的野生无脊椎动物。目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禁止食用的仅有406种。对于“三有”野生动物(根据“三有”野生动物名录,共有1591种及昆虫120属的所有种)和其他非保护类陆生野生动物,由于没有明确规定禁食,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潜在风险源。例如,蝙蝠被发现是SARS病毒等多种冠状病毒的携带者,果子狸被发现是SARS病毒的中间宿主,食用这些动物隐患极大。此外,还有大量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法律上也没有明确规定禁食。针对以上情况,《决定》清楚地划定了禁食野生动物的红线:首先,强调凡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必须严格执行,不能食用;其次,全面禁止食用国家保护的“三有”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因此,《决定》是对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全面、严格、兜底式的一次补充,消除了法律上的模糊、空白地带,实现了野生动物“应保尽保、应禁全禁”。同时,《决定》坚持实事求是,没有搞“一刀切”。在规定全面禁食野生动物的前提下,《决定》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情况作出相应规定,做好与畜牧法、渔业法等法律的有效衔接。一是明确规定列入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动物属于家畜家禽,适用畜牧法的规定,为可繁育、饲养(包括食用)的具体畜禽品种。这个目录应该是动态调整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定期补充完善。对于人工养殖利用时间长、技术成熟、已为人民群众广泛接受的饲养动物,经科学论证慎重评估后可以纳入家畜家禽范围。二是明确禁食范围不包括鱼类等水生野生动物。考虑到捕捞鱼类等天然渔业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也是国际通行做法,渔业法等已有规范,因此,除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禁止食用的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外,不禁止食用其他水生野生动物。三是允许依法对野生动物进行非食用性利用。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医药法、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城市动物园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因科研、药用、展示等特殊需要的,可以对野生动物进行非食用性利用。这既体现了贯彻全面从严禁食野生动物的要求,又从实际出发,保证了科学研究和社会价值需求。第二,突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立法目的。**书记强调,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这一点从《决定》名称上就能直接体现出来。《决定》不仅是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国家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的重要依据,是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弥补了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制度的短板,有利于提高国家生物安全维护治理能力,有利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决定》兼顾了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尽可能斩断致病源,直接保护人民群众免受来自野生动物病毒感染新发传染病的侵袭,有助于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从长远看,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有利于促进生物多样性,改善我们居住的自然环境,实现人与动物保持合理距离,人类与自然和谐互动、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决定》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有人说吃“野味”是个人爱好和权利,不影响他人,不应当干涉。从公共卫生防控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观点。由于滥食野生动物,食用的人、接触的人都有可能成为疫情的“零号病人”,对身边的人、社会公众都会带来潜在的致病风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禁住的是个人口欲,维护的是“舌尖上的安全”,保障的是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根本性整体性利益。第三,坚持全链条管控,以严格的法律制度筑牢公共卫生安全法治防线。禁止食用是一个主要目标,但在以食用为目的的链条上还有猎捕、交易、运输等多种行为,如果不全面加以管控,全面禁食就将落空。在现实生活中,有形市场买卖、网络交易、黑市交易、走私贩卖、偷捕盗猎等涉及野生动物的非法行为和活动相当猖獗,滋生大量犯罪行为,在国际上也产生负面影响。没有食用,就没有交易;没有交易,就没有杀戮。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就需要坚决斩断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的利益链条,对违法猎捕、交易、运输野生动物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规定更加严格的法律责任予以有力惩治。为此,《决定》明确规定,凡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明确禁止猎捕、交易、运输野生动物的,必须严格禁止;全面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猎捕、交易、运输在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陆生野生动物。在加强从捕、运、买、卖到食全链条管控的同时,《决定》还明确要求加强对非食用性利用野生动物活动的管理,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行严格审批和检疫检验,保证对于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按照非食用性予以合法利用,实现科研、维护生态等目的,防止非食用性利用野生动物进入食用领域,切实杜绝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第四,移风易俗、革除陋习,依法引领文明生活新风尚。在我国历史上,食用野生动物确有悠久的传统和习惯。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食物短缺等原因,捕食野生动物是获取食物来源的一种重要方式,如《诗经》将“不狩不猎”与“不稼不穑”相提并论,《红楼梦》中也有年底收租时进献野生动物的描述。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类的食物来源充足多样,已经跨越了靠食用野生动物来维持生存的阶段。野生动物有食用价值,也存在风险和弊端。对此,古人早有认识,《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对食用野生动物的许多危害已有记载。在人类食物丰足的今天,我们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食用野生动物这个“传统”,要认识到这是可以变革、摒弃和创新的。尤其是现在一些人食用野生动物,不是为了继承“传统”,而是出于猎奇、炫富和“养生”等目的,在价值观上、科学依据上都立不住脚。食用营养与致病风险,丰富饮食与物种减少,大快朵颐与生态破坏,孰轻孰重,答案分明。可以说,全面禁食野生动物,既是遵守法律规定,也是遵循科学规律。新时代要有新风尚。3月2日,**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要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特别是要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决定》贯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要求各方面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宣传教育,开展移风易俗行动,顺乎国际社会普遍的文明理念,有利于引导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不敢吃、不想吃、耻于吃”野生动物的良好饮食风气,依法引领文明生活新风尚。三、切实做好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决定的贯彻实施工作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我们既要看到法律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也要看到已有的一些法律制度并没有得到严格贯彻落实的问题。在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关键阶段,我们要坚定坚持依法防控、依法治理,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各项工作,把《决定》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第一,抓紧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制度。有关方面要依据《决定》和有关法律的规定,抓紧制定、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三有”野生动物名录、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等相关名录和配套规定,细化落实《决定》的各项要求。目前,很多相关产业的农户遇到能不能继续经营、饲养的野生动物后续如何处理等问题,各级政府和执法部门开展相关工作都需要有关配套目录予以明确。这些配套目录和法规是《决定》实施的关键,必须抓紧制定出台。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常委会要根据国家的有关名录和规定,因地制宜修改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落实落细上位法规定,保证国家法律和《决定》的有效实施。第二,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反《决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有关方面要严格执行《决定》,健全执法管理体制,落实执法管理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严格查处违法行为。特别是要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交易,依法取缔或者查封、关闭违法经营场所。司法机关要依法履职、公正司法,严厉查处涉及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震慑违法犯罪分子。第三,加强《决定》的宣传普及和措施保障。要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广泛宣传、正确理解《决定》出台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大力普及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为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环境。我国野生动物养殖业具有一定规模,产值较大,从业人员众多。有的地方把野生动物养殖作为重要的扶贫产业,一些养殖户、从业者还是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决定》的出台实施,难免会给部分饲养动物的农户带来一些经济损失。《决定》第七条为此专门作出规定,体现了对这种情况的重视、预判和制度安排。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要求提供相应保障,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给予一定补偿,并积极主动支持、指导、帮助受影响的农户识大体、顾大局,稳妥实现调整和转产,尽量减少损失,确保《决定》的贯彻实施取得良好效果。(此文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法学会会长王晨同志署名文章,发表于2020年3月19日《人民日报》第6版。)弘扬宪法精神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第六个国家宪法日座谈会上的讲话王 晨(2019年12月4日)今天是第六个国家宪法日,经党中央批准,我们以“弘扬宪法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举行座谈会,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制度自信,推动宪法全面实施,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贡献。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隆重庆祝这一历史盛事,充分展示70年来的辉煌成就,有力彰显了国威军威,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政法干部和高校师生组成“民主法治”方阵,簇拥着巨幅宪法雕塑彩车,步伐昂扬走过天安门广场,此情此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中,展出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原本,成为展览的一个亮点。这充分说明,新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离不开宪法的根本法保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和政治宣言书。**书记在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长期保持并不断增强我们的制度优势。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是全党全国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科学指南,也为我们全面贯彻实施、深入学习宣传宪法提供了指引和遵循。下面,我围绕这次座谈会的主题讲三点意见,同大家一道交流。一、我国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高法律表现形式**书记深刻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取得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和根本成就,确立我国的国体、政体和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各方面重要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我国宪法凝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就。1940年,毛zd同志深刻指出:“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去承认它,这就是宪法”。194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总结了人民民主革命的经验,确定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及经济构成的总框架,实行人民当家作主。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坚持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体现我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构筑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体系,为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提供了坚实保障。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我国新宪法即现行宪法,全面贯彻和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发展了国家的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此后,根据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需要,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大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先后5次对现行宪法进行修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发展成果,有力推动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可以说,我国宪法的制定和发展历程,就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缩影。我国宪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宪法序言开篇就讲:“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这就简洁凝练地回顾了中国近代历史、新中国创立史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宪法确立了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zd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行动指南和共同思想基础,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举的思想旗帜。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奋斗目标,明确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底蕴、显著优势,都在宪法中得到体现;我国国家治理和各方面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都离不开宪法的保证和推动。**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现行宪法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成功经验基础上制定和不断完善的,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宪法之所以是根本法,是因为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我国宪法总纲第一条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我们党领导人民接力奋斗、艰辛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建起严密完整的制度体系,其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决定》,第一次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从13个方面系统阐明了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内容和组成。从宪法的角度看,无论是党的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这些根本制度,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方面的重要制度,其精神实质和主要原则都已经在宪法、特别是在宪法的序言和总纲中得到体现和确立;《决定》提出的有关制度定位、内涵的重大理论创新,现行宪法都能够提供明确的根本法依据。这些充分证明了我国现行宪法在构建国家制度上的先进性、科学性,体现了宪法的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这要求我们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以新的视野来认识和把握宪法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不断增强长期坚持、全面贯彻我国宪法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继续充分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二、全面实施宪法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就加强宪法实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我国现行宪法进行实施以来的第五次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载入国家根本法,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证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保证宪法实施,维护宪法尊严,确保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一要坚持和落实党的领导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新中国制宪立国的最大政治前提和政治共识,就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49年,毛zd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就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宋庆龄同志作为特邀代表致词。她说:“我们达到今天的历史地位,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唯一拥有人民大众力量的政党。”制定我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时,**同志明确提出,必须把四项基本原则写进宪法。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扬民主,领导人民制定出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的宪法,领导人民实施宪法。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的灵魂和要旨,这是一以贯之、毫无疑义的。2018年修改宪法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总纲第一条,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角度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行规定,是在序言已有规定基础上的加强、深化和拓展,成为党的领导制度在国家根本法中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我们要从宪法的角度深刻认识党的领导制度的根本性、统领性、权威性,毫不动摇坚持宪法确认的党的领导地位,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二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书记指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与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建立、巩固到完善、发展,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根本政治制度功效。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我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要贯彻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和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证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保证各级国家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增强为人民用权、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立法、监督、决定、任免职权,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工作的监督;尊重人大代表主体地位,增强为代表服务意识,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健全代表联络机制,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完善论证、评估、评议、听证制度,完善适合国家权力机关特点、更好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充满活力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推动地方人大工作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增强人大工作整体实效,使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三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立法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我国共有现行有效法律275件,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了稳固的法治支撑和法治保障。《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强调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要求完善立法体制机制,明确涉外领域、文化建设、国家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反腐败等方面的重点立法任务。我们要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把党中央确定的重大立法项目摆在重要位置,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大立法决策,确保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要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完善立法立项、起草、审议等各环节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巩固和拓展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发挥全过程民主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积极性,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四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书记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回顾我国宪法制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这是我们党和国家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启示。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监督宪法的实施,解释宪法,是宪法赋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责。《决定》提出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对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要行使好解释宪法的职权,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积极回应涉及宪法有关问题的关切,努力实现宪法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的统一。要深入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和作出的决定决议,都要确保符合宪法规定、宪法精神;有关方面拟出台的法规规章、重要政策和重大举措,凡涉及宪法有关规定如何理解、如何适用的,都应当事先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合宪性审查。要继续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所有的法规、规章、司法解释等各类规范性文件都要依法依规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保证宪法法律在本行政区域内得到遵守和执行。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是保证宪法实施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对照法律条款开展执法检查,坚持问题导向,推动落实法定责任,保证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依法正确行使,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三、弘扬宪法精神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宪法自信是制度自信的必然要求和集中体现。自1986年起,我国连续开展了七个五年普法规划,始终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重要位置,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不断丰富和拓展宪法宣传教育的理念、经验、机制、方法、渠道。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立法形式,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去年,**书记在第五个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一年来,各有关方面和各地区认真贯彻落实**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开展第二个“宪法宣传周”,既有主场活动,也有宪法精神进企业、农村、机关、校园、社区、军营、网络等7个主题日活动;举办第三届“我与宪法”微视频征集活动,把镜头、笔端对准普通群众,用小切口反映大背景、小故事反映大时代;办好第四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系列活动,组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宪法晨读”等,推动宪法教育实现全覆盖。杭州西湖畔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开馆3年来,接待观众超过100万人次,今年寒暑假就有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300多所学校、3万多人次青少年观众参观学习。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已经不满足只是对宪法知识、条文的普及宣传,更加迫切地需要宪法精神、宪法文化的滋养,更加自觉地树立宪法信仰,坚定制度自信。我们要把握好、回应好人民对宪法宣传教育的新期盼新要求,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讲好厚重、深刻、生动的中国宪法故事。一要讲好历史中的宪法。我国的宪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制定的社会主义宪法,这在我国宪法发展史乃至世界宪法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毛zd同志当年在主持起草1954年宪法时,不仅深入研究当时的苏联、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还研究了我国辛亥革命之后提出的天坛宪草、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等文本,以及法国的1946年宪法。正因为有这样的历史视野、世界眼光,毛zd同志说:“我们的宪法,就是比他们(注:指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宪法也进步得多。我们优越于他们。”我国宪法从一开始就确立人民民主的原则,反映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历史和实践证明,这是一部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们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好宪法。1954年宪法全票通过时,曾经与毛zd同志进行过著名的“窑洞对”的民主人士黄炎培心潮澎湃,写下一篇题为《人民的宪法》的长诗,结尾这样写道:“谁都知道:写成这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笔和墨,是无数人民英雄的白骨和赤血。”我们学习宣传宪法,要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乃至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讲清楚宪法蕴含的历史脉络和经验、承担的历史使命和任务,充分展现我国宪法的历史性地位和意义。二要讲好实践中的宪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宪法实施取得一系列新的重大进展。确立和实施宪法宣誓制度,特别是2018年3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书记主席面对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面对13亿多全国人民,庄严进行宪法宣誓,这是我国实行宪法宣誓制度以来第一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举行宪法宣誓活动,充分体现了尊崇宪法、维护宪法、恪守宪法的高度政治自觉,充分体现了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坚定意志和决心,为各级国家工作人员作出了示范和表率。2015年和2019年,为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两次通过关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决定,**书记主席签署特赦令,成为实施我国宪法确定的特赦制度的重要实践。今年9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书记主席签署主席令,首次授予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这既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重要体现。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国歌法、英雄烈士保护法,等等,都是实施宪法取得的新成果。我们学习宣传宪法,就要把这些最新的、鲜活的宪法实践作为重要内容,广泛宣传宪法实施的新进展新成效,展示宪法的强大权威性和巨大生命力。三要讲好生活中的宪法。我国宪法规定了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规定了国家发展的一系列大政方针,不仅包括公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还明确国家在实现和发展人民就业、收入、教育、医疗、养老等各项权益中的职责。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就业形势保持长期稳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就业总量达到7.8亿人;居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收入来源走向多元,城乡、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明显缩小;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尤为难得的是,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农村贫困率从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8年的1.7%,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这些都是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发展成果,背后都离不开宪法的保障。我们学习宣传宪法,就要结合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阐明宪法在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方面的制度安排,宣传宪法在维护、实现、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方面的巨大功效,更好推动宪法走入生活、深入人心。实施宪法、宣传宪法,需要坚实的理论支撑。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宪法研究的同志,要坚持以**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宪法研究的正确方向,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宪法话语,更好服务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同志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我们即将迎来两大关键历史节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动宪法实施,弘扬宪法精神,使我国的宪法在新时代发挥更加显著的制度优势,展现出更为旺盛的生机活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携手推进“一带一路”法治合作——在中国法治国际论坛(2019)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王晨(2019年11月10日 广州)尊敬的科伦德拉首席大法官、贾亚苏里亚首席大法官、格罗斯总检察长、萨波卢前首席大法官,尊敬的李希书记,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大家上午好!金秋南粤,丹桂飘香。在这美好时节,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学法律界朋友齐聚广州,共同出席中国法治国际论坛(2019),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献计献策,为“一带一路”法治合作描绘蓝图。我谨代表举办方中国法学会,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书记主席专门向中国法治国际论坛(2019)致贺信。习主席指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法治进行保障。中国愿同各国一道,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书记主席的贺信,深刻阐释了法治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和保障作用,提出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的目标,充分展现了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更好造福各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对于加强国际法治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具有重要意义。去年7月,中国法学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一带一路”法治合作国际论坛,与会各方就深化“一带一路”法治交流与合作达成高度共识。本届中国法治国际论坛以“深化中国法治国际合作,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为主题,各位嘉宾都是“一带一路”法治合作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建设者,希望大家在论坛上畅所欲言、加强交流,深入研讨、增进共识,共商如何促进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共谋“一带一路”法治合作新进展,开启“一带一路”法治合作新篇章。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中国从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书记主席高度重视中国法治建设,亲自谋划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开启法治中国新时代。中国重视法治,厉行法治,维护法治,法治建设的力度前所未有,取得的成就也前所未有。前不久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献,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在深入总结中国法治建设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2013年,**书记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热烈响应。截至目前,已有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六年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共建“一带一路”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推动各国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给沿线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发展机遇,也增强了世界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书记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规则和信用是国际治理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石,也是国际经贸关系发展的前提”,这深刻揭示了法治在全球治理体系和经贸合作中的基本保障作用。法治是共建“一带一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法治合作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六年来,沿线国家法学法律界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法学交流和相关法律实践,法治共识不断加深,法治合作不断加强,给予我们深刻启示。——加强法治合作是深化政治互信的重要基础。“一带一路”建设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顺利推进离不开政治互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不同的政治传统和政治制度,加上地域、宗教、文化、民族、语言等方面存在差异,政治互信有一个逐步增强的过程,而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法治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理念和追求。弘扬法治精神,恪守法治原则,加强法治合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分歧,有利于不断增进法治共识和法治互信,进而深化政治互信,为互利合作提供坚实基础。——加强法治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工程。“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廉洁之路,无论哪一方面都与法治相伴、以法律为基。建设和平之路需要在网络安全、打击跨国犯罪、打击贩毒、联合执法、争端解决等方面开展法治合作。建设繁荣之路需要一个能促进战略对接、规划对接、平台对接、项目对接的稳定、公平、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开放之路需要维护基于规则的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建设绿色之路需要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制定落实生态环保合作支持政策。建设创新之路需要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构建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文明之路需要充分发挥法治文明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建设廉洁之路需要完善反腐败法治体系和机制建设,深化反腐败国际法治合作。只有不断完善合作国家之间的贸易规则、投资规则、交通和基础设施规则、争端解决机制,才能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促进“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共建“一带一路”是推动法治进步的重要机遇。历史证明,一个国家法治的变革往往与国际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变革相伴而行。以中国加入WTO为例,中国建立了与WTO规则相符合的对外经济贸易法律体系,建立健全了现代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对接WTO规则,中国对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进行了全面修改和完善,推动法治建设实现新发展。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修改和完善再次提速。**书记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中国人历来讲求“一诺千金”。我们说过的话是算数的,中方高度重视履行同各国达成的多边和双边经贸协议,按照扩大开放的需要修改完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今年3月,中国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充分彰显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促进外商投资的信心和决心;国务院近日制定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司法部等陆续出台了服务“一带一路”的司法解释和部门规章。与此同时,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力度也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互学互鉴和经贸合作,“一带一路”建设正在给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源源不断的“法治红利”。——加强“一带一路”法治合作需要各方参与、久久为功。共建“一带一路”是一项宏大而长期的系统工程,深化“一带一路”法治合作不仅是“一带一路”参与方立法、执法、司法部门的责任,也是包括法学学者、律师、仲裁员、调解员、公证员、企业法务等广大法学法律界人士的使命,需要各方积极参与。要加强立法机构的合作,及时修订相关法律,营造更加公平合理便利的投资环境。要进一步提高司法和仲裁公信力,确保不同国家的企业在纠纷解决中得到公平对待。企业作为“一带一路”法治合作的重要需求者和法治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应当成为法治合作的重要主体。法学研究机构要进一步推动法治经验、法学理论交流,共同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法治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强有力的法学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持。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古丝绸之路是先辈们的伟大创造,丝路精神是先辈们留下的文明成果。共建“一带一路”,是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睿智选择,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条康庄大道,也是全球法学法律界人士一个广阔的事业舞台。**书记主席11月5日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强调,中国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希望各国法学法律界更好开展法治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为此,提出以下四点倡议:第一,凝聚更加牢固的“一带一路”法治合作共识。古往今来,人类从闭塞走向开放、从隔绝走向融合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我们应把握发展大势,加强了解、深化互信,以更大的开放拥抱发展机遇,以更好的合作谋求互利共赢,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维护共同利益。加快建立法治共识机制,用法治方式消除因各国法律制度差异而产生的分歧。建议“一带一路”参与方进一步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法治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筑牢法治之基。第二,探索更高质量的“一带一路”法治合作内涵。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在推进各国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同时,应加强相互间政策、规则、标准和机制的“软联通”,通过立改废释等方式不断完善国家法律制度,打造畅通的“规则之路”,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我们应共同致力于建好和扩大相互联通的“一带一路”法治合作朋友圈,实现各国法治建设共同繁荣,实现高质量法治合作。第三,确立更高定位的“一带一路”法治合作目标。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沿线国家共同推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契机,是我们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也是沿线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重大实践。以规则为基础加强全球治理是实现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各国有责任维护国际法治权威,依法行使权利,善意履行义务。当前,国际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呼唤国际法治的与时俱进,建议“一带一路”参与方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和地区组织在相关领域的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学法律界应积极参与构建和完善国际规则体系,推动各方在国际关系中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遵循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第四,打造更高标准的“一带一路”法治对话平台。高质量的法治合作,需要高质量的对话平台。在内容上,我们要以更加务实的态度,以互联互通为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多边联合工作机制,研究推进“一带一路”法治合作的整体规划和行动方案,努力实现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落地见效。在形式上,法治对话平台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合作领域,创造新的模式,通过学习互访、研讨培训、智库合作等务实合作方式,不断增添新的活力。今后中国法学会还将举办中国法治国际论坛,聚焦“一带一路”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将论坛打造成为沿线国家开展法治对话的重要平台、增进法治共识和法治互信的重要桥梁、加强法治合作的重要纽带。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愿同各国法学法律界一道,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法治合作,深化交流互鉴,分享有益经验,将法治合作共识转化为更多务实合作成果。我相信,只要我们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携手前行、开拓创新,“一带一路”法治合作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新的丰硕成果,为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利益,为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格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最后,祝本届中国法治国际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在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2019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王晨 (2019年7月26日)各位委员、同志们:很高兴今天与各位学术委员见面。首先,我代表中国法学会向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表示热烈祝贺!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是中国法学会学术评议和学术咨询机构,在中国法学会工作格局和组织体系中地位突出、职责重要。学术委员由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会聘任,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下面,我对学术委员会和学术委员提几点希望。一、坚持党的领导,以**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学术委员会工作各位学术委员都是法学各学科的领军人物,担任学术委员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各位委员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遵守政治原则和政治规矩。要以**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团结带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自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满腔热忱投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矢志不渝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引领者。二、弘扬科学家精神,以良好的作风和学风引领法学研究工作各位学术委员学术造诣很深、科学视角宽广,是法学界的先锋人物,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伟大事业的中坚力量。近期,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各位委员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切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以引领法学研究、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为己任,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甘为人梯、奖掖后学,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镌刻在大地上,努力铸就法治中国建设的新丰碑。三、积极履行职责,以健全的制度机制和创新的方式方法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近年来,在中国法学会领导下,在张文显主任带领下,学术委员会实施创新举措,产生实际效果。未来,要将学术委员会进一步做实做强做好,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委员理论研究、建言献策、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度,实现各项工作规范化、常态化,进一步增强学术委员会的工作活力。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拓展新领域,开辟新局面,进一步提升学术委员会的工作能力。中国法学会将全力支持学术委员会改革方案和创新举措。各位委员,谱写新时代中国法学事业发展新篇章,学术委员会任重道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的理想信念、昂扬的精神面貌,为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最后,祝愿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工作再上新台阶,各位委员身体健康、学术长青!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点击查看更多

工图网提供领导讲话:中国法学会会长王晨讲话汇编(11篇)供会员免费下载。更多精彩公司介绍PPT素材,尽在工图网。 

领导讲话:中国法学会会长王晨讲话汇编(11篇),领导讲话,公文 Array

本网站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
猜你喜欢

领导讲话:领导干部在新入职员工见面会上的讲话包含

2021【领导讲话】领导班子换届干部调整集体谈话会议上的讲话包含

在2020年度民主生活会上的总结讲话(领导讲话)包含

县委书记、县长在县委全体会议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汇编2篇包含

2021【领导讲话】领导干部任职讲话(3篇)包含

2021【领导讲话】领导干部离任讲话(3篇)包含

您当前未开通企业VIP 加入企业VIP即可获取商用授权书 立即加入企业VIP
您当前未填写企业信息 完善企业信息即可下载授权书 前往填写信息
在线客服
工作日:09:00-18:00
电 话:400-1600-950
联系在线客服
收藏成功
升级VIP后可收藏更多内容
继续浏览 加入VIP
工图网VIP
全站资源终身免费下载
立即加入
今天下载太多文件了
请明天再来
我再逛逛 升级VIP继续下载

举报作品

该作品违反相关法律规范
侵权/盗版问题

请详细描述并提供原作品链接

其他原因

请详细描述举报原因

提交

工作日:09:00-18:00

工作日:09:00-18:00

客服热线:400-1600-950

Ctrl+D
收藏工图网

建议反馈

联系方式

提交
QQ登录 微信登录

我已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工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