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WORD文档 > 公文范文 > 全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会议交流材料汇编.DOCX 【图片、文字、动画均可编辑】

全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会议交流材料汇编

全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会议交流材料汇编
全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会议交流材料汇编目录践行普惠金融 倾力精准扶贫 2立足强农惠农 强化统筹治水 7着力夯实现代农业发展水务基础 7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4发展都市型现代化农业 14创新扶贫开发路径 20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25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30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30实施精准脱贫 加快全面小康进程 35服务江北新区建设 40加快现代农业农村发展 40增强创新动力 厚植发展优势 45奋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当先锋做示范 45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50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50践行普惠金融 倾力精准扶贫紫金农商银行  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市各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紫金农商银行由原来市区、江宁、浦口、六合四家联社组合而成,并于2011年3月28日正式开业。成立5年来,积极发挥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作用,在践行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走出一条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目前,全行注册资本23.76亿元,员工2137人,资产、存款、贷款规模分别达到1055亿元、839亿元、570亿元。现将我行普惠金融服务工作汇报如下:  一、坚持市场定位,践行普惠金融  作为南京地方法人银行,我行扎根南京、融入地方,立足“服务三农、服务中小、服务城乡”市场定位,践行普惠金融,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  一是构建普惠金融网络。126个营业网点服务覆盖城乡,其中102个位于农区和城郊,284台自动存取款机实现所有街道(乡镇)全覆盖,276台紫金快付通实现全市225个行政村全覆盖,建成103个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完成全市474个村级财政集中支付归集,将网点服务延伸至行政村,做到村村有点、有机、有联络员,实现助农取款不出村,打通普惠金融服务工作“最后一公里”,成为南京地区“网点金融服务最广的银行”。坚持“立足乡村,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利用网点连接城乡两个市场独特优势,抓住成为全市第5家公积金归集行、第7家市民卡发行行等契机,将市民卡、理财产品、公积金按揭等业务从城区引入农区,为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支持,让农区居民能够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便利的金融服务。  二是打造特色支农银行。我们深刻体会到“三农”是金融供给的薄弱点、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围绕南京城乡统筹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创新“金陵惠农贷”、“绿化贷”等特色产品,抓住增加“三农”金融供给着力点,在解决三农“融资难、融资贵”方面做出有益实践。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特色农业等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余额9.2亿元,服务户数200余户。围绕全市百个“美丽乡村”提供金融服务,签约40家农家乐商户,打造特色农家乐商圈,为板桥、星甸等7个现代农业示范园提供6500万元信贷支持;向全市27家农业龙头企业发放贷款12.3亿元,合作面达25%以上。  三是侧重支农支小服务。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优化信贷投向,2015年全年累计发放各类贷款441.8亿元,缴纳国、地两税4.5亿元。重点支持城乡统筹发展、“三农”、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涉农贷款连续实现“两个不低于”,小微贷款实现“三个不低于”目标。2015年末,涉农贷款余额34.7亿元,增幅35.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8.2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59.7亿元,增幅达22.4%,高于全省农商行平均增幅11.6个百分点;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86%,高于去年同期5.3个百分点,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拓展企业生存空间。  二、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形象  作为南京人自己的银行,全力打造亲民、便民、惠民、受人尊敬的商业银行。  一是支持民生福祉改善。贷款投放浦口棚户区、龙翔路一期、雨花大定坊经济适用房等41.2亿元,加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项目力度;积极协助政府代发涉农粮食补贴、低保补助等各项补贴、补助近40项,补贴代发人次月均超过20万人次,此类非盈利性工作占整个工作量逾30%,部分涉农乡镇超过50%;深入推进“阳光信贷”标准化工作,授信户数4340户、授信金额8.6亿元,用信户数3953户、用信金额6.3亿元。  二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公民,我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建立两个“留守儿童之家”、赞助“爱心超市”、捐助贫困大学生,在老百姓中树立良好的口碑;开展“万民党员干部帮万家”,对口帮扶六合龙袍街道赵坝村,3年累计投入60万元支持121户低收入农户实现脱贫目标;投入240万元帮扶资金支持溧水晶桥镇民生工程改善;积极与扶贫基金会等开展合作,做好信贷扶贫工作,由单纯将贷款直接发放到农户向吸纳低收入户就业的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倾斜,累计发放扶贫贷款2.2万户,发放金额超过2.2亿元,受益人口超过7万余人,在服务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三是品牌形象不断提升。成立五年来,获得省市“文明单位”、“最佳惠农商业银行”、“中国地方金融十佳竞争力银行”、“十佳支持三农银行”、“江苏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定价机制创新奖”、“创建放心消费城市服务中小企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绿化贷”项目荣获南京市首届金融创新奖,“金陵惠农贷”成为普惠金融新亮点,《新华日报》、《南京日报》、《中国农村金融》等主流媒体280余次报道我行支农惠民、金融服务等做法,社会美誉度逐步提升。  三、提高思想认识,倾力精准扶贫  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紫金农商银行承担着帮助辖内贫困群体脱贫的责任,将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精准扶贫脱贫的决策部署,坚持“多予、少取、方便”方针,将金融扶贫工作作为践行普惠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增加金融供给。我行成立五周年之际,配合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成立扶贫工作小组,制定《金融扶贫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倾斜配置信贷资源,推进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十三五”期间,配合市委市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投放扶贫贷款1.5亿元,精准扶贫项目捐赠2000万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投放“金陵惠农贷”30亿元,惠农让利6700万元;依托南京地区第一家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拟筹集资金4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南京农业产业发展。将精准扶贫与阳光信贷工作有效结合,逐户建档立卡,对符合基本条件的贫困户授信建档率达100%,发挥农商行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积极开展驻村扶贫帮困工作,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  二是创新扶贫模式。在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农委、扶贫办等上级部门大力支持下,聚集多方合力,及时总结“金陵惠农贷”模式推广经验,放大扶贫金融杠杆,不断创新“金融+”扶贫模式;针对青年创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贫困学生等困难群体,全面启动金融扶贫贷等信贷产品,扎实做好小额信贷扶贫工作,加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放大精准扶贫新格局,打响农商行金融扶贫品牌。  三是改善金融生态。以“阳光信贷进万家”活动为契机,送金融知识进村入社区,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街道(镇)”创建活动,让广大小微企业、城乡居民知信用、守信用,为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发放创造良好的信贷条件;依托103个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持续完善“紫金快付通”便民点服务功能,优化整合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电子服务渠道,加强与农信银、第三方支付平台、电商平台的合作,着力完善乡镇、村一级地区的支付结算网络,实现对“三农”客户线上线下不间断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精准扶贫服务保障水平。践行普惠金融,倾力金融扶贫,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作为根植南京地方法人银行,体制顺、机制活、效率高,我们将善用优势、放大优势、整合优势,搭建“责任网格化、建档标准化、产品多样化、服务精细化”的网格化服务体系,积极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立足强农惠农 强化统筹治水着力夯实现代农业发展水务基础南京市水务局  201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水利工作紧紧围绕“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南京”工作新布局,咬定年度目标,坚持深化改革,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力落实“15359”工作部署,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水利改革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2015年底列入全市农业现代化指标中的“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得分从2013年的83.64分提高至91分,已达到90分的现代化考核目标。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南京将进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现城乡一体化,保障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务基础性支撑地位愈加凸显。全市水务系统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力破解发展难题、补齐发展短板、厚植发展优势,着力构建与“强富美高”新南京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为“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深入分析形势,剖析当前现代农业发展中水务问题  一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求走现代水务发展道路。水利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水利现代化,就是要扭转以往灌排设施建设滞后、耕作规模小而分散、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低下、管理体制不健全和运行机制不适应的局面,用先进的理念、现代化的灌排设施、高效的节水灌溉方式、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务转变,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推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二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求加快农村水环境整治步伐。农村河道综合功能的发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14年全市农村河道有效治理率为83.2%,但仍存在许多防洪除涝标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地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农村排水河道。部分地区河床淤积、岸貌差乱、水系不畅,水环境容量有限;沿河居民对河道的保护意识不强,水质标准低;同时,城镇开发建设中侵占水面时有发生;河道依法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等。农村河道行洪、引水、除涝、生态等多重功能的发挥亟需进一步提升。  三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求解决制约发展的农田水利瓶颈问题。我市地处丘陵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农田水利建设难度大,建设任务重。尽管“十二五”期间农田水利投入显著加大,治理效果显著,但相对水利现代化目标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农业灌溉保证率不到80%,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严重老化失修,完好率不足60%,500余座病险大塘坝亟待整治,灌溉排涝能力依然不足,灌溉水利用系数、旱涝保收田面积率等指标绝对值不高。  二、明确“十三五”工作思路,用标准化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局将围绕现代农业建设,通过建立和推行科学、统一的建设标准,在全市逐步推行标准化建设,推进以水利标准化建设带动全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根本上扭转农田水利建设明显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局面。  一是明确目标,在标准上求统一。根据省、市“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加快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功能齐全、长效管护的现代农田水利工程体系”的相关要求,紧扣“安全水务、资源水务、生态水务、民生水务、法治水务”的理念,以发展旱涝保收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为核心,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管护运行长效机制,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旱涝保收和稳产高产,实现“基本农田旱涝保收、农村河网生态健康、区域环境绿色优美、管理体系健全高效”,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并以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标准化设计图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等为重点,组织编制符合我市农村水利建设实际需求的技术规程,为全市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提供指导。  二是加大投入,在政策上强保障。按照国家、省、市的要求,认真落实水利投入的各项政策,同时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充分利用好国家大规模增加水利投入的契机,积极主动争取省补资金和专项工程投入。积极拓宽水利投资渠道,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入机制,确保水利建设资金及时到位,水利工程建设有序推进。逐步建立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考核制度,制定出台年度考核办法,层层落实责任,实施年度考核。  三是突出重点,在项目上有抓手。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主要抓手,以农田水利重点片区、重点县等项目为载体,落实农田水利配套建设,完善灌排配套渠系,使现代农业园区内骨干灌排渠系建筑物配套率达到100%、工程完好率达到90%以上,确保现代农业园区农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水利标准达到相应农业生产要求。“十三五”期间将计划完成“百千万”建设目标(100公里农村河道综合整治、1000座桥涵闸站更新改造、10000座农村塘坝清淤整治),并优先安排农业增产增效潜力大、示范带动力强的项目,着力解决农田水利建设“卡脖子”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扩大管道输水和喷微灌面积,大力加强节水灌溉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十三五”期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优先在现代农业园区、设施农业区、饮用水源地和经济园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三、扎实抓好2016年水务建设,着力夯实保障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2016年我市水务工作总体思路概括为“15815”:即紧扣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提升一条主旨;积极践行“安全水务、资源水务、生态水务、民生水务、法治水务”五水和谐发展;着力实现八个明显提升;全面推进十五项重点工程建设。  一是立足防灾减灾,抢抓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以“安全可靠”为目标,实现城乡防洪保安能力明显提升。重点加快流域性和区域性防洪工程建设,有效提升我市流域防洪达标率、区域防洪除涝达标率和骨干河道治理率。同时顺应经济转型升级形势,充分发挥水利建设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中的重要作用,抓紧在建工程建设,尽快增加实物工程量。  1、完成长江新济洲河段河道整治工程。整治新济洲河道,新建改建护岸20公里。  2、推进秦淮东河一期工程。完成秦淮东河先导段九乡河应急整治工程,加固堤防5.2公里,新建九乡河河口闸,完成秦淮东河与地铁4号线交叉段工程。  3、推进石臼湖固城湖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固城湖石臼湖71公里堤防加固改造、沿线建筑物桥梁改造等。  4、推进区域骨干河道治理工程。重点实施句容河、八百河、便民河、城南河、句容南河、外秦淮河等12条市级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工程。  5、完成防汛消险年度工程。完成姜林闸、新禹河闸、周家山闸等3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110处河道、水库险工隐患除险加固以及重点塘坝除险加固。  二是立足现代农业发展,着力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旱涝保收”为目标,实现现代农业发展能力明显改善。加快打造“三带、九片、二十七个核心示范区”,着力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增强农业抗御水旱灾害能力。  1、推进农田水利连片治理工程。推进6个区2016年度农田水利重点片区、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和江宁河中型灌区改造,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8万亩。  2、实施泵站及翻水线改造年度工程。实施60座泵站、5条小型翻水线改造,提升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完好率,服务和改善民生。  三是立足改善农村环境,着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以“系统治理”为目标,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落实“三条红线”管理。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河湖水环境治理和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进一步补齐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短板。  1、实施水源地保护与建设工程。启动长江龙潭水源地达标建设,完善市应急水源地建设前期工作,启动赵村水库应急水源地建设工作,进一步改善水源地及水功能区水质。  2、推进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实施响水河泵站建设、中山河水环境整治等项目。  3、实施农村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完成农村河道河塘轮浚,实施6个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15个水美乡村建设,15座水库库容恢复及生态清淤。  4、加快推进城乡河道水环境治理。全面开展城区黑臭河道整治。会同相关部门完善中心城区污水收集系统,逐步消除雨污混接现象,改造沿河截流系统,利用冬季枯水期进行清淤,释放河道的调蓄功能。科学规划不同片区调水、引水方案,联通城乡水体,加大引水补水力度,有效改善城乡水环境面貌。四是立足激发内生动力,着力深化农村水务改革创新。统筹推进水务投融资体制、水权水市场、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和运行管护机制、水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防汛防旱管理、水环境综合治理、水资源调度配置和水行政执法管理机制体系;基本完成全市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继续推进省骨干河道、水库、闸站的标准化标志标牌建设;深化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水行政执法手段和水法规宣传形式,为水务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进一步加强对改革的指导、督促和评估,及时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认真总结推广成功做法和经验,力争明年在水务改革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展都市型现代化农业市农业委员会  2015年,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条主线,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深入推进农业综合改革,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是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丰硕。全市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水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位次,在全省八项工程考核中现代农业发展指数列全省第一位,江宁区、浦口区被评为全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成效显著区。以市为单位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二是农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引导规模经营主体借助电商平台开拓市场,全市农业电子商务营销额达46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休闲农业影响不断扩大,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并荣获全国十佳优秀特色展会称号,全年休闲农业收入达48亿元。三是农业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全面推进,开展土地确权工作的涉农村(社区)达76%;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势头良好,新增家庭农场898家,进入省重点名录的专业合作社达1549家,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3%。四是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5年,全市首次发放耕地保护补贴,有效扩宽了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空间,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去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9483元,同比增长约10.3%,在全省位居第一,在省辖市中唯一保持两位数增长。  2016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以国家农业现代示范区建设为统领,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农业综合改革为动力,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任务,以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大力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功能多元的都市现代农业,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重点抓好五个方面:  一、坚持调结构、优品种,力促农产品竞争力新提升。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调整,适应市场需求调优、调高、调精,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优化种植区域布局,大力推广优新小麦和水稻品种,提高优质品种覆盖率。深入开展粮油高产增效创建,在全市范围内创建粮油高产增效示范片65个。促进蔬菜园艺转型升级,蔬菜生产上重点建设近郊高产稳产绿叶蔬菜优势产业基地、中远郊传统绿叶蔬菜生产基地和高淳、六合、栖霞等特色蔬菜产业基地,加快推动园艺作物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和品牌创建,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应时鲜果、精品茶叶和特色花木。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优化畜禽养殖结构,稳猪、限牛、扩禽,确保主要畜产品供给。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淘汰散养户,压缩小规模养殖比重,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积极发展现代渔业。优化渔业产业布局,推动水产健康生态养殖和渔业标准园、精品园建设,积极推广多品种养殖技术,特种水产养殖比重提高到66%。  二、坚持强基础、补短板,实现农业生产条件新改善。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改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加快改善生产条件。扎实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提高农机作业便捷度,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全年新增高标准农田10万亩;加快设施农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广设施农业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全年新增设施农业3.5万亩;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设施农业全面机械化,启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建设,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5.5%。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在全市建立10个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示范区,全面实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复等耕地保育综合措施,示范带动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推广应用。完善300个市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和20个耕地质量重点监测点。大力推进机械化深松整地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进土壤污染监测和生态修复试点。加大生态资源保护。以实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一控两减三基本”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视从农业生产源头、农业生产过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过程,加强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综合利用,到2016年,全市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2%。加强野生动植物和农业种质资源保护,推进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  三、坚持促融合、优功能,拓展农民收入增长新空间。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产业链和农户利益链接模式,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的好处。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乡村旅游及民俗采风等休闲农业业态,带动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休闲农业发展,引导建立农民参与和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等形式与企业进行合作,鼓励农民发展休闲农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的资产性收益。全年新增、提升农家乐专业村16家,实现休闲农业实现综合收入50亿元。加快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深入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使农业电子商务成为大众创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的重要渠道,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开设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网店,组织农业电商交流合作,加强电商创业服务,建设一批基层电商综合服务中心和站点,加大农业电商从业人员培训,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全年新增村益农信息合作社40家,全市农业电子商务网站(网店)数量达1600家,农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额达到60亿元。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通过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前后延伸,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加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积极创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和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培育一批产业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通过精深加工和精细化管理提高附加值,2016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额增长8%。  四、坚持降成本、增效益,推动农业经营方式新转变。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通过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产出效益。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剩余的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应确尽确,并完成外业测绘工作,2016年,全市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土地有序流转,鼓励农户自愿互换承包地实现连片耕种,大力发展土地托管、订单生产等生产经营模式,支持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上规模、上水平、增效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基础地位,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形成一支现代农业建设新生力量;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使之成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鼓励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形成一支现代农业建设的社会力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万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60家,支持合作社、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开展示范创建,增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农业公益性服务有效供给机制和实现形式,大力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鼓励其开展良种种苗繁育、病虫害统防统治、农资供应、测土配方施肥等服务,探索推行合作社、订单式、托管式等社会化服务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支持以镇村、集中连片基地、同类产业为单位,建设区域性农业服务综合体。五、坚持强监管、提质量,确保安全生产工作新成效。要适应城乡居民食品结构升级和安全消费的需要,大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打造放心消费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坚持绿色生产理念,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规程应用与推广,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服务指导和监督检查,督促生产经营者认真执行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生产档案记录等制度,推进标准化生产。支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新增“三品”数量 120 个。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普查、例行监测和监督监测,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地产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抓好从养殖到屠宰的兽医卫生全链条风险控制,加快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建立属地管理、企业主体、部门监管、社会监督的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落实定人员、定对象、定目标和年终考核的“三定一考核”制度。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卫生监督、农业资源保护、农机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强化源头治理,改进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探索多种形式的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完善以随机抽查为重点的源头监管执法方式,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和农村和谐稳定发挥应有的作用。创新扶贫开发路径 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共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  201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委以富民强村为落脚点,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攻方向,全力抓好城乡统筹、农村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农村建设再上新水平。一是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2014—2015年农村综合改革6大类20项任务全部完成。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实现区、镇街全覆盖,交易金额超6亿元。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三资”监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二是城乡统筹再上台阶。如期完成三年100万亩土地综合整治行动计划,城乡统筹试点镇街完成土地综合整治近40万亩、新社区建设300万平方米,新增耕地3.2万亩、新增允许建新指标2.3万亩。重点新市镇建设框架全面拉开。三是美丽乡村打响品牌。江宁区黄龙岘等10个村被评为国家级最美休闲乡村,南京美丽乡村微信公众号上线,全市乡村接待游客达到1500万人次,收入48亿元,示范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7000多元。四是帮促扶贫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5.8万低收入农户全面脱贫;4个欠发达镇街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增速达到或超过郊区平均水平;“两高园”启动区“九通一平”基本到位,入园企业初具规模。五是村级能力继续提升。全市所有村集体稳定性收入均达70万元以上,村均稳定性收入增长10%左右。全面完成省定“四有一责”先进区县创建目标。  当前,南京郊区发展发生深刻的变化,农业农村正在经历“三个历史转变”,即农业生产正由传统的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村发展正由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向城乡融合、全域城市化转变;农民增收正由农村劳动力转移驱动向确权赋能、激活资产驱动转变。“三农”工作面临着“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长效化、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等“五化水平提升”的新挑战、新机遇。  2016年,我委将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南京”目标,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要求,着力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和扶贫开发“两大突破”,全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新型集体经济培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三项重点”,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全力推动现代农业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具体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1、以强化致富增收能力为重点,着力创新精准扶贫开发有效路径。按照“标准再提高,进程再加快、重点再聚焦、内涵再丰富、底线再织牢”的总体思路,加快实施《南京市“十三五”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计划》,力争“五年任务、四年完成”。重点围绕年收入9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经济薄弱村(包括部分经济欠发达村),北部山区、茅山老区、西南边区等集中连片欠发达地区,以区为单位基本建立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大力实施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一是扶持低收入农户精准脱贫增收。在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按照开发式和救助式两种模式实行分类扶持,使低收入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通过产业扶持、就业创业、结对帮促等开发措施实现脱贫,其余完全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低保兜底救助。二是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能力提升。按照分类指导、同步推进的原则,通过建立财政转移支付直补扶持制度,实施开发式帮扶转化,开展联村挂钩活动和干部驻村帮扶等举措,对经济薄弱村(包括部分经济欠发达村)予以帮扶转化。三是帮促集中连片地区整体发展。强化特色产业发展,引导集中连片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和农户增收项目集中区;整合省市区财政项目资金,加强片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统筹实施好片区教育、社保、就业、医疗、住房、养老“六大体系”的全覆盖工作,着力兴办民生实事,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2、按照全域推进、标准化建设的要求,致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按照《深化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要求,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全域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一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域覆盖。由自然村向行政村、片区及新市镇拓展,由点上示范创建向面上整体推进展开。到2020年,累计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区3000平方公里,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覆盖50%以上的规划布点村,建成美丽新市镇8个以上,环带片结合的美丽乡村休闲旅游格局基本形成。二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突出村庄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及长效管理,采用“1+N”结构模式,分层次阶梯式制定并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从2016年起,每年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40个、特色村40个、提升村100个以上。三是注重美丽乡村品牌化特色化。按照绿色人文、生态宜居要求,准确把握村庄定位,塑造特色风貌,避免千村一面。依托山形水势、维护村庄肌理、传承历史文化、留住乡愁记忆,彰显具有江南韵味、丘陵地貌、水乡景观、自然之美的美丽乡村品牌特色。  3、以建设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大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一是围绕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任务,在全面展开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的基础上,重点推进试点村开展集体资产权益量化、拓宽量化范围、股权固化、组建联合社、村社分设等改革试点工作。二是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重点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交易品种范围,将集体资产资源全部纳入市场公开交易,并提升市场综合功能,试点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工作,加强监督管理,防范交易风险。探索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行业协会。同时,配合市金融办做好农民资金合作社规范整治工作,切实履行农民资金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扶持和服务职能。  4、以新型城镇化为重点,合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方面,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部署,以新市镇建设为重点,深化推进新一轮全域统筹试点工作。深化新市镇综合改革,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国务院最新出台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土地利用指标配置与人口城镇化挂钩等政策落地实施为契机,完善新市镇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提高重点新市镇人口集聚与承载能力,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到2016年底,7个重点新市镇建成区面积达3平方公里左右,镇区人口达2万人左右。另一方面,进一步盘活城乡要素资源,以新市镇、美丽乡村和扶贫开发地区为重点,会同国土部门推进新一轮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改善。同时,协调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农村地区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5、以分类考核为导向,奋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按照“突出主业、突出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完善郊区街镇分类考核指标体系,将公共指标与分类指标的比重优化为3:7,并根据全市产业规划布局调整,适时调整街镇分类类型,着力增强考核的科学性和导向性,引导郊区街镇走错位竞争、特色发展道路。尤其是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创新,激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观光旅游业、农业农村服务业、农村电子商务和高标准设施栽培”等五种业态,提高农民在加工、流通、服务、消费等环节的收益率和获得感。同时,围绕保护和增加农村发展要素,加快集体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中共南京市高淳区委南京市高淳区人民政府  去年以来,我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扣推动现代农业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这一主任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这一主动力,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创新探索、先行先试,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放首例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区镇两级产权交易市场交易额突破4亿元、位列全省各区县前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位居全市第一,我区成为全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区、中央财政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全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工作座谈会在淳召开。今年,我区将以贯彻落实这次全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会议精神为新起点,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新动力,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五大发展新理念,着力强化抓改革、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四项举措”,努力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具体来说,就是着力做好“三篇文章”:  一、着力做好供给文章,有效推进现代农业供需对接。农业转型升级,必须从供给生产端入手,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结构调整促转型升级,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张,促进供需有效对接。一是向高效农业要竞争力,依托“土地”跳出“土气”,聚焦集约化、信息化、高效化、科技化,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农业新装备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推广,全面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培育一批示范街镇、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今年新增智慧农业基地2200亩,建设市级高标准农田和特色基地8000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效设施农业(渔业)比重、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增加到66%、19%、82%。二是向园区农业要生产力。抓住全市整建制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有利契机,坚持农业园区化发展道路,用工业园区理念经营农业园区,推动资源向园区集中、项目向园区集聚,依托载体拉动、项目带动、产业联动,加快人才、科技、资金向农业园区集聚,推动武家嘴农业科技园等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和龙墩湖南者现代农业、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展示园,构建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系,辐射带动周边农民融入产业链、实现共同富,今年新增园区农业面积1万亩,实现生物农业产值35亿元以上。三是向品牌农业要影响力。以打造品牌农业原产地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业品牌经济,打响生态品牌、彰显质量品牌、维护地域品牌,扶持发展螃蟹、食用菌、茶叶“三大特色产业”,推广“三品”认证,扩大“三品”供给,建立农产品产地证明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新增省级著名商标、名优特产品3个,打造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努力创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二、着力做足资产文章,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扎实做好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省农村改革试验区等各项先行先试工作,推出在省内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高淳经验”。一是持续抓好后续试点扫尾工作。紧扣“确权、赋能、搞活”这一总方向,巩固深化国家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机制试点区建设,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积极推进“三地一产”确权登记颁证。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在漆桥整建制镇推进清产核资工作,总结提炼“五步工作法”,实现资产清产核资向全境展开,全面完成行政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试点推开集体资产权益量化、拓宽量化范围、股权固化、组建联社、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村社分设等改革,探索集体资产股权或收益分配权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继承、转让,提高农民改革获得感。探索把土地整治增加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指标,按照谁投入、谁受益原则返还指标交易收益。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适当提高农民集体和个人分享的增值收益,同步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三是规范运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更加注重交易品种多样化、交易程序规范化,在区级层面出台产权交易规范性文件,镇街配套出台符合镇情、街情的操作细则,同步配齐配好人、财、物各类资源,实现把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全部纳入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进行公开流转交易,试点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鼓励农民个人产权进场流转交易,进一步拓展法律咨询、资产评估、产权经纪、项目推介等配套服务功能,不断满足市场交易主体、目的和方式多样化需求,在管理和规范上保持全省领先水平。三、着力做活机制文章,充分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加强和改善区委对“三农”工作领导,改进农村工作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拉长农业短腿、补足农村短板。一是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把解决好 “三农”问题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落实区级领导挂钩责任、镇街主体责任、部门帮促责任、村(社区)直接责任,做到在工作部署、协调落实、资金投入和力量配备上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二是建立投入增长机制。把“三农”投入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监管,做到政府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争取支持只能增强不能减弱、项目资金只能整合不能分散,确保“十三五”期间,区级财政“三农”投入年均增长 10%以上。三是优化经营增收机制。着眼于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一批有经验、有劳动力的“老农”,吸引一批有乡愁、想返乡创业的“新农”,引进一批有学历、能创新的“知农”,新增职业农民3000人次;探索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支持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产、资金等方式,参与合作社年度分红;扶持发展一批示范型家庭农场,新增生产大户和家庭农场100个。着眼于解决“贷款难”的问题,突出商业性、合作性、政策性金融相结合,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和金融体系建设,推动政策性银行扩大支农信贷、商业银行扩大农村网点,引导推出一批适应“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同时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品种及覆盖范围、增加保险品种,降低政策性农业保险赔付起点,积极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四是健全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完善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结构,加强镇街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探索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健全务实管用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或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实现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推动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全覆盖、12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投入运行。五是强化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健全适应新时期“三农”工作特点的督查机制,重点督查组织推进、政策落实、实际成效等情况,推动各项工作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把农村综合改革纳入镇千分考核、部门“双百分”考核,并适当增加权重,加强跟踪问效、责任倒逼,努力以从严督查增强责任性、从实考核增进主动性。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共南京市溧水区委  近年来,溧水区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五美”要求,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交通路网建设、新社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提升、农民收入倍增、和谐农村建设等十大工程,重点打造白马周园、傅家边—无想山、环山河、三叶园林、枫香岭五大示范片区,建成山凹、涧东、店上、焦赞石、石山下等一批特色村,山凹村、焦赞石村获全市十佳美丽乡村、水美乡村称号,东泉村、傅家边村被评为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全省最美乡村,傅家边村当选中国最美村镇,美丽乡村特色旅游线路荣登农业部推荐榜,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截止目前,共实施美丽乡村重点项目294个、总投资近60亿元,创成省级示范村6个、市级示范村14个,三星级“康居乡村”35个、二星级“康居乡村”201个、整洁村1121个。  2016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南京市深化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按照全区域、全要素、全过程推进的要求,以示范区建设和示范村创建为重点,加快推进271平方公里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128个、总投资34.3亿元,创建省市级示范村10个,通过3年努力实现全域基本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区目标。重点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一个引领,精心谋划建设蓝图。规划是发展的蓝图、行动的准则、工作的纲要。我们将遵循全域规划、全域整治、全域建设的理念,通过规划的引领、规范和指导,使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一是抓好规划编制。修编实施新一轮美丽乡村规划、布点村(新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把全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把新市镇作为重点来布局,把村庄作为景点来设计,做到“区-镇-村”三个梯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加快编制美丽乡村扩展片区、美丽乡村旅游交通等专项规划。二是制定推进计划。按照南京市深化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的要求,根据村庄布局规划和现有基础条件,加快编制我区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每年在规划布点村选择10个村,分年度分批次分层次实施创建计划,力争到2019年达到提升村标准的村落超过60%,全域基本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区。三是提升设计水平。按照示范村、特色村、提升村三个层次,聘请省内外知名设计单位,在综合考量村庄地形地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发掘村庄的个性和亮点,编制改造提升设计方案,确保出特色、出品位,避免“千村一面”,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村庄品牌。  二、注重两个结合,夯实乡村发展基础。坚持做到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市镇建设、产业发展“两个结合”,夯实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基础。一方面,与新市镇建设深度结合。实行开发区与各镇合作共建工业园区模式,缩减和控制新市镇工业规模,同时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各镇生态涵养区的财政补偿投入,保护好溧水山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坚持突出重点、高效集约、分期分片、滚动推进的建设模式,推进国资集团与市级重点新市镇合作共建,加快启动新市镇功能区建设,全面拉开2平方公里以上的集镇核心区框架,完善集镇配套设施,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另一方面,与产业发展深度结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为契机,积极引导和推动整治后的连片农田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有序流转,鼓励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产旅结合发展,建设一批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休闲农业体验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利用山水景观、田园风光和文化资源,突出抓好无想山-傅家边-天生桥和环山河等重点片区建设,加快推进“溧水十景”建设,培育好“梅花节”、“草莓节”等节庆品牌,办好马拉松赛等户外运动项目,争创国家和省市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品牌。推动美丽乡村示范村、农业生态园区、大地景观等有机融合,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健康养老等产业,满足南京及周边地区养老和健康服务需求。  三、突出三个重点,全面提升建设品质。坚持“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拓片成面”的要求,重点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串联道路景观改造、示范片区特色打造,做到点有特色、线有美景、片有精品。一是“点”上突出精品打造。加快周园古迹、东庐礼佛、无想琴音、秦淮源头、湖山串珠、三叶花开等核心景点建设,每年创建8个省市级示范村、10个特色村,同时加快美丽乡村示范点交通停车、旅游购物、服务接待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一批配套完备、功能完善、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示范点。二是“线”上突出沟通串联。重点推进S341、宁高新通道、溧白路、溧石路等主干道路两侧景观提升工程建设,加快农村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50公里,实现公共交通“村村通”目标。加快美丽乡村示范点连接道路两侧农田连片整治、大地景观建设,着力打造“三横两纵”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三是“面”上突出特色发展。坚持以公共基础设施、环境综合整治、景观特色塑造、乡土文化重塑等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扫尾工程、燃气一体化建设工程、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有序开发仓口村、诸家村、石山下、天生桥胭脂河遗址公园等古村落古遗址,挖掘保护骆山大龙、打社火等记载传承农耕文化的民间风俗、民间技艺,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  四、健全四项机制,破解建设发展难题。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坚持问题导向,以体制机制的创新,深入破解发展难题,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一是用地保障机制。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每年安排一定建设用地指标,专门用于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满足农村产业发展需求。对利用荒山、荒地、废弃矿山用地建设乡村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二是多元投入机制。今年区财政安排2.6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对万顷良田、土地增减挂钩、农田水利和高效农业等涉农项目专项资金进行整合,集中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继续推进国资平台与镇村成立合资公司合作共建模式,将美丽乡村周边及其他一些待开发地块划入合资公司实施土地一级开发平衡资金,为美丽乡村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以PPP模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引进专业公司对美丽乡村项目进行整体策划包装,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三是联动推进机制。建立责任部门、各镇村常态联络工作机制,实行区镇村三级工作网络全覆盖,动态监管工程进度。同时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镇街千分制考核,加大对相关部门的考核力度,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四是督查问责机制。区委、区政府每月召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例会,现场观摩督查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区督查办每季度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推进情况进行督查,并在全区范围内进行通报。五、加强长效管理,巩固乡村建设成效。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良好氛围,切实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不断提高建设水平。一是引导群众参与。组织群众代表参观外地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让广大群众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实惠,增强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自觉性。在村庄规划建设过程,充分征求广大村民的意见,同时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对按照设计标准改造房屋的农户,以及管理维护较好的村庄,给予一定的奖励补助。二是加强长效管护。区镇街财政按照10万元/村的标准共同负担村级保洁经费,组建1500多人的农村专职保洁员队伍,实现村村都有专职保洁员。同时,镇街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经费,奖励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年度考核优秀的行政村。积极试点推行村民每人每月缴纳1-2元费用,专项用于村庄环境管理维护,形成村民全员参与村庄保洁的长效管护机制。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重视示范带动、积极培育典型,重视强化宣传、营造舆论氛围,加大特色示范村整洁环境、带动致富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升文明素养,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实施精准脱贫 加快全面小康进程中共南京市六合区委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政府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关心下,在市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我区围绕帮扶攻坚目标,扎实做好低收入农户、经济薄弱村和欠发达街镇帮促工作,全力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到2015年底,全区在上一轮帮扶中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18805户、42718人,已全部达到人均纯收入6500元以上的脱贫标准,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平稳增长,经济欠发达街道建成一批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帮扶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然而,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对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一轮帮扶攻坚标准,对照老百姓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从面上情况看,我区特别是北部山区相对贫困人口的比重仍然较大,一些村居稳定持续增收能力薄弱,全区扶贫开发任务重、压力大。  “十三五”时期,坚决打赢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是我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必须完成的任务。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按照全国、全省和全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会议的最新部署要求,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切实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更加注重分类施策、标本兼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关键,从基础性、源头性工作抓起,加快构建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切实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与全市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注重分类建档、精准施策,确保帮扶帮到点子上。按照“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和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不进”的总体要求,精确识别贫困对象,切实摸清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特点和“穷根”,分类建档立卡,因势因地因人制宜,精准制定帮扶攻略,努力使新一轮扶贫开发的目标更清晰、措施更有力、成效更明显。一是因势施策推动北部片区发展。抢抓省市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江北新区开发建设等多重机遇,以土地综合整治、农田水利改造、农路提档升级等工程为抓手,加快补齐冶山、马鞍、竹镇等北部连片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短板,全力改善片区生产生活条件。用活用好国家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利好政策,进一步完善北部片区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的原则,全力支持北部连片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紧密对接省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部署,全力推动金融、科技、信息等服务资源向北部片区延伸,加快提升北部片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努力缩小与城市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二是因地施策做强村级集体经济。区别各经济薄弱村和欠发达村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情况,因地制宜加强资源整合开发力度,着力支持村集体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发展现代特色农林业、生态循环农业、高效设施渔业等特色产业,稳步提高农业经营收入;着力支持村居集体创办农家乐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劳务合作社等服务实体,面向社会提供各类有偿服务,稳步提高服务业收入;着力支持村居抱团投资标准厂房、商业用房、农贸市场等项目,稳步提高物业收入;着力支持有条件的村居开发利用本地的生态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等新兴业态,不断拓展农业经营范围,增强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三是因人施策加快进档农户增收。坚持“一户一档”“一人一策”的帮扶方式,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全力帮助其解决资金、项目、技能等方面的问题,鼓励引导其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转移就业、实施创业,努力提升“自我脱贫”的能力;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户,综合采取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多种方式实行兜底性帮扶;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户,多渠道给予医疗救助保障;对突发灾害致贫、因子女上学致贫的农户,加强社会救助力度,建立应急帮扶和临时救助机制,确保帮扶工作精准有效、成果过硬、群众满意。  二、突出项目带动、产业支撑,努力走出扶贫新路径。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全区发展大局中去谋划,聚焦产业薄弱这个致贫致穷的源头性、根本性问题,紧密联系各地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现实状况,从战略高度加快策划储备和引进实施一批产业大项目、好项目,着力以重大项目建设支撑带动各街镇补齐产业短板,促进投资、就业、消费迅速增长,基础设施、环境面貌、公共服务全面提升,农户脱贫、财政增收、企业盈利共同实现,努力走出一条项目带动、产业支撑、良性循环的扶贫开发新路径。去年以来,我们已聘请知名规划机构,依托六合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休闲旅游、健康养老、体育健身等产业为主攻方向,在全区精心策划规划了“地球之窗”主题公园、龙袍正阳通用航空基地、横梁“e田园”、金牛湖农业科技展示园、程桥池杉湖湿地公园等15个重大产业项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充分发挥区产业推进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着力抓好“三个一批”:一是加快建成一批。按照“一类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要求,严格落实各级项目建设职责,确保2016年“地球之窗”的极限运动谷、茉莉谷、动物园,以及程桥池杉湖湿地公园、横梁“e田园”等成熟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加快形象进度,努力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二是提速推进一批。对正阳通航基地、金牛湖农业科技展示园等仍处于前期准备阶段的项目,进一步深入开展策划规划,切实明确发展方向、建设内容、运营模式,找准盈利点,落实投资人,加快前期规划、用地、立项审批等各项工作进程,力促项目尽快具备开工条件,力争明年全面转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三是努力带动一批。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创造更好条件促进乡村“能人”就地创业,辐射壮大民宿、农家乐、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电商等配套产业,使得重大项目集聚的资源、产生的效益,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百姓,努力使农村“富”有特色产业、农民“居”有美丽乡村。三、强化上下联动、协同作战,力促脱贫攻坚见实效。紧扣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时间节点要求,整合各种资源,汇聚各方力量,从严从实落实扶贫开发职责,从细从快推进脱贫攻坚任务,确保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努力使六合的扶贫开发工作走在全市前列。一是严格落实帮扶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扶贫开发机构,选优配强帮扶工作队伍,把扶贫工作列为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脱贫致富奔小康责任书,细化任务分解、强化压力传导,加大督查力度、完善问责机制,确保帮扶工作党政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到位,推动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迅速进入状态、扎实展开工作。二是统筹用好帮扶资源。建立区级财政扶贫投入保障机制,与省市相关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对接,注重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作用,努力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政策、人才等资源。有效整合各级涉农资金、扶贫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实行统一管理、统筹使用,强化资金使用过程管理和审计监督、绩效考评,确保有限资源全部用在“刀刃”上,产生最大效益。三是有效汇聚帮扶力量。进一步提升扶贫工作规范化、阳光化、法治化水平,落实社会扶贫各项鼓励政策,畅通社会力量扶贫渠道,利用好“光彩事业”“万名党员干部帮万家”“圆梦行动”“扶贫志愿行动”“第一书记”等机制和平台,全力调动各方面关注、支持、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加大扶贫开发先进典型宣传力度,树立脱贫致富光荣、扶贫济困光荣的鲜明导向,营造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勤劳致富氛围,弘扬扶贫济困、互帮互促的良好社会风尚,切实形成全社会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服务江北新区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农村发展中共南京市浦口区委  2015年以来,浦口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部署要求,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实施了“十村示范、百村提升、千村整治”工程,10个珍珠村、43个提升村和236个重点整治村形象显著改善。2个示范村通过省级验收,6个通过市级验收。82.5平方公里重点片区加快建设,35公里滁河风光带、“万亩油菜花观赏基地”等重点项目顺利完成。在现代农业发展上,新增设施农业7220亩、高效设施渔业3600亩,建成永宁三合圩5000亩高标准农田,实现休闲农业综合收入7.3亿元,生物农业产值达到4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10.5%。在农村综合改革上,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成区级农村产权交易所和6家街道产权交易中心,15个社区(村)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试点工作,完成4万亩土地综合整治任务,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成效。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江北新区全面开发建设的起步之年,浦口区作为江北新区核心区,服务江北新区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是我们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市委的最新部署,抢抓江北新区建设机遇,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围绕“大都市近郊美丽乡村”定位,突出农业生产、生态、生活三大功能,把握重点建设与面上提升、政府投入与群众参与、共性标准与个性特色、物质建设与素质提升四大关系,计划投资46.5亿元,实施 4个农业产业项目和28个美丽乡村及新市镇建设工程,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增幅1个百分点。重点完成以下五个方面任务:  一、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添发展动力。一是优化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尽快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一步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制、流转交易品种、流转交易程序,将集体资产资源全部纳入区街两级农村产权交易所公开交易,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二是积极稳妥开展抵押贷款试点。本着权益保护、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原则,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盘活农村有效资产,拓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三是深化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开展96个村(含组级)清产核资工作,摸清资金、资产、资源现状,界定资产产权,对条件成熟的实施股份合作社与村民委员会分账核算,开展村社分设试点。  二、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展现农村形象。一是深化美丽乡村片区建设。按照全域推进、标准化建设的思路,加快重点片区建设,2018年基本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区。2016年重点建设盘城、泰山、永宁等片区(87.5平方公里),不断完善老山-滁河片区功能和景观,建成20公里生态廊道,推动美丽乡村从抓点连线向全域均衡扩展。二是实施“十百千”二期工程。已建成珍珠村全部对外开放,新建桥林街道林蒲、福音、汤泉街道泉东3个“珍珠村”,创建3个省级生态村和1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提升51个规划保留村和整治475个自然村,完成村庄全域整治。三是健全美丽乡村建设运营机制。在投入机制上,坚持政府引导,科学制定总体规划,努力做好基础环境,引导社会主体介入和农民主动参与,提升美丽乡村发展可持续性。在运营机制上,围绕重点片区将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涉农项目集中在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优先安排美丽乡村建设,倡导多主体参与,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以公司化运行,多样化经营,实现长效化管理。在利益分配机制上,按照投资份额明晰权益、实行分红,确保各投资主体资金投入都有收益回报。  三、推动城乡一体发展,共享发展成果。一是持续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田、水、路、林、村”五位一体整治,着重提档升级,突出做好与美丽乡村建设、农业规模经营、大地景观效果、农村环境整治以及低收入农户脱贫搬迁工程有机结合,努力实现耕地得增加、农民得实惠、发展得空间,全年计划整治土地2万亩。二是加快推进新市镇建设。突出规划引领、产城融合,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加快桥林新城建设,启动水街改造工程,投资10亿元打造组团商业配套及服务中心。推进汤泉新市镇、温泉旅游度假区建设,投资12.6亿元完成九龙湖、惠济寺景观提升和老街改造,充分彰显温泉休闲养生特色。推进星甸新市镇建设,投资5亿元实施湿地公园二期、翠云路沿线提档等工程,着力展现绿色山水人居形象。启动永宁新市镇规划设计建设,打造铁路主题小镇。三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开展农村路网贯通、水网治理两大工程,实施60公里道路提档升级,完成农田水利连片治理3万亩,疏浚农村河道河塘158 万立方米。  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转型升级。一是以农业园区为支撑。投资9.28亿元加快4个农业园区发展,提档升级雨发生态园,实施园区产业配套建设、运行机制优化、接待能力提升等多项工程,加快江苏农垦汤泉国际生态科技示范园区整体开发,推进麦浦农业科技生态园、望月农业科技海棠园建设。二是以规模高效为方向。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新增设施渔业1000亩、设施蔬菜3000亩、高标准农田10000亩。促进农业特色化提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结合“春之华”、“夏之韵”、“秋之实”、“冬之味”农业嘉年华四季活动,依托区位和产业优势,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休闲农业综合收入7.3亿元、生物农业产值60亿元。三是以“互联网+”为依托。投入100万元以上配套资金,加大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力度。开展“一村一品一店”建设,建立农业电商创业服务中心,扶持发展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示范大户、合作社创建特色农产品网站,2016年力争实现农业电子商务网店数量增加30%、网上销售额增加30%、农产品网络销售额4亿元以上。  五、打赢扶贫攻坚硬仗,实现精准脱贫。一是建档立卡、摸清家底。按照市定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9000元的低收入农户标准,全面开展调查,准确掌握低收入人口的规模、分布以及居住条件、就业渠道、收入来源、致贫原因、帮扶需求等,进行精准识别,做到符合条件的一个不漏,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不进,建立扶贫档案,为脱贫项目安排、资金投入等提供依据。二是综合帮扶、快速脱贫。对有劳动能力的,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持股分红、教育培训、医疗救助等措施实现脱贫;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从2016年起低保标准调至每月750元,以后每年按一定比例增加,做到应保尽保。三是加大力度、强化集体。对全区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低于120万元以下的32个经济薄弱村和欠发达村,区财政专项安排村级正常运转资金,开发区每年向25个经济薄弱村兑现50万元工业标房租赁收入,区平台和部门与经济薄弱村和欠发达村建立帮建机制,实现全区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20万元以上。  我们将在市委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积极破解“三农”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积极打造具有浦口特色的大都市近郊美丽乡村,为江北新区建设和全市“三农”发展贡献力量。增强创新动力 厚植发展优势奋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当先锋做示范中共南京市江宁区委员会  近年来,江宁区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要求为引领,突出把“三农”工作放在“强富美高”新江宁建设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统筹推进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综合改革等工作,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一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以台创园、汤山翠谷等现代农业园区为龙头,大力发展生物农业、设施农业、都市农业,其中生物农业产值近百亿、居全市第一,农业现代化进至全省第6位,创成全国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二是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以“千百工程”为抓手,加快推动美丽乡村从以点带面向全域面上拓展,建设了黄龙岘、大塘金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建成西部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三是农村综合改革纵深突破。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工作,建成覆盖全域的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市场,省级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和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试验试点深入展开,谷里、横溪土地综合整治有序推进,走出了一条农地重整、村镇重建和要素重组的新路。通过现代农业拉动、美丽乡村带动和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去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站在“十三五”发展新起点,我们将紧扣市委赋予江宁“当先锋作示范”的新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扎实做好脱贫开发工作,切实让农业农村成为“强富美高”新江宁建设的牢固基础和强力支撑,奋力为全市“三农”工作探索新路、作出示范。  一、坚持“园区引领+创新驱动”,奋力在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中增创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深入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突出把“六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重要依托,借力科技创新驱动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一是立足禀赋发展生态农业。按照“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体验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科技农业等休闲农业,促进单一的“农家乐”向产业、文化、休闲、商务多元转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生态休闲农业示范村提档升级,组织休闲农业单位创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提升江宁农业知名度。力争到2020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生态农业旅游收入达20亿元。二是借力科技发展智慧农业。运用“互联网+农业”思维,以众彩物流和重点农业园区为主体,整合特色农产品资源,鼓励农产品生鲜“O2O”配送销售,做大做强众彩行、e鲜美、慧生活、忆之味、赶超网等电商平台。加快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重点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智能装备提升。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智能化设施种植水平提高25个百分点、网上营销额达10亿元。三是创新举措发展高效农业。积极发展以本地农户为主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经营主体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效益和内涵。加快培育职业农民和农业职业经理人,通过“散户变大户、新手成行家”的方式,促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力争到2020年,江宁高效农业面积比重达60%。四是紧贴前沿发展生物农业。加快生物农业技术在农业育种育苗、土壤改良、用药施肥、疫病防治、保鲜保存以及农业废弃物降解处理等方面的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清洁化、无害化和安全化水平。重点发展以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细胞工程育种技术、胚胎工程育种技术等为核心的生物良种选育项目,着力培育生物种业、生物农业用品、生物食品、生物能源与环保、生物信息等五大生物农业产业集群,创建一批市级以上生物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二、坚持“美丽乡村+特色塑造”,奋力在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中打造美丽江宁建设升级版。用好农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的稀缺资源,把广袤农村作为一个“大景区”,推进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推动“盆景”加快变为“百花园”,全面提升田园生态之美、乡村文化之美、现代农业和绿色产业之美。一是推进美丽乡村全覆盖。持之以恒抓好“千百工程”推进,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美丽乡村全域覆盖。到2020年,东部、西部、中部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全部建成,城镇规划区外农村地区的规划布点自然村全部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展现“都市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新风貌。同时,围绕“环绕越文化休旅经济带”和“西南生态经济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养生经济、运动经济、文创经济和农村电子商务经济,构筑一村一品“美丽产业”体系。二是彰显美丽乡村新内涵。在区级示范村、精品村的基础上,积极培育一批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延长美丽乡村建设长度,建立村庄长效管护机制,逐步构建起以社区为主、街道负责、市区补助、部门指导的村庄长效管护机制,重点推动村庄环境、河塘、道路、绿化四个方面管理水平的突破提升、长效巩固。充分挖掘乡村文化与特色,结合自然风光,推动美丽乡村旅游开发,依托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增强乡村发展活力。三是打造梦想村镇新特色。规划实施百兆光纤、网络金融、农业科技、市场营销服务进村入户,建设互联网思维下的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型生态产业“梦想小镇”。今后五年,重点打造大塘金香草谷婚庆文化创意小镇、江宁稻香村红楼文创小镇、汤家家温泉养生健康小镇等若干互联网小镇,并逐步向广大农村和新市镇推开,努力形成更广范围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三、坚持“创业富民+改革惠民”,奋力在释放农村内生潜力中增强农民持续增收新动能。突出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建立健全农民持续增收机制,确保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有新改善、幸福感不断有新提升。一是开辟创业富民新路径。瞄准农民增收薄弱环节,深入挖掘潜力,大力提高农民就业技能,进一步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努力培养市场需要、技能娴熟、吃苦耐劳的高素质劳动者。加强农民创业引导,完善创业指导、创业培育、创业补贴和创业示范“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全面推动农村大众创业、“草根”创业,带动农民就业转移和增收致富。二是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推进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职能。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稳妥推进农民住房抵押、担保、转让。深化农村集体资产市场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建立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三是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扶贫开发部署要求,按照“标准再提高、重点再聚焦、内涵再拓展、底线再织牢”的思路,围绕对象确定精准、路径设计精准、措施安排精准、结对挂钩精准、资源投向精准、脱贫成效显著“五精准一显著”想办法、出实招,通过城镇化建设带动一批、产业化发展促进一批、改革创新转化一批、社会参与资助一批、转移支付扶持一批、政策兜底保障一批,扎实抓好低收入农户和欠发达社区,以及湖熟、土桥、横溪、铜山、陆郎等欠发达片区的扶贫攻坚工作,做到精准滴灌和靶向治疗,让更多群众共享全区改革发展成果,奋力在补齐农业现代化这个“四化同步”短板中,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当好先锋、做好示范。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中共南京市栖霞区委员会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栖霞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不断破解难题、厚植优势、增强活力,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栖霞作出更大贡献。  一、突出城乡统筹,打造宜居宜业新城。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城乡互促共进、协调发展,提升现代城市品质形象。一要推进片区开发建设。以仙林副城、迈燕新城、新尧新城、龙潭新城等“一副三新”为重点,提高城市规划和设计科学化水平,实现“多规融合”。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仙林新市区功能品质,加快迈皋桥、燕子矶、尧化等片区基础设施及综合配套建设,全力实施马群、西岗、栖霞山等片区改造出新,不断完善栖霞城市功能定位。开发区新港片区加快产城融合,推进星级酒店建设,继续优化生活和商业配套设施。二要优化地区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稳步推进尧化地区化工企业搬迁,提升金陵石化及周边地区安全生态环境保障能力和水平。实施新一轮“绿色栖霞”绿化造林行动,新建、提升绿化面积800亩,林木覆盖率保持在32%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推进迈皋桥、尧化等5个片区排水达标区创建工作,开展南北十里长沟等9条黑臭河道综合整治,力争2017年完成所有城市黑臭河道整治。加强城市扬尘污染治理,确保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和非工企业碳排放下降3%以上。三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学习借鉴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重点推进陈店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靖安村“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在6个村庄试点污水管网改造,提升农村建设质量和内涵。制定村庄环境、河塘、道路、绿化等方面长效管理考核办法,进一步发挥社区(村)责任主体作用和农民群众的参与作用,夯实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推进网格化综合管理向农村延伸,强化“门前三包”、拆违控违等工作,发挥好网格化管理的创新优势,促进城市品质再提升。进一步巩固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成效,继续扩大覆盖区域,全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80%。  二、突出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适应经济新常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做优农业。一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三大三新”科技产业内涵,聚焦光电显示、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和物联网、移动软件互联网、新能源等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著名品牌和拳头产品,力争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达265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83%以上。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引育一批互联网领军企业,力争全区互联网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以上。二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服务型经济,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6%。优先发展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综保区苏商保税物流等现代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引进保险、证券等高端金融服务机构和投融资中介机构,打造区域金融集聚区。稳步提高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精心打造仙林湖、栖霞商务区等商贸集聚区,加快推进招商1872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建设。三要做优做强现代农业。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形成“两大园区”生产格局,其中八卦洲省级现代农业园以外沙村特色野菜基地、上坝村标准化菜地等项目为抓手,加快形成“一轴四区”的产业布局;龙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完成省级“菜篮子”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新增高效设施农业1000亩,培育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农业电商主体4家。促进农业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以西岗街道桦墅村、龙潭街道“水一方”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大宣传,打造一批农家乐经营示范户,推动乡村旅游再上新台阶。  三、突出机制创新,提升农村综改实效。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文件精神,强化措施落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动力和保障。一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确保2016年全面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区、街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村“三资”监管,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二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宽农民致富通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10家,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0人。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健全管理制度,鼓励专业大户、返乡大学生创办家庭农场。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三要推进统筹城乡试点工作。持续深入推动龙潭街道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完成龙潭街道南中村等村1万亩农用地整治项目验收工作,推进完成龙岸花园二期、三期等新市镇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  四、突出民生为重,切实改善农民生活。紧紧围绕“七个更”目标,更加重视和加强农村民生建设,不断农民的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一要实施精准扶贫脱贫。紧扣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两个突破方向,加大农民创业扶持力度,多种形式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土地及房产资源。对农民、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等群体,通过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等增收渠道,减少相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确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加大经济薄弱村帮扶力度,重点对集体经营性收入不到100万元的村,财政补足到100万元,其中50%的资金要用于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结合今年社区(村)书记换届选举,选拔帮扶部门优秀人才到经济薄弱村挂职、任职,使经济资源、项目资源等进一步向经济薄弱村辐射,推动各项帮扶措施落地见效。结合今年社区(村)书记换届选举,选拔帮扶部门优秀人才到经济薄弱村挂职、任职,使资源进一步向经济薄弱村辐射,推动各项帮扶措施落地见效。二要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发挥好7大教育共同体作用,全面实施“行知栖霞”新教师三年培养计划,深入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等活动,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辐射。加快推进靖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工程、龙潭江畔人家二期龙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划建设,推动远郊地区社区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社会保障人群覆盖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续保率达95%以上,被征地人员进保率达100%;新农合人均筹资统一部署调整到850元,农民参合率达99%以上。实施文化惠民素质提升工程,引导农民向新市民转变。三要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积极拓展和延伸农村网格化管理触角,将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党务、政务、警务、医务等多项服务下沉到最基层,推广“全科社工”政务服务模式,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把群众中的老党员、退休教师、有威望的老同志吸纳进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各类矛盾、隐患能够及时有效地化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把思想认识行动高度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学习借鉴兄弟区的经验,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让农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来源:南京郊县经济信息网
点击查看更多

工图网提供全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会议交流材料汇编供会员免费下载。更多精彩公司介绍PPT素材,尽在工图网。 

全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会议交流材料汇编,全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会议交流材料汇编 Array

本网站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
猜你喜欢

全市推动现代农业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工作会议交流材料汇编(1)包含

在全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包含

XXXX同志在全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扶贫工作计划包含

在全市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包含

13-在全市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包含

XXXX同志在全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包含

您当前未开通企业VIP 加入企业VIP即可获取商用授权书 立即加入企业VIP
您当前未填写企业信息 完善企业信息即可下载授权书 前往填写信息
在线客服
工作日:09:00-18:00
电 话:400-1600-950
联系在线客服
收藏成功
升级VIP后可收藏更多内容
继续浏览 加入VIP
工图网VIP
全站资源终身免费下载
立即加入
今天下载太多文件了
请明天再来
我再逛逛 升级VIP继续下载

举报作品

该作品违反相关法律规范
侵权/盗版问题

请详细描述并提供原作品链接

其他原因

请详细描述举报原因

提交

工作日:09:00-18:00

工作日:09:00-18:00

客服热线:400-1600-950

Ctrl+D
收藏工图网

建议反馈

联系方式

提交
QQ登录 微信登录

我已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工图网